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太极宗师杨露禅生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
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
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
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
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故事虚构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
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武当嫡传太极拳传人蒋发先生的入室弟子之一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
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
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杨露禅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
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
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
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编辑本段传奇故事杨露禅师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学成后回永年县,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
杨氏太极拳与陈旧革命到底

杨氏太极拳与陈旧“革命”到底本文来源: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所创。
自清嘉庆三十五年(1820年)杨露禅赴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学拳开始,世代承传,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
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村(今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
其祖辈移居广平府永年城南关(今永年县广平府南关)。
嘉庆四年(1799年)生,自幼酷爱拳术,始学洪拳。
明崇祯七年(1634年),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步邻在直隶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广府城)城内西街开设太和堂药店,清嘉庆年间,杨露禅道太和堂药店当膳夫,边做工,边练拳。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露禅先后三下陈家沟跟蒋发传人陈长兴学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
道光年间,杨露禅从陈家沟艺成返里后,在南关设场授拳。
同年,乡友武禹襄见杨露禅拳术奥妙,常与比较,杨不轻易授人,武仅得其大概。
后杨露禅应邀到河北某县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
19实际40年代,有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
杨禄禅第一个把密不外传的十三势长拳传向京都,传向社会。
先在京西富豪张某家教拳,后受诸多官宦人家邀请,教授王孙公子学练太极拳。
同治七年,杨露禅在北京教拳时,瑞王府总管王兰亭拜杨露禅为师,并引荐到瑞王府教拳。
大学士、书法家、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和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时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如太极浑圆一体也。
”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
”清廷将太极拳奉为国术。
杨露禅在瑞王府教拳,得其传者有王兰亭、夏国勋、富周、还有万春、凌山、全佑三人,他们遵禄禅师嘱,列班侯门下。
杨禄禅在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咸丰四年(1854年),杨禄禅次子班侯、三子建侯相继进京,助父教拳。
杨班侯生性急躁,刚直不阿,在京有“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武功轶事,名震京师,人称“杨无敌”。
杨氏太极拳历史传承

人物介绍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1902年牛春明拜澄甫公为师, 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 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 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 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 1925年授拳于浙江兰溪、永康一 带。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抗日战 争期间,牛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 社, 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
见业师牛春明先生,叔龙因此得到牛春明先生面授指点。
加上江叔龙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拳艺大进。
江叔龙在苦练杨式太极拳的同时,兼收各家之长,
先后遂贺鸣声老师一起,于1961年向陈天籁(陈式太极
拳名家陈发科之徒)学习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于1969
年杭州陈邦达(浙江国术馆武术教练)学习擒拿、摔跤、
散打,1981年拜奚鑫法(河北形意拳名家高振东之徒)
人物介绍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人呼为三先生,晚年时 被人呼为老先生,是杨露禅之三子。幼时即从父练功,当时之刻苦情形, 一般人皆不能忍受。武功精绝,其拳刚柔并济,实臻化境,刀、剑、 枪、杆无一不精,性格温和,不轻易与人较量。从游者尤众,一 轻指点,多有成就。
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健侯交手,健侯仅以拂尘挫敌,每 每一搭手,其人则处于背势,多被擒拿,使人不能近其身。又善用枪杆,任何劲 力均可发于杆头,他人枪杆遇人,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当时,西安有名王大 力者,号红店客,两手能举五百斤,一日能行三百里,善用大刀,爱好大枪,在
伍
叁
杨式太极宗亲嫡传赵幼斌、“太极之花”邱慧芳武当幽下传太极——

十了 式 动 作的 规 范和 要 义 ;对 动 作 的基本 劲 点 、劲法 I 太 J
国 家 备式 竞赛 太极 拳及 传统杨 式太 极拳 。
教 学 目标 :本 次教 学 对动 作 的基 本劲 点 、劲法 涵 有 清晰 的认 识 和了 解 .帮助 拳 友步 入到 正确 的太 极拳 练 法 上米 .进 一 步规 范动 作标 准 备 .提 高功 架练 习 的 质 量 .并使学 者达 到 自修的 目的
一
一
第 十 五期 中华 内家拳 名 家讲 坛 启 事
2 O l 年l 《 ) 月2 6I = 1 一 圳) I : t , 第六 描武 当 际 演武 大 会将 于 家 南 水北 中线 工程 源头 城 市 丹江 u隆 重 举办 与此 l J J 时 ,作 为 第六 武 当 国际 演武 大 会重 要组 成 部分 .与本 J 日 j 演 武 大 会 期 地 举 办的 第 十五 期 中华 家拳 名家 讲坛 ,也 将 与此 问 同时 举行 ,可 旧 交相辉 映 本 期 阱坛 特 邀 杨式 太 极 宗 亲 嫡传 赵 幼 斌 、赵亮 父子 ,干 u 素有 “ 太 极之 花 ” 美 誉 的世 太 极拳 冠 军 邱慧 芳 担 主
邱 慧芳 班
主 授 内容 :4 2 式 太极 拳 主 讲 :邱 慧 芳一一 武 英级 运动 员 .太极 拳 际级 裁
年 杨 氏太 极拳 学 会 会长 .杨 氏太 极拳 第五 代嫡传 ,中闰
武 术八 段 赵亮一 一 杨 式 太极 拳 大家 赵 斌嫡 孙 ,太 极拳 名家 赵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也是世界上最为流行和广
泛传播的太极拳之一。
其创始人为杨露禅先生,他在传承了杨氏家族传统
武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太极哲学和自己的实战经验,创造出了杨氏太极拳
这一独特的拳法体系。
杨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强调内外合一、动静相济、阴
阳互动的太极哲学思想,通过修炼太极拳,使身体得到健康、心灵得到安宁、精神得到提升。
同时,杨氏太极拳的实战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成
为现代社会广为人知的健身和自我防卫的方式。
在实践中,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分为单手推、双手推、单手拦、双
手拦、斜飞、左右穿梭、进退跟随等,所有动作都以开合、缓急、附着、
沉着等四种基本原则为基础,不仅要求拳式标准、动作流畅,还要注重力
量的运用和呼吸调控。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代表之一,杨氏太极拳在身体健康、心
灵修养、武术技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继续为广大人民健身和提高身心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澄甫的后代和十大弟子

杨澄甫的后代和十大弟子太极名家杨澄甫先生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振铭(守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
杨澄甫于1936年逝世,之后的杨氏太极拳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他的众多弟子,也是根据瞿世镜先生写的杨门弟子素描,例出杨澄甫的十大弟子:一.陈微明,通达第一。
先拜孙禄堂为师学形意拳,八卦掌。
再跟随杨澄甫练太极拳。
陈翰林人脉极好,且根缘皆厚,能文能武,能打能写,晚年吃斋念佛,由武入道。
二.李雅轩,智慧第一。
大松大软,寸草不沾,真太极也,人称四川太极拳王,李雅轩继承杨澄甫师的精神,由松得定,境界第一。
一生研究,晚年颇有著述。
澄浦师主要三相手之一。
三.郑曼青,多才第一。
精诗书画医拳,人称五绝老人,可谓千古奇才,编创郑子简易太极拳,英文有著述,且占英文太极书籍市场的一半以上。
能打能推,门徒甚广,有黄性贤太极博士,天下闻名。
四.田兆麟,神勇第一。
得杨家两代三人真传,网络世界言论自由,有讲杨澄甫师功夫不好者,但无人讲田兆麟功夫不好者。
来者不拒,出手见红,能以一当十,杨门亨哈二将之一。
五.牛春明,通灵第一。
太极神功,神乎其神,得他心通,手掌托雀,雀不能飞。
得杨健侯真传。
六.崔毅士,松沉第一。
先学武式,后入杨门,澄甫师早期弟子,曾单独替师传艺于南方数地,推手善发松沉劲。
七.董英杰,推手第一。
善柔挫之力,功高胆大,擂台赛上,指远打近,以推手斗散手,连胜十场。
听劲极佳,懂劲最好,为澄浦师主要相手。
八.褚桂亭,散手第一。
自幼习武,精形意拳,并八卦掌,入杨门之前即已是散打高手。
九.武汇川,刚猛第一。
自称扬氏首徒,为杨门亨哈二将之一,杨澄甫对练相手。
有弟子张玉,德才兼备。
十.张钦霖,内力第一。
师承两代,技艺最精,门人中胡耀贞最为有名。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露禅偷师杨露禅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杨少侯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杨露禅为何成为皇室御用太极师

杨式太极的祖师为杨露禅,他学拳时未有拳名,人觉此拳软绵绵,就称之为“绵拳”、“十三式”。
后杨在北京成名,称之为“太极拳”。
光绪皇的帝师翁同龢见过杨露禅比武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一体也。
”送对联于杨:“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太极拳之名遂不胫而走。
杨露禅为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本名福魁,别名禄禅。
清道光年,河北广平府永年城西大街道北药店“泰和堂”(后改太和堂),东主陈德瑚是河南陈家沟人,因社会治安不宁,雇用护院陈云亭,陈本在山东走镖,既为护院,并教店员习武,保店自卫,少年杨露禅及李伯魁乃永年人,得缘陈长兴授以太极拳,杨技成,随陈长兴为保镖,后杨应邀授拳于太和堂,广府望族武禹襄兄弟从学。
晚年,杨父子签盟京都“得胜镖局”,并在北京设帐授徒,将太极拳发扬光大,使永年广府镇成为真正的太极拳发祥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
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
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
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
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
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
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
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
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
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
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
这是实质上的内容。
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
“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
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
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
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
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
”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