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11文段)

合集下载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主要运用了“总-分”方法的手法,结合短文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3)这段话是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地长。

否则就成了________了。

【答案】 (1)人(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解析】【分析】(1)和(3)可综合分析,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理解谚语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人;(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点评】(1)和(3)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谚语的理解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1.(2021秋•五台县校级期末)课内阅读。

ㅤㅤ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zhuì zuì)落山涧.(ji ān jiàn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níng n ǐng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j ī j ǐ)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3)这段文字既关注了人物群体,又抓住了 和 两位战士进行具体描写,这种写法叫作 ,表现了战士们 的精神。

2.(2021秋•五台县校级期末)课外阅读。

中年闰土ㅤ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得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ㅤㅤ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ㅤㅤ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

ㅤ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B. 诸元素之女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答案】(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4)略【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馆》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馆》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1.这一段主要介绍故宫的 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多处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如“十米多”、“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等,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

3.文段最后一句“宏大壮丽”“精美”“布局统一”说明了故宫的(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故宫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花脸(节选)①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拜年时亲友塞到手心里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

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

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②一年年底,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

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凸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着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③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就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

2021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和类文阅读检测名师汇编(含答案)

2021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和类文阅读检测名师汇编(含答案)

2021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二单元课内外阅读名师汇编(5.鲁滨逊漂流记 6.骑鹅旅行记 7.汤姆索亚历险记语文园地2)一、课内阅读部分(一)阅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片段,完成练习。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很多年过去了。

有一天,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出现了人的脚印。

他惊恐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的野人留下来的。

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kōng kòng)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qu ān juàn)养。

他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

后来,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不由得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1.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让鲁演逊感到恐惧,担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为自己的住所建造的防御设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为什么要“将羊群分几个地方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课文结合语段想想鲁滨逊为什么会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片段,完成练习。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

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

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

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

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课内外阅读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飘香的生命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________ 沁________人心脾凋________零静谧________(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

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

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

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③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④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可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⑥破课桌yǎn rán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①yǎn________然②叱咤风云:________(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读句子回答问题: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问题: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俨;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2)比喻,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裂缝既宽又长。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课内外阅读专项练习一、课内阅读(一)阅读《5.七律•长征》,按要求作答。

(14分)1. 诗人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句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为代表。

2. 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_________和 __________3.句子赏析(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细浪”是指,“走泥丸”是指。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 。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______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__________。

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狼牙山五壮士》,回答问题。

(21分)文段一:(8分)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五壮士怎样选择?(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______。

(3分)文段二:(13分)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出胜利的喜说。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 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2.选文既写了战士们的群体形象,又写了个体形象,这是 的写法。

通过对马宝玉 的描写,重点表现了他 的精神。

(3分)3.“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3分)4.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 )(2分)A.痛击敌人B.引上绝路C.顶峰歼敌D.英勇跳崖5.用“”画出描写战士们跳悬崖时的句子。

猜测一下,他们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3分)(三)阅读《7.开国大典》片段,回答问题。

(23分)文段一:(14分)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举)着红旗,有的(提打)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预算)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选出括号里恰当的字词。

(3分)2.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分)12.这段话描写的是的场面,重点写了工人和农民的代表,可以说他们是缩影。

(3分)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把人群比作,把翻动的红旗比作。

(2分)4.如果把文中的“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2分)5.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2分)片段二:(9分)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3分)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3分)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8.灯光》,按要求作答。

(19分)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分每题2分)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答: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答:4.赏析“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答:5.“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阅读《灯光》片段,按要求作答。

(9分)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分)黑魆魆:千钧一发:2.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2分)3.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2分)4.课文的题目《灯光》的含义是什么?(3分)二、课外阅读(52分)(一)胜利高歌平型关(11分)日军侵占华北地区后,企图从山西的东北部继续南下,直取太原。

日军为确保成功,特别启用了最精锐的部队——坂垣(yuán)师团。

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不久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得知日军的行动计划后,指挥部立即决定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平型关打一次伏击战,在这里把敌军消灭。

1937年9月24日夜,一一五师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道路,游过没过胸的河水,摸黑来到平型关,潜伏在山石和树丛中。

早晨7点钟,坂垣师团开进山里来,这支队伍光汽车就有100多辆。

汽车队的后面是有200多辆大车的运输队,再后面是步兵队。

日军完全进入了一一五师的包围圈。

指挥员一声令下:“打!”四面八方一齐开火:嗒嗒嗒,砰砰砰,轰轰轰……机枪、步枪、手榴弹、迫击炮一起怒吼起来。

“打呀!”“冲啊!”“杀呀!”战士们的杀声响彻山谷。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山里竟埋伏着这么多的“天兵天将”,杀声中他们顿时乱作一团,车、马、人互相冲撞,挤成一堆。

一一五师的战士们冲上前去,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敌人一批批倒下去,侥幸活命的便赶快逃跑。

坂垣师团遭到伏击后,他们的后续部队立刻赶来增援。

飞机飞来了,但由于交战双方混战在一起,敌机怎么也找不准目标,在空中盘旋了一会儿,只好又飞回去了。

步兵赶来了,但没前进多远,他们自己也遭到我军伏击,寸步难行。

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已经溃不成军。

我军越战越勇,一鼓作气把日军全部消灭在山沟里。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第一次星示出巨大威力。

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士气。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

(2分)2.一一五师为了在平型关潜伏下来,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3.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4.你想对一一五师的将土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3分)(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13分)1928年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明翰不幸被捕了。

||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共产党万万岁!”“籍贯?”“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党必胜,红旗一定会插遍全球。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拿屠刀!”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就是说你没有信仰啰?”“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信仰马克思主义!”||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

敌人又施加各种酷刑逼问。

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

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了。

||1.按要求给下列词语分类,把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4分)①满脸杀气②英勇就义③前仆后继④从容不迫⑤软硬兼施⑥丧胆⑦激昂⑧企图(1)可以描写革命者的词语有( )(2)可以描写敌人的词语有( )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2分)(1)从容不迫:。

(2)软硬兼施:。

3.读画“——”的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夏明翰。

(3分)4.文中已用“||”划分成四个部分,请照样子为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分)( )——受审——入狱——( )5.把下面两段话分别加到短文开头之前和结尾之后,使短文能够首尾呼应。

(2分)A.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人前仆后继加入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