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赛课导学案新部编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导学案第2课时2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导学案第2课时2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4【大成目标】【利用说明】一、分角色朗诵,小组讨论,合作探讨。

二、建议二课时。

一、学生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一、分角色朗诵(10分钟)。

二、文本探讨(12分钟)一、第二部份:这一部份开始写窦娥在拥堵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

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基 础 案(8分钟)课前复习,解决第一课时巩固案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堂上用8分钟进升华案(22分钟) 1、分角色朗读。

人物上有什么作用?①结构:照顾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 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蒙受千 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 下。

窦娥估量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忧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法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

她以最大的捐躯替代婆婆经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固然十分渴望跟那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

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甘心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肯在这时让婆婆来见她的面。

这是何等仁慈的心地,又是何等高尚的道德!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

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恰恰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

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进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

《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情感比海深。

她的自我捐躯这么庞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

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如此人物的性格丰硕饱满了。

但是如此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超。

高中语文 1 窦娥冤(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1 窦娥冤(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1 窦娥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1 窦娥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1 窦娥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窦娥冤》【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2。

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3.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学习练习册上有关作者关汉卿的文学常识,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关汉卿,号 ,生卒年不详。

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市)人,( )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 )( )( )一同被称为“”,并位居其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等。

其中《》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予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学习任务二:学习练习册上有关元杂剧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时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设计(表格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设计(表格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设计(表格版)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古诗词三首时间建议:10~15分钟研究目标:1.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和意境。

2.练正确朗读和书写生字生词。

3.了解古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

研究内容:1.通过加点字补全音节,正确读出篱笆稀疏杂草老翁亡赖等词语。

2.根据书写提示,描一描预字词,练正确书写。

3.根据语境,选择正确读音,如在“宿舍”和“星宿”中选择正确读音。

4.了解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景象和意境,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夏季南方农村的特点。

5.了解古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如《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词人XXX。

研究步骤:1.首先,熟读三首古诗词,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词。

2.其次,通过加点字补全音节,正确读出篱笆稀疏杂草老翁亡赖等词语。

3.然后,根据书写提示,描一描预字词,练正确书写。

4.接着,根据语境,选择正确读音,如在“宿舍”和“星宿”中选择正确读音。

5.然后,了解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景象和意境,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夏季南方农村的特点。

6.最后,了解古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如《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词人XXX。

改写后的文章: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古诗词三首时间建议:10~15分钟研究目标:1.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和意境。

2.练正确朗读和书写生字生词。

3.了解古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

研究内容:1.通过加点字补全音节,正确读出词语。

2.根据书写提示,描一描预字词,练正确书写。

3.根据语境,选择正确读音。

4.了解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景象和意境。

5.了解古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

研究步骤:1.熟读三首古诗词,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词。

2.通过加点字补全音节,正确读出词语。

3.根据书写提示,描一描预字词,练正确书写。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赛教优秀精品教案(教案3)12 an en in un ün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赛教优秀精品教案(教案3)12   an en in un ün

12 an en in un ün教学目的:1.学会前鼻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1.学会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ai、ei、ui、ao、ou、iu、ie、üe、er)。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

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2 an en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1.学习韵母an(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2)自己试着发an(安)(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第 1 页共6 页2.学习韵母en(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1.观察an、en 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

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1.学习b p m f与en组成的音节(1)出示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b p m f导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b p m f导学案

3 b p m f 导学案课题 b p m f 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课导学案设计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所发现,再引导学生朗读语境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b、p、m、f的音、形,然后采用图画与拼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b、p、m、f的相关拼读,降低拼读难度,并结合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课前准备1.拼音大转盘。

(师生)2.带有课文插图的课件、拼音卡片。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检查,巩固旧知1.课件出示单韵母歌。

2.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1.学生拍手齐读单韵母歌:张大嘴巴ɑɑɑ,嘴巴圆圆ooo,水中倒影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突uuu;口吹哨子ûûû。

1.把下列单韵母按顺序排列。

i ɑû e o 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时:5分钟)2.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声母b、p、m、f(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思考:谁在干什么?他们还看到了什么?2.教师出示b、p、m、f字母卡片。

3.教师根据学生认读情况,示范每个声母读法,讲解要领。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四个声母读音。

5.教师出示四个字母卡片,学生1.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小明和爸爸正在向山坡上走。

爸爸背着一个大背包,手里拄着一根拐杖。

山顶上有一尊大佛,山下有两个小朋友在门洞里做游戏。

2.3~4名学生试读。

3.学生听读,观察老师口形,体会要领。

4.4人一组,组长拿出b、p、m、f拼音卡片,小组其他成员依次认读,有读错的,请他多读几遍。

5.开火车认读四个声母。

2.看图,连一连。

pfbm3.说一说。

b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像认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20 -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导学案制作人:韩彦辉年级:高一年级学科:语文【目标导学】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3)梳理课文内容(4)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⑴ 先独学自探,再对学合探(2)实践活动,通过分角色饰演激发兴趣。

3.熟读全文,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通过其悲惨境遇,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学习重点】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学习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1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过程〗(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学习目标(1))独学内容:一、 1. 走进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 ([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 追溯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剥削,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伸冤。

《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3. 文体常识:(1)“元曲”的两类文体①散曲“散曲”是和“杂剧”相对存在的。

杂剧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是广义的诗歌,分抒情和叙事两大类。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上分两类: “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称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感叹生命无常、兴衰无常,主张远离红尘、及时行乐,是元散曲的常见主题。

马致远有首题为《秋思》的套曲《双调•夜行船》,很有代表性。

他从秦、汉、魏、晋的兴亡说到眼前争名夺利的现实社会,并从心似铁的富家儿(看钱奴)说到自己不慕名利、畅饮于竹篱茅舍的闲适生活;有对现实昏浊和人生无限喟叹,又有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的表露。

这几乎包容了同类主题作品的所有内涵。

该套曲在艺术上十分成功:风格豪放,比喻妥贴,形象鲜明,结构谨严宏阔,语言爽朗流畅,音乐感强。

也有感慨历代兴亡,何其沉痛。

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作者列举王权争夺与民族纷争战例,感叹生灵涂炭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读书人自觉的哀悯与兴亡意识。

]有些散曲家的长篇套曲幽默风趣,更添一种幽默辛辣之趣。

睢景臣的《般沙调・哨遍》《高祖还乡》。

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进行机智的鞭挞和生动活泼的嘲讽,乃是元散曲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

②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元杂剧有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 (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 ,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 o)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 (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本学案“拓展阅读” 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学习目标( 2) )罪愆( ) 秀闼( ) 田畴( ) 鳏寡孤独( ) 燕侣莺俦( ) 撚断( ) 浣纱( ) 红鸾天喜( ) 前合后偃( ) 恓惶( ) 讼庭( ) 错勘( ) 杳无音信( ) 苌弘化碧( )盗跖( ) 勒死( ) 邹衍( ) 古陌荒阡( ) 亢旱三年( )缥缃( ) 亲家( ) 当垆卖酒( )刽子手( ) 文本探究(对学、群学) (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3)(4)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一、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三、窦娥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本文的主题)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一生 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 14 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

1956 年,作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B 、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 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 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课文是全剧的第三 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C 、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 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 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 《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 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

汉 朝的孝妇。

4、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赏戏曲 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

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 是( )A 、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 愿而用。

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 强性格。

B 、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 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 话。

C 、 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 后来应验。

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拓展延伸1、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寒喧罪愆 倾刻 别造蘖望帝啼鹃 C 、时辰昭障 冤枉 纽 白练 负屈衔冤 ①外(外末)②端下好 宫 ⑤滚绣球 ⑥一煞 (介)⑩倘秀才 (11)花脸 儿(14)卜儿(15)快活三 (16)净 A 、角色名①⑧(11)(14(16)) 披枷戴锁 B 、分辩 诀 湛湛清天D 、怜悯 枷) ③ 云 ⑦唱⑧正旦 (12)耍孩儿 (17)白 ④正 ⑨科 3鲍老 B 、角色表演指示③⑦⑨7、曲牌名⑤⑥⑩2(13)(15) 2、下列戏剧术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

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