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精)

合集下载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发病原因
户外活动交叉感染:春光无限好,参加户外活动的 人相对较多。而在人体蛰伏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传染力正旺,就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带状疱疹的水疱会逐步浑浊、结痂,继而脱落, 露出正常的皮肤。如果皮疹已经消退,但仍遗留疼痛 且时间超过一个月,就说明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了。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 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 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 液初澄明 ,数日后疱液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 有出血点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 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 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 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操作:刺络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在 疱疹间隙处(轻者皮内,重者皮下),刺4-5点,拔罐 部位应交替进行,留罐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
经穴刺法:丰隆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 阴陵泉直刺1-1.5寸。
疗程:刺络法: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石学敏理论
刺络拔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以改善局部 免疫状态的功能,从而起到杀灭病毒、抑制细菌的继 发感染、加速带状疱疹痊愈的作用。
刺络拔罐
治 法:局部取穴为主。
刺络拔罐
操作步骤:用75%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 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 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分钟,酌情每 罐令出血5~10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 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疗2~4次。
刺络拔罐
辩证论治
二、脾虚湿蕴证
证侯: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 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 缓或滑。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远征一、带状疱疹的概述(一)带状疱疹的定义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 ,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

(二)常见部位:多见于腰胁部、胸背部,面部次之,其他部位常有发生。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一)带状疱疹病因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属 DNA 病毒,呈长方形,直径在 210 - 250 nm 之间,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一般无传染性。

(二)带状疱疹发病机制1. 初次感染本病毒,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导致慢性潜伏性感染。

2. 当机体遇到某些诱因(如外伤、劳累、感染和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时,可再激活,从而生长繁殖,侵犯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3. 再次激活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邻近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播散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4. 偶尔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出现运动神经麻痹。

5.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的患者,过去认为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现在也有复发的报道。

三、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一)基本临床表现:1. 好发春秋季节。

2. 发疹前: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皮肤感觉过敏,烧灼感、神经痛。

天后出现局部皮损。

亦有无前驱症状发疹。

(二)皮损表现:1. 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慢慢演变成多数簇性的丘疱疹,以后演变成水疱,水泡大小是从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不等。

2. 疱液:从清晰透明演变成浅黄色半透明,再到浑浊、血性。

疱壁不易破裂。

3. 约 5-10d 后疱疹干瘪结痂脱落。

4. 可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三)带状疱疹的分型:1. 无疹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神经痛;2. 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红斑、丘疹,无水疱;3. 大疱型带状疱疹:大疱直径> 1cm ;4. 出血疱型带状疱疹:疱内容物呈血性者;5. 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愈后遗留瘢痕者;6. 泛发性带状疱疹:恶性淋巴瘤或年老体弱者,发疹数日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有高热及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肝炎等,重者导致死亡。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PPT幻灯片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PPT幻灯片

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
。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
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
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
。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
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
,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
24
.
25
【三、刺血】
(一)取穴
●使用细胞毒及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VZV感染风险↑ .
8
三 、临床表现
▲好发季节:春秋季
▲成年人多见
▲前驱症状:全身不适、 乏力纳差、皮肤灼热 感、神经痛等
▲好发部位:三叉、颈、 肋间、腰骶部神经分 布区
.
9
▲ 皮损
红斑 丘疱疹群
水疱群
壁薄、紧张不易破 疱液清、大小形态一致 群集、带状排列、单侧分布
干涸脱屑 遗留色素
浅疤痕
.
10
▲自觉症状:神经痛
▲病 程:2~4周
▲并发症:高热、
肺炎、脑炎、
脑栓塞等
.
11
四、诊 断
▲群集性水疱 ▲单侧性分布 ▲带状排列 ▲神经痛
.
12
五、治疗
◆局部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疗法
.
13
局部治疗
▲保护病变皮肤干燥 ▲减少不良刺激 ▲药膏涂抹(抗病毒、止痛、激素)

.
31
③防止外伤。外伤易降低机体的抗病能 力,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老年患 者应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④避免接触毒性物质。尽呈避免接触化 学品及毒性药物,以防伤害皮肤,影0 向身体健康,降低机体抵抗力。
.
26
特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

中医科带状疱疹诊疗规范、诊疗路径

中医科带状疱疹诊疗规范、诊疗路径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生甘草、泽泻、延胡索、车前子、柴胡、当归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厚朴、炒苡仁、陈皮、茯苓、板蓝根、延胡索、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带状疱疹中医怎么治

带状疱疹中医怎么治

带状疱疹中医怎么治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中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民间俗称“缠腰火龙”。

带状疱疹相比一般的皮肤病,其具有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周期长的特点,即使治愈,也会有部分患者遗留神经痛情况,所以关于带状疱疹的治疗也备受人们关注。

西药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手段,很多西药虽然可以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整体性效果不算理想,比如病情容易复发、容易出现后遗症。

随着中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在治疗带状疱疹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本文就带状疱疹中医怎么治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皮肤疾病。

该疾病具有传播传染性的特点,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间接接触患者日常用品进行传播。

感染病毒发生带状疱疹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丘疹、发热等,由于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的特点,所以感染后病毒可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痛的症状。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基于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等。

无论哪一种带状疱疹,一旦发生,都将对患者的生活、健康造成影响。

如带状疱疹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长期疾病影响下,患者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脱发、永久性瘢痕等。

基于带状疱疹的疾病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疾病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止痛药物、抗病毒药物、消炎药物等。

而很多患者反映,即使在系统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且治疗后容易遗留后遗症,如神经痛、眼睛疼痛。

这是因为从西医角度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是针对疱疹病毒进行干预,但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患者神经元内,当患者抵抗力低下或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进而导致被侵犯的神经和皮肤出现炎症。

而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标本兼治,通过分析患者患病原因,进而针对性给予综合干预,以达到从根本上让患者痊愈的目的。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带状疱疹是因为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感染皮肤病。

这种疾病大多出现在成年人群体中,容易在春秋季节发作。

同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皮疹一般出现在身体的一侧,而且是按照神经节段的分布。

同时带状疱疹会伴有疼痛,一般疼痛程度跟年龄有关。

带状疱疹在中医被称作是缠腰龙、缠腰火龙或者蛇串疮。

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所引发的,会出现在头面部,也可能出现在下肢、会阴部,热毒突出的情况下,会出现在躯干、两肋以及腰背部。

带状疱疹的治疗建议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尤其是在带状疱疹早期,千万不要单纯的使用中医治疗,这样效率会非常的缓慢。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它会侵犯神经,引发神经炎,所以会有疼痛或者其他感觉异常。

另外侵犯皮肤会出现水泡,皮肤的修复能力强,所以三周左右可以消退。

但是神经损伤的修复非常慢,甚至会留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

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年龄在60岁以上,本身就有神经炎,第二用药时间较晚,没有再发,第三发病前72小时内用药,所以如果是老年人患有带状疱疹,没有尽快的使用抗病毒药物,后期神经疼痛的风险将会直线增加。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来了解一下关于带状疱疹的相关情况以及中西医是如何治疗的吧!带状疱疹的基本情况,你知道吗?1.相关情况带状疱疹就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水痘或者隐匿性的感染。

这种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的神经节,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就会激活这类病毒,引起该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点就是身体出现带状或成簇的水疱,并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疼痛。

根据疾病发展的情况分为初诊前期、急性发疹期、慢性感染期。

围绕不同的皮肤损伤情况,又被称作完全性、不完全性、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和泛发性几种类型,不同的分期和分型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也有很多不同。

面对带状疱疹一定要高度关注,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否则带状疱疹将会影响皮肤、眼睛、口腔、鼻子、耳朵、脑子、胃肠道、泌尿道等。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后遗神经痛期取阿是穴。

4.遵医嘱拔火罐(刺血)。

5.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二)丘疹及水疱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

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

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

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等。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拔火罐。

(1)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