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3章中间消耗及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标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
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
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
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
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
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

3-1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其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解答: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3-2简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解答:在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本身就属于生产。
理论上说,一般商品在由生产转入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市场流通,但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具有特殊性。
服务产品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本身,与那些具有外在形式的物质产品不同,服务产品通常具有不可贮存、不可位移的特性,其生产过程必须与使用过程同步进行,故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商品流通过程。
换言之,服务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与使用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与流通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3-3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解答:依据国民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只须考察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即以常住生产者为其核算主体。
“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
在实际界定国内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3-4试从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范围界定的角度说明,为何居民购置并自用的车辆和冰箱等属于耐用消费品,而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解答: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原因在于更为客观地衡量国内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有关指标的国际对比或历史对比时,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资料的“可比性”,满足经济和福利分析的实际需要。
3-5简述理解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解答: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的全部产出之和。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与非商品;从经济用途看,又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从价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
其价值构成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 和剩余劳动价值m 。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Ð Ö ä ¼ ¶ Í ë È
Ò² » ú þ² ¶ ú ý² È ú ϼ º Æ Û¾ Õ É ö Ô V Ó ¼ M µ Ö º ϼ Æ × Ü² úÖ µ
× Ü ×Ö î Õ£ ¨¹ ÊÓ Ã£ ©º ϼ Æ ú ² Óà ¾ ñ « ¹¹ ² ¹ Ì× Ê ¿ â´ æ ¾ »³ ö ³ »² Ò ú ¶ þ² ú È ý² ú º ϼ Æ Ï û· Ñ û Ï· Ñ Ð Î³ É Ô ö¼ Ó Ú ¿ º ϼ Æ ö 950 4068 120 5138 2547 60 780 540 20 3947 9085 1950 23140 2100 27190 7782 80 6300 610 300 15072 42262 441 3480 931 4852 1971 2730 320 -20 5001 9853 3341 30688 3151 37180 12300 2870 7400 1150 300 24020 61200 150 1260 210 1620 4804 4714 4682 14200 790 5600 1810 8200 5744 11574 6702 24020 9085 42262 9853 61300 м Ö ä² úÆ ·¨ £û Ϻ Ä£ ©
《国民经济核算》
作者:张裕民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表 二、直接消耗系数
三、完全消耗系数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投入 最初投入(要素投入) 中间产出(中间产品) 2、产出 最终产出(最终产品)
3.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 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 一张棋盘式平衡表,揭示了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 关系。
最新国经统课件3

最终 产品
总产出
部门1
x11 x12 x1n ∑x1j f1
q1
产 出 部
部门2
x21 x22 x2n ∑x2j f2
q2
门
部门n
xn1 xn2 xnn ∑xnj fn
qn
小 计 ∑xi1 ∑xi2 ∑xin ∑∑xij ∑fi ∑qi
固 定 资 产折 旧 d1 d2 dn ∑dj
最 初 投
0 q2 1
0
0 0
qn 1
17
2. 直接消耗系数的特点 价值表的直接消耗系数有以下特点:
(1)直接消耗系数非负并必定小于1; (2)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一定小于1; (3)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直接观测。
3. 直接消耗系数的影响因素
生产的技术水平; 产出的结构; 价格水平。
18
二、完全消耗系数
nn
nn
( xijfi) ( xijyj)
i1 j1
j1 i1
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
nn
nn
xij xij
i1 j1
j1 i1
从而有:
n
n
fi y j
i 1
j 1
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
15
但应注意:ຫໍສະໝຸດ 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 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
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
11
(2)平衡关系 横表:Ⅰ+Ⅱ,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
向,即“产品分配”过程;
竖表:Ⅰ+Ⅲ,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
源,即“价值形成”过程。 “横表”和“竖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
第三章_投入产出核算习题_答案)

第三章_投入产出核算习题_答案)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一)填空题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是第Ⅰ象限, 1. 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是第Ⅰ象限,它主要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2.购买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的差异在于商业附加费和运输费。
2.购买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的差异在于商业附加费和运输费。
购买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的差异在于商业附加费和运输费 3.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两种模 3.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两种模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分解法式。
4.直接消耗系数指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 4.直接消耗系数指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系数指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数量。
数量。
5.影响力系数表现的是拉动效应,显示的是后向联系; 5.影响力系数表现的是拉动效应,显示的是后向联系;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表现的是拉动效应后向联系表现的是对其他部门变化的敏感效应,反映的是前向联系。
前向联系表现的是对其他部门变化的敏感效应,反映的是前向联系。
新疆财经大学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二)单项选择题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_A_ 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_A_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A. 投入产出表 C. 资产负债表 B. 资金流量表 D. 国际收支平衡表2.投入产出表是两张普通统计表的组合,其上半部分反映了C . 2.投入产出表是两张普通统计表的组合,其上半部分反映了C 投入产出表是两张普通统计表的组合 A. 生产的投入结构 C. 产品的使用方向 B. 生产的产出结构 D. 收入的分配结构新疆财经大学2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3.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 3.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投入产出表中上看表示_B__ 从列向上看表示C _B__, 上看表示_B__,从列向上看表示C 。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讲-PPT精品文档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
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
是生产该产品的过程中所必要的生产消费, 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中间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 最初投入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投入
产出
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 它们分别指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就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中间投入 对 应
中间消耗
中间产出
中间产品
中间使用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结构
简化:教材表3-1到3-3 一般表式:教材表3-4
内 容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它们的内容各不相同 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 主栏是中间投入,宾栏是中间产出 每个数字有双重意义 第二象限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主栏是中间投入,宾栏最终产品 第三象限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 主栏是最初投入,宾栏是中间产品 第四象限内容有待研究
收入再分配
收入使用
最终消费 居 民 消用流程图
2、收入分配及支出帐户
帐户
教材表4-1
核算原则
(1)将收入、支出理解为各种经济 价值的获得和放弃 (2)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收支流量
五、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1、收入初次分配理论
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 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 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 分配的结果形成: 居民部门的收入 资产出让者的财产收入 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计算
a ij
x ij X j
( i , j 1 , 2 ,...., n )
制约因素
(1)生产的技术水平 (2)产出的结构 (3)价格水平
三、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1)

20
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 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 并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 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 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 法。
21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续)
• 因产业部门与产品部门口径之不同,分为:
24
11
• 投入产出表将使用结构表与投入结构表巧妙地 叠合在一起,整合为一张表。 • 行方向的中间使用部分与列方向的中间投入部 分记录的是相同的数据,并要求采用相同的分 类,但行列却有不同的解释 • 投入产出表所记录的数据可分为三类 • 1、中间流量数据,反映各部分间的投入产出 关系。 • 2、各部门最终使用数据。 • 3、各部门最初投入数据。 • 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各种产品的生产与用途,根 据投入产出表,可以清晰地了解产品是如何生 产出来的以及都用到了何处。
投入产出表的优势 • 投入产出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部 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投入产出表通过其多部门结构,简洁 明了地揭示了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联关系。 • 如果要增加1亿元第三产业的总产出 ,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需要增加 多少第一产业产品的供应??
16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 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
9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路
• 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 品之间的生产和使用关系 。 • 投入产出表中的行向,表示使用去向,分 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者之和为总产 出 • 中间使用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 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 • 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投资和出 口的部分
10
• 投入产出表的列向,表示投入,是指各部门 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 投入和最初投入,两者之和就是总投入。 •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国民经济各部门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原材料、燃 料、动力及各种服务的价值。 • 最初投入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 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税 净额。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2)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 • 中间投入的产品×产业矩阵(U表—使
用矩阵)与产业×产品矩阵(V表—制
造矩阵或供应矩阵)
• 产业部门口径的最初投入(增加值)以 及总产出
• 产品部门口径的最终使用数据
21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
表3-3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和目标
中间使用 产品 n个部门 产 品 产 业 n个部 门 m个部 门 最初投入 总投入
23
间接推导法的推导公式
三个系数
其系数矩阵记为H 投入系数 : hij hij U ij X j cij cij Vij X i 系数矩阵转置记为C 部门的产品比例系数 : 产品的部门比例系数 :d ij d ij Vij Q j 其系数矩阵记为D
• 间接推导的基本思想:
1.建立假设条件 2.推出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 3.将投入产出系数×总产出数据
15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源于五部分的估算 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 用形成的固定资产 商品房购买形成的固定资产 新产品试制费增加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本形成 报废和调出的固定资产净值(扣减项,为负 值) • 基本数据来源于统计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统 计年报、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调查汇总表、 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标准表、以及财政部 16 决算资料
5
• 农业总产出 – 农业部门总产出 • 工业总产出 –现有核算资料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而投 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应包括全部企业的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 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现有核算资料是产业部门口径,而投入产出 表是产品部门口径; –要进行相应调整。
自用的电中2/3用于炼钢,故1.5万元其他材料中
的1万元应该分摊给炼钢业,即炼钢间接消耗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标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
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
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
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
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
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
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
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
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
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
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按产品经济用途或产品消耗结构进行产品部门分类,或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
二、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
投入产出表是直观地反映社会生产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关系的一种统计表格。
广义的投入产出表包括产品投入产出表、产业投入产出表、供给和使用表,以及劳动投入产出表。
其中产品投入产出表和产业投入产出表是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我们使用最广泛的是产品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表的数学表示形式,是应用线形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结构投入产出表是由纵横两条粗实线为界分成四大块,每块称为一个象限(见表4-1)。
左上是第一象限,又称中间产品象限,是投入产出表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各部门之间的产品周转情况和经济技术联系。
横栏是产品提供部门组合,纵栏是产品消耗部门组合,横栏和纵栏的产品部门以及部门排列顺序相同,是对称的棋盘式表格。
其中的数据有两层含义,既反映各横栏中各产品提供部门生产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的去向,又反映纵栏各部门的产品消耗情况及来自哪个部门。
比如其中12x 表示生产钢的部门生产2X 元的钢要消耗的电的数量,及每生产1X 元的电有多少提供给了生产钢的部门。
第二象限是最终产品象限,在表的右上方,反映各部门产品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情况。
横栏是各生产部门,纵栏是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等最终使用情况。
因此,这部分既反映了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又反映了最终产品中用于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出口的数量和结构。
描述了各社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
第三象限是增加值象限,在表的左下方,是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象限,横栏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纵栏反映的是各生产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这一象限除了反映折旧补偿外,主要的是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
第四象限是再分配象限,在表的右下方,是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经过多次再分配之后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
如劳动者取得收入之后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投资。
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复杂性,使得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比较困难,一般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对这部分留为空白,而由另外专门的分配XX 来反映。
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恒等关系横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产品的实物使用状况和最终去向。
一部分是提供给生产部门继续生产的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
因此, 横向来看的经济意义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纵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反映生产要素的消耗情况,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的消耗情况,第三象限是最初投入(增加值投入)。
因此纵向的经济意义是: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三)投入产出表的数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在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的。
设国民经济有n 个部门;由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设i X 是第i 部门的总产出,i Y 是其最终产品;ij x 表示的是第j 部门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 部门的产品数量;j d 、j v 、j m 分别为第j 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因此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上述的两个恒等模型建立两大基本方程。
1. 由行恒等式建立行模型(实物模型):1112111212222212n n n n nn n nx x x Y X x x x Y X x x x Y X ++++=⎧⎪++++=⎪⎨⎪⎪++++=⎩ (3-1)对第i 部门有:12i i in i i x x x Y X ++++=()1,2,i n = (3-2)行模型还可简写为:1niji ij xY X =+=∑()1,2,i n = (3-3)所有部门综合有:1111n n n nijiii j i i x Y X ====+=∑∑∑∑(),1,2,i j n = (3-4)上述方程从反映了投入产出表横向各部门的总产出等于它们向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和,称为实物平衡方程(产出方程)。
2. 由纵向恒等式建立的列模型(价值模型)11211111112222222212n n n n nn n n n nx x x d v m X x x x d v m X x x x d v m X ++++++=⎧⎪++++++=⎪⎨⎪⎪++++++=⎩ (3-5)对第j 部门有:12j j nj j j j j x x x d v m X ++++++= (3-6)行模型还可简写为:1nijj j j ji xd v m X=+++=∑()1,2,j n = (3-7)对所有部门:()1111nnnnijjj j j j i j j x dv m X ====+++=∑∑∑∑(),1,2,i j n = (3-8)3.推论当ij =时 i j X X =它的经济意义是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因此又可以得全社会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结论;把行模型和列模型进行比较又可以得出:()111n nni jj j ji j j Y dv m N ====++=∑∑∑ (3-9)即全社会的总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但是具体某一部门其最终产品的价值一般和其增加值不相等。
通过上面对产品投入产出表以及其数学模型的叙述,说明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
第二节 消耗系数投入产出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各部门之间多次消耗的数量关系。
即建立部门之间的两个重要的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在生产中各种产品除了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以外,还间接地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中间产品,间接消耗可以通过很多的环节构成,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合称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i ,j =1,2,…,n ),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 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j X 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ij x ,用公式表示为:ijij j x a X =(),1,2,3,i j n = (3-10)计算出每一种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后,就可以构造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 = 111212123212n n n n nn a a a aa a a a a ⎡⎤⎢⎥⎢⎥⎢⎥⎢⎥⎢⎥⎣⎦从定义和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两条重要性质:(1)01ij a ≤≤ ;(2)11nij i a =≤∑(),1,2,3,i j n =(一)产品实物平衡方程把ij ij j x a X =带入模型(4-3)得:1nijj i i j aX Y X =+=∑ (3-11)写成矩阵形式:AX Y X += (3-12)其中X=12n X X X ⎛⎫ ⎪ ⎪⎪ ⎪ ⎪⎝⎭, Y =12n Y Y Y ⎛⎫ ⎪ ⎪ ⎪ ⎪ ⎪⎝⎭这就是产品实物品平衡模型的重要变形,整理之后为:()Y I A X=- (3-13)其中I 为单位阵,而()I A -是一个特殊的矩阵形式:()I A -=111212123212111n n n n nn a a a a aa a a a ---⎡⎤⎢⎥---⎢⎥⎢⎥⎢⎥---⎢⎥⎣⎦此矩阵有明确的经济含义,从矩阵的列来看,说明了每种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