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带状疱疹,又称为“蛇串疮”,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皮肤病,常见于免疫力下降的成年人。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1. 风热型带状疱疹:患者表现为疱疹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明显,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热。
2. 湿热型带状疱疹:疱疹多发生在身体下部,疱疹内液体浑浊,伴有口苦、尿黄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山栀、黄芩、泽泻等,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3. 肝火旺盛型带状疱疹:患者情绪烦躁,疱疹疼痛剧烈,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等,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 气血两虚型带状疱疹: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疱疹愈合缓慢,疼痛绵绵不绝。
治疗上可选用“八珍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以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5. 瘀血型带状疱疹:疱疹疼痛剧烈,局部皮肤暗红,伴有瘀斑。
治疗上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以配合外敷药物,如“金黄散”等,以消炎止痛,促进疱疹愈合。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以利于病情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此外,对于带状疱疹的预防,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特征是身体上出现水疱,并且这些水疱呈现带状分布。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与脾胃虚弱引起的,因此治疗带状疱疹的重点是清热解毒,调理脾胃。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剂有清毒败毒汤、银翘散等。
清毒败毒汤是根据患者体质而定的复方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怀牛膝、金银花等。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药效,可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伤口愈合。
银翘散是一种常用的解毒退热药,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2.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主要通过制成药膏或药水直接涂抹在患处,以进行局部消炎、杀菌。
常用的中药外治方剂有白僵蚕散、田七烧伤膏等。
白僵蚕散是以白僵蚕、黄连、薄荷等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水疱等症状。
田七烧伤膏是一种能够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的中药外用药,可以帮助伤口恢复,减少水疱的形成。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等。
针灸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治疗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所致,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应增加对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决明子等。
此外,还应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饱或饥饿,同时注意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湿润,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5.心理调理:带状疱疹往往会伴随着疼痛、瘙痒等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调理也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注重调理体内湿热毒邪,通过中药治疗、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心理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疼痛、瘙痒等症状,促进伤口的愈合,缩短疾病的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蛇串疮带状疱疹主要由皮肤病毒引起,其病毒主要分为疱疹病毒和水
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通过感染细胞内的DNA、RNA定植,并侵袭攻
击神经系统,主要发病部位是神经末梢,常伴有皮肤出血、水肿、炎性及
出现灯泡状丘疹等病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接触传播,进入血液后侵
袭神经系统,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常伴有皮肤瘙痒、红斑、脓疱及被湿泡
包围的疹痕等病变。
(1)穴位疗法:将尺穴、足三里、太液、腹痛等穴位进行持续按摩,有助于消除肌肉收缩及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
抑制病毒活动,缓解病情。
(2)针灸疗法:针刺大散、神门、四神聪等穴位,有利于改善血液
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抑制病毒活动,缓解症状。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节沿分布的痛疮,伴有皮疹、瘙痒和发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以及湿热邪毒累积在皮肤,并影响了气血运行而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诊疗带状疱疹的方案: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证候包括热毒壅肤、湿热壅盛、气血不畅等。
根据不同的证候,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药外敷:准备一副经典外用药方,如银翘散、木贼速愈膏等。
可选用挥发油,如薄荷油、独活油等,用棉签蘸药液涂敷疱疹部位,并遮盖保护。
外敷药物能减轻皮疹部位的瘙痒和疼痛,促进疱疹早日干燥结痂。
3.清热解毒: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病程的不同,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中药煎汤或冲剂来清热解毒,有效消除疱疹部位的湿热毒邪,缓解病情。
4.活血化瘀:带状疱疹在皮肤神经节沿线形成痛疮,常伴随气血瘀滞。
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川芎、桃仁、红花等,能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疮口愈合。
5.补益正气:因为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的,因此需要补益正气。
选择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加速康复。
6.食疗调理:带状疱疹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可以适量食用绿豆、芦荟、赤小豆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毒。
7.忌用逆寒食物:带状疱疹患者忌食逆寒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
这些食物会导致寒湿内凝,加重病情。
8.注意休息: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情相对较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的休息可以促使体内的正气恢复,加速康复过程。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诊疗带状疱疹的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证候来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中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正气等方式进行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调理和注意休息来促进康复。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概述]蛇串疮又称“串腰龙”、“缠腰火丹"。
主因肝经湿热,外感毒邪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如累累珠形带状分布,伴局部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诊断】(一)诊断要点1。
基本损害皮损多为绿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地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好发胸、胁部,颈部次之。
3。
皮疹出现前,常有局部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周身轻度不适、发热.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疼痛。
4。
特殊类型(1)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水疱可迅速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可因疤痕形成而失明.(2)耳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由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发,可影响面神经及听神经,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3)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为病毒本身直接从脊髓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态反应所致.(二)类证鉴别与热疮鉴别热疮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且常有反复发作史。
【辩证】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1.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3.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肝经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板蓝根、制乳没等加减.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中医带状疱疹治疗方法

中医带状疱疹治疗方法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疼痛和神经炎。
中医可以提供一系列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艾灸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以从外用和内服两个方面入手。
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热毒解散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来缓解疼痛、抑制病毒复制。
一些常用的中药外用方剂包括知母、黄连、连翘、射干、蒲公英等。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达到抗病毒、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一些常见的中药内服方剂包括龙胆泻肝丸、护肝饮、丹参酮、五味子合剂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促进病变的吸收和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神门、肝俞等。
此外,艾灸疗法也可以用于带状疱疹治疗,通过温灸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3. 中医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活络、通经络、祛风湿、舒筋活血的作用,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捏、按、揉等。
4. 中医贴敷疗法:中医贴敷疗法是将中药煎剂用纱布包裹后敷在患处,通过药物直接渗透皮肤,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医贴敷方剂包括银翘散、连翘败毒散、大青叶草饼等。
5. 中医草药浴疗法:中医草药浴疗法是将中药煎剂加入温水中,用于泡浴,通过药物渗透皮肤,达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赤芍、白芷、甘草、川芎等,根据个体情况调配。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日常饮食的调理。
带状疱疹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疱疹的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需要经过医生的判断和指导,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避免不当使用中药或其他中医方法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带状疱疹』中药方--三子汤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药方--三子汤治带状疱疹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较弱,容易患带状疱疹。
蒙医治疗带状疱疹一般方法简便、药物经济且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三子汤就是其中一种。
三子汤由诃子、川楝子、栀子三味药物组成。
方法是将以上药物粉碎成粗末备用。
每天3次,每次用10—30克药粉加水500毫升,煎煮5分钟后离火,以药水温度不烫伤皮肤,可以耐受为宜。
用消毒纱布浸泡在药水中,快速拿出后用手稍挤出水分,热敷病灶局部,待纱布水分基本干燥时去除。
用药期间,不需要用别的药物。
局部三子汤热敷后可出现较强的热效应,止痛作用快,并且清洁及消毒皮肤,缩短了病情治愈时间。
本法操作简便,治疗中痛苦小,治愈快而且不会留神经疼痛后遗症。
(马嫒嫒)。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之间皮肤正常。
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Hunt综合征)。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主症:①皮损鲜红;②疱壁紧张;③灼热刺痛。
次症:①口苦咽干;②烦躁易怒;③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符合主症及次症中1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脾虚湿蕴证主症:①皮损颜色较淡;②疱壁松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有限公司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文件编号:
受控状态:
分发号:
修订次数:第 1.0 次更改持有者:
蛇串疮(带状疱疹)
[概述]
蛇串疮又称“串腰龙”、“缠腰火丹”。
主因肝经湿热,外感毒邪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如累累珠形带状分布,伴局部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基本损害皮损多为绿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地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好发胸、胁部,颈部次之。
3.皮疹出现前,常有局部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疼痛。
4.特殊类型
(1)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水疱可迅速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可因疤痕形成而失明。
(2)耳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由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发,可影响面神经及听神经,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3)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为病毒本身直接从脊髓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态反应所致。
(二)类证鉴别
与热疮鉴别热疮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且常有反复发作史。
【辩证】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1.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肝经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板蓝根、制乳没等加减。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元胡、川楝子、木香、陈皮、丝瓜络、双花藤等加减。
二、中成药
初期簇集水疱、丘疹时选用龙胆泻肝丸,后期皮疹消退,疼痛不缓解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逍遥丸、西黄胶囊等。
三、外治法:
雄黄解毒散加化毒散水调后外用。
四、西医治疗原则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及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局部以消炎、收敛剂对症治疗。
五、其他治疗
1.物理疗法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远红外线理疗。
2.针刺疗法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对后遗神经痛有效。
【预防】
注意情绪,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一)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二)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
(三)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