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解读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 出血等; • 2.休克; •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 )、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 脑炎)等。
(三)鉴别诊断。
• • • • • • • • • • • • •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中医辨证治疗 十一、预后 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十三、出院标准
一、病原学
•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 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 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 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 、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 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ຫໍສະໝຸດ 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区(http://www.who.int) (浅红色表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表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通报
• 截至2014年10月5日零时,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 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0132例。 • 病例分布为:广州(16966例)、佛山(1912例)、中山(300例)、江门 (281例)、珠海(165例)、东莞(106例)、深圳(86例)、阳江(72例)、肇 庆(69例)、清远(41例)、汕头(39例)、湛江(37例)、茂名(23例)、潮州 (9例)、揭阳(9例)、河源(6例)、云浮(5例)、汕尾(3例)、惠州(2例)、 韶关(1例)。 • 截至2014年10月4日,全省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其中广州4例(白 云区3例、越秀区1例),佛山1例。 • 具体到广州情况,全市病例超千的区为白云4504例、海珠3341例、 越秀2866例、番禺1851例、荔湾1811例、天河1545例。其他区病 例总数都在500例以下。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登革热在大多数地区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在广东省,由于气候和环境特点,登革热疫情的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为了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本诊疗指引。
二、诊断1、临床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升至39℃或以上,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
此外,登革热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也是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3、预防性治疗:对于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1、消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2、防蚊灭蚊: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播能力和危害性的传染病,对于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诊疗指引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登革热,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我们也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
2014年秋季佛山地区登革热临床特点及误漏诊原因分析

2014年秋季佛山地区登革热临床特点及误漏诊原因分析谭晓君;何瑞华;王建华;吴际【摘要】目的:分析登革热近年流行特点及误漏诊原因,以提高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11月收治登革热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67例中20例(29.9%)合并有基础疾病,18例(26.9%)有既往病史,入院时病程(3.9±1.6) d,大多病例在发热同时伴肌痛、头痛、疲乏及肝功能异常等典型表现,46例(68.7%)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17例(25.4%)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
本组首诊误诊14例(20.9%),分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胆道感染、肝炎,漏诊1例。
本组均符合登革热诊断标准( WS216-2008),给予综合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登革热流行季节,对于发热伴有非特异性消化道、上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应考虑到登革热可能,并需注意合并感染的可能,避免误漏诊。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of diagnostic errors of Dengue Fever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itial diagnostic rate of Dengue Fever with atypical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of Dengue Fever treated in Chancheng District Hospital of Foshan during September and December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20 out of 67 cases (29. 9%)were complicated with existing physical illnesses and 18 cases (26. 9%) with past medical history. The patients visited doctors within (3. 9 ±1. 6)d after symptoms occurred. Muscle pain, headache, extreme fatigue an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were typical symptoms in most of the cases, 68. 7% of all the patients came with obvious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25. 4% of them complained about respiratory symptoms. There were 14 cases (20.9%) initially misdiagnosed a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gastroenteritis, cholangitis and hepatitis. One case missed diagnosis. All the patients complained of WS216-2008 diagnostic standard of Dengue Fever and completely recovered aft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ith no mortality. Conclusion In the epidemic season of Dengue Fever,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yretic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symptoms of digestive tract or respiratory tract for possible Dengue Fever and to avoid co-infection and prevent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登革热;误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肝炎【作者】谭晓君;何瑞华;王建华;吴际【作者单位】528031 广东佛山,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528031 广东佛山,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528031 广东佛山,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528031 广东佛山,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8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有皮疹,淋巴结增大及白细胞减少[1-2]。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4页(P262-265)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南宁市青秀区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J], 韦振明;黄中学;张虹;占钧瑜
2.从2014年广州登革热诊疗实践谈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体会 [J], 李际强;谷孝芝;刘云涛;张忠德
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节选) [J],
5.2010—2014年汕头市澄海区登革热蚊媒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J], 李炼冲;吴远锐;许泽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重症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版)

广东省重症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第一版)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诊疗工作,指导临床医生救治重症登革热,降低病死率,根据当前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引。
一、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一)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二)登革热二次感染者〔发病一周内,登革热抗体IgG阳性〕。
(三)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者。
(四)肥胖或营养不良者。
二、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一)持续高热一周不退。
(二)退热后病情恶化。
(三)严重腹部疼痛。
(四)持续呕吐。
(五)胸闷、心悸。
(六)少尿。
(七)昏睡或烦躁不安。
(八)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及皮肤瘀斑等)。
(九)肝肿大>2cm。
(十)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肢体非凹陷性水肿、多浆膜腔渗出)。
(十一)红细胞压积升高(较基础值升高达20%以上)。
(十二)血小板快速下降。
三、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在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基础上出现下列严重表现之一者:(一)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二)休克。
(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或AST大于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四、重症登革热的治疗重症登革热患者需立即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神志、尿量、血常规及生命体征,危重病例需转ICU治疗。
(一)严重出血的治疗。
1、严重出血的部位。
重症登革热常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或阴道出血,部分病人出现咯血、血尿、鼻衄、皮下大块血肿,少数病例发生颅内出血或胸腹腔出血等。
2、治疗。
2.1血小板计数<50×109/L,可补充血小板;血小板计数<20×109/L,需尽快补充血小板。
2.2血红蛋白低于7g/L,予输注浓缩红细胞或新鲜全血。
2.3 PT或PATT大于正常1.5倍,纤维蛋白原<0.5 g/L,需予以补充相应凝血物质。
2.4如果是消化道大出血,应予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登革热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 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 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 倾向。
五、登革热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
周维俊
一、关于登革热定义问题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2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 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3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二、登革病毒的特性
出血的 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 据病情及时输注 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 板显著减少应输 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 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课件

1.严重血浆渗漏 2.严重出血 3.严重器官损害
登革热±预警征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疑似登革热
于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旅行 发热且满足2个如下标准: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周身疼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预警征中任何一个 实验室确诊登革热
预警征
1.严重腹痛 2.持续呕吐 3.临床液体积聚 4.粘膜出血 5.嗜睡,焦躁不安 6.肝肿大超过2cm 7. HCT增加 8. 血小板显著下降
严重器官损伤表现
部分病例尤其是老人伴基础疾病患者,如发生 休克未及时处理,可发生重要器官损害。 可出现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 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 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
恢复期表现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 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 可有皮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
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
常见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减少,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 降至最低点,以中粒细胞下降为主。PLT最低可降 至10×109/L以下。出血严重者HGB下降。 2.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3.血生化:ALT/ AST升高常发生极期或恢复期; 部分心肌酶及血肌酐升高等。渗出严重者血清白蛋 白可降低等。 4.凝血功能: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PT及APTT时 间延长,重症病例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 少。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的通知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的通知【法规类别】医务工作【发文字号】粤卫办[2014]47号【发布部门】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11.21【实施日期】2014.11.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的通知(粤卫办〔2014〕47号)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卫生计生局(委),部属、省属驻穗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委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登革热患者诊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结合2014年登革热诊疗工作情况,我委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2014年11月21日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全身肌肉、骨髂、关节酸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
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及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表现。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DENV)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成熟的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DENV-2型病毒感染病死率及重症发生率高于其他型别。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
50℃ 30 分钟或54℃ 10 分钟、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7-9环境中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在4℃条件下,患者急性期血清的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媒介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临床指征
1.持续高热一周不退。 2.退热后病情恶化。 3.严重腹部疼痛。 4.持续呕吐。 5.胸闷、心悸。 6.少尿。 7.昏睡或烦躁不安。 8.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及皮肤瘀斑等)。
9.血压下降(<90/6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 20%)。
正常新出血点在10个以下。血小板减少症,过敏 性紫癜、维生素P或C缺乏症等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新出血点超过10个以上,称束臂试验阳性。
束臂试验
(二)极期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
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 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极期可因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非凹陷型 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血液浓缩、 低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 器损伤等表现。
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 2014年11月21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 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全 身肌肉、骨髂、关节酸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 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及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表
现。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DENV)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成 熟的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 DENV-2型病毒感染病死率及重症发生率高于其他型 别。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云南、福建、浙 江、海南等地。广东省全年有境外感染输入病例报告, 本地病例主要发生于6-12月,流行高峰为8-10月,居 家待业、离退休及商业服务人员多见。
三、临床表现
10.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肢体非凹陷性水肿、多 浆膜腔积液)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 蚊和白纹伊蚊。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 咬吸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 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外蚊潜伏期。:8~12日
带病毒蚊
健康人士
潜伏期:3~14日 常见为5~8日
患病者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 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 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不同型或同时感染多 个型别的登革病毒,机体可能产生增强性抗体,导致异常 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0℃ 30 分钟或54℃ 10 分钟、超声 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 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7-9环境中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在4℃条件下,患者
急性期血清的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媒 介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8 7 5 18
(一)广东历史与现实
历史上有6年超万例 (死亡数)
1980年:452674(71)
1986年:118881(296)
2014年:45189(6) 1987年:32830(79) 1978年:22122(14) 1981年:19543(2) 1985年:16385(28)
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现严重出血包 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 血等。
轻型登革热可缺乏极期表现。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缓解,进入 恢复期。患者机体较虚弱,多见乏力倦怠,可有皮肤瘙痒 等。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2.二次感染者(发病一周内,特异性IgG抗体强阳性)。 3.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血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病毒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轻型登 革热、普通型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 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一)急性发热期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 最常见的症状,24小时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7 天。部分病例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次 升高,表现为“双峰热”。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 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3-6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 或点状出血疹等,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 “皮岛”样表现。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部分病人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近25年
1995年:6812 2013年:2894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2014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登革热患者诊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健 康,结合2014年登革热诊疗工作情况,我委组织制定了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现印发给你们, 供各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2014年全国疫情形势
地区名称 全国 广东省 广西 福建省 云南省 湖南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河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海南省 江西省 北京市 江苏省 山东省 上海市 辽宁省 安徽省 其他省
发病数
46863 45190
854 283 214 76 37 36 26 26 24 15 14 10 10 10
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束臂试验 束臂试验,医学术语,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或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 处,划一直径5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 侧上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 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解除压力,待皮 肤颜色恢复正常后,计数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 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