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一、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社会动荡1.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和社会不平等2. 政治制度腐败:封建专制、官僚腐败和外族势力侵略3.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商品经济低下和农业危机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开启民主政治1. 革命思潮兴起:启蒙思想传入、爱国主义觉醒和反对不平等条约2. 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和建立中华民国3. 民主改革探索:宪政制度建设、选举制度实行和法治观念培养三、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1. 北洋政府统治: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2. 国共合作与分裂: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国共两党矛盾激化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思潮兴起四、抗日战争:民族抗争、国民经济发展1. 日本侵华:侵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和残酷战斗2. 全民抗战:国共合作、游击战争和抗战胜利3. 国民经济恢复:战时经济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村合作运动五、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探索1. 中共夺取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3. 对外开放与改革: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变革1.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2.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分子解放和新时代思潮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成果显现、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1. 科技创新:航天事业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高速铁路建设2. 社会福利提升: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3. 国际交往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输出八、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2. 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3. 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和健康中国建设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归纳,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开始,到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中共一大、二大、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新三民主义、三大整策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失败:
①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③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三民主义形成;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①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国人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②经济上: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③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解放战争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
①政治:中国人民同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
②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七大
民族工业萧条
毛泽东思想成熟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 阶级革命运动的(1901~1919年)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速 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 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政治上: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 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 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 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 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 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 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 治。 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 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毛 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 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860~1901年 )
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 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 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 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甲午 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
思想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 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反革命“ 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外交国 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 必先安内”政策。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政府在此战中败北,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剥夺了中国的领土与财产。

2.全面的封建社会: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动摇,呼声日益高涨。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办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学堂,以及试图废除科举制度等。

然而,这些尝试大多未能成功,因为的力度不足,且受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3.辛亥革命与共和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仍然不稳定,多次出现政治动荡与军阀割据。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国共两党进行了历时八年的合作,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进行了对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

这一时期的中国迎来了许多进步与变革,如军队现代化、农民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7.文化大革命与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治动荡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混乱。

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家逐渐开放,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8.中共党的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反腐倡廉。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合作。

高三历史 02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 02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2)民国初期:较快发展(一战期间为“黄金时期”); (3)丝、茶等商品的生产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4)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5)风俗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6)国人办报情况日益普遍;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 (1)向西方学习突破器物层,进入制度、文化层;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 化运动; (3)清政府近代意识的进步; (4)资产阶级救国纲领:新、旧三民主义; (5)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潮层出不穷; (6)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 (7)广大农村、内地,旧的思想、旧传统仍根深蒂固。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1)“天朝上国”、传统“夷夏观念”观念逐步破产; (2)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诞生; (4)《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5)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王韬、郑观应等; (6)教育近代化起步:新式学堂、留学生等;
(3)国人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4)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新疆建 省(1884年)、台湾设省(1885年);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5)清政府权力结构:汉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6)政府治理的近代化倾向:近代军队、国际规则、总理衙门等。 (7)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8)新阶级力量的诞生: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层。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思想上:鸦片战争使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从林、魏到洪仁玕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思想萌发,在思想上形成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⑤社会生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在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开办西菜馆。

19世纪40年代西式建筑也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半殖民地化社会剧变新的因素还未产生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⑵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展开。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清政府进行经济军事上的“自救”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加之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⑶在思想上,产生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思想。

引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君主立宪制。

⑷在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1872年上海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另外铁路(1882年唐胥铁路)、通讯(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报刊事业(1872年的《申报》)也揭开序幕。

主要呈现为半封建化中国社会新的因素产生。

3.19世纪末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扩张性大大加强。

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阶段。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此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帝国主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逼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完全沦为⑵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外国资本急剧增长;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⑶中国人民的抗争: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光绪帝支持维新派进行“百日维新”。

清政府开始政治上的“自救”运动。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895-1898年,领导戊戌变法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尝试。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民主革命活动。

中国革命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危机也引发了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⑷思想上: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开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思想成为19世纪末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开始于早期维新派)⑸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结果失败。

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高涨,维新派先后创办《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4.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利用清政府作为侵华工具。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破坏中国革命,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成绩侵占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推翻清王朝,创建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功绩反对北洋军阀,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之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为捍卫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①政治领域:议会斗争阶段:1912.3月颁布《临时约法》;1912.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武装斗争阶段:1913年“二月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1915年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1919年发动两次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

②思想文化领域: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中国政局的变化:《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由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推翻清政府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为挽救统治,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我国的政体变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在中国出现。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条件、特点、影响思想上,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所有这一切,都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

20世纪初,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断发易服”成为法令;礼仪革新,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婚丧嫁娶也开始简约文明;中山装和旗袍出现,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汽车传入中国;报刊业发展,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电影诞生(1905年《定军山》,无声电影;)931年《歌女红牡丹》有声电影)。

二、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1919~1923年)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条件、意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阶级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条件、影响)。

在中共领导下,1922-1923年出现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失败的教训。

2.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条件、影响)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开始实现了他的伟大转变。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由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这一期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927年,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境的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

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同时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在探索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发表三篇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1934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