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 第九章 答案

合集下载

传热学第九章

传热学第九章
角系数的完整性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3)角系数的可加性
从表面1上发出而落到表面2上的总能量,等于落到表面2上 各部分的辐射能之和,于是有
注意,利用角系数可加性时,只有对角系数符号中第二个角码 是可加的,对角系数符号中的第一个角码则不存在类似的关系。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3. 角系数的计算方法
试计算: (1)板1的自身辐射; (2)板1的有效辐射; (3)板1的投入辐射; (4)板1的反射辐射; (5)板1,2的净辐射换热量。
§ 9-4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其计算
辐射性气体: 具有发射和吸收辐射能的能力的气体。
工业上常见的温度范围内 常见的辐射性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甲烷、氟里昂等三原子、多原子及 结构不对称的双原子气体(一氧化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网络法求解的实施步骤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网络法求解的实施步骤
3. 求解代数方程组,计算各表面的有效辐射。
例如
已知三个表面温度T1, T2, T3;以及 A1, A2, A3, ε1, ε2, ε3, X1,2, X1,3, X2,3。
确定每个表面的有效辐射J1, J2, J3和 净辐射热量Φ1, Φ2, Φ3。
81
9.6 综合传热问题
82
9.6 综合传热问题
83
9.6 综合传热问题 解:
求解的结果为,
这样的测量误差在工业上是可以接受的。
84
85
9.6 综合传热问题 辐射传热系数
86
第9章 测试题
• 试述气体辐射的基本特点,气体能当做灰体来处 理吗?请说明原因。(2003年,华电,15分)
• 两块平行放置且相互靠得很近的灰体平壁,它们 的黑度均为0.8,壁1和2的温度分别为400和30℃ ,试计算壁2的(1)辐射换热量;(2)本身辐 射;(3)有效辐射。( 2003年,华电,15分)

传热学-第五版-中建工-课后答案详解

传热学-第五版-中建工-课后答案详解

绪论思考题与习题(89P -)答案:1. 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Q λ—— 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 ——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量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

2.略 3.略 4.略 5.略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减少。

(T T 〉外内)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

(T T 〈外内)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 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

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 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能变得很差。

10.t R R A λλ= ⇒ 1t R R Aλλ==2218.331012m --=⨯ 11.q t λσ=∆ const λ=→直线 const λ≠ 而为λλ=(t )时→曲线12. i R α 1R λ 3R λ 0R α 1f t −−→ q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

(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a α的大小。

) 13.已知:360mm σ=、0.61()Wm K λ=∙ 118f t =℃ 2187()Wh m K =∙210f t =-℃ 22124()Wh m K =∙ 墙高2.8m ,宽3m求:q 、1w t 、2w t 、φ 解:1211t q h h σλ∆=++=18(10)45.92870.61124--=++2W m111()f w q h t t =-⇒ 11137.541817.5787w f q t t h =-=-=℃ 222()w f q h t t =-⇒ 22237.54109.7124w f q t t h =+=-+=-℃ 45.92 2.83385.73q A W φ=⨯=⨯⨯=14.已知:3H m =、0.2m σ=、2L m =、45λ=()W m K ∙ 1150w t =℃、2285w t =℃求:t R λ、R λ、q 、φ解:40.27.407104532t K R W A HL λσσλλ-====⨯⨯⨯30.2 4.4441045t R λσλ-===⨯2m K W ∙3232851501030.44.44410t KW q m R λ--∆-==⨯=⨯ 3428515010182.37.40710t t KW R λφ--∆-==⨯=⨯ 15.已知:50i d mm =、 2.5l m =、85f t =℃、273()Wh m K =∙、25110Wq m =求:i w t 、φ()i w f q h t h t t =∆=-⇒iw f qt t h =+51108515573=+=℃0.05 2.551102006.7i Aq d lq Wφππ===⨯⨯=16.已知:150w t =℃、220w t =℃、241.2 3.96()W c m K =∙、1'200w t =℃求: 1.2q 、'1.2q 、 1.2q ∆解:12441.2 1.2()()100100w w t t q c ⎡⎤=-⎢⎥⎣⎦44227350273203.96()()139.2100100W m ++⎡⎤=⨯-=⎢⎥⎣⎦12''441.21.2()()100100w w t t qc ⎡⎤=-⎢⎥⎢⎥⎣⎦442273200273203.96()()1690.3100100W m ++⎡⎤=⨯-=⎢⎥⎣⎦'21.2 1.2 1.21690.3139.21551.1Wq q q m ∆=-=-=17.已知:224A m =、215000()Wh m K =∙、2285()Wh m K =∙、145t =℃2500t =℃、'2285()Wk h m K ==∙、1mm σ=、398λ=()Wm K ∙求:k 、φ、∆解:由于管壁相对直径而言较小,故可将此圆管壁近似为平壁 即:12111k h h σλ=++=3183.5611101500039085-=⨯++2()W m k ∙ 383.5624(50045)10912.5kA t KW φ-=∆=⨯⨯-⨯=若k ≈2h'100k kk-∆=⨯%8583.56 1.7283.56-==% 因为:1211h h,21h σλ 即:水侧对流换热热阻及管壁导热热阻远小于燃气侧对流换热热阻,此时前两个热阻均可以忽略不记。

传热学 第九章 辐射换热的计算

传热学 第九章 辐射换热的计算
灰体——多次反射、吸收
9-2 两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过程
1. 黑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
任意位置的两个黑体表面1、2,从表面1发出并直接投射
到表面2上的辐射能为
1 2 A1 X 1,2 E b1
从表面2发出并直接投射到表面1上的辐射能为
21 A2 X 2 ,1 E b 2
两个表面之间的直接辐射换热量为
X 1,2 X 2 ,1 1
A2 a
A1
9-1 角系数
4. 角系数的计算方法
(2) 代数法
由三个垂直于纸面方向无限长的非凹表面构成的封闭空腔,
三个表面的面积分别为A1、A2、A3 。
X i ,i 0
根据角系数的完整性
角系数的相对性
A1 X 1, 2 A1 X 1, 3 A1
A1 X 1,2 A2 X 2 ,1
Eb1 cos 1 cos 2 dA1dA2
1d 1
dd11
2
2 Lb1 dA1 cos
2
r
Eb1
dA2 cos 2
Lb1
d1
r2

9-1 角系数
2. 角系数的定义式
12
cos 1 cos 2
cos 1 cos 2
dA1dA2
E b1
dA1dA2 E b1
2
2
A1 A2
A1 A2
r
r
表面1对表面2的角系数为
X 1,2
12
A1 Eb1
1

A1
cos 1 cos 2
A1 A2 r 2 dA1dA2
1

A2
cos 1 cos 2

传热学(第9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9章--对流换热)

— —
横向节距 纵向节距
23
9-3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一、凝结换热
1.特点:
——蒸汽和低于饱和温度的冷壁面相接触时会发 生凝结换热,放出凝结潜热。(如电厂中:凝汽 器和回热加热器内,管外蒸汽与管外壁的换热)
➢两种凝结方式:根据凝结液体依附在壁面上的形
态不同分.
tw ts
1)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润湿壁面,
腾换热设备安全经济的工作区为泡态沸腾区。
34
炉内高热负荷区水冷壁沸腾换热的强化
35
各种对流换热比较
液体对流换热比气体强;
对同一种流体,强制对流换热比自然对流换热强;
紊流换热比层流换热强;横向冲刷比纵向冲刷强;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比无相变换热强。
表9-5 各种对流换热平均换热系数的大致范围
换热系数 α[w/(m2.K)]
二是在蒸汽中混入油类或脂类物质。对紫铜管进行表面改 性处理,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连续的珠状凝结,但在工 业换热器上应用,尚待时日。
26
2.影响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1)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 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如空气)时,即使含量极微,
也会对凝结换热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不凝结气体将会在 液膜外侧聚集而形成一层气膜,使热阻大大增加,从而恶 化传热。
21
(1)管束排列方式的影响
s1
s1
s2
顺排
s2
叉排
叉排:换热系数大,但流动阻力大. 顺排:换热系数小,但流动阻力小.
22
s1
s1
s2
s2
顺排
叉排
(2)流动方向上管排数的影响
后排管受前排管尾流的扰动作用对平均换热系 数的影响直到20排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传热学7--9章部分习题答案

传热学7--9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7章作业7-3把太阳表面近似的看成是T=5800K 的黑体,试确定太阳发出的辐射能中可见光所占的百分数。

解:λ1T=0.38×5800=2204μm.K λ2T=0.76×5800=4408μm.K F b(0-λ1)=10.19% F b(0-λ2)=55.04% F b(λ1-λ2)=44.85%7-7用特定的仪器侧得,一黑体炉发出的波长为0.7μm 的辐射能(在半球范围内)为108w/m 3,试问该黑体炉工作在多高的温度下?在该工况下辐射黑体炉的加热功率为多大?辐射小孔的面积为4×10-4m 2。

解:由普朗特定律(7-6),得:1)107.0(10742.31062107.0104388.156168−×××=−−××−−−Te所以T=1213.4K该温度下,黑体辐射力E b =5.67×10-8×1213.44=122913w/m 2 辐射炉的加热功率为:4×10-4×122913=49.2w7-17一选择性吸收表面的光谱吸收比随λ变化的特性如图所示,试计算当太阳投入辐射为G=800W/m 2时,该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吸收的太阳能量与太阳辐射的总吸收比。

解:∫=4.101)5800(9.0λλd E q b∫=4.101)5800()5800(9.0)5800(/λλd E E E q b b b∫∞=4.12)5800(2.0λλd E q bλ1T=1.4×5800=8120μm.K F b(0-λ1)=86.08%F b(λ1-∞)=1-86.08%=13.92% q 1/E b =0.9×0.861=0.775 q 2/E b =0.2×0.139=0.028Q=800×(0.775+0.028)=642.4W 总吸收率642.4/800=80.3%7-19暖房的升温作用可以从玻璃的光谱的穿透比变化特性得到解释。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1.冰雹落地后,即慢慢融化,试分析一下,它融化所需的热量是由哪些途径得到的?答:冰雹融化所需热量主要由三种途径得到:a 、地面向冰雹导热所得热量;b 、冰雹与周围的空气对流换热所得到的热量;c 、冰雹周围的物体对冰雹辐射所得的热量。

2.秋天地上草叶在夜间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叶面有露珠生成,请分析这部分热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放出的?放到哪里去了?到了白天,叶面的露水又会慢慢蒸发掉,试分析蒸发所需的热量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答:通过对流换热,草叶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通过辐射,草叶把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物体上。

白天,通过辐射,太阳和草叶周围的物体把热量传给露水;通过对流换热,空气把热量传给露水。

4.现在冬季室内供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就你所知试分析每一种供暖方法为人们提供热量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什么?填写在各箭头上。

答:暖气片内的蒸汽或热水对流换热暖气片内壁导热暖气片外壁对流换热和辐射室内空气对流换热和辐射人体;暖气片外壁辐射墙壁辐射人体电热暖气片:电加热后的油对流换热暖气片内壁导热暖气片外壁对流换热和辐射室内空气对流换热和辐射人体红外电热器:红外电热元件辐射人体;红外电热元件辐射墙壁辐射人体电热暖机:电加热器对流换热和辐射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人体冷暖两用空调机(供热时):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人体太阳照射:阳光辐射人体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传热现象,如加热、冷却、冷凝、沸腾、升华、凝固、融熔等,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现象中热量的传递方式?答:加热:用炭火对锅进行加热——辐射换热冷却:烙铁在水中冷却——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凝固:冬天湖水结冰——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沸腾:水在容器中沸腾——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升华:结冰的衣物变干——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冷凝: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对流换热和导热融熔:冰在空气中熔化——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5.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在保持同样温度的室内却必须穿绒衣,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冬季挂上窗帘布后顿觉暖和,原因又何在?答: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物体向室内辐射热量,故在20℃的环境中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室内向室外辐射散热,所以需要穿绒衣。

传热学课后答案(完整版)

传热学课后答案(完整版)

绪论思考题与习题(89P -)答案: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 Q λ—— 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 ——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量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

2.略 3.略 4.略 5.略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减少。

(T T 〉外内)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

(T T 〈外内)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 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

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能变得很差。

10.t R R A λλ=⇒ 1t R R A λλ==2218.331012m --=⨯11.q t λσ=∆ const λ=→直线 const λ≠ 而为λλ=(t )时→曲线 12、略13.解:1211t q h h σλ∆=++=18(10)45.9210.361870.61124--=++2W m111()f w q h t t =-⇒ 11137.541817.5787w f q t t h =-=-=℃ 222()w f q h t t =-⇒ 22237.54109.7124w f q t t h =+=-+=-℃ 45.92 2.83385.73q A W φ=⨯=⨯⨯= 14. 解:40.27.407104532t K R W A HL λσσλλ-====⨯⨯⨯30.24.4441045t R λσλ-===⨯2m K W • 3232851501030.44.44410t KW q m R λ--∆-==⨯=⨯ 3428515010182.37.40710t t KW R λφ--∆-==⨯=⨯ 15.()i w f q h t h t t =∆=-⇒i w f qt t h=+51108515573=+=℃0.05 2.551102006.7i Aq d lq W φππ===⨯⨯=16.解:12441.2 1.2()()100100w w t t q c ⎡⎤=-⎢⎥⎣⎦44227350273203.96()()139.2100100W m ++⎡⎤=⨯-=⎢⎥⎣⎦12''441.21.2()()100100w w t t qc ⎡⎤=-⎢⎥⎢⎥⎣⎦442273200273203.96()()1690.3100100W m ++⎡⎤=⨯-=⎢⎥⎣⎦'21.2 1.2 1.21690.3139.21551.1Wq q q m ∆=-=-=17.已知:224A m =、215000()Wh m K =•、2285()Wh m K =•、145t =℃2500t =℃、'2285()Wk h m K ==•、1mm σ=、398λ=()W m K •求:k 、φ、∆解:由于管壁相对直径而言较小,故可将此圆管壁近似为平壁 即:12111k h h σλ=++=3183.5611101500039085-=⨯++2()W m k • 383.5624(50045)10912.5kA t KW φ-=∆=⨯⨯-⨯= 若k ≈2h'100k k k -∆=⨯%8583.561.7283.56-==% 因为:1211h h ,21h σλ 即:水侧对流换热热阻及管壁导热热阻远小于燃气侧对流换热热阻,此时前两个热阻均可以忽略不记。

《传热学》第五版复习资料--课后重点习题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复习资料--课后重点习题答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传热学》第五版复习资料----课后重点习题答案绪论思考题与习题(89P -)答案:1. 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Q λ—— 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 ——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量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

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减少。

(T T 〉外内) 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

(T T 〈外内) 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 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能变得很差。

15.已知:50i d mm =、 2.5l m =、85f t =℃、273()Wh m K =•、25110Wq m =求:i w t 、φ()i w f q h t h t t =∆=-⇒i w f qt t h =+51108515573=+=℃0.05 2.551102006.7i Aq d lq W φππ===⨯⨯=17.已知:224A m =、215000()Wh m K =•、2285()Wh m K =•、145t =℃2500t =℃、'2285()Wk h m K ==•、1mm σ=、398λ=()Wm K •求:k 、φ、∆解:由于管壁相对直径而言较小,故可将此圆管壁近似为平壁 即:12111k h h σλ=++=3183.5611101500039085-=⨯++2()W m k • 383.5624(50045)10912.5kA t KW φ-=∆=⨯⨯-⨯=若k ≈2h'100k k k -∆=⨯%8583.561.7283.56-==% 因为:1211h h ,21h σλ 即:水侧对流换热热阻及管壁导热热阻远小于燃气侧对流换热热阻,此时前两个热阻均可以忽略不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1, 2 + X 1, 3 = 1 X 2 ,1 + X 2 , 3 = 1 X 3 ,1 + X 3 , 2 = 1
求解得, 求解得,
A1 X 1, 2 = A2 X 2 ,1 A1 X 1, 3 = A3 X 3 ,1 A2 X 2 , 3 = A3 X 3 , 2
X 1, 2 =
A1 + A2 − A3 2 A1
Φ 1, 2 = 0
E b1 = E b 2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A1 X 1, 2 = A2 X 2 ,1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二、角系数的性质
2.完整 2.完整性 完整性
有n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据能量守恒可得: 据能量守恒可得:
X i ,1 + X i ,2 + X i ,3 + ⋯ + X i , n = ∑ X i , j = 1
X 2,1 =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三、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2.代数分析法
利用角系数的性质, 利用角系数的性质,通过求解代数方程获得角系数。 通过求解代数方程获得角系数。 图(a)、(b):
X 1,1 = 0
A1 X 2,1 = A2
X 1,2 = 1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角系数概念引出的原因 1.角系数概念引出的原因
辐射换热的计算除了与辐射换热表面的辐射和吸收特性有关 外,还与辐射换热表面的相对位置有关。 还与辐射换热表面的相对位置有关。
2.角系数概念引出的假定 2.角系数概念引出的假定
X 1,2
表面1对表面2的投入辐射 = 表面1发出的辐射 表面2对表面1的投入辐射 = 表面2发出的辐射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X 2,1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一、角系数
3.角系数 3.角系数 (2)微元面对微元面的角系数 (2)微元面对微元面的角系数
dA1 微元面发出的能量: 微元面发出的能量 : E b1dA1 dA1发出、 发出、落在dA 落在dA2的能量: 的能量: Lb1 cos ϕ1dA1dΩ dA2 向 dA1 所张开的立体角: 所张开的立体角 : d Ω =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一、角系数
3.角系数 3.角系数 (1)角系数的定义 (1)角系数的定义
从表面1 从表面1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 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上的百分数称为表面 1对表面2 对表面2的角系数, 的角系数,记为X1,2。
与黑体辐射换热比较, 与黑体辐射换热比较,上式多了一个εs,它是考虑由于灰体系统 多次吸收与反射对换热量影响的因子。 多次吸收与反射对换热量影响的因子。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二、两漫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1.有效辐射 1.有效辐射J
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面积表面的总辐射能。 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面积表面的总辐射能。 单位: 单位:W/m2
J = ε Eb + ρ G = ε Eb + (1 − α )G = ε Eb + (1 − ε )G
2.有效辐射 2.有效辐射J与表面辐射换热量q间的关系 q = J −G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三、角系数的计算
1.直接积分法 1.直接积分法
按角系数的定义, 按角系数的定义,通过多重积分获得角系数。 通过多重积分获得角系数。 如前所述, 如前所述,
X 1,2 = 1 A1 1 A2 cos ϕ1 cos ϕ 2 ∫A1 ∫A2 π r 2 dA 2 dA1 cos ϕ1 cos ϕ 2 ∫A2 ∫A1 π r 2 dA1dA 2
dA1 cos ϕ1 cos ϕ 2 π r2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一、角系数
3.角系数 3.角系数 (3)微元面对面的角系数 (3)微元面对面的角系数
dA1微元面对面A 微元面对面A2的角系数: 的角系数:
X d 1,2
(4)面对面的角系数 (4)面对面的角系数
A1面对面A 面对面A2的角系数: 的角系数:
(1)辐射换热表面都是漫射表面 (1)辐射换热表面都是漫射表面; 辐射换热表面都是漫射表面; (2)辐射换热表面的不同地点上向外发出的热流密度是 (2)辐射换热表面的不同地点上向外发出的热流密度是均匀的 辐射换热表面的不同地点上向外发出的热流密度是均匀的。 均匀的。 在上面两个假定下, 在上面两个假定下,角系数是一个纯几何参数。 角系数是一个纯几何参数。 先将辐射换热面处理成黑体表面来确定角系数, 先将辐射换热面处理成黑体表面来确定角系数,所得到的结论适 用于所有漫灰表面。 用于所有漫灰表面。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三、角系数的计算
3.常见几何形状的角系数 3.常见几何形状的角系数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三、角系数的计算
3.常见几何形状的角系数 3.常见几何形状的角系数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j =1
n
注意: 注意: X i , i = ? 平、凸面: 凸面: X i , i = 0 凹面: 凹面:
表面对自身的角系数等于多少? 表面对自身的角系数等于多少?
X i ,i ≠ 0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二、角系数的性质
3.可加 3.可加性 可加性
Φ1,2 = Φ1,2 a + Φ1,2b
⇒ A1 Eb1 X 1,2 = A1 Eb1 X 1,2 a + A1 Eb1 X 1,2b
⇒ X 1,2 = X 1,2 a + X 1,2b
当表面2 当表面2分为n 分为n个面, 个面,则角系数的可加性为: 则角系数的可加性为:
X 1, 2 =

n
i =1
X 1, 2 i
注意: 注意:角系数的可加性只体现在后角标 角系数的可加性只体现在后角标上 后角标上
∫ ∫
A2
A1
X d 2, d 1dA 2
X d 2,1 = ∫A X d 2, d1
1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二、角系数的性质
1.相对性 1.相对性 (1)两 (1)两微元面间角系数的相对性
X d 1, d 2 dA cos ϕ1 cos ϕ2 = 2 π r2
定义系统黑度( 或称为系统发射率) ) εs = 定义系统黑度(或称为系统发射率
Φ 1, 2 = ε s A1 X 1 , 2 ( E b 1 − E b 2 )
Φ 1 , 2 = A1 X 1 , 2 ( E b 1 − E b 2 )
1 1 1 1 + X 1, 2 − 1 + X − 1 2 ,1 ε ε 1 2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二、两漫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3.两漫灰表面间的 3.两漫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两漫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Φ
1, 2
=
1 − ε1 ε 1 A1
E b1 − E b 2 1− ε2 1 + + A1 X 1, 2 ε 2 A2
Φ 1, 2 =
A1 ( E b1 − E b 2 ) 1 A1 1 1 − 1 + + − 1 ε1 X 1, 2 A2 ε 2
透热介质: 透热介质:不参与辐射换热的介质 参与辐射换热的表面必须组成封闭腔体
一、两黑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表面1发出落在表面2的辐射能: 的辐射能: 表面2发出落在表面1的辐射能: 的辐射能:
A1 E b1 X 1, 2 A2 E b 2 X 2 ,1
黑体表面1 黑体表面1和2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为: 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为:
《传 热 学》电子课件
上海电力学院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工程热物理学科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4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 §9.5 辐射传热的控制(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强化与削弱)
Φ 1, 2 = A1 E b1 X 1, 2 − A2 E b 2 X 2 ,1 = A1 X 1, 2 ( E b1 − E b 2 )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二、两漫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灰体间的多次反射给辐射换热的计算带来麻烦, 灰体间的多次反射给辐射换热的计算带来麻烦,此时需要采用投入 辐射G 辐射G和有效辐射J 和有效辐射J的概念。 的概念。
表面 2 发出落在表面 1 的辐射能: 的辐射能 : A2 J 2 X 2 ,1
漫灰表面1 漫灰表面1和2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为: 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为:
Φ 1, 2 = A1 J 1 X 1, 2 − A2 J 2 X 2 ,1 = A1 X 1, 2 ( J 1 − J 2 )
1 J A = A E − − 1 Φ1, 2 1 1 1 b 1 ε 1 E b1 − E b 2 Φ 1, 2 = 1 − ε1 1− ε2 1 1 + + J A = A E − − 1 Φ 2 2 2 b2 2,1 A1 X 1, 2 ε 1 A1 ε 2 A2 ε 2 Φ1, 2 = −Φ 2,1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