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临床确诊带状疱疹的69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

两组常规预防感染和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视情况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外涂患处,同时服用板蓝根颗粒;对照组34例口服阿昔洛韦片、维生素,观察用药后老人的症状和体征。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

疼痛消退时间和结痂出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口服阿昔洛韦片,而且早期应用阿昔洛韦滴眼液能迅速止痛、止疱,并且采用中药治疗有利于神经恢复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by Acyclovir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ompound Isatis Particles, Salvia Injection and Astragalus Injection in this case)Methods Randomly divide 69 elderly clinically diagnosed herpes zoster patients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people in routine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ould be given Acyclovir Eye Drops on the affected part and Compound Isatis Partic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other 34people in the control group would be given Acyclovir Tablets and vitamin orally, after which symptoms and signs would be observ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ere total efficiency tops 976%, takes less time for the pain to subside and scab to appea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herpes zoster by the way of Acyclovir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aking Acyclovir Tablets orally And the early use of Acyclovir Eye Drops can quickly relieve pain and stop blisters Herbal treatment is good to neurologicalrecover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enhanc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aged【Key words】Herpes zoster;Acyclovir Eye Drop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经皮病科门诊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确诊病例69例,其中男23例女46例,年龄为>60岁、<85岁并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男11例,女24例,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表现为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持续存在。

由于其病程长、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

本文旨在对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会再次活跃并大量复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可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数十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的部位通常与皮疹分布的区域一致,常见于胸部、腰部和面部。

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痛觉异常等症状。

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

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整体调节等,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深厚,源远流长,主要源自中医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以及气血津液理论。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一、引言带状疱疹,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神经痛。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症是由于气血不畅、湿热内蕴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方法主要围绕调理气血、清除湿热展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方法。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曲池、足三里等,针灸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神经痛,还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修复。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预防复发。

三、中药疗法1.内服中药: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产生与湿热内蕴有关,因此常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龙胆泻肝丸、湿毒清胶囊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瘙痒症状。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还会进行个体化治疗,如加入活血化瘀、养血润燥的药物等。

2.外用中药: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神经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金黄散、青黛散等具有消炎止痛、收敛止痒的功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中药熏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药液的热力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瘙痒。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通过罐体吸附在患处或相应穴位上,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拔罐疗法对于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神经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拔罐还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的修复。

五、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推拿、点按等。

按摩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瘙痒,同时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

六、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饮食调理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患者,中医建议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0例利用中成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应用探讨

30例利用中成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应用探讨

30例利用中成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应用探讨目的观察中成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采用龙胆泻肝丸与同仁牛黄清心丸一同服用治疗。

结果:30例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

结论同服用龙胆泻肝丸同仁牛黄清心丸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标签:中成药;带状疱疹;神经痛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

但機体抵抗力低下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等称.带状疱疹患者若没有将体内病毒及传感到末稍神经的病毒清除体外,就可能形成后遗神经痛。

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特效疗法,笔者在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使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与同仁牛黄清心丸同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疗效显著。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0-72岁,病程1个月至2年。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与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认定的诊断依据确定: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仍持续性、长期的疼痛超过1个月者即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标准,并经前期治疗后疱疹已消除但尚留神经疼痛者并且已经超过一个月者。

3治疗方法选用北京市基层基本药物同仁牛黄清心丸(规格3g*6丸)与龙胆泻肝丸(规格6g*12袋)同服,服用量:同仁牛黄清心丸1丸与龙胆泻肝丸1袋,一日两次,早晚服用,30天为1疗程。

疗效标准与结果:治愈:1疗程治疗后疼痛消失,3月后随访无复发。

好转:1疗程治疗后疼痛减轻。

无效:1疗程治疗后疼痛无变化。

结果:30例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后遗痛时间大于1年)。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其临床特点为丛聚性水泡,一般沿神经走向呈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伴神经性疼痛。

中医认为此病系肝火内炽或湿热蕴蒸所致,故糜烂渗出、红斑灼痛为本病的特点。

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抗病毒及对症为主,以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疼痛。

笔者收集了近年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治疗1.1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治疗早期躯干带状疱疹17例。

穴位注射药物有VitB?100 mg、VitB??250μg、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用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入以上药物。

治疗组17例,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至阳穴向上斜刺0.5~0.8寸,患侧期门穴沿肋间神经向外斜刺0.3~0.5寸,患侧天池穴上向外斜刺0.5寸,患侧曲池穴直刺1.0~1.5寸,患侧外关穴直刺0.5~1.0寸,于针刺同时每穴缓慢注射药物1ml。

皮肤出现红斑及疱疹者,除以上取穴外再配以药物沿皮损边缘分别取上、下、左、右四处俞穴,按以上方法一次性注射,再辅以口服药物。

治疗一周后,15例治愈,2例好转,治愈率88.2%,好转率11.8%,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火针点刺、针灸加罐依次用火针、拔罐、毫针、艾灸疗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369例。

方法:常规消毒病灶部位,用贺氏货真烧灼炽热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为度。

将备好火罐扣在疱疹部位,留罐3~5min,待疱内液体充分流出后起罐,局部再行严格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毫针针刺前常规消毒,用2寸28号华佗牌毫针围刺疱疹周围,再针刺患侧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待针刺得气后起,1次/d。

艾灸用清艾条1支点燃后悬灸病灶局部,每次30min,1次/d。

369例患者1次治愈82例,占22.2%;3次治愈241例,占65.3%;5~7次治愈46例,占12.5%。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经随访无后遗症。

2 中药治疗2.1 大黄大黄细粉50~200g,以浓茶水或酒适量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1~2次/d,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刮掉再涂。

《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表现为持续的疼痛和皮肤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气滞血瘀型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证候类型,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旨在探讨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火针和身痛逐瘀汤等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

火针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身痛逐瘀汤则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四、临床观察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在睡眠质量、精神状态和活动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改善。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安全性较高。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火针疗法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而身痛逐瘀汤则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火针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采访嘉宾李咏梅,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龙华医院皮肤科主任。

1984 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从事临床工作已30 余年,擅长运用中西医方法系统治疗顽固难愈性皮肤病,如湿疹、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大疱性皮肤病、痤疮、血管炎、脱发等。

主持及参与多项市局级课题,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湿疹的理论创新及总结整理上海市名中医马绍尧教授治疗皮肤病验案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

近两年来,主编《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马绍尧》等皮肤病专著,迄今已有自拟方治疗黄褐斑312 例,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95 例,30 余篇论文公开发表。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门诊地点:龙华医院11 号楼门诊6 楼(上海市宛平南路725 号)《科学生活》:带状疱疹中医俗称为“缠腰龙” “缠腰火丹”“蜘蛛疮”。

不少古装电视剧里也将带状疱疹描写成凶险的疾病,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有怎样的特征?李咏梅主任:带状疱疹俗称为“缠腰火丹” “缠腰龙” 等,因为带状疱疹发生的时候皮疹为簇集状的水疱,沿着周围神经走向一侧分布,呈条带状,主要好发于腰腹部,所以,就有了这些名称。

带状疱疹在胸肋部、头面部、肢体部,一般都是单侧发生,不对称发作。

在躯干部发病时一般皮疹不超过正中线,在左或右的一侧。

除了上述特点的皮疹以外,带状疱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伴随针刺火燎般的疼痛。

80%以上皮肤病都有瘙痒,但是带状疱疹以伴随疼痛为特点,是具有明显特征的皮肤病。

所以,一旦患上带状疱疹,很多人会觉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科学生活》:带状疱疹是由什么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的?哪些人好发带状疱疹?有高发时间吗?李咏梅主任:西医已经明确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由于劳累、心情不好、紧张、外伤、手术及冷暖调摄不当(感冒)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感染后致病临床表现不同,青少年、儿童主要出现水痘样皮疹,而在成年人就会形成带状疱疹。

优势病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蛇串疮(带状疱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27例,完成27例,平均住院日8.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疱液抽取、地龙油涂擦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2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9%,特色疗法使用率81.4%,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7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8例(29%),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6例(22.2%),灸法治疗22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疱液抽取5例(18.5%),地龙油涂擦27例(100%),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红外线照射、地龙油涂擦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湿敷、口服中成药、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凉血解毒止痛法治疗肝经郁热证及脾虚湿蕴证蛇串疮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红外线照射、地龙油涂擦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的疱疹治疗,地龙油涂擦不适合于气滞血瘀证蛇串疮(带状疱疹后患遗症)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效果。

方法:采取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住的45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5例,其中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

结论: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较好,并能够减少患者后遗性神经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带状疱疹是一种发疹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Z)引起的,临床表现以红斑和水泡为主。

不同程度的神经痛是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多呈带状分布,属于祖国医学之“蛇串疮”的范畴。

发病以成年人多见,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及潮湿天气更易发生。

临床上本病治疗的方法很多,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45例,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4
2.3岁。

病程最短2 d,最长9 d。

所有患者的皮肤损伤呈现出局限性的特点,发病部位:腰背部21例,胸肋部19例,头颈部3例,其他部位2例。

1.2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拟定:(1)皮肤损伤之前常先有局部的刺痛及灼烧感;(2)皮损多呈绿豆大小的水泡,簇集成群,常单侧分布排列呈带状。

皮损严重者常呈壞疽性或出血性;(3)自觉疼痛难忍,或皮疹消退后可后遗神经痛。

1.3治疗方法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药方剂:龙胆草9 g,连翘15 g,生地15 g,泽泻6 g,车前子(包)12 g,黄芩9 g,栀子9 g,丹皮9 g,木通9 g,生甘草9 g。

疼痛明显者加元胡、丹参、郁金、乳香、没药;内有食滞、湿滞者加枳壳;皮损潮红疼痛明显者加大黄。

外用:用冰硫地痢酊外涂。

处方:冰片10 g,硫磺10 g,痢特灵10片,地塞米松10片,碾细成末后加到70%的乙醇50 ml中。

用法:用双氧水消毒后,在用无菌棉签蘸取冰硫地痢酊溶液涂擦于患处,并超过病变部位2 cm以上。

3 d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4疗效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依据进行评价。

(1)显效:患者的疱疹均结痂或者消退,无疼痛感;(2)有效:患者的疱疹大致消退,存在轻度疼痛感,伴有较少的新发疱疹;(3)无效:在治疗前后患者的疱疹情况以及疼痛感未发生明显变化[2]。

总有效=显效+有效。

2结果
从45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5例,其中显效31例(68.89%),有效12例(26.67%),无效2例(4.44%),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

3讨论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以成年人多发。

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劳累、感染、患肿瘤时,潜伏于神经细胞里的病毒就会再次繁殖生长,侵袭到皮肤的相应区域而发病,具有神经阶段性及单侧性的分部特点,祖国医学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中医学认为带
状疱疹是由于肝经郁热,肝经火毒蓄积火毒积于头、下肢、阴部及躯干;脾虚湿蕴,湿热结于皮肤;气滞血凝,脉络阻塞不通,不通则通之剧烈。

本病在治疗上多以清肝火、利湿热为大法,临床辨证施治时,又常据高秉钧“上风下湿中气火”之说而随证加减。

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具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的作用,为君药。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既补肝胆实火所伤之阴血,又可防方中苦燥渗利之品损伤阴液;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毒热之中毒重还是热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有时表现为湿化而毒热未解等。

冰硫地痢酊外涂对皮损具有良好的作用。

现代药理及病毒学研究已经证明:(1)硫磺与皮肤或组织分泌物接触后,生成硫化氢与五硫磺酸,具有杀虫、杀菌、软化表皮、溶解角质等作用;(2)冰片具有抑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从而对损伤神经起到修复和再生作用,同时冰片对感觉神经有轻微的刺激作用而起止痛效果;(3)脂溶剂、氧化剂、醇类可直接消灭病毒。

由此可见,冰硫地痢酊治疗带状疱疹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击中疾病要害[3]。

本研究中抗炎、止痛、消肿作用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且促进了受损皮肤的愈合,保护了神经,使得康复更快。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总有效率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1994:144.
[2] 黄晓红,舒友廉.治疗带状疱疹方剂的组方规律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7(19):15-17.
[3] 刘翠丽,丁丽云.综合治疗带状疱疹[J].内蒙古中医药,2005,12(1):17-18.
(收稿日期:2012-04-29)(本文编辑:李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