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

合集下载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四、分虚实关于分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样,“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他进而说道:“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这段话意思从字面上好理解,是说在前进后退动作中,如果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会僵硬滞笨,能分得清,转动变化就能轻灵圆活而不易为人所制。

要做到“分虚实”这一点,不仅是步法身法的问题,也是劲法技法的的要求。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里有“双重”一词,说双重是病,那么何谓“双重”?我认为“双重”在拳术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功架中的“双重”。

就是说,在练习拳架时虚实变换得不彻底,拖泥带水,该实的一侧未能做到十分地松实,还带有强实的感觉;该虚的一侧不能做到全虚而带有强虚的感觉。

这样身体某部位就会产生多余的力,使局部关节肌肉僵滞,以致影响自身整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如“倒撵猴”动作,撤退之步未落地,身体重心就过早后移;如蹬脚分腿动作,腰胯不收住就出腿,使身体后仰,出腿无力;又如推出去的掌不松净,肩起、肘抬、腰塌、胯凸等,均属于“双重”之病。

这些都应在练习拳架时注意体察纠正。

二是推手技击中的“双重”。

比如推手,对方推你时,你不可避免地出现滞笨的顶劲,若劲出在人后却反被人所制,就叫“双重之病”,这也是虚实不能分,不能自变之故。

何为分?何为变?拳论中这样启发我们:“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只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粘灵活,甚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才能不易为人所牵动。

总之,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六、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

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凸凹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

比如出拳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

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曲,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

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较容易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太极拳的气贴于背与含胸拔背

太极拳的气贴于背与含胸拔背

太极拳的气贴于背与含胸拔背温故知新,先来温习一下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其中有“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说明含胸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了“气沉丹田”,又提到“拔背者,气贴于背也……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足见“含胸拔背”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呼吸与拳势含胸拔背所蕴含的气沉丹田、气贴于背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实现内气的升降。

具体如何练习,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有如下体会。

首先是呼吸与拳势的结合,开呼合吸,亦即蓄吸发呼。

要结合每个拳势进行练习,先易后难,由个别拳势逐步推开,以免憋气。

遇到呼吸不顺时,可以加一个小呼吸进行调节,灵活运用,久之,自能配合自如。

为什么呼吸要配合拳势呢?第一,从习惯上来看,凡冲拳必呼气,甚之发声助势,这是很自然的。

第二,从主观感觉来说,呼气能推动拳势中内气的运动,使“气与力合”。

第三,从生理上来看,呼气时,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等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使循环血量增加,从而积蓄能量,正合拳势的蓄势。

可见呼吸与拳势配合是必然的结果。

笔者1993年开始站桩,逐渐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在逐渐“得气”的情况下,由原来“呼气鼓小腹,吸气收小腹”的表皮感觉,进入到“呼气,内气沉于丹田,小腹有充实感,接着是吸气,内气被吸进经会阴上升命门、夹背……”这样终于在站桩中作小周天运转,在行拳中形成类似大、小周天的内气运转。

俗云:能通周天,百病消散。

意念上,也随着由表及里,意在内气而淡化口鼻呼吸。

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后天之气,在气则滞”。

呼吸与拳势配合,合乎生理,循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呼吸”。

含胸—气沉丹田在这样的拳势与呼吸配合中,如何实现内气升降?“气沉丹田”是一个重要环节。

气沉丹田,不是一味地沉气,也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要始终把“气沉丹田”贯彻到整个套路的每一个拳势中去。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1. 啥叫虚灵顶劲?嘿,就好比你头顶上有根线往上提着,让你整个身子都挺拔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耷拉着脑袋,那能打出有气势的太极拳吗?比如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啊,这就是那种感觉啦!2. 含胸拔背呀,这可不是弯腰驼背哦!这就像是你抱着个宝贝,既不挺胸过度,也不窝着身子。

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大爷,他们的身姿,不就是很好的含胸拔背的例子嘛!3. 松腰,哎呀,这可太重要啦!就跟你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腰部放松但又有支撑。

你想想,要是腰板僵硬,那动作能灵活吗?就像跳舞的时候,腰部灵活才能跳出好看的舞姿呀!4. 分虚实,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实,一只脚虚,交替进行。

打拳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站稳呢?你试着单脚站立一下,感受感受虚实的变化,是不是很有意思!5. 沉肩坠肘,就好像肩膀上放了两袋米,自然地往下沉。

你和朋友打闹的时候,有时候胳膊是不是也会自然地下垂呀,那就是类似的感觉哟!6. 用意不用力,这可神奇了!不是让你使蛮劲,而是用意念去引导动作。

就像你轻轻推动一个气球,靠的是巧劲,而不是猛推。

你想想那种感觉,多妙呀!7. 上下相随,这就如同跳舞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一致。

比如你摆手的时候,脚也会自然地移动,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

打太极也是这样,不能手忙脚乱的呀!8. 内外相合,这就好像你的内心和身体在对话。

心里想着动作,身体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

你有没有过心里想做一件事,身体很配合地就去做了的经历呀,就是那种感觉!9. 相连不断,打太极的动作要像流水一样不间断。

你看那小溪流淌,一直向前,没有停顿。

你想想自己跑步的时候,那种连贯性,就是类似的哟!10. 动中求静,这可不容易做到哦!就好比你在热闹的集市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打太极的时候,身体在动,但心要沉稳。

你试试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那就是动中求静啦!我觉得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真的是太重要啦,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呀!。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

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

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沈於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

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沈肩墜肘沈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沈,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

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份量極沈,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

《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上)

《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上)

《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上)☀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

【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太极拳招生信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百度“太极云水网”小编微信syjh5566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

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

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

(一)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

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

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

怎么做呢? 它要求喉头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或百会穴提起,使颈椎拔起,有虚活提神的感觉。

顶劲的“顶”是向上的意思,虚灵是对顶劲而言,要求顶而不僵,突出一个“悬”,叫“顶头悬”。

悬就是要脖子松竖起,灵活自然,转动自如,不能僵直。

比如云手,两手左右云转,头部也要自然地随手随身向左右转动,不能光动眼睛。

又如海底针,身体下俯时头和颈椎还要保持中正和身体一起顺遂下俯,头不能上竖或向下低。

身体向前或者向后,“虚灵顶劲”要始终保持住。

比如做向前按的动作,喉头要收住,使头部不要主动前伸,向前则力泻,也容易使劲力前仆。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领)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用力则气血不能流通,不仅指项部,全身皆不能用力)。

须有虚灵(此处为领更加恰当,领是动词,盖杨师祖所言为领,而陈误作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注:虚领顶劲是为了提起精神,放在十要首位,可见“精神”的重要性,练拳时精神要提得起。

2、含胸拔背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说的是胸,其实是从反面强调气沉丹田的重要性)。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拔背说的是与气沉丹田所不同的另一回事)。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呼才能吸),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注:含胸和气沉丹田指的是呼,拔背指的是吸,不可能既含胸,又拔背,而是要在呼时含胸和气沉丹田,吸时拔背。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须要先松才转得,不松如何转),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注:松需要用意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端起就是用力了),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能松肩自能坠肘,其实也是不用力)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太极论云。

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大家杨澄甫说:练习太极拳,一要虚灵顶劲,二要含胸拔背,三要松腰,四要沉肩坠肘,五要用意不用力,六要上下相随,七要内外相合,八要相连不断,九要分虚实,十要动中求静。

一、什么是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解读:虚灵顶劲。

也称虚领顶劲或顶头悬。

要求舌轻抵上颚,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后退,使头颈向右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

这样做自然带动下颏微收(如果颈椎不动单做下颏微收会使颈椎向前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练太极拳要求处处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视前方,微微向下,耳听后方,微微向上。

这样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脑迅速安静下来(如果只知道目视前方不知道耳听后方的话,就不符合太极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

古人有诗云: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请出太阿(宝剑名)。

也就是说: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的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二、什么是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解读:含胸拔背和其它运动项目的挺胸相反。

胸宜放松、浅含,如同人们深思入神的状态,不可做成驼背的样子,更不要损坏动作中正的姿势和形象。

含胸的深浅度要按动作的需要有所不同,盘架子和推手不同,发劲与不发劲不同。

杨式太架套发劲,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扩大腰胯部转析的范围即可。

在化劲和发劲时须加深含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作者:赵幼斌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在劲上顶时,脖子容易“僵”,所以在“顶劲”的同时还要做到“虚灵”,即杨澄甫后面接着讲的,“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比如做“云手”动作,两手左右云转,头部也要自然地随手、随身向左右转动,不能头不转光动眼睛,而失去协调性。

“项强”是脖子用力的表现,容易使骨间肌肉自锁,不仅影响气血劲力的顺达,也易失去自身平衡。

但另一方面,脖子也不能软,软则无力,就谈不上领起精神。

比如做向前按的动作,注意头部不要主动前伸,向前则力泻,也容易使劲力前仆。

所以,杨澄甫最后说:“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怎样通过“顶劲”体会到“虚灵”的感觉呢?我认为可将这四个字归纳为一个字——“悬”,即“顶头悬”。

“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挺的意思,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也就是说,在意识上要让头主动“悬”起,使颈椎骨节间拔开且松、竖,从而产生“虚灵”之感,此谓之“顶头悬”。

它就好像挂衣服的架子,钩子挂在上边,衣服才能下坠、一派自然。

当然,在行功走架中,头部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劲力与动作的开合,项上骨间亦有张弛之感。

这样,“虚灵”与“顶劲”同时存在,以“悬”当头,以自然为要,不失灵活,精神自有。

二、含胸拔背杨澄甫对“含胸拔背”的表述是:“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这段要领,首先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含胸拔背”的重要性。

只有“含胸”才能“使气沉于丹田”,且“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反之,“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从而导致自立不稳,反为人所制。

“使气沉于丹田”是此段的关键句。

因为丹田为人体之中,周身四肢运动,腰为主宰,实则以丹田为核心。

太极拳论中常有“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气要“意守丹田”等说法,都强调了气沉丹田是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这段要领还指出了“含胸拔背”的正确做法。

这就是“含胸者,胸略内涵”;“拔背者,气贴于背”。

这里的“涵”“贴”两个字,用得非常形象。

先说“涵”。

“涵”字有涵养、包容之意,多指人心胸的宽广。

杨澄甫将其引申到胸部的形体动作要求中,是说在含胸时,胸不挺,要松空海涵,有胸中宽广、海纳百川之意。

当然,“含”得多了也不行,否则就会走向另一极端一窝心,导致气不顺畅。

再说“贴”。

这个字运用得也十分巧妙,一个“贴”字将“气贴于背”的量说得十分拿得起放得下,其意是指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守于形而存于无,有无之间纯以意行。

气贴于背,意在蓄神,不在聚气。

聚气则僵滞,但也不能无气,无气则散漫。

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外示安逸而内固精神,动静开合无所不在。

也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将气敛入脊骨,守之能蓄,发之能放,无往不利。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将背拔直,使胸椎抻平,骨节有拔长松竖之意,是谓“拔背”。

拔背要以脊不前顶、背部平直或微后撑为宜,绝不是将背拔成拱形,这样就不是“拔背”而是“拱背”了,会导致劲力不畅,也就无从做到使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了。

总之,“含胸拔背”的功用是避免气与力上浮,使气下沉才能使腰胯松沉,脚下有力有根,并在应用中能够蓄势而发,劲力饱满。

三、松腰腰在太极拳要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腰的功用和做法,不仅在古典拳经中多有论述,也是现代太极拳家们谈论较多的话题。

“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道出了“腰”在人体中和拳术中的统领地位。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太极拳的“腰”在那里,才好讨论腰如何来“主宰”。

通俗地讲,腰是指系皮带的那一圈,医家多指两肾(肾俞)之间的命门部位。

太极拳家所说的腰,应包括人体躯干肋下胯上的部位。

腰必须灵活,才能发挥出主宰全身的功能。

要灵活就要“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就是说,要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就要先能松腰,然后才能使腰更好地“主宰”全身上下、左右、前后。

在太极拳经论中,身体各部位的要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方面做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整体的运动质量。

反过来,一个方面做到了其他方面也会自然做好。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相互贯穿而使劲势形成一个整体的典型理论。

在这里,“松腰”的作用尤显重要。

如何做到松腰?形象地说,它就好像撒解(即大小便)之后放松,长舒一口气的感觉。

具体做法是先顶头悬,接着配合呼气,沉肩胛、松落胸背肌肉、松腹,使气落丹田,沉于骶髋,再贯于两脚心。

其间脊椎拔长,腰部松活,从而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并产生腰腿之力相连之感。

杨澄甫还进一步强调了用腰的重要性,他说:“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这段话至关重要,它强调了在行功走架、前进后退、高低起落、虚实转换时,处处要用腰,并且只要出现“不得力”(劲不顺、不得劲、不舒服)现象时,就一定与腰腿配合不当有关系。

至于如何用腰,杨澄甫仅简要地提到“腰转动”,而没有深谈。

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专门强调一下“转腰”的问题。

一般习拳者都知道练拳时要转腰,但容易忽略转腰实际上是转两胯,“腰转动”是在两胯转动之下形成的,以此起到腰顶、腰撑、腰拉的用腰效果,腰、胯联动才能产生“腰脊为第一主宰”的完整作用。

在动作中只转腰不转胯,这种动作叫“扭腰”“扭身”,不仅形象不好看,劲势不顺,也容易将腰扭伤。

这是用腰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其实,“转腰胯”只是用腰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平面转腰的方法,在进退和虚实转换中,还包括腰脊处的竖向屈卷开合。

腰脊处的竖向屈卷开合,是指命门向后顶和尾闾向前收的一种有意识的运动状态,使人体脊椎s形曲线在自然状态下得到适当的弹性开合,就像一张弓的中间部位一样,能前后开合伸收。

这种调整腰脊的动作叫“腰顶”,是太极拳用腰动作中的重要概念。

总之,两胯与腰脊处(命门至尾闾间)的平面和竖向的立体联动运用,才基本上是完整的用腰方法。

若两腰眼再能主动进行抽换折叠的运用,则用腰效果更佳。

因此,“转腰”、“腰顶”和腰胯间的折叠抽换,统称为“用腰”。

用腰的质量,对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身形劲势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具有重要影响,并决定了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方面的运动质量,杨澄甫在“十要”中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和“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指的就是这个方面。

四、分虚实关于分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样,“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他进而说道:“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这段话意思从字面上好理解,是说在前进后退动作中,如果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会僵硬滞笨,能分得清,转动变化就能轻灵圆活而不易为人所制。

要做到“分虚实”这一点,不仅是步法身法的问题,也是劲法技法的的要求。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里有“双重”一词,说双重是病,那么何谓“双重”?我认为“双重”在拳术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功架中的“双重”。

就是说,在练习拳架时虚实变换得不彻底,拖泥带水,该实的一侧未能做到十分地松实,还带有强实的感觉;该虚的一侧不能做到全虚而带有强虚的感觉。

这样身体某部位就会产生多余的力,使局部关节肌肉僵滞,以致影响自身整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如“倒撵猴”动作,撤退之步未落地,身体重心就过早后移;如蹬脚分腿动作,腰胯不收住就出腿,使身体后仰,出腿无力;又如推出去的掌不松净,肩起、肘抬、腰塌、胯凸等,均属于“双重”之病。

这些都应在练习拳架时注意体察纠正。

二是推手技击中的“双重”。

比如推手,对方推你时,你不可避免地出现滞笨的顶劲,若劲出在人后却反被人所制,就叫“双重之病”,这也是虚实不能分,不能自变之故。

何为分?何为变?拳论中这样启发我们:“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只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粘灵活,甚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才能不易为人所牵动。

总之,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克服了“双重”的毛病,就做到了“分虚实”。

而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体察纠正。

五、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