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主旨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的自传,它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学术思想和创作动机。
在这篇自序中,司马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的独到领悟。
主旨方面,《太史公自序》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历史观:司马迁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但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历史观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司马迁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学术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要真正理解历史,必须通晓古今之变,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他强调要注重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来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学术思想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司马迁创作的重要方法论。
创作动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确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即“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
这种创作动机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司马迁创作的重要动力。
总之,《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对历史、学术和创作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它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学术思想和创作动机。
通过阅读《太史公自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创作,更好地理解《史记》这部伟大历史著作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的译文如下:【我】担任太史令,整理修订【先代】的史料,阐明【三皇五帝】的遗制,探究【桀、纣】亡国和【幽、厉】之乱的原因。
搜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事迹,作为【本纪】;将诸侯按年代的先后排列,分为【世家】;列大夫的言行事迹记于【传】;记载有法度的【大事】都写清楚。
降及于世道不轨、言行不轨的人的事迹都埋没不写。
不是德行合乎圣人的标准、才能超越世俗流辈的,如果不是儒家的人的事迹都不记。
修史到了我曾祖父曾公良夫的时代才有了章程。
我从小至今出仕之前从事著书,如工书写工具缮写的事宜就由我开始办理,草成之后用口传给后代,其中所说的很重要的事情抄写于书传名册之上。
【我】年幼时学习《周礼》和《左传》,到现在仍然不敢忘记。
到了读书学习已经老了的时候,才兼学《谷梁传》、《公羊传》,只为了能解释《春秋》要旨,遵循孔子定下的体例。
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只有颜渊、子路两个人。
”又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修一代史。
”所以周朝的史官失职而不为后人了解,后人又不专意去研究,以致《春秋》一书及其要旨分散残缺。
现在也让我为诸王主持封禅祭祀之事,参与改订一朝的典章制度,来撰写本朝历史并弥补前史的不足之处。
【我】从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到现在太初四年,经过了六年。
所撰述的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书缺有五篇,只能从残存的补入;世家有七篇作废了不写;本纪从三代以后到汉代共十二个朝代,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没有记载;又记汉武帝十二年以后有三十年的历史没有记载。
凡所采取的材料都根据原书原文记载下来,用来补足缺失的地方。
所写人物对话使用古人的原文都用今人译文对照以便阅读。
凡已经叙写过的史实就不要再重复写了。
这十二篇本纪所以排列在世家、表、书、传的后面作为终篇。
太史公谨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对作者完成著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详细记载,可见其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毅力坚毅。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建议阅读原文。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篇一」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 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
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言文《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续写《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他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败后,孔子作《春秋》,他贬斥诸侯,指责周天子,这是为了王道的复兴。
’《春秋》上说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鲁桓公和齐侯在嬴地相会。
秋天,周历七月,鲁桓公和齐侯在齐国的谷邑结盟。
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是从这次会盟开始的。
此前,天下诸侯受周王室的分封而互相攻打,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都转而朝拜齐国。
齐桓公接受朝拜,不是天子赐予的,而是他凭自己的力量争取来的。
等到他衰败时,诸侯们又去朝拜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没有不服从的。
他靠的也不是周天子的力量。
司马迁据《春秋》记载,撰写了十二诸侯年表。
从齐桓公称霸写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为止。
十二诸侯年表排列各国诸侯的世代次序,记载各国的存亡兴替,上至共和,下至孔子,总共记载了十二位诸侯。
自《春秋》以后,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历史记载也很简略。
但是,《春秋》所记载的有关齐、晋、秦、楚等国的重大事件,现在还可以看到。
又因为《春秋》文字简约,如果不加以解说,那就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写一部《春秋》的传记,使《春秋》详细地记载下从隐公到哀公之间的历史,作为人们阅读《春秋》的辅助材料。
汉朝兴起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天下太平,天子重视文治,史官们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到如今我作为太史而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我怕是要有罪过的。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史官,不敢说能像孔子著《春秋》那样,以文字来使天下太平,但是我要通过论列史事来阐明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写成一部书。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子迁适使反B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C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解析:选C 。
A 项,“反”同“返”;B 项,“无”同“毋”;D 项,“拂”同“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B .南略邛、笮、昆明C .孔子修旧起废D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解析:选D 。
A 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B 项,“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C 项,“旧”“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顺序 B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经:经过 C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表被动 D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款:叩 解析:选D 。
A 项,序:理,主管。
B 项,经:常,通常。
C 项,被:蒙受,遭受。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之.伐楚孔子知言之.不用 B.⎩⎪⎨⎪⎧汝其.念哉察其.所以 C.⎩⎪⎨⎪⎧是故《礼》以.节人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D.⎩⎪⎨⎪⎧乃喟然而.叹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解析:选A 。
A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表祈使语气/代词,他们;C 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把;D 项,表修饰/表顺承。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南略.邛、笮、昆明略:攻占B.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整理编序C.小子何敢让.焉让:辞让,推辞D.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绍:接续解析:选A。
略:巡行、巡视。
6.下列能表现司马迁强烈责任感的一项是()①上会稽,探禹穴②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③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④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⑤诸神受纪⑥小子何敢让焉A.②⑤B.④⑥C.①④D.②③解析:选B。
①是司马迁年轻时的游历,②③是司马谈的话,⑤是写诸神接受新历法。
7.下列对选段文意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小时候在家乡耕种畜牧,十岁起就诵读古文经典,二十岁后游历了长江、淮河地区,到过会稽、九疑,并到曲阜,考察孔子遗留的风教,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B.汉武帝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却滞留在周南,没能参与其事,所以愤懑将死。
在司马迁拜见他的时候,叮嘱司马迁要继承家族的修史事业,要像孔子那样,通过论史,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C.司马迁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他向父亲庄重承诺,一定要将父亲所编撰的史实掌故完整地加以编辑。
并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当仁不让,写出一部无愧于时代的史书。
D.司马迁借和壶遂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写作《春秋》的目的是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以达成王道,并且表现了自己在创作《史记》时所受到的许多阻挠。
解析:选D。
本段中没有表现司马迁作《史记》时“所受到的种种阻挠”。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在齐、鲁的都会里研习学业,考察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教,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
(2)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缀集史书记载及国家收藏的文书档案。
(3)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固无虚言。
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昔以色幸者多矣。
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
孝惠时有闳孺。
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
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
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
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而赵同以星气幸,常为文帝参乘;邓通无伎能。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
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
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
召向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
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
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
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
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
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
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
”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
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
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
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
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闳、籍之属也 化:感染、影响B .觉.而之渐台 觉:睡觉 C .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 如:往、到 D .竟不得名.一钱 名:占有 解析:选B 。
觉:指梦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觉而之.渐台孔子知言之.不用 B.⎩⎪⎨⎪⎧非独女以.色媚垂空文以.断礼义 C.⎩⎪⎨⎪⎧士人则.邓通学者至今则.之 D.⎩⎪⎨⎪⎧公卿皆因.关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析:选D 。
D 项都是介词,通过,经由。
A 项,动词,往,到……去/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C 项,副词,用于判断句中表强调,是,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邓通“谄媚事主”的一项是( )①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②通曰:“宜莫如太子。
”③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④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⑤长公主乃令假衣食⑥与上卧起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④⑥D .③④⑤解析:选B 。
①是文帝梦见的情景,②④直接描写邓通“谄媚事主”,③从侧面描写邓通“谄媚事主”,⑤⑥都是别人的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俗语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
”不但是女子用美色谄媚取宠,就是士人和宦官也有这种情况。
B.邓通,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
汉文帝认为他是梦中助了他一臂之力的人,因而被宠幸,十几次赏赐邓通大量的金钱,官至上大夫。
C.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太子吮吸患处,太子很嫌恶,不愿吸吮。
后听说邓通这样做过,心中惭愧,也因此怨恨邓通。
D.景帝即位不久就将为文帝吮吸脓血的邓通免职。
不仅如此,还将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
曾经大富大贵的邓通最后竟然寄食在别人家里,凄凉死去,果然应了当初卜者的预言。
解析:选C。
原文是“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是脸上却显露出嫌恶的样子”。
因而“不愿吸吮”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