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对小流域进行有效的治理,需要制定细致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内进行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可采取种植防护林、草地建设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质量。
同时,也可以对土壤进行复垦和改良,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
2. 水资源管理措施:合理管理小流域内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建设集雨、蓄水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进行水资源的定量调控和科学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供应,以满足小流域内农业、工业和居民的需求。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农业是小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等,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
4. 河道整治措施:对小流域内的河道进行整治,包括清理河道淤泥,疏浚河道,修建护岸等,以保障水流顺畅和防止河岸侵蚀。
此外,也可适时设置沿河的植被带,增加河岸的稳定性。
5. 生态恢复措施:在小流域内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包括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
通过种植乔、灌、草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6. 社会宣传、教育与参与:加强小流域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
并鼓励居民、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小流域治理工作,通过集体行动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机组合和综合治理,相信可以有效地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提高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小流域是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因此,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治理目标1.减少小流域内水土流失,恢复土壤固结性和水保持能力。
2.改善小流域内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3.保护小流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4.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步骤1.进行水土流失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了解主要的流失类型和发生原因,为后续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制定治理方案结合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调整、水资源调控、防护工程建设等。
同时,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立植被覆盖系统、加强水土保持等。
3.实施治理措施按照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包括整地整治、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种植适宜的植被等。
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水土流失的认识,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
4.监测效果评估定期对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同时,加强对治理成果的推广和宣传,提高社会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视和参与度。
四、资源保障1.财力保障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
2.人力保障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3.法律保障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权益,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五、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培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良好的习惯。
六、预期效果1.减少水土流失量,恢复土地的水保持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改善小流域的水质,减少水污染。
3.提高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文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项目背景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需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本项目拟对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项目概述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治理区域2.制定治理方案3.实施治理工作治理区域治理区域为小流域的上游地区,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流域的地貌和水文条件均十分复杂。
治理方案本项目采用以下治理方案:1.种植沿岸植被,如草本植物、灌木等,以抑制水土流失。
2.构建截留沟、拦沙坝、沉砂池等设施,以截留有害物质。
3.对流域山体进行修整,修筑防护墙,以保护山体稳定。
4.合理设置水文测站和降雨雨量监测仪,对流域水文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在实施治理工作前,需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施工组织机构针对该项目,需要设立如下施工组织机构:1.项目经理办公室:负责对该项目环境的策划组织工作。
2.地面治理部:负责治理区域内地面治理工作,包括种植沿岸植被、修整土地等工作。
3.河流治理部:负责治理区域内河流治理工作,包括构建截留沟、拦沙坝、沉砂池等设施。
4.山体治理部:负责治理区域内山体治理工作,包括山体修整、防护墙建设等工作。
5.流域监测中心:负责对流域水文信息进行监测和测量,收集流域信息,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施工周期和流程1.环境调查阶段:对治理区域的环境、地貌、水文土地、动植物、人文社会影响等进行调查。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环境调查结果,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3.施工准备阶段:按照治理方案,准备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进行场地划分和标记。
4.施工实施阶段:首先进行河道、山体治理工作,然后进行地面治理工作,最后进行监测工作。
5.施工验收及竣工阶段:进行施工验收及竣工,组织相关检查,并将治理成果进行汇报和宣传。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加以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小流域整治实施方案

小流域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小流域是指地表水径流汇集的区域,其面积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之间。
由于小流域地域狭小,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
为了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制定小流域整治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整治目标。
1.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2. 提高小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3. 保护小流域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4. 促进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整治措施。
1. 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方式,加强小流域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治理。
采取防护林、梯田、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等措施,减缓坡耕地水土流失速度,改善土壤质量。
3. 水土保持工程。
修建小型水库、拦河坝、沟渠等水土保持设施,减少地表径流速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农业生产方式调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资源。
5. 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小流域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农民参与小流域整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宣传教育。
开展小流域整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小流域整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3. 技术支持。
加强小流域整治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整治工作的技术水平。
五、总结。
小流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农民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治措施,才能有效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其中一具体小流域中的水资源、水土保持、水环境、水灾害等进行系统的治理,达到保护和恢复水资源、改善水环境、防治水灾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以下是一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
一、问题诊断和目标制定:1.收集小流域内水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等相关数据,分析现状,查明问题。
2.就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水环境整治、水灾害防治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例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水环境质量,减轻水灾害发生频率等。
二、水资源保护:1.提高小流域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促进节水技术应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2.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防护林带、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等,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质。
3.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资源。
三、水环境整治:1.加强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水体污染。
2.建立农药和化肥使用管理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有机种植方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3.加强河道管理,清理河道杂物,及时处理河道淤积,保持水体畅通。
四、水灾害防治:1.加强抗旱建设,建设抗旱灌溉水源工程,增强小流域内农田的抗旱能力。
2.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前预警水灾害,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3.加强河道整治和治理,修建堤坝、河道整治等工程,提高河道的排涝能力。
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制定小流域内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农田水利设施。
2.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鼓励农民参与小流域治理,推广环保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六、实施机制和资金保障:1.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
2.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筹措资金。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最新版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最新版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针对小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理的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和综合措施的实施,达到提高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目标。
最新版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小流域整体规划:通过对小流域的地理、水文、气象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定小流域的治理目标和重点,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体规划方案。
整体规划应包括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生态保护规划等内容。
2.水土保持措施:针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建设植被覆盖工程、林地经济开发、草地建设、水土保持设施修建等,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土壤资源。
3.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对小流域内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河道清淤、河床整治、河道生态修复等,提高河道的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环境。
同时,制定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小流域内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制定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通过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促进小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6.沟通协作与社会参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公众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提高治理效果和社会满意度。
最新版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内容,并根据具体的小流域特点和问题,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时间表。
同时,要加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的监测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案,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施方案一、调查评价1.对小流域内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资源情况以及植被覆盖率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建立流域土地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二、目标设定1.制定明确的治理目标,如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率下降30%、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等。
2.确立治理方案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前制定治理计划,分步骤实施。
三、生态红线设置1.根据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生态红线范围,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合理划定开发利用区、保护区和恢复区,统筹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四、防治措施1.实施草地封禁。
对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块,采取草地封禁措施,种植草本植物,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2.建设水土保持设施。
根据不同地块和地形特点,采取不同的工程手段,如梯田、植被覆盖、石头堰、水池等,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3.推广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小流域内的水渠、水塘、水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4.加强水体治理。
治理小流域内的河道、湖泊及其周边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污染。
5.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五、监测评估1.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对小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2.定期对小流域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理前后的水土流失情况、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总结经验,优化治理方案。
六、资金保障2.建立资金监管机制,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加强项目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综上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需要从调查评价、目标设定、生态红线设置、防治措施、监测评估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展开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居民参与到治理工作中,增强治理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土地的持续利用。
2023年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2023年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小流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小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1. 实现小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供水量和水质的稳定。
2. 提高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恢复和保护生态功能。
3. 减少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 提高小流域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小流域环境监测和管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三、治理措施1. 良好土地利用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控制线,限制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行为。
通过加强农田管理和发展农业生态化,提高农田水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加大对小流域河道的维护和治理力度,清理淤泥和杂草,保持河道通畅。
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倾倒垃圾和污染物。
加强水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水污染事件。
鼓励居民和企业减少用水量,提倡节水设备的使用,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加强排污口的监管,确保水质安全。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是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要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梯田、水渠和水坝等设施,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冲刷力,防止土地流失。
同时,加强植被覆盖,恢复生态系统,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加大对土壤侵蚀的监测和防治力度,制定管控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4. 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建立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机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
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水资源数据库,定期公布水资源状况。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跨界水资源管理和合作,推进小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全部可修改编辑◎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市场调研◎行业分析调研报告Research Proposal前言按照中央提出的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下滑,拉动内需,增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总体指导思想,根据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开展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有关要求,我们拟定王沟小流域为这次规划编制的实施项目区,王沟小流域属长江支流的一级支流—嘉陵江流域,位于两当县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0º17´45"--110º25´45",北纬30º0´45"--31º8´45",王沟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5.3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48km2。
由于流域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地面坡度大,加之地震灾后重建移民工程迁建,造成了大量的人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隐患增加,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按照《“长治”工程调整、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长治”七期工程布局方案批复》精神,我们迅速组织规划技术专班,对王沟小流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绘,并按照“以治理‘生产用地’为主,对‘生态用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治理思路,采取“分类防治,因需施措;集约利用,强化保障;沟坡兼治,生态辅助;注重示范,强化监测”的方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清洁能源推广应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方面的要求,合理规划布设各项治理措施,现已编制完成《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两当县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编制人员设计单位及资质证号:两当县水土保持局规划设计队(甘)水保资质证丙字049号设计人员:袁林……………………助理工程师石屹峰……………………助理工程师李卫东……………………技术员胡东宝……………………技术员两当县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王沟小流域工程特性表综合说明两当县王沟小流域地处两当县中部,属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地理位置为东经116º13´45"--106º25´35",北纬33º47´45"--33º59´25",属杨店乡所辖,涉及三个行政村,南北长约4.8km,东西宽约6.7km,总面积25.32km²,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48km²,占总面积的57%。
流域内有六条主沟道,属嘉陵江一级支流红崖河流域。
流域内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林业、牧业为辅,农业总产值425万元,人均纯收入1248元/人。
由于项目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耕地面积大,地面坡度陡,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群众对建设基本农田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和环境。
工程措施规划:项目区内共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4km2,其中坡改梯100 hm2,经果林255hm2,水土保持林123hm2,封禁治理866hm2,谷坊7座,护堤150m。
工程静态总投资435.0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69.37万元;植物措施119.15万元;其他措施2.6万元;独立费用31.28万元;基本预备费12.69万元。
工程静态总投资4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0万元,地方匹配137万元,群众投劳及其它28.08万元,单位面积国家投资20万元/km²。
工程计划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完成。
项目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以下目标:1、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4 hm2, 人均产粮稳定在800kg左右,人均经果林达到0.13hm2以上。
2、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体系,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
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7%,林草植被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5%以上,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建设,发展以气代柴、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太阳能等,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
目录1、项目区概况 (7)2、基本情况 (7)3、方案编制依据 (14)4、建设目标、规模和总体布局 (16)5、施工组织设计和年度实施计划 (39)6、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41)7、项目效益 (48)8、项目组织管理 (50)1 项目区概况两当县黑沟项目区王沟小流域位于我县东部,距县城6km,东径106°15ˊ00"--106°20ˊ00",北纬33°47ˊ305"-- 33°49ˊ45"之间,属杨店乡所辖,涉及夏家庄、灵官殿、豆坪三个行政村,南北长约4.8km,东西宽约6.7km,总面积25.32km²,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48km²。
流域内有刘家沟、夏庄沟、陈家沟、王家沟,马家沟和灵官峡六条主沟道,属嘉陵江一级支流红崖河流域。
根据《“长治”工程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建设原则,结合我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我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王沟小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外业调查,听取了流域内群众的意见,规划2008-2009年度王沟小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4km²,治理程度95.7%。
2 基本情况2.1 自然条件2.1.1地质、地貌王沟小流域地处秦岭褶皱带,属古生代末期秦岭地槽褶皱成山体断裂下沉的构造盆地,由于多次造山运动影响,项目区内地质多呈红色砂砾岩,页岩,石英岩、粘土质岩等,岩石山体表层分布有黄土与黄土状岩石碎屑残积物覆盖,即现在的主要耕作层。
王沟小流域处于浅山丘陵区,经过长期侵蚀切割分成目前网络状沟谷、坡、梁结构。
最高海拔高度1658米,最低海拔高度1124米,相对高差534米。
沟壑密度0.6km/km²,沟道比降13%。
根据项目区坡面情况分析, 3.4级坡度居多, 5--15°的缓坡地分布山脚、山坡, 15--25°坡地分布在梁峁、山脊。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2.1.2、土壤、植被(1)土壤王沟小流域主要土壤有棕壤土、褐土和红沙土。
棕壤土多分布在坡积、残积或黄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地带,土壤表层主要有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等,土层较厚,土壤发育层次明显,PH值5.5──7,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
褐土主要以典型褐色土、黄浆土、石灰质褐色土为主,多分布在耕种的坡地上,红沙土主要分布在陡峻的荒山荒坡地带, PH值8.0左右,土壤熟化程度差,土层薄,肥力不足,土壤侵蚀严重。
流域内有林业用地地面积1794.1hm²,其中用材林578.4hm²,灌木林331hm²,经果林18.7hm²,疏幼林866hm²,荒山荒坡123hm²,林草覆盖度为71%。
(2)植被王沟小流域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复杂,主要森林树种有:用材树种有油松、青冈,侧柏、白杨、国槐、榆、臭椿、泡桐、柳树等;经济树种有核桃、苹果、柿子、桃、李、杏、花椒、竹子;药用树种有杜仲、桑树等;灌木树种有马桑、狼牙刺、火棘、黄杨木,蔷薇、黄杨、酸枣刺等;林下植被主要有:针茅、胡茅、昌蒲、羊胡草、蒿类。
2.1.3水文、气象王沟小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1.4℃,日照时数1969小时,≥10℃有效积温2993.6℃,年平均蒸发量1239mm,无霜期181天。
早霜期出现在10月初,晚霜期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日极端最高气温36.8℃,日极端最低气温-15℃。
该区年均降水为699mm,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5%,多以暴雨形式出现,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为122.3 mm。
王沟小流域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一级支流红崖河水系,多年平均输沙量18.5万吨/km2.a,年平均径流15.43万m³,径流模数1.34万m³/km²,流域内有刘家沟、马家沟、夏庄沟、陈家沟、王家沟五条支沟道均产生径流,流入红崖河。
侵蚀模数2146T/km².a,年侵蚀量5.43万T。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2.2 社会经济状况2.2.1行政区划王沟小流域属两当县杨店乡所辖,共涉及该乡的3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456户、2138人,人口密度79人/km²,人口自然增长率0.6%,农业人口1988人,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使得流域内劳动力减少,约为684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王沟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5.32km²,据调查统计,流域内有耕地574.4hm2(其中:梯地179.4hm²,坡耕地395hm²),占土地总面积的22.7%;林地1794.1hm² (其中:天然林578.4hm²,灌木林331hm²,经果林18.7 hm²,疏幼林866hm²),占土地总面积70.8%;荒山荒坡123hm²,占土地总面积4.9%;水域面积19 hm²,占土地总面积0.7%;难利用地面积3.8 hm²,占土地总面积0.15%;非生产用地17.7hm²,占土地总面积0.7%。
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陡坡耕种,种植结构单一,荒山荒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对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都产生了不利因素,只有按照胡锦涛书记在甘肃视察是提出的“甘肃不是粮食的主产区,粮食问题不靠甘肃,要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粮食种植,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资源,才是解决流域内土地生产矛盾,治理水土流失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2.3经济情况(1)农村产业结构流域内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林业、牧业为辅,根据2007年两当县统计年报,农业总产值42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3%;林业总产值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2%;牧业产值6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5%;人均纯收入1248元/人。
(2)农业生产流域内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烤烟等,小麦平均单产4500kg/hm²,玉米平均单产9000kg/hm²,黄豆平均单产1250kg/hm²,平均粮食单产3600kg/hm²,人均产粮1040kg,人均基本农田0.09h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