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合集下载

2024年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多场景)

2024年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多场景)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多场景)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

2.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掌握化学平衡的判定条件。

3.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浓度的关系,学会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4.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5.了解实际应用中化学平衡的调控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用箭头表示,如:N2+3H2⇌2NH3。

2.化学平衡的判定条件(1)正反应速率相等:v正=v逆。

(2)反应物与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3.化学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c=[C]^c[D]^d/[A]^a[B]^b,其中,a、b、c、d分别为反应物A、B与物C、D的化学计量数。

(3)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根据平衡浓度计算Kc,分析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

4.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力:对于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加压力,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5.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控方法(1)调整反应物浓度:通过添加或移除反应物,调控化学平衡。

(2)调整压力:对于气体反应,通过改变压力,调控化学平衡。

(3)调整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调控化学平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判定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

标题:大学无机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物的结构等。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络合反应等。

3. 无机化学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法和技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法: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安排1. 理论课: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实验课:共计1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无机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化合物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验:进行无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实验技能。

4.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来检查。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来检查。

3. 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作业来检查。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无机化学教材,如《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原理》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室中的仪器和设备,如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仪等。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5-8周:讲解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1/26
15
化学反应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基本概念
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 、过程和途径等。
2024/1/26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化学反 应中的应用。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化 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无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几步完 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16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20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
氧族元素的性质
包括氧、硫、硒、碲等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氧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如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等的性质和稳定性。
2024/1/26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如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硫在制造硫酸、硫化橡 胶和农药等方面的应用。
21
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1/26
1
目 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 无机物性质与应用 • 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验操作规范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2024/1/26
3
无机化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 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越远的能量越高;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
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辐射或吸收能量。
2024/1/26
8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将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原子核 内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序形成的表格 。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无机化学教案说明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五、目录绪论 (4)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第2章分子结构 (9)第3章晶体结构 (13)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第5章化学平衡 (30)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第7章水溶液 (36)第8章酸碱平衡 (41)第9章沉淀平衡 (51)第10章电化学基础 (56)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 (73)第13章卤素 (74)第14章氧族元素 (80)第15章氮磷砷 (87)第16章碳硅硼 (97)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03)第18章金属通论 (104)第19章S区金属 (105)第20章P区金属 (109)第21章ds区金属 (114)第22章d区金属(一) (121)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对化学物质的(1)分类(2)合成(3)反应(4)分离(5)表征(6)设计(7)性质(8)结构(9)应用。

2024版哈尔滨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套

2024版哈尔滨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套
同分异构体命名
对于同分异构体,需要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命名,以区分不同的异构 体。
命名中常见错误及纠正策略
元素符号错误
在命名过程中,需要注意元素符 号的正确书写,避免出现错误的
元素符号。
命名顺序错误
在命名时,需要按照规定的顺序 排列元素符号,避免出现顺序错 误的情况。
忽略化合物种类
在命名时,需要注意区分化合物 的种类(如酸、碱、盐等),避 免出现忽略化合物种类的情况。
命名原则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按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排列、注意区分 化合物的种类(如酸、碱、盐等)、遵循国际命名规范等。
常见无机化合物命名实例解析
氧化物命名
例如,CO命名为“一氧化 碳”,CO2命名为“二氧 化碳”,注意标明元素的 氧化态。
酸碱命名
例如,HCl命名为“氯化 氢”,H2SO4命名为“硫 酸”,注意体现化合物的 酸碱性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学习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化学品管理、设备使用、 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危险化学品识别与防范措施
危险化学品分类与标识
学习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和标识,正确识别各类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储存与使用
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要求,确保化学品的安全存放和使用。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处理
学习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降低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
晶体类型判断及性质差异分析
晶体类型及特点
介绍晶体的类型及其特点,如离 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等。
晶体类型判断方法
阐述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如X 射线衍射法、热分析法等。
晶体性质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类型晶体的性质差异, 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同时,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 深学生对晶体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催化剂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用 作催化剂,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析化学
利用配位反应进行物 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设 计和生物医学领域有 广泛应用,如抗癌药
物、金属蛋白等。
材料科学
配位化合物可用于制 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发光材料、磁
性材料等。
2024/1/28
18
教案五:无机物性质及变化
2024/1/28
位平衡常数
01
表达配位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配位平衡移动
02
通过改变条件(如浓度、温度、pH等)使配位平衡发生移动的
过程。
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03
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溶液pH值、温度等。
17
配位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通过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配平,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024/1/28
12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2024/1/28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形成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在电解池中,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成电流。
2024/1/28
20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卤素
包括氟、氯、溴等,具有 极强的氧化性,能与金属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包括氧、硫等,能与金属 包括氮、磷等,能与氢反 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硫化物。 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教案说明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五、目录绪论 (4)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第2章分子结构 (9)第3章晶体结构 (13)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第5章化学平衡 (30)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第7章水溶液 (36)第8章酸碱平衡 (41)第9章沉淀平衡 (51)第10章电化学基础 (56)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 (73)第13章卤素 (74)第14章氧族元素 (80)第15章氮磷砷 (87)第16章碳硅硼 (97)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03)第18章金属通论 (104)第19章S区金属 (105)第20章P区金属 (109)第21章ds区金属 (114)第22章d区金属(一) (121)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对化学物质的(1)分类(2)合成(3)反应(4)分离(5)表征(6)设计(7)性质(8)结构(9)应用。

二、化学发展简史1、古代化学(17世纪中期)-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后)、炼金术和炼丹时期(公元前后-公元1500年)、医化学时期(公元1500年-1700年)、燃素学说时期(公元1700-1774年)。

2、近代化学(17世纪后期)-提出了质量不灭定律、氧化理论、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当量定律、原子学说、分子学说、元素周期律等一系列理论。

3、现代化学(19世纪后期)三、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学时8[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模型;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理解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能级组、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概念,理解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掌握近似能级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电子构型;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了解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难点: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教学内容]1-1原子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道尔顿原子论。

1-2相对原子质量1.元素:具有一定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化学)元素。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2.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元素单核素元素核素稳定核素多核素元素放射性核素核素符号、质量数,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丰度:某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分数组成(原子百分比)称为同位素丰度。

3.原子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的某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称为该核素的原子质量,简称原子质量。

1u = 12C原子质量的1/12。

核素的质量与12C的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称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指一种元素的1摩尔质量对核素12C的1摩尔质量的1/12的比值。

单核素元素:指该元素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多核素元素:指该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

相对分子质量和式量。

1-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略)1-4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1.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氢原子能级之间跃迁所发射或吸收的光谱。

是最简单的原子光谱。

到1885年已经观察到氢原子的14条谱线,其中较强的4条谱线Hα、Hβ、Hγ、Hδ在可见光区,J.J.巴耳末将它们的波长用经验公式表示。

1890年J.R.里德堡把巴耳末写的公式改写成用波长的倒数表示,仍称巴耳末公式:ν= R(1/n12-1/n22) n2>n1或(波数)= 1/λ=R H(1/n12-1/n22)R或RH称为里德堡常数,R=3.289×1015s-1,R H =1.097×105cm-1。

以后相继发现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都可以用类似的公式表示。

各谱线系分别为莱曼系(1906)n1=1 n2=2,3,4,…巴耳末系(1885)n1=2 n2=3,4,5,…帕邢系(1908)n1=3 n2=4,5,6,…布拉开系(1922)n1=4 n2=5,6,7,2.玻尔理论(1)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在一些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稳定轨道)上运动。

量子化条件:P(轨道角动量)=mvr=nh/2π(2)定态假设-基态和激发态(3)跃迁规则: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这时会以光子形式放出能量,即释放出光能。

hν=E2-E1利用玻尔理论计算原子轨道半径、轨道能量和里德堡常数。

1-5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1. 波粒二象性(1)光的二象性P=mc=mc2/c=E/c= hν/c=h/λ(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λ=h/p=h/mv(德布罗意关系式)2.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Δx·Δp≥h/2π或Δx≥h/2πm·Δv4.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1)薜定谔方程(只简单介绍公式)(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3)几率密度和电子云(4)几率密度分布的几种表示法—电子云图,等几率密度面,界面图,径向几率密度图。

(5)波函数、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径向分布图。

5.四个量子数(1)主量子数n:表示原子中电子出现几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决定电子层数。

(2)角量子数l: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表示同一电子层中具有不同状态的分层,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有关。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些分层常称为能级。

En s<Enp<End<Enf(3)磁量子数m: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4)自旋量子数m s:每一个电子层中,由于原子轨道形状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分层;又由于原子轨道在空间伸展方向不同,每一个分层中可有几个不同的原子轨道;每一个原子轨道中又可有两个电子处于自旋方向不同的运动状态。

1-6基态原子电子组态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近似能级图(鲍林能级图和科顿能级图)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由于其它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使有效核电荷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利用斯莱脱规则计算屏蔽常数和电子能量。

外层电子钻到内层空间而靠近原子核的现象,称为钻穿作用。

钻穿作用越大的电子的能量越低。

因电子的钻穿作用不同而使它的能量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钻穿效应。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态原子电子组态)规律(1)构造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1-7元素周期系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周期律。

2. 元素周期表长周期与短周期、主族与副族,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元素的区分。

1-8元素周期性—元素性质及其变化的周期性1. 原子半径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的一半叫做原子的共价半径。

(1)原子半径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互相接触的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两原子之间靠范德华力接近时原子间距的一半。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在短周期中和长周期中的变化、镧系收缩、在同族中的变化。

2. 电离能—使某元素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正一价的气态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叫做这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3. 电子亲合能—某元素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叫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

4. 电负性—把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叫做元素的电负性。

鲍林电负性电负性密立根电负性χ=1/2(I+E)阿莱-罗周电负性χ=0.359Z﹡/r2 +0.7445. 氧化态—氧化数是化合物中某元素所带形式电荷的数值。

第2章分子结构学时8[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物质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化学键、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概念、特征,搞清价键力、分子间力和氢键的区别。

[重点与难点]重点: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杂化轨道理论,共轭大π键。

[教学内容]2-1路易斯结构式2-2 价键理论(一)-电子配对法(VB法)1. 成键的原理①电子配对原理:两原子如各有一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它们可以互相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单键,这对电子为两个原子所共有。

如各有两个或三个未成对的电子,则自旋相反的单电子可两两配对形成共价双键或三键。

②能量最低原理:电子配对以后会放出能量,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③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键合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一定要发生重叠,从而使键合原子中间形成电子云较密集的区域。

2.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类型—σ键、π键、配位键。

2-3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1. VSEPR的基本要点(1)在AX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A的周围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分子的几何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相互排斥最小的那种结构。

(2)电子对相互排斥作用大小取决于电子对的数目、类型和电子对之间的夹角。

①如A与X之间是通过两对电子或三对电子结合而成,可把双键或三键作为一个电子对来看待。

②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小排斥力越大。

③不同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顺序: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成键电子>成键电子-成键电子叁键>双键>单键2.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则(1)确定电子对数: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层中总电子对数=1/2[A原子价电子数+配位体X提供电子数(X氧化数×X原子个数m)+(-)离子电荷数] (2)确定电子对的理想几何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