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来渝接受访谈
舞蹈剧场:从德国来到中国

舞蹈剧场:从德国来到中国作者:欧建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2期欧建平2011年夏,我们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上惊诧地发现,被誉为“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的法国大师马里于斯·佩蒂帕,尽管已经作古101年,居然是舞台上下“无处不在”且贡献最大者——在42段浪漫与古典芭蕾的必选节目中,由他创作和改编的独舞和双人舞居然多达24段!换言之,他留下的经典作品至今依然独自覆盖着国际芭蕾大赛的大半边天!这个发现引发了我的认真思考:继佩蒂帕之后,究竟是谁对世界舞蹈产生了同样深刻的影响?我的结论是:德国舞蹈剧场的缔造者——皮娜·鲍希!皮娜·鲍希与舞蹈剧场:从德国走向世界皮娜·鲍希的名字在国际舞蹈界如雷贯耳,而由她开创并推向全球的舞蹈剧场及其崭新的肢体美学,不仅颠覆了人们以往认为“舞蹈必须美丽动人”的苛刻要求,而且变成了各国舞蹈乃至戏剧界争相观摩、学习、研究,甚至有意无意加以效仿的主流艺术,各国观众趋之若鹜,并因此一票难求的热门艺术——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观众为她纵情欢呼,伦敦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的观众挤满了为期两周的演出季,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观众认为她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英雄,德国科隆国际戏剧周的观众将她当作了德国表演艺术的代言人,南美、以色列、澳大利亚的观众挤满了剧场的走道;台湾媒体在她率团赴宝岛公演前,曾激动不已地称她是“迈开21世纪跨栏第一步的先锋”,而她2007年率团来京演出的《春之祭》和《穆勒咖啡厅》,则让中国的观众领教了唯“舞蹈剧场”独有的那种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巨大威力。
在理论上,她的卓越贡献被国际艺评家们比作是“德国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和表现派绘画的复兴”,更被史学家们总结为“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和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之独特合一”。
而对我这个20多年来,每年在国内外观舞100场上下,并曾在科隆、乌珀塔尔、纽约、香港和北京亲炙过皮娜·鲍希舞蹈剧场的舞评人而言,鲍希及其舞蹈剧场的最大贡献则是与古典芭蕾“形式大于内容”的审美取向背道而驰,顶着“剧远远大于舞”的舆论压力,打破古典唯美主义对舞蹈的长期禁锢,从表现思想感情和发泄肉体冲动的真实需求出发,不仅把说话和呐喊的自由还给了舞者,而且还允许他们动用包括暴力在内的任何方式,去处置任何人与物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超常敏感的女性艺术家,鲍希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了人类自父系社会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定势,以深刻的内涵与磅礴的气势,无情地鞭笞了这种不公道下孳生的各式弊端,借助于“整体剧场”的强大震撼力,使每个观众的肌肉-神经-灵魂不得不接受一次次彻底的洗礼,使每个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得不完成一次次痛苦的清算。
冯英:一生一事

冯英:一生一事作者:***来源:《中国慈善家》2022年第01期她是蜚声海内外的舞蹈家,也是艺术公益的有力推动者。
作为舞者,她曾主演《天鹅湖》《吉赛尔》《红色娘子军》等中央芭蕾舞团所有中外保留剧目,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带给观众非凡审美体验;作为中国芭蕾的领军人物,她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美育、高雅藝术普及,推动芭蕾舞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带来高水平艺术启蒙。
冯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入选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2016年至今连续三届担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2016年获国务院新闻办“讲好中国故事形象大使”和“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年度(领军)人物”。
2015年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冯英自带“资深少女”气质。
粗直的麻花辫,颀长的身材,宽袍大袖衬托出舞蹈家的仙风道骨……她早已在岁月里被淬炼得炉火纯青,但又保持着艺术家的热情、率真。
“少吃、少睡、少玩”,是她口中的芭蕾舞演员三大戒律。
从十岁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到十多年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生涯,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半辈子。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她不觉清苦,反而乐此不疲。
无论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此生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幕拉开的那一瞬间”。
大师、杂役1月12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前的基础训练课和排练环节。
满台的青春气息,即便是身着便装,演员们的举手投足也美得让人窒息。
一袭黑衣的冯英穿梭其间,马裤、马靴的“打女”装扮让这位中芭当家人仿若一位总教头。
她耐心地帮演员们抠细节,有时还要亲自示范一下,台上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和掌声。
这是一个寻常的下午,也是中央芭蕾舞团一年两百多场演出中不被看见的“前戏”。
每天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当晚演出剧目的连排,对于演员们来说就像上班打卡一样自然。
身为团长、艺术总监,只要没有重大公务在身,冯英总会亲自到场指导,俗称“进教室”。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小美人鱼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芭蕾舞剧《小美人鱼》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改编,享有盛誉的世界著名编导约翰·诺伊梅尔淡化了悲剧色彩,令全剧充满诗意的浪漫。
整部舞剧浑然一体,有戏剧芭蕾的一波三折,有交响芭蕾的抑扬顿挫,有古典芭蕾的婉约,也有中国芭蕾的魂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是饰演小美人鱼的朱妍,其表演极富张力,从拖着“尾巴”时的优雅到双腿站立时的不知所措,朱妍将小美人鱼的单纯、好奇和惶恐演绎得十分到位,为演出加分不少。
全剧无论是舞美服装,还是演员的肢体表现,都具有梦幻般的美感。
《小美人鱼》在近些年的中国芭蕾界创造了很多“之最”。
投入相对最高——超过1800万元人民币的制作费用,堪称“大戏”。
排练最长——从5月至9月,近半年的排练周期,也刷新了近年来芭蕾舞剧排练档期的纪录。
难度最大——整部舞剧的音乐节奏很快,对于芭蕾演员的戏剧表演要求极为苛刻。
饰演“小美人鱼”的中芭首席主演朱妍在舞台上几乎没有时间喘息,每一个动作的连接处,都夹杂着对于角色展现的表情。
“舞中有戏”成为了《小美人鱼》的最大亮点和难点。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耳熟能详,然而当观赏芭蕾舞剧《小美人鱼》时,极富想象力的新颖舞美效果和充满时代感的场景人物伴之强烈的音乐触感,给人带来的是超乎想象的视觉冲击和凄美动人的意境回味。
”芭蕾是活着的艺术,爱情则代表着人类的灵感。
中央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又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芭蕾舞团,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于1959年12月31日。
演员和演奏员均来自专业舞蹈学院和音乐学院。
剧团在彼•安•古雪夫等俄罗斯专家的指导下打下了俄罗斯学派的坚实基础。
55年来,剧团在引进和介绍优秀的西方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作品的同时,十分注重将西方芭蕾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相融合,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芭蕾新作,积累了丰富的保留剧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剧团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受到了国际芭蕾舞坛的瞩目。
大咖谈“和合”

大咖谈“和合”整理/肖艳艳发祥于天台山的和合文化,是中华“和”文化的重要瑰宝。
面对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的复杂局面,世界期待不同思想交流碰撞、不同文明包容互鉴。
倡导和平、和睦、和谐的“和”文化,就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礼物,将为完善全球治理、解决人类共同挑战带来有益启示。
面向未来,一是要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是要坚持合作共赢,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三是要坚持人文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和合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为和合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浙江有责任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积极探索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们要从和合文化中去寻找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方案,引导国际社会走出对立分歧,走出经济危机,走出价值观冲突,积极推动和合理念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广泛共识,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吴晶外交的本质在于寻求与具有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国家、人民和平相处,其中重要的是友爱精神。
“和合”与“友爱”的共通之处在于和谐与合作。
放眼当前的国际关系,各国意见不同是客观事实。
和合外交意味着,双方即使观点不同也不能全盘否定对方,而是必须努力与对方和解,这样才能建立双赢的局面。
——日本前首相、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鸠山由纪夫进入后疫情时代,推动世界实现可持续、公平的复苏是和合圣地碑。
The Hehe Culture Monument.特别策划 SPECIAL FEATURE共同的目标,而和谐与合作可以达成这一点。
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和平与安全、公平地再全球化、促进性别平等、可持续地重建、深化公私合作、提高全球复原力等七条原则,对于达成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马耳他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韩弥敦台州是和合文化的标志地、实践地和传播地,在和合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有着重要地位。
面向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先行的新征程,我们将加强弘扬和传播和合文化,推动和合文化走出台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消弭文明分歧、建设大同世界提供跨越族群、润物无声的力量。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精选7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部影⽚,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写成的⽂章。
下⾯是⼩编整理的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精选7篇),欢迎⼤家分享。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篇1 ⼀部作品能够传世,原因很多。
对《吉赛尔》这部有着170年历史的浪漫主义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集合了太多的名家之⼒:故事本⾝来⾃海涅的诗歌与⾬果的⼩说,⾳乐则来⾃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和⾳乐评论家阿道夫·亚当,编舞科拉利与朱⼉·佩罗都是⼀流的舞蹈编导,最初出演吉赛尔的卡洛塔·格丽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
虽然⼀串名⼈的名字不⼀定能说明全部,但的确成就了这部芭蕾舞剧的熠熠⽣辉。
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这部“芭蕾之冠”,中国观众得以再次⽬睹“吉赛尔”的风采。
“⼈⿁情未了”。
《吉赛尔》是⼀部关于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悲悯的芭蕾舞剧。
在第⼀幕中,美丽、单纯的农家姑娘吉赛尔,拒绝了守林⼈汉斯的追求。
⼀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乔装农民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邂逅,已有婚约的阿尔伯特爱上了吉赛尔。
于是,整部舞剧在阿尔伯特的持续调情、吉赛尔欲⾔还羞的过程中展开,它有⼀切浪漫爱情的要素,⽽芭蕾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独舞、双⼈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时间、情节、冲突的推动下不断⾛向⾼潮。
最后,吉赛尔接受了这份爱情,并登上⼀辆花车接受了众⼈的祝福——这相当于爱情中的最⾼加冕。
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汉斯对于阿尔伯特⾝份的揭穿和阿尔伯特未婚妻对于真相的再次揭露。
阳光灿烂变为雷霆暴⾬,把爱情当做⼀切的吉赛尔,似乎除了死亡别⽆选择。
整个故事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第⼆幕的⿁戏,中国的《聊斋》和《牡丹亭》已经把⿁戏演绎得美丽⽽凄婉,《吉赛尔》则让我们看到另⼀种表达。
通过灯光和布景渲染⽓氛,⼥幽灵的世界变得格外凄清、魅影重重,⽽归于薄命司⾥的⼥⿁采⽤“邀请跳舞致死”这种浪漫⾄极的⾏为,将负⼼汉们引⼊不忍不为⼜不得不为的疯狂状态中。
贾婷:用镜头定格瞬间的感动

贾婷:用镜头定格瞬间的感动作者:解瑂来源:《小演奏家》2017年第08期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官网上看到女摄影家贾婷近期在中国芭蕾舞团拍摄的一组作品:舞者大汗淋漓的背影、优雅的舞姿、伤痕累累的脚趾、整齐划一的集体动作……无论特写还是全景,仰拍还是俯摄,抑或是细节的捕捉,都呈现出大气畅快的风格,同时因为多了一份女性视角,艺术气质油然而生,令人感动。
新闻摄影记者出道,眼尖出手快是贾婷一贯的优势。
2008年,一组巴黎街头中国残疾运动员金晶用身体奋力保护奥运火炬的图片显示了贾婷突出的职业素质,使她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年轻一代新闻摄影记者中的佼佼者。
那时的贾婷刚刚三十岁,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北京青年报》做新闻摄影记者,是个年轻的获奖专业户,其作品在2000年、2002年、2009年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她本人还被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称号。
三十岁时的贾婷一头短发,做事风风火火、爽快干练,像个假小子。
作为一名一线摄影记者,贾婷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采访任务,哪怕仅仅为一个豆腐块大小的版块配文图,她也必须立马背起几斤重的摄影包赶赴现场。
那时,贾婷对自己拍摄的要求是“用镜头发掘真实、发现真实、记录真实,以一颗温暖的同情心捕捉现场新闻人物的真实情感”。
因此,每一次出发,每一次举起相机,贾婷都会尽全力记录下最真实、最感人的画面:非典后一对老少邻居的拥抱、盲人运动员亲吻泳台的激动时刻……在一个个几乎被人忽略的素材面前,贾婷以敏感的新闻嗅觉与素养独辟视角,抓住亮点,记录了下瞬间的感动。
在亲历的一次次重大事件中,用镜头传达关爱,呼唤社会关注,一次次显示出自己的专业实力。
结婚后的贾婷有了一个女儿,从单纯的女孩一跃成为母亲,贾婷也从繁忙的新闻一线隐退,回到母校,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一名专业老师。
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及肩,一脸书卷气,安静沉稳,语速也慢了许多,这些变化反映在贾婷的镜头中,就有了文中开头提到的摄影作品:镜头依然犀利爽快,但多了很多说不清的感染力。
跳出国门的舞者

艺术无国界
2 016 年 2月,冯 英 等 一 行 6人,应 纽 约大学 ( U Y N )、哥 伦比 亚大学的邀请 参 加了“跨 越 太平洋 ——大 师 面 对面”活 动。冯英 在 纽 约大 学 的芭 蕾与艺 术中心 举办《芭蕾 在中国》的讲座,受 到 2 0 0 多名师生 的欢 迎。除 讲座 外,冯英 还 应 邀 在 U Y N和 哥大 上 大 师课 ;在华 美协进 社举办“讲学与芭蕾展 示”活动,通 过 “演”“讲”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与 文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中央芭蕾舞团能走出去,正是因为有 能彰显中国人自己情感、自己思想的优秀 作品。“用他们能看得懂的语言,来传递 我们的人文情怀。中央芭蕾舞团多年来一 直沿着这条路前行。”冯英说。
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始终致力于创 作带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芭蕾作品:如根 据《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根据鲁迅 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根据当代真实 事件改变的《鹤魂》等,中国芭蕾丰富了世 界芭蕾舞舞台。
冯英介绍,整体来看,国外对中国的 了解还是偏少。“20世纪80年代,我去法国 留学,人家觉得怎么中国还有芭蕾?这简 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我近几年去美国,感 觉普通的民众对中国还了解的不多。艺术 作品是综合的,能从各方面体现了一个国 家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因此,应该有 更多的艺术团体、艺术形式走出去,让更 多的人了解我们东方的审美,我们的哲学 理念和我们的情感。”
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作文范文5篇

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作文范文5篇当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大家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懂得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一)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青寨小学收到了惠济区文明办关于收看“美誉云端课堂”活动的通知。
2020年5月24日,学校通过钉钉群组织全体师生收看了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
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下午16:00全体师生通过央视频收看了“从延安鲁艺到中央音乐学院”纪录片,了解了八大音乐学院的发展史,拓宽了对音乐的了解,激发学习音乐的愿望。
推广驼奶为什么是医生“恨”的食物,看完这些你就知道了!晚上20:00是“美育云端课堂”开幕式,开幕式上不仅演唱了时代暖心抗疫音乐作品--万人云合唱、合奏《我们》,还云集了音乐界的各类大咖: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亲自指挥全国百余所院校近万人演唱,国际钢琴大师郎朗、著名音乐家吕思清、秦立巍等和国内各大乐团首席、中央音乐学院部分教师和国外著名校友等近百人参与演奏。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还连线对话郭淑珍、郑小瑛、瞿弦和、张国勇、李心草、廖昌永等音乐家,谈延安时期的音乐活动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演出情况;著名歌唱家雷佳也连线贺敬之、郭兰英等老一辈音乐家畅谈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2015版《白毛女》复排演出的经历。
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和创作背景的分析,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音乐及其发展史,为全体师生揭开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推广痛风的源头找到了,不是少吃肉、少吃海鲜,而是它!很多人不知道此项活动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机融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文明新风尚。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二)“观众朋友们好!同学们好!我现在是在延安市融媒体中心……”5月23日晚8时,随着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的开场白,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正式开幕,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向全国人民献上一场艺术盛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来渝接受访谈
重庆观众芭蕾氛围强演员表演像吃“麻辣烫”冯团长介绍,重庆观众的热情让她难忘。
她说,上世纪80年代她就来过重庆演出芭蕾,那个时候只是一些经典芭蕾剧目精品片段拼凑在一起的综合性演出,重庆观众当时就表现的很不一样:安静的欣赏、热烈的鼓掌,那种氛围感觉就像在巴西演出一样。
而昨晚她们在大剧院演出的《小美人鱼》也是这样,整整2个小时的演出,现场很多孩子从头到尾一直非常安静,结束后热烈的掌声这让她们很是感动。
整个演出中,演员们的表演也很专注很兴奋,感觉就像吃重庆的麻辣烫一样过瘾。
冯团长表示,一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它是不分人群不分年龄的,一样会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送演员去部队军训让演员体验感受角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镇团之宝”,由中芭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
50年来,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红色娘子军》已远远超越了一部芭蕾舞剧本身的意义,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是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精品,是中国芭蕾的象征。
冯团长透露,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芭扮演“琼花”的演员至少有近50人左右。
而《红色娘子军》也是中芭的看家戏,是所有中芭演员的必修课。
现在的“琼花”扮演者基本上都是第五代、第六代的年轻人,她们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几乎每一代的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她们都要被送进部队去军训,去体验感受角色,来练习红军女战士们英姿飒爽的刺杀舞和刀舞俯身向前的威武动作。
当谈到作为芭蕾艺术家对中国芭蕾的看法时。
冯团长表示,中国芭蕾舞者们应该结合古典芭蕾,推进当今芭蕾,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学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之路。
而中国芭蕾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媒体、剧院的不断引导和推广,也特别感谢保利院线对中国芭蕾艺术的长期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