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共23页文档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概念中的 “自我”与形而上学的一个孤立的、与对象分离的自我有根本区别,与社会学所追求的 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以及所谓的幸福、快乐等都是以个人为基点的自我也不同。 奈斯用“生态自我”来突出强调这种自我只有纳入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之中 才能实现。深层生态学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不断扩大自我认同对象范围的过程。 即在大自然之中,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孤立个体;作为人的本性是由与他人,与自然界 中其他存在者的关系所决定。当把其他存在者的利益视为自我的利益,方能达到所谓的 “生态自我”境界。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 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 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 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 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 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 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 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所以生态 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 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导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
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2.1 生态系统的美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
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
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内容提要】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
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
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
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
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
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
第八章 生态美学

“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 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 ,而鱼又被其它的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 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循环过程”。 这种生命环链应该讲是生态学的一个客观规律,但 从深层的哲理上理解却可揭示出人同地球自然的依 存性是这种生命链意义上的依存。它说明:①这个 生命环链是一种客观规律,人类只能遵从,无法随 意控制,更不能加以破坏;②人只是这个生命环链 之一环,他不能代替其它环链,也不可能离开其他 环链;③人类只有尊重并维护这个生命环链才能得 以生存。
莱切尔卡逊(1907-1964)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著名 作家,曾写过《在海风下》、《环绕着我们的海洋》、《 海洋边缘》等著作。从1958年开始,卡逊把全部注意力转 到了危害日益严重的杀虫剂使用问题上来,她花费了四年 的时间遍阅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使用和危害情况的 报告。在详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于1962年写 湃的艺术家的情怀,无情地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逐 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DDT等杀 虫剂而造成的生物与人体的危害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卡逊 并没有就事论事地披露杀虫剂的滥用,而是将其笔触深入 到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生存的极大危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等等社会的、价值的和哲理的层面。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 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 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 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 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寂静的春天》是划世纪的经典之作,是一 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它开拓了生态学的新纪 元,也是生态批评的发韧之作。
莱切尔卡逊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为了自己所挚爱的科 学与环保事业而终身未婚。从1958年春天她就开始了写作 《寂静的春天》的计划,一开始定名为《人类与地球作对 》。她与欧美各国科学家广泛接触,并从事规模庞大的研 究工作,阅读了几千篇论文和文章。在书籍的撰写过程中 ,卡逊经历了老母辞世的悲哀和自己从1960年就发现恶性 肿瘤并接受化疗的痛苦。卡逊以坚韧的毅力和巨大的奉献 精神终于完成了全书的写作,并于1962年6月16日开始在 《纽约人》杂志分三次登完该书的缩写本,全书则由霍顿 米夫林公司于1962年9月份出版。但缩写本的发表就在政 府、化学工业界和农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其猛烈程度出乎 人们意料之外。
《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

《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
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
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
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
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
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 “浪潮”一词常被用以描述生态批评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强调“自然书写”, 关注“荒野”的第一次浪潮;以多文体、多文化为特色, 更加关注地方文学和环境正义的第二次浪潮;将后殖民理论和环境人文学相结合, 进行跨文化的生态批评研究的第三次浪潮;21世纪以物质生态批评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 包括强调动物主体性和释能力(agency) 的动物生态批评、植物生态批评和后人文主义研究。
实际上, 由于生态批评各阶段都在兼收并蓄前续思想的基础上展现新趋势, “浪潮”一词容易引起后浪取代前浪的歧义。
本文将着重论述受斯特西·阿莱莫(Stacy Alaimo) 和苏珊·海克曼(Susan Hekman) 《物质女性主义》(Material Feminisms, 2009) 影响的21世纪生态批评呈现的新趋势。
拟回答以下问题:新物质主义在生态批评如何得以体现;生态批评采用什么样的表述策略以适应研究主题的物质转向;生态批评如何围绕“可持续性”文学主题进行研究。
作者认为, 21世纪生态批评的新取向包括物质性、叙事性和可持续性。
物质性肯定物质普遍存在的释能力 (1) , 物质皆有叙事力, 物质与意义构成了“故事讲述的世界”;叙事性意味着叙事在生态批评中得到认可, 生态叙事研究对于生态批评做出了贡献, 实现了环境叙事的理论化;可持续性与阿莱莫关于“可持续性”忽视非人类自然观点的相互呼应, 生态批评以“可持续性”文学为文本, 激发读者思考从气候异变(Climate Change) (2) , 到日常生活中水和能源的使用、交通、建筑和食物等现实层面相关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生态批评多元化理论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展现了克服二元对立思想和为保护环境而进行变革的趋势。
一、物质性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也被称为“新物质主义”。
物质生态批评指在新物质主义思想影响下揭示文本与世界的联系。
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_党圣元

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M ay.2010第3期(总177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ENCES N o.3 文学研究与争鸣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党圣元【提 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国文论研究中广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
在经过了萌发和草创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
尽管中国生态批评及其理论形态的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目前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但理论上的尝试和建设及争鸣已开启了学科建构的新视角、新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中国的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已初见规模,并必将在新世纪中国文论建设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 生态文艺学 发展建构 问题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10)03-0117-11一、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文化变迁 背景下生态批评理论的勃兴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Hackel,1834~1919)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它主要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发达国家的工业污染向第三世界转移,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种类减少、土壤沙化、毒品泛滥,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挑战。
伴随人与自然矛盾的则是人类自身间的重重矛盾和危机,民族冲突、地区冲突、经济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不断,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来自生态世界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学创立的生态思想被广泛借鉴到其他学科领域,出现了诸如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神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