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论文看待论文托尔斯泰主义论文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
《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很多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巨匠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
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这部著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绘“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
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但我想这并不能取代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益凸现的积极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
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
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和理念。
“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
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
英美文化论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其中所折射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研究还是对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西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文拟以小说《复活》为例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上帝法则“理性,爱叶罪恶卜暴力”。
对这个图式中罪恶,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
一是用“理性、爱”去挽救;二是用“暴力”去摧毁。
当然,不同的人基于自身不同的思想、立场和经历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那么,对上述问题,作为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托尔斯泰主义中来。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结合个人、结合俄国和西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各民族、各时代的社会思想和人生哲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对比和选择,最终形成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均源自东正教的福音教义,其精神实质也是与原始基督教一脉相承的。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固守着东正教的福音教义,然而现实却总是在不断地解构,摧毁它。
但即便如此,托尔斯泰仍然向前探索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抗恶”是其基本思想,同时“博爱”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它一方面反对以恶抗恶,另一方面又主张用“人类爱”去宽恕,去感化。
托尔斯泰反复声明:“勿以暴力抗恶,决不是任暴行肆虐,而是真正根除暴行和罪恶所用的方法就是理性和爱。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由此使得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
“勿以暴力抗恶”和“人类爱”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道德学说的重要方面。
对于“勿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自己也做了如下的阐释:“暴力产生暴力,避免暴力的唯一手段只有不参加暴力。
要使人们摆脱恶劣的社会制度,也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禁止暴力。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反对主张用暴力的革命者,而对那些道德改善的人倍加赞赏。
他塑造的众多的革命者,虽然赋予他们的政治理想不尽相同,但托尔斯泰只肯定那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其中托尔斯泰主义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作家通过揭示男女主人公的高尚-堕落-复活的鲜明轨迹,道出了个人如何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也通过个人的“复活”,映射整个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如果贵族都能以聂赫留朵夫为榜样,被奴役的农民阶级都以卡秋莎为榜样,在贵族的引导下,共同走上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道路,那么俄国的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持有批判态度,也正是因为托尔斯泰主义存在根本的问题,列宁作为革命者必然坚持暴力革命道路,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善社会矛盾,不仅其手段是“懦弱”的,而且是漫长的过程,想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社会现实,就像是通过笔锋唤醒19世纪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人民一样可笑,倘若让每一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实现他人的利益,那不就可以说,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也可以实现?所以说,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面对利益纷争的人群,托尔斯泰主义在碰撞现实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弊端。
托尔斯泰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像《复活》中的故事一样,它能唤起同类人心中的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道德准则,虽然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根本性改变,但是它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一个绵延不绝的时代,这是道德约束的延展性,而不是像一个帝国法律那样的时代性,在俄国那个时代背景下,托尔斯泰主义必然是不符合历史的车轮,但是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托尔斯泰主义对人类有着更深更远的影响。
2019年高三议论文大全-托尔斯泰的不幸

苦难造就了人生……
高三议论文大全托尔斯泰的不幸
托尔斯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付出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深处,但是我认为,在他人生艰辛历程中,他是痛苦的,他是不信的。
托尔斯泰有着多毛的面孔,平庸的脸庞又长着浓密的胡髭,两家的长髯和茂密的须发在脸庞覆盖。他粗犷黝黑的脸庞无疑是丑陋的,无疑是粗劣的。他的长相使他孤独落寞,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真实世界,他的内心是孤僻的,他很心酸。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如此凄惨的命运遭遇想必给他带来极大的阴影,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这无疑使他内心孤寂。
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开始创作,却又被他人甚至朋友妻子亲人所不理解,把他视为怪人。他的思想遭到禁锢,他强烈的爱国情感破灭了。
在人生的晚秋中,托尔斯泰这个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罗斯人身上找到了归宿,他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他敏锐、犀利的眼神早已看穿了整个世界,呈现出资产阶级的罪恶与黑暗,他又为自己添加了一份责任,去批判这个社会,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毁伪装,揭露社会的腐朽和昏庸。他的眼睛和他的思想一样复杂,他看透了苦难与丑恶,一心拯救并尽其努力改变,可他的奋斗却造就了他的苦难,造就了他的不幸。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哲学伦理和宗教思想的标签,其思想根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虽然列宁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现实批判影响深远,但是站在超越人类历史高度,找寻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深远的未来人文意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暴力博爱宗教辩证看待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作为哲学伦理而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一)当时的俄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托尔斯泰是一名俄国贵族,从小就接受俄国国教东正教的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和全世界都充满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恐肃氛围中,社会动荡,民声积怨,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凶残粗暴的迫害真正信封基督的教徒,违背了原始教义。
托尔斯泰对官方教会进行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揭露其黑暗和伪善,旗帜鲜明的划清与贵族社会的界限,主张农民民主思想。
托尔斯泰始终站在“非宗教的立场”,站在“超越人类历史的高度”,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社会改革的纲领性主张。
[1]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如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托尔斯泰主义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二)西方资产社会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大思想渊源。
我眼中的托尔斯泰

我眼中的托尔斯泰冯国久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富于哲理充满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三部小说。
托尔斯泰是一位智慧的老人,他的作品无不闪烁着思考所能带来的睿智的光芒。
托尔斯泰又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在他的作品下,处处都洋溢着悲天悯人的人性气息。
一部优秀的作品,艺术技巧固然是重要的,但思想与情感价值取向才更是其真正的灵魂与核心,托尔斯泰重视的恰恰是这样两个方面,他的作品总是在这两个角度进行着努力的探索。
这就使他注定了要伟大,因为就凭这两点,他就可以超越许许多多只是玩弄文字技巧的人而成为真正的大家。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宗教意识是虔诚而热烈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质量,反而让人看到了一种更加深邃的东西蕴含其中,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这种宗教意识不是空洞的说教,他是以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倾诉,表达,渗透的,而更让人能够接受他的,在于他的宗教思想非常纯净,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要把人带入一种理想,一种热爱,一种能够被理解为非常美好的人性的意识追求。
这在带有宣扬宗教意识成分的世界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就吸引着无数读者要来到他的作品中进行精神朝拜。
借以净化灵魂,升华心中的真、善、美的宗教追求与人性意识。
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
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以上)。
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对自己的作品服务于谁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厌弃那些像大树一样栖息在大地上却不断叫嚷找不到根的作家,因为那是一种肤浅,是一种荒谬。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作者:黄焯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首先,它对在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披露。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本书宣扬了“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
文章将对《复活》中体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分析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突变后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以“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在完成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批判力量发展到顶峰,达到了“清醒现实主义”。
以广大农民观察俄罗斯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他后期创作批评的根源,并在他的小说《复活》中表现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突出。
《复活》包含的思想,除了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还热切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被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方向寻找的标志。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
二、《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如果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结晶,那么《复活》便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博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复活》中,“博爱”几乎与“宽恕”等同,因为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是博爱的最大障碍。
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别人,内心很容易被“恨”占据,恶是世界不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而恨往往是人们遭受恶的摧残造成的。
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
浅论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摘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中度过的。
他的思想在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了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
尽管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他所宣扬的博爱思想。
一方面,他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暴露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贫穷、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又为贵族、为自己寻找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狂信地鼓吹“勿以暴力抗恶”,用博爱去拯救心灵。
关键词:托尔斯泰思想宗教博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0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中度过的。
他的思想在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他在开始进行文学活动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贵族青年。
而在晚年,他却转变成了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
他以自己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观,以“天才艺术家特有的力量”,观察和描述了他那个充满变革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了“竟趁给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的一系列不朽的杰作。
尽管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他所宣扬的博爱思想。
本文就试图从托尔斯泰思想形成的因素及他的部分代表作对他的博爱思想进行分析。
一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是时代的产物。
在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里,俄国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完成农民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个社会舞台上,矛盾的双方,主要是劳动人民和贵族地主。
托尔斯泰作为地主阶级而处在这个矛盾中。
他精神探索和艺术活动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解决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他精神变化、思想转变的实质,就是从矛盾的一个方面转到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即从地主的方面转到农民的方面;他精神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矛盾,就是既无情地暴露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暴露地主阶级的罪恶,又竭力鼓吹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基督教的博爱、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抵挡邪恶。
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
而他独特的心灵辩证法更是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首先,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强调了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人物在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展开辩驳,这些辩驳使得故事更加有趣,也让我们对人物更加有真切的感受。
例如,在《战争与和平》中,尼古拉·鲍尔斯基与安德烈·博尔金展开了一场关于爱国主义与个人价值观的争论,这场争论映射出了人们内心困惑的两难选择。
这种辩证法让我们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这不仅仅是一种相互的辩论,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描述自然的景色和描绘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理念。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甫·尼古拉耶维奇·列文与大自然的交融使得他的内心得到宁静与平和,他抛弃了俗世的繁忙与功利,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也关注人与道德的冲突和选择。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内心的良知和道义,而非被外部的世俗规则所束缚。
在《复活》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涅克拉索夫因为与一个卖淫女发生关系而引发了道德上的冲突。
他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这种心灵辩证法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思考我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是否有益,要用道义准则来决策和行动。
最后,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他鼓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勇敢地与内心的冲突对话,并追求真理和道义。
正如他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写道:“真理就在我们的心灵中,只要我们敢于承认并相信,我们就会找到它。
试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试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托尔斯泰《复活》宗教思想博爱道德自我完善论文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一方面,它深受东正教福音教义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另一方面,无情的现实又不断侵蚀和冲击着它。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托尔斯泰的内心时刻道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文学作品《复活》深刻而直观的反映了这一点。
宗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其中所折射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研究还是对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西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文拟以小说《复活》为例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上帝法则“理性,爱叶罪恶卜暴力”。
对这个图式中罪恶,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
一是用“理性、爱”去挽救;二是用“暴力”去摧毁。
当然,不同的人基于自身不同的思想、立场和经历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那么,对上述问题,作为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托尔斯泰主义中来。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结合个人、结合俄国和西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各民族、各时代的社会思想和人生哲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对比和选择,最终形成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均源自东正教的福音教义,其精神实质也是与原始基督教一脉相承的。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固守着东正教的福音教义,然而现实却总是在不断地解构,摧毁它。
但即便如此,托尔斯泰仍然向前探索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抗恶”是其基本思想,同时“博爱”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它一方面反对以恶抗恶,另一方面又主张用“人类爱”去宽恕,去感化。
托尔斯泰反复声明:“勿以暴力抗恶,决不是任暴行肆虐,而是真正根除暴行和罪恶所用的方法就是理性和爱。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由此使得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
“勿以暴力抗恶”和“人类爱”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道德学说的重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论文看待论文托尔斯泰主义论文辩证论文看待论文托尔斯泰主义论文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在“托尔斯泰主义”产生的时代,它是不合时宜的,起到了消极作用。
但着眼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又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只有自然、个人、家庭、社会和精神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构成理想的生态社会。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关键词】辩证看待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主义”具体化就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这一思想贯穿于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作品和论文之中。
作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怎样评价“托尔斯泰主义”?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落后性、软弱性,也看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
一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初衷是良好的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深刻地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批判
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反动黑暗,作者在小说中愤怒地控诉“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开始的”——“他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回避、抵制、反对用革命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革命者的描写,宣扬了不抵抗主义、改良主义。
小说写到聂赫留朵夫在觉醒以后,对本阶级深感厌恶。
但是他越是看透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越是看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是看清楚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那他就越来越要求自己宽恕统治阶级的罪恶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越来越责备自己的批判态度过于严厉。
例如,他最初对监狱制度表示过愤怒,表示过心理上以至生理上的憎恶;而后来在与姊夫争论之后,还想向他赔罪。
特别是在第三部中,他同革命者接触后,这种消极的不抵抗恶的态度更有所发展。
而小说中的革命者也被托尔斯泰写成了接近他自己学说的理想人物,即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者、改良主义者。
农民出身的革命者纳巴托夫只幻想有足够的土地,反对暴力革命,民粹派的西蒙松则认为“消灭活物是犯罪”,他“反对战争和死刑,而且不但反对任何方式杀人,甚至反对屠杀牲畜”,“革命,不应当毁掉整个大厦,只应当把这个……古老大厦的内部住房换个方式分配一下罢了”。
唯一主张暴力革命并认识到民粹派历史悲剧的克雷里佐夫被写成了短命鬼。
显然,托尔斯泰的这种“勿以暴力抗恶”的学说,与19世纪末蓬勃发展的俄国革命
大形势不合拍,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客观上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托尔斯泰一生憎恨反动势力,渴望取消专制制度,建立起人人平等的天堂。
他虽然反对用革命的暴力推翻反革命的暴力这种唯一能达到他所向往的那一片乐
土的手段;但他同情革命,他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其本意是使人能用另一种方式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他的初衷是良好的。
二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为人类和平寻找一种永恒的真理准绳
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又宣扬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学说。
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正派、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他发生了变化,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兽性的人控制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
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
直到在法庭上遇到玛丝洛娃,发现她的悲惨遭遇是由他造成的,他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了兽性的人,精神的人复活了。
他决心要赎罪,他要为玛丝洛娃上诉,并决定要同她结婚。
他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以此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改良社会。
然而他发现,穷人并不理解他、信任他,甚至表示出敌意。
玛丝洛娃最后虽然谅解了
他,理解他赎罪的诚意,但仍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情节本身也客观地说明了:企图通过剥削阶级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来改变剥削制度、来取消阶级斗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也蕴含着积极的东西。
托尔斯泰一直怀着真诚的道德信念,从严于律己的人格道德起步,为人类和平寻找一种永恒的真理准绳。
也许他的这种梦想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说是幼稚可笑的,然而正是这孩童般天真的追求包含了许多永恒的命题和对人类未来的思索。
三“清洗过的宗教”理论,可以成为我们人类成员共同参考的道德标准
在《复活》中,作家对官办教会的伪善、欺骗和诡诈发出了愤怒的谴责。
作品描绘神父不过是穿法衣的沙皇神职官僚,贪婪腐败、主持法庭宣誓的老神父,他为教会服务了46年,目的是为了死后可以给家里留下一所房子和价值3万卢布的有价证券。
监狱教堂神甫则宣称,做弥撒就同做买卖一样,种种仪式都有固定的价钱,“他并不相信面包会变成肉,说那么多话对灵魂有益处,这都是不足信的。
他相信的是,必须信奉这个教。
他所以这样相信,主要是因为,他18年来靠着履行这个教的种种仪式得到可观的进项,借以养家糊口,供儿子读中学,供女儿上神学校。
”但托尔斯泰一方面反对官办教会,另一方面又宣扬清洗过的新宗教。
这种新宗教是在渡船上碰到的,后来又在监狱中出现的古怪老人身上体现出来。
他指责各种不同的教派“全跟瞎眼的巴儿狗似地爬来爬去”,全都不能相
信,“应当相信我们自己身子里的灵魂才对”。
他这个心灵的上帝就是道德神甫,就是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
《复活》中两次描写宗教仪式,表明作者对两种宗教的不同态度。
一次写监狱教堂的礼拜,他嘲笑和揭露了官办教会的伪善、欺骗和诡诈;一次是写复活节农村教堂早弥撒,他用抒情的笔调,描绘祈祷的场面,那里充满和谐、友爱和愉快,那里不分富人和乞丐、主子和奴仆、地主和农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基督复活了”的一片欢呼声中,互相祝福,互相亲吻。
在这里,托尔斯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思想。
他曾说:“把目前的暴力统治代之以上帝的统治,换言之,代之以爱的统治,而这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崇高的目的。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最后也在《圣经》上找到了精神探索和社会探索的回答:人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上帝的奴隶,因此必须执行上帝的戒律,即互相亲爱,互相怜恤,宽恕一切人,甚至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建立起地上的天国。
聂赫留朵夫就遵循这种戒律,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最后归宿。
托尔斯泰在这里宣扬的新宗教表面上与基督教的教义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发现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并不等于《圣经》,虽然他在《复活》中大段引用了《圣经》的内容,他信奉的上帝实际上是“心中的上帝”——真、善、爱的原则。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幻想用宗教、博爱思想来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起到麻痹人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沙皇专制的作用。
但如果
着眼于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是可以成为我们人类成员共同参考的道德标准的。
如果我们能充分理解托尔斯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选择:对他们来说,如果基督教不存在了,他们的整个文化也将不复存在。
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在托尔斯泰的眼中,宗教意识就是对于生活意义的崇高理解。
如果我们能充分理解托尔斯泰把对人类的挚爱幻化为上帝的愿望,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苛求托尔斯泰的思想信仰。
综上所述,对于托尔斯泰主义,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它的软弱性、落后性,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要看到托尔斯泰的初衷是良好的,它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
我们只能说,伟人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独特的。
托尔斯泰的独特在于:他面对绝望的生存勇气,他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他关怀人类和平友爱的庄严使命感,这些正是他吸引我们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
[2]列甫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330
[3]列宁.列甫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