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共18页文档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梁启超是文学干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梁启超对作文教学考虑得最多,他的关于作文教学的主张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重视文德,主张“求真”。
梁启超主张学生作文要“求真”。
他的主张求真的思想反映在作文材料的获取上,就是强调要用观察方法:但凡学生直接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普遍而精细”的观察得来;但凡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那么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实在掌握。
总之,要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工夫。
他反对“要做文才勉强找出话来说”“不该说而说”的没有文德的做法,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风。
二、以学生为本,讲求“实效”。
梁启超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而不能盲目强调“多读多写”,加重学生负担。
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强调:“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他说,“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有一篇的好处”。
梁启超的这些主张,是对盲目提倡“多写”的坚决否认,他以学生为作文教学之本,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让学生自己在作文上真正下工夫,又能让学生对作文的甘苦和规律有切身的感悟和体会,作文程度才能真正进步。
因此,以学生为本,讲务实效是现代作文教育应该借鉴之处。
三、联络社会生活,强调“应用”。
梁启超认为学问不务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一直强调学问要有实用价值。
他说:“夫国家之教也,将为用也,教而不用,那么其教之之意何取也?生徒之学之,将效用也,学而不见用,那么其学之之意何在也?”梁启超这种求“应用”的观点在作文教学中也得到充分反映。
他主张在中等以上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这是很切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的。
他的视作文为“作事学问”以应世之需的观点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强有力的否认。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倡女学,开女智
• 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 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教育的问题 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 • 梁启超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改良主义的先躯,主张男 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 他认为“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接,日本以强。”批 判了封建主义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教育观点, 并斥责这种观点乃“实祸天下之道”。 • 梁启超把女子能否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盛 衰的高度上,认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指出“欲强国必由 女学”“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中国兴女学, 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பைடு நூலகம்
素质教育思想
•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竞争。梁 启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 会竞争理论去看问题,认定一个民族的优劣,一个国家的 强盛,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人民程度的高低,国民性决定着 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面貌。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和受欺凌, 从根本上讲是国民素质低下所造成的。而国民素质的低下 则是“教之未善”之故,即教育事业没有办好。这主要表 现在教育没有普及。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 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 一 。
生平经历
• • • • • • • • • • • • • • •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段。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2018年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文档资料

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笔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8年9月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1918年底赴欧,亲身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1920年初欧游归来后,开始从政治活动转向国民运动和基础教育,对中学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连续发表了多种演讲和文章,探讨有关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实际操作问题。
其中集中反映梁启超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是1922年7、8月的讲演《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对中学生怎样从经典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
他主张小学应主要解决语体文的应用问题,中学以上学校应解决文言文的读写问题。
同时他主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应该在“写”上,所以他把文章定名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本书除小引外,分成两大部分,先论作文法,后论教授法。
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与当时的流行观点相左的独特观点。
(一)重视文言文。
中学国文教学是以白话文为主还是以文言文为主?梁启超明确主张应为文言文。
他认为语体文在小学期间教的已经够了,现在中学无专讲之必要,只教文言即可。
不仅讲读是文言文,作文也允许用文言,文白均可。
他的理由是文言文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各类文体的精华都有,容易选出作教材。
而白话作品近世的不够成熟,不足成为学习的典范,历史上的长篇小说又不宜分割节选。
他认定经典读本仅存于古籍之中,坚持古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头号位置,并不意味着反对白话、提倡古文。
他举例说:“许多有名的古文,不了解他真意何在,谬为高古,搬上满纸难字或过去的文法,令人连句也点不断,段落也分不清。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
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学部委员。
次子思永,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二女儿思庄,图书馆学家。
三女儿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
末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去年又新增为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们个个成才,固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但应该说,与梁启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梁启超一生乐观向上,从不悲观厌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导子女们对生活、对知识的兴趣。
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把生活的全部内容包举无遗,但至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他自述平生对于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他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了”。
①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没有趣味的生活他称之为“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的开拓余地;又称作“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比一株枯树,如庚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随之停止,如同机器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都要停摆。
梁启超自称其人生观拿两样事情作基础:一为责任心,一为兴味。
责任心强调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
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调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