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四要”

校本课程开发“四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要抓出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四要”。
一、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本土资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发挥学校在某一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者是学校办学以来在某一领域已经取得的实效,选择和开发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当地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如,学校当地的风景名胜、民俗、建筑、先贤、民间戏曲等各种资源,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便利条件,将其嫁接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使本土资源在学校得到传承和发扬。
本土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校本课程又反过来服务于本土资源,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立足学校实际及本土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会更加有生命力。
二、精心编写教材,开足上好课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经过无数次的调研考证,倘若瞄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就应当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写校本教材,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教材要力求思想积极健康,语言简明朴实、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争取开足上好校本课程,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并取得成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让校本课程成为一种德育途径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坚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本身独具一格的优势,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一种有效的德育途径。
比如说,武术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在每一次武术课的课前和课后,要求师生要行抱拳礼,并且在每一节课的下课时要求学生集体背诵“武徳风范”,即“爱国、爱民、爱集体,振兴中华四不已,崇德尚武学文化,修身养性固根基”,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使学生充分明白“文以载道、武以修身”的道理,深刻领悟学文、习武之道。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乡土红色资源是在战争革命年代,是国家伟大的共产党人,以及爱国先进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极具革命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资源。
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着国家的丰富的历史记忆,传授刻苦革命精神,培育国家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充分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开发。
本文依托乡土红色资源,对开展发乡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红色精神引言:伴随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度,乡土红色资源被愈发重视,开始逐渐应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价值也愈发重要。
乡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珍贵资源,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托地区乡土红色资源,合理应用开发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科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设为媒介,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创新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一、乡土红色资源在初中教学应用的意义乡土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中学生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用红色文化鼓舞中学生努力奋进,爱国爱党,让他们肩负起传承先进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责任。
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发扬中学生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充分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精神内核,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中学生处在形成道德准则和社会认知的活跃时期,根据这一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准则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乡土红色资源以每位感人的英雄事迹做载体,对课程教学来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中学生的学习现实,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校通过开展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促进中学生对乡土红色资源产生责任感和认同感,促使了他们自觉发扬革命精神的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乡土红色资源的感染,树立学生远大人生目标,坚实革命思想,深度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特色校本课程高效建设。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摘要:地域文化资源蕴含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有利于从中拓展视野与汲取营养,构建与提升校园文化,同时,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本课程;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从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东夷文化出发,日照向传统文化要动能,通过一批“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日照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塑造城市的气质和内涵,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一、用“心”体验.引入本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震泽在民风民俗、家乡特产、文化遗产等方面颇有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
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
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
要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深入民间生活地方文化来自民间。
我们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有关民间文化的起源、种类、特征,观察民间工艺程序.掌握制作的方法要领等。
我们还走过许多乡村田野、新村社区,龙门崮,浮来山等文化遗产地都留下了我们寻访的足迹。
通过寻访.我们不仅亲眼领略了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收集了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
通过龙神庙、祈愿阁、戏台、茶楼、书院等小镇特色建筑的日常展演,把日照的民俗文化、东夷文化、渔文化发扬出去。
(二)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从自己实际出发,开发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园教育成效的课程。
与幼儿园的师资、资源等条件相一致。
我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开发特色课程-创办特色学校

开发特色课程,创办特色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创办特色学校说到安溪,不能不说到茶。
茶产业是安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与茶结缘因茶致富的安溪人十分关注茶叶的生产和发展。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
《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
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小陶礼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作为山区学校怎样建设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文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近几年板桥镇新集完小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探索以“琢"为主题,以“力琢璞石为美玉,甘为学子谱明天”为理念,营造“温润典雅,方正有致”的校风,“精雕细琢,博雅致学”的学风,“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教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充分发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的一种体现方式。
新集完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建构有特色、有理念学校文化。
板桥文化底蕴丰厚,曾被称为“文化之乡”,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冯氏民居;有青龙寨等许多古山寨;有道教圣地九龙观。
这里能工巧匠很多,还有冯哲夫等文化开明人士.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乡政府、省级文物碉堡楼就在校园内。
学校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以“琢文化”为学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建筑和地方知名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从冯哲夫等开明人士身上学习板桥人纯朴善良的质量;通过了解伍荣显等一大批从本校走出去的省市县领导成长经历,学习他们少年刻苦学习,建设祖国,走出大山后,心系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质量。
同时了解板桥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建筑、雕刻、木器加工等艺术,薅草锣鼓、花鼓戏、玩龙灯、划旱船、巫音喇叭等文化活动。
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热爱科学、感恩社会等方面教育。
二、精心设计环境文化,净化师生心灵.学校依据本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如精心打造文化墙,操场四周悬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标语、运动图示和体育活动要领、安全常识等;结合“琢文化特色"将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琢玉楼"“怡然居”“探根楼”。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范文三篇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范文三篇1.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学校特色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我校制定了特色建设发展规划。
一、立足本土,注重文化特色我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
我们将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组织文化考察等形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入到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中,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体系。
二、注重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们将立足学生需求,提供全面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师资建设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激励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探索,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扩大校际合作,拓展教育资源校际合作是提高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积极开展校际教育合作,加强师生交流,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以上是我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我们将秉承“立足本土、注重学生、加强师资、扩大合作”的理念,不断完善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2.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打造区域内高品质教育品牌,我校提出了学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
具体如下:一、育人为本,注重内涵建设我校将从“育人”出发,贯彻素质教育观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
在内涵建设方面,我们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为核心,构建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
二、创新教育,在教学上下功夫我校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加强学科交叉及跨学科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学科整合能力;加强综合实践及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操作类教学,以达到实务感受、改进实践的教学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结合优秀地域文化,深化中华传统教育一、实施背景201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要求各地学校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精心设计、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以此为契机,以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为切入点,充分汲取长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濡养,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班团活动为主要形式,将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注其中,开展了一系列“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德育活动,打造了一道靓丽的思想教育风景线。
二、过程和做法(一)学校高度重视,制定具体方案2019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先后组织召开学生科、全体班主任、全体教职工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具体方案,最终确定了“学校掌舵,学生划桨”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德育活动具体方案。
方案指出将以传统节日为重点,辅之以其他法定节日,结合我们长沙地域文化特点,一周一主题。
活动形式多样,固定时间与机动时间、班级与社团、班会与晚会、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鼓励创新。
(二)精心组织发动,加大宣传力度学期初,学生科根据方案,先行确定每周主题。
每周三第七节为固定德育活动时间,一般以主题班会形式展开。
如恰逢主题与传统节日相关联,各班根据主题,结合专业特点,自行确定活动时间与形式,提前报备。
同时,学生科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室、校园电视台及黑板报、青江学报等宣传形式,让学生多渠道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文化及环境氛围等。
(三)结合地方资源,挖掘文化内涵首先我们对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如将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仁爱类节日,清明节为情感类节日等。
其次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梳理节日教育的体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我们长沙人所特有的元宵活动,真正走进元宵节,在“欢乐元宵节”主题活动中,学校请来长沙长乐抬阁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阳波先生,给学生讲述“故事会”的由来,介绍其丰富的节目形式。
特色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特色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庞丽荣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6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历来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融入特色乡土元素和资源,能够弘扬传统乡土文化与主流价值理念,助推本土化教学创新,实现高质量育人工作的转型。
文章围绕“明理文化”开发利用的案例,探究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旨在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积极启示。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庞丽荣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
【相关文献】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以渭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陕西省榆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3.以“明德育才”校园文化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乡镇中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4.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及路径研究
5.湖湘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小陶礼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作为山区学校怎样建设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文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近几年板桥镇新集完小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探索以“琢”为主题,以“力琢璞石为美玉,甘为学子谱明天”为理念,营造“温润典雅,方正有致”的校风,“精雕细琢,博雅致学”的学风,“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教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充分发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的一种体现方式。
新集完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建构有特色、有理念学校文化。
板桥文化底蕴丰厚,曾被称为“文化之乡”,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冯氏民居;有青龙寨等许多古山寨;有道教圣地九龙观。
这里能工巧匠很多,还有冯哲夫等文化开明人士。
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乡政府、省级文物碉堡楼就在校园内。
学校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以“琢文化”为学校文化。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建筑和地方知名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从冯哲夫等开明人士身上学习板桥人纯朴善良的质量;通过了解伍荣显等一大批从本校走出去的省市县领导成长经历,学习他们少年刻苦学习,建设祖国,走出大山后,心系家乡发展,热
爱家乡的质量。
同时了解板桥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建筑、雕刻、木器加工等艺术,薅草锣鼓、花鼓戏、玩龙灯、划旱船、巫音喇叭等文化活动。
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热爱科学、感恩社会等方面教育。
二、精心设计环境文化,净化师生心灵。
学校依据本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如精心打造文化墙,操场四周悬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标语、运动图示和体育活动要领、安全常识等;结合“琢文化特色”将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琢玉楼”“怡然居”“探根楼”。
每班教室宿舍分别命名为“寻根班”“探根班”“追梦居”……同时每个学习小组也都有本组特色的组名。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着眼实处,从细处下功夫。
教学楼、综合楼过道两边贴有《三字经》《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小学生守则》等;走廊上悬挂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仁义礼智信”图解;餐厅的墙壁、柱子上贴有文明就餐、爱惜粮食等制度、警示语,还有关于理想、励志、奋斗、守法等宣传画和标语。
校园的皂荚树命名为“百年树”,桂花树命名“书香树”,拱桥命名“状元桥”。
让校园内“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并彰显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用心布置制度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健康的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师生的言行,同时也能够为师生创
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
因此,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管理即服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工作从教学一线到后勤管理都有相关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如学校制定《小学生文明就餐制度》、《文明就寝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忌语》《后勤服务公约》。
学校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并给予了师生较多的关爱,既有纪律约束又有“人情味”,能够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四、开展多彩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根据“琢文化”特色,每天坚持开展包括跑步练习、书法操、跳绳运动、班级特色展示在内的“琢之韵大课间”活动。
定期举举办“琢之犍体育节”,“琢之声艺术节”,“琢之梦风筝节”“玉之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举办“琢之影作品展”“琢之新作品展”。
每天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
这些活动使学生锻炼身体、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悟国学文化精神。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五、注重研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学校以“琢文化”为主题,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教材分琢信仰,琢品德,琢方法,琢习惯,琢素养五个单元。
教材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彰显新集完小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
将板桥境内的冯氏民居、碉堡楼、青龙寨这些古建筑和文化名人冯哲夫写进了教材,把原市人大主任伍荣显的散文诗《故乡游记》编进了教材。
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冯杨嵩的作文也编进了教材。
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身边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事例,可读性强,学生通过学习将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
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新集完小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浓浓的校园文化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校校风学风明显变化,年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
评选“玉之星”年度人物一百六十八名,杨园园同学被评为南漳县“美德少年”。
学生的绘画、小制作作品一千多件,近十篇作文在报刊上发表。
总之,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沃土中成长,是农村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