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新题赏析
中考语文值15分的赏析题答题模板

第二讲 中考值15分的赏析题答题模板1.了解赏析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2.了解赏析题的答题模板;3.熟练掌握答题步骤,提高赏析题的答题能力和得分率。
一、赏析题的类型与命题形式赏析题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和文学文本(小说、散文)阅读中,赏析的对象往往有字、词、句、段,根据内容和出现的位置不同,最多能在考试中占15分。
如:二、赏析题的答题模板1.诗歌中对字、词的鉴赏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知识链接我们要重点体味不同词语的特点。
如: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如“夹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
蘸(zhàn),是沾着水面。
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②.表示修饰的形容词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诗人悲苦的秋思。
③.数词或量词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
如“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命题点透析(二)亲情

中考现代文押题预测(二)第二篇亲情篇【推荐理由】选文从生活小事写起,塑造出勤俭节约、关爱孩子的父亲形象,抒发对父亲的感恩、怀念之情。
文章给学生传递学会感恩、孝敬长辈理念的同时,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缠在铁丝上的父爱陆肖鸣(命题点:标题作用。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母亲家是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自建房,这栋房子父母三四年前才搬了进去。
房子一侧种了四棵芒果树,树上每年都有挂果,最大的果子甚至有两三斤重,每年收获季节就是父母和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这段时间洗菜池总是不停地漏水,大家认为是下水道被堵了,用管通疏通剂通了公共管道,但是洗菜池依然不断地有水漏出来。
(命题点:段落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修理下水道时的发现和“我”的心理变化。
)洗菜池下面光线不好,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清,我试着直接倒一盆水进洗菜池,水瞬间“哗啦”全部从洗菜池底漏了出来,流得满地都是,原来放在地面堵水的布巾毫无用处。
我决定全面检查洗菜池下方的排水管。
洗菜池底部距离地面只有大约50厘米的空间,我打开手机电筒,艰难地猫下腰,几乎匍匐到地面才能看到洗菜池底部,在电筒光的照射下发现,原来是洗菜池到下水道之间的螺纹管已经从排水弯管处脱落了,水根本就没有到达排水管道,而是直接排到了地面,使厨房地面变成了水的泽国。
螺纹管并没有老化,看样子不过使用了三四年的样子。
我伸手想将螺纹管重新套到排水弯管处,管道所处的位置基本贴住了墙面,深且隐秘。
我使劲伸长手,眼看就可以将螺纹管套到彎管处,但是手臂根本使不上劲,反复了几次,手臂举得酸胀就是无法将螺纹管套到排水弯管上。
(命题点:内容理解。
极言修理洗菜池下水管的艰难,为下文写“我”设想父亲修水管做铺垫,写出父亲的艰辛。
)我气馁地将螺纹管拔了出来,只见螺纹管凹处有一根铁丝扭缠着,是这根铁丝起到固定螺纹管的作用,那根缠在螺纹管的铁丝,一定是修排水管时父亲想出来的办法,父亲是工程师,一生俭朴节约,动手能力很强。
评析新课程物理试题 探索中考命题新动向

性 的试 题 加 以评 析 , 索 中考 命 题 的 新 动 向 、 理 念 。 探 新
关键词 : 中考 ; 物理 ; 题 ; 析 ; 命 评 新动 向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7 G 3 .
Vo I 7 NO 3 6 l2 . 4
第 2 7卷 总 第 3 6期 4 20 0 9年 第 6期 ( 半 月 ) 上
( 6 2 0 . 2. S) .09 7
评析新课程物理试题 探索中考命题新动向
陈
浩
江 苏 省 淮 安 市 教 学研 究 室 , 苏 省 淮 安 市 2 3 0 江 20 1
奇 的魅 力 , 引着世 界各 地 游 吸
( 淮安 2 0 )自行 车给人 们 的生活 带来 了交 04
客纷 至沓 来 。 塔究 竟有 多 高 斜
图 1
通 的便利 。 图 3所 示 , 如 自行 车 车轮 由初 期 的 木
呢 ? 1为 比萨斜 塔 的 正 面照 片 , 仔 细 观 察 图 图 请
二 点不妥 之处 。
(1 ) ( 2)
能力 。 目首 先通 过 比萨斜塔 的介绍 对学 生进 行 题 物 理学史 教 育 , 着 引 导学 生 观察 图片 , 图片 接 从 中提取信 息 。 要求 学生 能正确 的选取 图片 中的游 客作 为推 测斜 塔实 际高 度 的着眼点 , 接着 能用 手
热爱科 学 、 心 社 会 的意 识 , 关 以及 用正 确 的 价值 观处 理社会 问题 的能力 , 这对学 生 的终 身学 习 和 发展 将产 生深 远 的影 响 。 纵观 近几 年 中考命 题 , 难 发 现 , 不 中考 物 理
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析及样题

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析及样题一、命题依据本命题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二、命题原则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命题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参照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2、体现公平性原则。
试题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公正、公平。
3、体现时代性原则。
试题紧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材料,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题目,增强时代气息。
4、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试题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三、命题内容与结构1、命题内容本命题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写作三个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部分包括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等;写作部分包括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具体内容如下:(1)现代文阅读:选取一篇现代文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
(2)古诗文阅读:选取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理解能力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等。
(3)口语交际:设置一个具体的语境,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等。
(4)名著阅读:选取一部名著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等。
(5)命题作文: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6)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2、命题结构本命题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部分中考命题新趋势新趋势3情境应用问题习题课件新版苏科版

线的 倍,甲路线的长度为12
km,设甲路线的行驶时间
为 x h,则乙路线的平均速度为
式表示).
1
2
3
4
5
km/h(用含 x 的代数
点拨:因为甲路线的长度为12 km,行驶时间为 x h,
所以甲路线的平均速度为 km/h.
因为甲路线的平均速度为乙路线的 倍,
以证实上述结论.
如图①,连接 OM , ON .
根据基本事实“直线外一点与直
垂线段最短
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
1
2
3
4
5
”,
可得 OQ < ON .
再根据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得 ON <
OM + MN .
所以 OQ < ON < OM + MN ,即 OP + PQ < OM + MN .
1
2
3
4
5
5. [2024常州期末]【问题背景】
如图①,小华在荡秋千,秋千底座从点 A 到点 B 的过程
中,绳子的长度保持不变,在线段 AC , MN , PQ 中,
长度最短的是
PQ
.
1
2
3
4
5
【尝试说理】
我们将会学习不等式的一个性质:如果 a + b < a +
c ,那么 b < c .根据这个性质和学过的基本事实,可
即 PQ > MN .
1
2
3
4
5
所以乙路线的平均速度为 ÷ = × = (km/h).来自1
中考命题赏析

中考命题赏析类型一:圆与平移的综合问题1、(2010•吉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A(5,1)为圆心,以2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的⊙A交x轴于点B、C,解答下列问题:(1)将⊙A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与y轴首次相切,得到⊙A′,此时点A′的坐标为阴影部分的面积S=(2)求BC的长.类型二:圆与“翻折”综合问题2、010•铁岭)如图,已知矩形ABCD内接于⊙O,BD为⊙O直径,将△BCD沿BD所在的直线翻折后,得到点C的对应点N仍在⊙O上,BN交AD与点M.若∠AMB=60°,⊙O的半径是3cm.(1)则点O到线段ND的距离为;(2)过点A作BN的平行线EF,判断直线EF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类型三:中心对称与圆3、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0的半径为2,圆心在正方形的中心上,将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使E A′恰好与⊙0相切于点A′(△EFA′与⊙0除切点外无重叠部分),延长FA′交CD边于点G,则A′G的长是多少?类型四:弧的中点问题4、(2009•柳州)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弧BD的中点,CE⊥AB,垂足为E,BD交CE 于点F.(1)求证:CF=BF;(2)若AD=2,⊙O的半径为3,求BC的长.类型五:直线和圆联动问题5、如图,已知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AB=12,∠OAB=30°,经过A、B的直线l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下作匀速平移运动,与此同时,点P从点B出发,在直线l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直线l向右下方向作匀速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1)直接写出A、B点坐标是A点;(2)用含t的代数式求出表示点P的坐标;(3)过O作OC⊥l于C,过C作CD⊥x轴于D,问:t为何值时,以P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直线OC相切?并写出此时⊙P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
中考语文主题作文鉴赏及点拨—“往事”

中考语文主题作文鉴赏及点拨—“往事”一、主题点拨往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要通过回忆过去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当然,过去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要从中选择那些最让人难忘、让人记忆深刻、给自己启发、鼓励的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事。
话题只限制了写过去的事,但并没有限制人物、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此这个作文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但要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有大浪淘沙的慧眼,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情实感,以情感人。
命题“往事如烟”中的“往事”不难理解,就是过去发生的事。
“并不如烟”,往事如烟是一个常用的说法,是说过去的事件会像烟雾一样,很快就消散了。
“并不如烟”表示否定,是因为某些往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让人难以忘记,“并不如烟”。
写作思路:本文应创作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以某一件或某几件“往事”为写作内容,以往事给自己带来的触动或感悟为表现的主旨。
选材务必真实,抒情务必真挚,做到以真取胜,以情动人。
写作手法:应采用叙事和抒情、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抒情和议论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完成命题作文时要做到:一、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
二、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三、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
四、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
注重文体特征,就是要充分准确地表现文体特点,而不要出现模糊文体色彩的错误。
表现个性特点,就是要表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
就是要认真遣词造句,稳妥布局谋篇,从语气、结构、主题方面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期望有超过水平发挥,力争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二、佳作赏析1.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那段温暖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⑴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上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请以“往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中考语文真题命题满分作文赏析

中考语文真题命题满分作文赏析一、真题再现(2022·江苏扬州)说和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
“你可真会说!”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
这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
有的人自己说得多,却不愿听人说,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说得少,却善于倾听,会意处的一个微笑,让说话人满心欢喜……说也好,听也罢,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思……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①你可真会说!②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要求:①可以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②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⑤认真书写。
【参考例文】你可真会说!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会说话的妈妈,她总是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给予我力量和温暖。
在学校奋斗了一天,终于到放学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拖着劳累的身子一步步走进卧室,开始写作业。
眼前似乎没有光明,唯一能看到的便是白纸黑字,还有那刺眼的红色。
手中紧握着圆珠笔,一下一下在纸上留下痕迹。
妈妈进屋了,给我端来一杯温开水。
看我失落的样子,鼓励我说:“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吃点苦,将来就尝到甜头。
”没错,我知道我还不能喘息,那句鼓励的话语,给了我极大的动力。
时间还是一点点流逝,大脑已经生锈,额头上也全是汗,窗外已是满天繁星,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功课已经做完了,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了。
于是,我又拖着劳累的身体,走出了卧室,一下子就摊在了沙发上。
这时,妈妈早已削好了一盘苹果,放在了茶几上,还插好了牙签,她说:“不错,每天这么坚持,你一定行!来,吃些水果,补点脑细胞吧!”“哈,没问题!”玩笑之余,我拿起一块苹果,尽情咀嚼着那味道,香!不过,心想起明天又要上学,我又有点小失落感,又要学习大量知识。
妈妈似乎看出来了,说:“每天学习知识,保持良好成绩,人家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呢!”没错啊,我又想起了爸爸常说的“要想人前显贵,必先背后受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 机器人站在点A 处 向前走1米向左转30° 机器人回到点A 处 结束
是 否 考命题新题赏析
江苏 庄亿农
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发现,命题者独具匠心,力举创新,编拟了许多形式新颖的试题,现采撷几例,供大家赏析.
一、“程序编制题”灵活新颖
例1(2008年湖北荆门)科技馆为某机器人编制一段程序,如果机器人在平地上按
照图中所示的步骤行走,那么该机器人所走的总路程为 ( (A) 6米 (B) 8米 (C) 12米 (D)不能确定
析解:有关“程序编制”题是近几年出现比较多的一类
题,以往的编程题大多与代数有关,而本题命题独特,将多边
形的外(或内)角和问题编拟成程序,令人耳目一新.由向
左转30°可知,这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30°,因此这个
多边形的边数为360°÷30°=12,所以机器人所走的总路程
为12×1米=12米,故应选C .
点评:解“程序编制题”的关键是看清程序的含义和顺序,
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本题构思新颖,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二、“新定义运算题”频频亮相
例2(2008年山东枣庄)在有理数的原有运算法则中,我们补充新运算法则 “ * ” 如下:当a≥b 时,2*a b b =;当a < b 时,*a b a =.则当x=2时,(1*x)·x -(3*x)= _______.(“ · ” 和 “ – ”仍为有理数运算中的乘号和减号)
析解:由新运算法则知,因为x=2>1,2<3,所以1*x=1,3*x=x 2.所以(1*x)·x -(3*x)= 1·x -x 2=x -x 2=2-4=-2.
点评:解决“新定义运算题”的关键是读懂新定义法则,把新法则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
三、“结论开放题” 经久不衰
例3 (2008年湖北荆门)给出三个多项式X =2a 2+3ab +b 2,Y =3a 2+3ab ,Z =a 2+ab ,请
你任选两个进行加(或减)法运算,再将结果分解因式.
析解:从三个多项式中选取两个进行加(或减)运算,其结论不唯一,因此得到的多项式也不同.如X +Y =5a2+6ab+b2,X + Z =3a2+4ab+b2,Y + Z =4a2+4ab,X-Y =-a2+b2,X-Z = a2+2ab+b2,Y-Z =2a2+2ab等.显然若选择X +Y和X + Z,分解因式比较困难.可选择后面的几个,分解因式较为容易,如Y + Z =4a2+4ab=4a(a+b),X-Y =-a2+b2=(b+a) (b -a), X-Z = a2+2ab+b2= (a +b)2,Y-Z =2a2+2ab =2a(a+b).
点评:开放性试题一般结论都不唯一,这样就给解题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解题时可以避繁就简,如本题若选择X +Y和X + Z,则结果分解因式就很困难.
四、“探究规律题”宝刀未老
例3 (2008年江苏泰州)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数字游戏:
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1=5 ,计算n12+1得a1;
第二步:算出a1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2,计算n22+1得a2;
第三步:算出a2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3,再计算n23+1得a3;
…………
依此类推,则a2008=_______________.
析解:先通过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数字探究规律.因为a1=26;n2=8,a2=65;n3=11,a3=122;n4=5,a2=26;…………,这一列数是按照26,65,122每三个数一个循环,而2008÷3=669……1,所以a2008=26.
点评:探究规律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这类试题很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