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关系分析
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冰冻血小板制品是一种制备严格、存储方便、效果优良的血小板制品。
它是通过将血小板冷冻保存而制得的,因为冷冻可以减缓血小板的代谢活性和减少细胞内钙离子,从而减少血小板活化和降低背景噪声。
冰冻血小板制品在外科手术、产科、血液学、骨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一、制备制备冰冻血小板制品的流程主要包括采血、血小板分离、添加保存溶液,以及冷冻保藏等环节。
1. 采血采血是制备冰冻血小板制品的第一步。
采血时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包括选择合适的采血針头、消毒等。
采血后血样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 血小板分离血小板分离是制备冰冻血小板制品的重点环节。
血小板分离的方法主要有离心法、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法和自动血小板分离机法等。
离心法的分离效果较差,而自动血细胞分离和自动血小板分离机法相对来说更为有效。
3. 添加保存溶液冰冻血小板制品需要添加一定的保存溶液进行保护和保存。
保存溶液中应包含适量的抗凝剂和营养液,以满足血小板的营养需求和防止凝固。
4. 冷冻冷冻是制备冰冻血小板制品的最后一步。
常用的冷冻方法是使用液氮进行快速冷冻或使用自冻冰箱进行慢速冷冻。
冷冻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血小板存活率和质量。
二、临床应用冰冻血小板制品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中常常需要用到血小板进行止血,而冰冻血小板制品可以在特殊情况下替代新鲜血小板进行使用。
如手术中血小板不足或者血小板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失活等。
2. 产科在妊娠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大出血等原因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品。
然而,实际运输和存储成本高并且血小板寿命较短,因此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应用更加切实可行。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胎儿腹内输注冰冻血小板制品后,可以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存活率。
3. 血液学冰冻血小板制品在血液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
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作者:张秀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13期摘要:作者阐述了血小板的制备和融化方法,低温保存血小板的优点和输注指征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低温保存输注指征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8-01机采血小板用于适应症病人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血小板具有寿命短、易激活、不稳定等生物学特征,加之20~40 ℃条件下保存期只有5 d,不易储存,所以,在没有特出情况下血小板就要立即输入。
如果采取预约现采的话,就无法保证是否能急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具有保存期长、副作用少、安全、快捷、疗效好的特点。
笔者就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融化1.1 新鲜血小板的制备(1)供者的选择:献血者体检符合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除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体检标准外,机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应≥150×109/L,血比积≥0.36,1月内未采过其它血液成分,3 d前末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2)血细胞分离机和机采血小板耗材。
(3)机采血小板成品制剂的标准:机采血小板含量≥2.5×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5.0×108/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袋,每袋容积为250~300 ml[1]。
(4)保存条件:在22±2.0 ℃水平振荡解聚。
1.2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将采集的新鲜血小板制品在100级净化间内,将二甲基亚枫(DMSO)按5%的比例缓慢加入血小板悬液中,在回旋式振荡仪上放PVC血袋轻轻晃动,按无菌操作要求以1 ml/min速度缓慢加入DMSO,同时在振荡器上以60~80次/min水平振荡,使DMSO与血小板悬液充分混匀。
加药后的血小板平放于-80℃低温冰箱内冻存备用。
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

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
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 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
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关键词:降温速率;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After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analysisLily tsai(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ransfusion henan shangqiu, 476100)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of preparation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to select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 Methods: collect 16 cases of healthy donors 200 ml whole blood, preparation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reezing rate of 1 ℃ / min (group A, group B 10 ℃ / min, 20 ℃ / min) group C frozen platelet, storage after 1 week after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of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esh platelets) and group (group D) process cooling. Results: A, B, C, D group, platelet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unt, recovery rat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C, 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D42b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CD62p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Groups of CD4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ffected by the cooling rate is bigger, 10 ℃ / min for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Key words: cooling rate; Frozen platelet; Quality of blood coagulation目前国内临床上多采用血小板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由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采用输注[1]。
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原则

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原则细胞冻存和复苏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将细胞保存在极低温下,并在需要时重新复苏。
它在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细胞治疗、尸体保存和生物研究等。
然而,细胞冻存和复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许多原则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原则和一些常见的方法。
细胞冻存的原则主要包括细胞处理、冷冻保护剂和冷冻过程等。
1.细胞处理:在冻存细胞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首先,需要确保细胞的纯度和活力。
通常使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将细胞培养至富有生长活力的阶段,然后进行冷冻。
同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细胞除膜、固定细胞骨架等,以增加细胞的抵抗力。
2.冷冻保护剂:冷冻保护剂是一种在冷冻过程中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的物质。
常见的冷冻保护剂包括甘油、DMSO(二甲基亚砜)和微生物发酵的液体。
这些保护剂可以减少细胞在冷冻过程中的损伤,防止冰晶的形成,从而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
在添加保护剂时,通常需要控制浓度和时间,以避免对细胞的毒性。
3.冷冻过程:冷冻过程是细胞冻存的核心环节。
一般来说,冷冻过程需要经历冷冻速率的调控、冷冻温度的选择和冷冻存储条件的维护等步骤。
细胞的冷冻速率是决定细胞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快或过慢的冷冻速率都会导致细胞死亡。
冷冻温度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通常选择深度冷冻,即将细胞冰冻至极低温下,以防止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活动。
冷冻存储条件的维护是确保细胞冷冻的安全和稳定性的关键,包括低温保存、无菌保存和无氧保存等。
细胞复苏的原则主要包括解冻过程和恢复过程等。
1.解冻过程:解冻过程是将冷冻细胞重新回温至正常温度的过程。
在解冻过程中,需要控制解冻速率和解冻温度,以避免细胞的损伤。
解冻速率过快或温度过高都会导致冰晶的形成和细胞的破坏。
因此,解冻过程需要缓慢而温和,可以通过温水浴、离心和悬液稀释等方法进行。
2.恢复过程:细胞在解冻后需要进行恢复过程,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冷冻保存技术对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冷冻保存技术对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冷冻保存技术(Cryopreservation)对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很多领域,包括医学研究,生物技术和生殖医学中,需要长期保存细胞样本或组织。
冷冻保存技术可以延长细胞的保存时间,但同时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本文将对冷冻保存技术对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冷冻保存技术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是关键的。
当细胞被冷冻保存时,细胞内的水分会在冷冻过程中形成冰晶,这可能导致细胞脱水和细胞器的破坏。
为了尽量减少这些损伤,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各种冷冻保护剂,如甘油和二甲亚砜(DMSO),用于保护细胞免受冻结所引起的细胞脱水和冰晶形成。
这些保护剂可以在冷冻过程中起到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内结构的作用,从而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此外,科学家们还不断改进冷冻的速度和方法,例如快速冷冻(快速冷却)和慢速冷冻,以进一步提高细胞存活率。
其次,冷冻保存技术对细胞的功能恢复也有影响。
在冷冻过程中,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大大降低,细胞代谢活动几乎停止。
这可能导致细胞内重要蛋白质、酶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细胞在解冻后难以正常运作。
此外,冷冻保存过程中的细胞脱水和冰晶形成也可能导致细胞器的破坏,进一步影响细胞的功能。
然而,通过合适的解冻过程和适当的培养条件,可以促进冷冻保存后细胞的功能恢复。
例如,逐渐将细胞从低温解冻到正常温度,并提供适当的培养基和营养物质,有助于细胞逐渐恢复其正常的代谢活动和功能。
此外,不同类型的细胞对冷冻保存技术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某些类型的细胞,如干细胞和胚胎细胞,对冷冻保存更为敏感。
冷冻保存过程中可能导致干细胞或胚胎细胞的分化能力下降,细胞的干细胞特性丧失。
因此,在冷冻保存这些类型的细胞时,需要更加精细的处理和保护措施,以确保其存活率和功能的恢复。
另外,冷冻保存技术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应用中也有一些局限性。
有些细胞或组织不适合冷冻保存,因为其细胞膜不耐受冷冻过程所引起的损伤。
培养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原理及注意事项

培养细胞的冷冻⏹概述✧冻存过程⏹冷冻保存的原理✧冻存结果♦冷冻速率✧讨论♦冷冻保存温度⏹冻存细胞的复苏♦复温速率♦非玻璃化冻存细胞的复苏♦冷冻保护剂✧主要材料⏹冷冻保存方法✧复苏过程♦非玻璃化冻存方法✧结果✧主要材料✧讨论✧冻存过程♦玻璃化冻存细胞的复苏✧冻存结果✧主要材料✧讨论✧复苏过程♦玻璃化冻存方法✧结果✧主要材料✧讨论Polge等人(1949)发现了甘油对低温下贮存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他们仍然以精子进行研究发现,加入甘油能够大大提高贮存于-790C下精子的存活率。
接下来的重大进展是Luyet(1951)与Lovelock(1953)等多位学者发现了电解质浓度对贮存细胞的损伤作用。
他们的结论是,电解质浓度增大是造成贮存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冷冻理论后来得到Merryman(1956)、Rey(1957)以及Smith(1961)等学者的继续和发展。
1949年至1960年这一段时间可以称为冷冻保存的“甘油时期”,这一时期对生物材料的冷冻保存一般都是以甘油作为保护剂。
Lovelock(1959)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保护剂,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二甲基亚砜(DMSO)。
而且,用于冷冻保存的仪器也有明显的发展。
目前,无论是冷冻保存理论、各种保护剂、冷冻用品和设备以及各种生物材料的保存与复苏技术都已十分成熟和完备。
冷冻保存与复苏原理在低于-700C的超低温条件下,有机体细胞内部的生化反应极其缓慢,甚至终止。
水在低于零度的条件下会结冰。
如果将细胞悬浮在纯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细胞内外的水分都会结冰,所形成的冰晶会造成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破坏而引起细胞死亡。
这种因细胞内部结冰而导致的细胞损伤称为细胞内冰晶的损伤。
如果将细胞悬浮在溶液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细胞外部的水分会首先结冰,从而使得未结冰的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升高。
如果将细胞暴露在这样高溶质的溶液中且时间过长,细胞膜上脂质分子会受到损坏,细胞便发生渗漏,在复温时,大量水分会因此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死亡。
采集后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疗效比较

7 2 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 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 输注后患 者的出血明 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 � 采集后 6 h 和 72 h 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 C C I 有效率比 较 (� 2<0.01,>0.05) , 差异 无显著性.结论 全密闭 7 d 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 6 h 和 7 2 h 制备的冰冻机采血 小板制
pl at e l e t s H e m ost a si a
60 例急性大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 2 组, 一组输注采集后 6 h 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 另一 组
输注采集后 7 2 h 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 通过血小板 C C I 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 床疗效.结果 以美国产 T ri m a 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 7 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 分别于采集后 6 h 和
品, 都能有效地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 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关键词 � 机采血小板 采集后 6 h 采集后 7 2 h 冰冻血小板 止血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5064 ,C C B , , �A ,
ca n � obiou s � ab at e or i n e � f f e ctcon t rolt h e su f f e re rs h ae m orrh a ge ,ca n b eu se re l ia b l i n sal a ge su f f e re r i t hu rge nt m a ssi eh ae m orrhage . � �B l oodPl at � e l e tga t h e re db m a ch i ne 6h ou rs af t e r col l e ct i on 72 hou rs a f t e r col l e ct i on F ro e n
细胞的复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胞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如何将冻存的细胞恢复到适宜的生长状态。
3. 观察复苏细胞的形态变化,评估复苏效果。
二、实验原理细胞复苏是指将冻存的细胞从超低温状态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的过程。
冻存细胞在超低温下,其代谢活动几乎停止,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保持稳定。
复苏过程中,细胞需经历快速复温和缓慢复温两个阶段,以避免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三、实验材料1. 冻存细胞(如人胚胎干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等)2. 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3. 灭菌的0.25%胰蛋白酶4. 灭菌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5. 灭菌的75%酒精6. 灭菌的移液器、吸管、培养皿、培养瓶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DMEM培养基预热至37℃,将胰蛋白酶、PBS、75%酒精等实验试剂准备齐全。
2. 复苏细胞:a. 将冻存管置于37℃水浴中预热5分钟。
b. 将冻存管取出,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预热的DMEM培养基,加入冻存管中,轻摇使细胞与培养基混合。
c. 将冻存管置于37℃水浴中,待细胞完全融化后取出。
d. 将细胞悬液用无菌移液器转移至培养皿中,轻轻吹打使细胞分散。
3. 计数:取适量细胞悬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浓度。
4. 传代:a. 将细胞悬液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用PBS清洗,重新计数。
b. 根据细胞浓度,按1:2或1:10的比例传代至新的培养瓶中。
5. 培养:将传代后的细胞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复苏成功,细胞活力较高。
2. 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的纺锤形。
3. 细胞生长旺盛,分裂速度较快。
六、实验分析1. 冻存细胞在复苏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a. 快速复温:避免细胞在复苏过程中受冻害。
b. 轻轻吹打:避免细胞在吹打过程中受到损伤。
c. 适量传代:避免细胞过度拥挤,影响生长。
2. 冻存细胞的复苏效果与冻存时间、冻存方法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
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新鲜机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时间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
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血细胞分离机MCS+在无菌房间集中采集,然后置(2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水平振荡至血小板完全解聚, 再缓慢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于-80 ℃专用低温冰箱内冻存,分析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苏效果。
结果:新鲜机采血小板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提高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苏成功率,不仅要考虑到血源的筛选、DMSO注射技巧等因素外,还应该控制好制备的时间,只有掌握制备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减少因复融出现絮状物凝块而复苏失败,提高冰冻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分析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成分输血在临床日益得到普及与推广应用,血小板的输注己成为治疗各种急性大出血和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渗血患者的抢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冰冻机采血小板有效期长、可大量储备、又有即刻止血效果可靠等特点,所以冰冻机采血小板的临床要求量迅速增加。
由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技术要求高,制备操作过程严格,如制备时间、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的浓度和速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时成功率。
笔者从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采集的新鲜机采血小板127份,分别保存不同时间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分析其临床应
用时的复苏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血细胞分离机MCS+(美国Haemonetics公司),-80 ℃低温冷冻冰箱(SANYO公司),美国HELMER PC 100血小板振荡保存箱,上海大江SW CJ系列百级超净工作台,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上海康德来集团生产的加样件。
1.2 试剂 DMSO由上海永华高新技术分析中心公司经营的RESEARCH ORGANICS 生产。
1.3 样本来源 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本站采集的127份新鲜机采血小板,分别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
1.4 血小板供者的选择供血者符合国家规定《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血常规检查各项正常:血红蛋白男≥120 g/L,女≥110 g/L,血小板计数≥150×109/L,红细胞压积0.35~0.50;血小板形态和功能正常;体重≥50 kg;采血前72 h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机采血小板间隔时间≥1个月。
1.5 方法
1.5.1 机采血小板制备应用血细胞分离机MCS+在无菌房间集中采集。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并确保进针顺利。
按照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规程选择分离机技术参数,保证机采整个过程的顺利,确保新鲜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1.5.2 DMSO化机采血小板制备及保存将制备好的机采血小
板放在(2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水平振荡至血小板完全解聚,新鲜机采血小板分成三组,分别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在百级超净工作台内,由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专人按无菌操作要求以 1 ml/min 速度缓慢加入DMSO,使最终浓度达到(5±1)%,并使DMSO与机采血小板悬液体充分混匀。
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迅速平放于-80℃专用低温冰箱内冻存备用,并严格控制低温保存箱的温度,规定开启时间每次不能超过2 min,低温保存箱的温度设定不得高于-78℃。
1.5.3 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的解冻方法复融时,从-80℃低温冰箱内取出冻存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立即将其放置于42 ℃恒温水浴箱中轻轻摇晃,使机采冰冻血小板迅速融化,观察解冻机采冰冻血小板,应为无溶血、无气泡、无变色、无凝丝、均匀一致的混悬液,检查合格的发到临床使用。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127份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融过程中,发现有絮状物凝块者9份,为复苏失败,占7.09%,全部报废。
新鲜机采血小板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血小板的复苏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χ2检验,χ2=0.163,ν=2,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新鲜机采血小板分别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血小板与其复苏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表1 新鲜机采血小板保存24 h~72 h制备冰冻血小板与其复苏效果(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出现絮状物凝块造成复苏失败的报废率为7.09%,而制备时间24 h、48 h和72 h的冰冻机采血小板与复苏成功率相差不大,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原因很多[1],笔者在分析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课题时发现在48 h后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其复苏成功率相对高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新鲜采集的机采血小板48 h后相对于24 h后更能处于完全解聚状态,血小板更能充分接触DMSO,确保冰冻剂进入每个血小板细胞内,减少血小板的损伤[2,3]。
然而在选择72 h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时,因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自身激活率就越高,所以在复苏时就更容易出现絮状物凝块。
通过分析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关系,根据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备、保存、复融过程及机采血小板本身的特点,除了与保存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可能会导致复苏出现絮状物凝块[1]:机采血小板献血员本身的因素如机采前的饮食致脂肪血、因小红细胞混入出现血小板计数不准确、血小板计数分布出现双峰或多峰等都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溶解后是否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原因;机采冰冻血小板中DMSO的浓度的影响,文献报道5%浓度的DMSO可以较好的对冰冻血小板起到保护作用;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时加入DMSO的速度和摇匀情况对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影响,注射时应注意保持匀速,并且整个过程中应充分摇匀,避免因加药速度过快致血浆蛋白变性。
通过应用自动电泵以0.5 ml/min速度缓慢注入5% DMSO,可有效防止絮状物凝块的出现;机采血小板存储温度和冻存中的袋与袋间的放置也
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絮状物出现的因素,制备后的机采血小板应立即保存在-80℃的专用冰箱中速冻,以减少血小板的能量和脂质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消耗,袋与袋间应留有空隙地平放;复融过程慢或水浴箱温度不稳定都可导致冰晶形成而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造成絮状物析出;有文献报道,稀释DMSO后加入到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可大大减少血小板析出物的产生;长期多次献血也是冰冻血小板复融后出现絮状物的影响因素之一,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多次频繁献血,引起骨髓异常代谢和血小板释放异常所致;冰冻血小板制备时,其收集量过大,也是导致出现絮状物的因素之一,相关文献报道,将冰冻血小板收集量设定在3.0×1011/袋左右较为适宜,可降低出现絮状物的概率。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笔者对冰冻血小板的整个制备及复融过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格操作规范,加大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以提高冰冻血小板的质量,减少浪费,保证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国良,赵树华,王珍,等.冰冻血小板中出现絮状物的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2):114116.
[2]崔徐江.血细胞分离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1999,2(12):99.
[3]刘小雯.温度波动对血小板冻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