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一、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社会动荡1.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和社会不平等2. 政治制度腐败:封建专制、官僚腐败和外族势力侵略3.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商品经济低下和农业危机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开启民主政治1. 革命思潮兴起:启蒙思想传入、爱国主义觉醒和反对不平等条约2. 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和建立中华民国3. 民主改革探索:宪政制度建设、选举制度实行和法治观念培养三、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1. 北洋政府统治: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2. 国共合作与分裂: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国共两党矛盾激化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思潮兴起四、抗日战争:民族抗争、国民经济发展1. 日本侵华:侵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和残酷战斗2. 全民抗战:国共合作、游击战争和抗战胜利3. 国民经济恢复:战时经济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村合作运动五、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探索1. 中共夺取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3. 对外开放与改革: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变革1.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2.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分子解放和新时代思潮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成果显现、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1. 科技创新:航天事业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高速铁路建设2. 社会福利提升: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3. 国际交往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输出八、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2. 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3. 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和健康中国建设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归纳,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开始,到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政治: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很多主权;“中外和好”的局面暂时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⑷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⑴政治: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⑵军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⑶经济: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⑷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⑸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1901-1919年)⑴政治: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⑵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3、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总结一、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一阶段(1840-1894年)(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侵华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第二阶段(1894-1918年)(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侵华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企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三阶段(1918 -1949年)(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后由日本、美国独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1)政治:日本侵华扶植傀儡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美国“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日益萎缩三、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政府在此战中败北,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剥夺了中国的领土与财产。

2.全面的封建社会: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动摇,呼声日益高涨。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办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学堂,以及试图废除科举制度等。

然而,这些尝试大多未能成功,因为的力度不足,且受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3.辛亥革命与共和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仍然不稳定,多次出现政治动荡与军阀割据。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国共两党进行了历时八年的合作,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进行了对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

这一时期的中国迎来了许多进步与变革,如军队现代化、农民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7.文化大革命与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治动荡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混乱。

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家逐渐开放,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8.中共党的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反腐倡廉。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合作。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1、政治上:(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的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单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1、政治上:(1)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指晚清时期以来的中国历史,时间跨度约为1840年至现在。

根据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可以将近现代中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鸦片战争前夕(约1840年-184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明显。

鸦片战争对中国封闭的国家主义产生巨大冲击,弱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威体制。

2. 太平天国运动后和戊戌变法期(1842年-191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起义,内忧外患,政治境况与军事势力极其动荡。

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尝试推行新的制度和思想变革。

3.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结束,民主思想的胜利,而民国时期则经历了政治混乱、战争和日本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大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中国走上了一个新道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西方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进程。

前行中困难重重,但中国民众不断努力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

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

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
长河中的即时和深远影响来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曾起过的主客观积极作用和以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局限性,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等晚清三大新政,呈现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的趋势,这些新政正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发展,虽因地主阶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些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屡告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建国后历史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

革命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探索、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两次重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产生;其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展;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综观历史,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奠定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75年全面整顿为其雏形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其开始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则标志其开始走向成熟。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对50年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迈向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下表依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有关内容,分别从国际形势、经济建设、内政发展、外交关系、文化事业五大方面对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体现其五大阶段的历史特征。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曾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道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

(二):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