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上的罗甸国 与罗氏鬼国

合集下载

贵州省历史沿革

贵州省历史沿革

贵州省历史沿革贵州省历史沿革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

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一、鳖人时代四五千年前,鳖人就生活在贵州高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

在后世人文学者的记忆里。

他们有双重的身份。

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鱼凫部落的重要支系。

鳖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师,贵州境内乃至中国境内众多伟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统都留下了鳖人的身影。

1.公元前22世纪,尧舜命令鳖人鲧治水,未获成功。

稍晚,鲧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禅让以获天下。

2.公园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

3.公元前15世纪,鱼凫人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

4.公元前7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立蜀国开明王朝。

鳖灵后裔治理蜀国十三世,并缔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

5.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

鳖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

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

鳖注:鳖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人文发展的一条主线。

早期鳖人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可以证明两个事实:1.鳖即巴,巴即鳖,巴即鳖的变音。

2.早期巴人的活动中心正是在贵州高原,而三峡及附近地区只是走进中原视野最前端的"巴人的篱笆"。

二、牂牁时代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

牂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

远古牂牁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

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人、闽越人、南越人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

大方名人榜(古人篇)

大方名人榜(古人篇)

大方名人榜(古人篇)(贵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彝名妥阿哲,三国时蜀汉牂牁郡西部(今贵州黔西、大方一带)人,部落首领,为六祖中慕齐齐(即默部)东移贵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长,他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深受部落的爱戴。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献粮通道以迎师。

佐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获。

武侯表封他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令治理慕胯(今贵州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一带),世长其地。

后又受刘禅诏,讨平普里叛乱。

时济火年见高,刘禅赐银鸠杖,以表宠异之极。

济火是贵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发迹一千多年。

阿榨,罗氏鬼国主。

南宋水西(今贵州大方一带)人。

罗氏鬼国主。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阿榨内附元朝,朝廷诏以阿榨为安抚使,佩虎符。

这是罗氏土官的开端。

次年,阿榨率众反元,元廷命阿里海牙率兵攻讨,集云南、湖广、四川兵三万余人三路并进,当大军压境时,安西行省左承李德辉在播州建议招抚,派张孝思招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阿榨降,元朝以水西等地为顺元路宣抚司,以阿榨弟阿里为宣抚使。

从此至清朝初年,水西地区安氏,世授册封为安抚使或总管或宣慰使。

奢节,彝族女酋长,(?-1303)元朝水西(今贵州黔西、大方县一带)人,彝族女酋长。

元朝顺元路亦奚不薛总管府总管阿里之妻。

阿里去世后,她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摄总管职,文武兼备,勤于军政,宽赋爱民,扶持农牧,安定社会,深得百姓拥护。

元成宗大德五年--七年(公元1301-1303年),元廷派中书右承刘深率湖广兵二万远征云南"八百媳妇",路过贵州时,大肆搜括丁夫粮饷马匹,要水西出金3000两、马匹3000匹。

人民不堪此重负,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五月,水东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首先起义,八月,奢节在水西起义,水西水东军并肩战斗,围攻顺元城(今贵州贵阳),杀死知州张怀德,与刘深激战十余回合,夺回被强征的粮饷马匹,最后陷刘深军于穷谷中。

全国罗氏的人口分布及支系

全国罗氏的人口分布及支系

全国罗氏的人口分布及支系全国罗氏的人口已达1500余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氏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增长达19倍之多,罗氏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氏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氏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氏人口。

广东居住了罗氏总人口的,为罗氏第一大省,有280多万。

在全省姓氏人口中排第九位。

四川为罗氏第二大省(因分出重庆,本人口最多),有230多万。

湖南为罗氏第三大省,有180多万。

都是在姓氏人口中排前十位。

贵州、重庆、广西罗氏人口近百万,也都是全省排前十位的姓氏。

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云贵、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氏人群。

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氏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氏人群。

江西罗氏从汉至今二千一百余年,绳绳继继,瓜瓞绵延。

考其源,大都是珠公长子居厚儿孙,也有为数不多的珠公次子宣礼、三子子成、六子成通后裔。

纵观全省罗氏,目前已形成星罗棋布,枝繁叶茂之态势。

就其分布人数多寡而言,被《江西通志》列为“著姓”的有三十二个县,“较次姓”的廿二个县,“稀姓”的七个县。

江西豫章罗氏,渊源于湖南长沙,南昌是豫章罗氏的发祥地,西山是豫章罗氏的摇篮,柏林罗氏由瑭公奠基,人丁兴旺,古迹甚多,进贤、临川分别是北岸、高田报本堂大成宗谱谱局所在地。

丰城罗山罗氏支分企、遵两房。

吉水是庐陵始祖罗崱、罗拯故里,熂下是罗氏的集散地,吉安为秀川支系根据地,永丰瑶田系从寅公落脚点,南城磁龟,分宜江边、恩桥、赣县湖边、崇义良田是罗通后裔聚居地,泰和云集遵生两房,赣南罗氏融“内迁”与“倒迁”于一体。

大方普底彝族黄姓家族族谱及其历史调查报告

大方普底彝族黄姓家族族谱及其历史调查报告

大方普底彝族黄姓家族族谱及其历史调查报告彝族自进入古代文明社会的门槛,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和宗法制度,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组织曾被长期地保留;在一些地方村社的地缘关系,并未冲破血缘关系的茧壳,家支和宗族聚族而居。

神权、族权和政权往往结合在一起;国法、族规和村规共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

而反映父系血缘纽带关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以父子联名制为特征的彝文谱牒,和演变为采用汉文撰写的家族族谱。

它以共同始祖的神灵作为旗帜,以共同遵守的族规凝集族内的向心力。

每个彝族成年男子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家族、家庭与社会的诸多关系。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前的彝族地区,还分别处在奴隶制、封建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在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家支制和宗法制一直完整地保持。

建国后,虽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洗礼,家支宗法的组织联系和思想观念,并未因此而消失。

相反,在一些地方家支和宗族在社会生活中,仍在发挥着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群体。

因此,不论从研究民族历史或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对民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些较大的家支或家族,都有必要进行具体的调查并放在宏观的范围内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一)大方县百纳区普底彝族苗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僻山乡。

全乡共有9个村、47个村民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

耕地共10200亩,其中水田仅有300多亩,其余尽皆山地。

据1990年统计:全乡总户数1920户,总入口8642人,其中男4395人,女4247人,大都从事农业,非农业人口只有114人。

全乡的经济水平还很落后,工农业总产值只达319万元,人均369元;粮食总产量为399万5000斤,人均达到462斤。

乡镇企业只有32个小煤窑,产量不多,设备落后,运输又远,销路不广。

该乡是全省有名的百里杜鹃旅游名胜地,但迄今还未纳入规划投资开发这一旅游资源,以带动全乡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贵州历史600年大事记(清代以前)

贵州历史600年大事记(清代以前)

贵州历史600年大事记(清代以前)距今50-60万年前,贵州已有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黔西县的观音洞文化(早期);桐梓人(中期);水城人(中晚期);兴义县猫猫洞遗址及兴义人(晚期);普定县穿洞遗址(晚期)。

新石器时代:威宁的中河、赫章的可乐、毕节的青场、平坝的白云等遗址。

贵州省在古代的地域名称,大范围可追溯到殷至周初,具体指前十四世纪初至前十二世纪初。

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

殷武丁三十二祀,“出师次荆代鬼方。

三年克”。

春秋时期,今贵州地为荆州西南裔,泛称南蛮或荆蛮。

今贵州境内分属黔中、巴、鄨、鰼、蜀、牂牁等国邑,其中牂牁国最大,其北部辖地占今贵州一半,政治中心叫夜郎邑(今安顺),建立该国的是土著濮人(今仡佬族先民)。

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大约在战国时,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许多部落,其中“骆越”一支在今红水河流域。

汉以后,“骆越”等名称消失,史书中常以濮或僚、番等称呼布依族。

明代学者认为,侗族也是“僚人”一支发展而来。

仡佬族是贵州古老民族之一,古称僚(音“老”)或鸠僚、葛僚、革僚、仡佬等。

“僚”字最早出在《后汉书》。

僚是古代百濮的一支。

苗族的先人,大约在秦汉之际,已在今湘西及铜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地区居住,史称“五溪蛮”。

宋以后,文献开始以“苗”做为苗族的称谓,有的史籍也把苗族做为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

水族是从百越、僚等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

约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中期,牂牁国顺从齐桓公号令。

约公元前476年-前475年,春秋末、战国初,牂牁国势衰,夜郎国兴起。

战国时期,今贵州地区包含两部分:一是从沿河至榕江以东,仍为楚国的黔中地,一度曾为秦国的黔中郡;一是其他地方都属大夜郎国范围(春秋末年牂牁国衰落后,濮人兴起,占领其领土,定国号为夜郎国,其区域占今贵州的3/4,今云南的1/4,今广西西北一小部分,今四川重庆少许地方,缺今贵州东部)。

约公元前361年(战国楚宣王九年以前),楚有巴、黔中地。

水东宋氏族属辨析

水东宋氏族属辨析

水东宋氏族属辨析——兼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布依族土司的形成摘要:水东宋氏是古代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因为从唐初至明末(620~1630)统治水东地区(今贵州省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黔南州龙里县、贵定县等地)长达千余年而得名。

一般认为,水东宋氏为西南土著彝族、仡佬族或苗族。

但据现存诸多史料和出土文物,水东宋氏始于隋末,原籍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本系汉族,入黔后“与苗同化”而融入布依族,因而得任世袭土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布依族土司。

关键词:水东宋氏;彝族、仡佬族、苗族等土著辨误;汉族移民;布依族土司;民族融合一、水东宋氏西南土著诸说辨误《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解释土司:“亦称土官,元明清时期于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即土司都是设置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并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的。

根据现存史料和出土文物,水东宋氏本为汉族,因入黔后“与苗同化”融入布依族,因而得任世袭土司,是中国上有史可查的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布依族土司家族系统。

(一)彝族说由于元明时期水东宋氏与水西安氏同任贵州(元代亦奚不薛即水西,元末改八番顺元)宣慰使司宣慰使,且唐宋时安氏祖先曾侵入宋氏辖地矩州(今贵阳),致使水东宋氏彝族说影响颇大。

首先,万历《贵州通志·宣慰使司》:“宋普贵济火裔名宇归五代末为罗甸王”[1](P108)并且有人认为五代罗甸国就在水东地域贵阳境内,而根据王燕玉著《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则唐五代时罗甸国辖地主要包括及安顺市大部和黔西南州一部,最东面仅到平坝,并未及于水东腹心贵阳;其次,宋元时安氏和宋氏多在同一个宣慰使司任职,元初于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七月……置亦奚不薛(水西)宣慰司……以阿里为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使,同知宋添富为军民千户,”[2](P422)始将水东与水西合为一个宣慰司;元末,安氏祖先霭翠和水东宋钦同任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明初,二人同时附明并同授贵州宣慰使世袭。

贵州历史上的罗甸国与罗氏鬼国

贵州历史上的罗甸国与罗氏鬼国

【摘要】:贵州在宋以前是支离破碎的,被众多小政权肢解,那时,根本没有贵州二字。

宋朝开宝七年,“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罗氏家族统治贵州大部分地区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影响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罗殿国和罗氏鬼国几乎贯穿贵州的整过历史。

一、前言贵州一词最早见于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时,其辖地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大宋朝廷。

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于是“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而在宋以前,贵州是支离破碎的,被众多小政权肢解,各自为阵。

而这些小政权或属于羁縻性质、或各自独立。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夷,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著名的有牂舸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

战国后期,夜郎取代牂舸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

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

元代,贵州行政建置渐归统一。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

从此,贵州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贵州简称“黔”。

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 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 -907年),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贵州的历史均与“黔” 字相关,固而称“黔”。

本文均可单独阐述罗甸国或罗氏鬼国,而在题目前冠以贵州一词,其原因是:因贵州历史比较复杂,小国众多,但罗甸国或罗氏鬼国几乎贯穿贵州的整过历史。

罗氏家族统治贵州大部分地区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影响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毕节地名源流考

毕节地名源流考

毕节地名源流考摘要:毕节市域,秦属汉阳县地。

西汉初属犍为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牂柯郡平夷县地。

后历有归属,多治今毕节城。

作为政区地名,历有称名,地名历史文化深厚,皆可考释。

关键词:平夷;平蛮;禄州;毕节;地名源流《汉书·地理志上》:“牂柯郡,武帝元鼎六年开……。

县十七:故且兰,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

”其中有故且兰、平夷等县。

毕节市域,夏、商时期属“梁州”之南域。

西周至春秋末,属牂牁(牂柯、牂牱)侯国地。

战国时期,属夜郎国地。

秦属汉阳县地。

西汉初属犍为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牂柯郡平夷县地,约当今毕节市域。

三国至西晋因之。

东晋属平夷郡平夷县地,郡、县同治平夷(今毕节城)。

[1]作为政区地名,历有平夷、平蛮、禄州、毕节称名。

境内地名历史文化深厚,皆可考释。

平夷,县名。

何以得名?平,字出都公鼎,本义会意平坦,也引申为平定、平息。

《诗·大雅·江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孔颖达上疏:“今既伐淮夷而定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寇贼未定,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唐代杜甫《新安吏》:“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以上皆为平定之义。

夷,字出金文,字形如人行走之状;后泛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或曰东夷。

《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郑玄引郑司农曰:“东方曰夷。

”[2]《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以上皆可释为此义,后泛指东夷;两汉时亦代指南中少数民族。

平夷,含有平定南中少数民族反叛之义。

平夷得名,当与汉武帝平南夷置牂牁郡密切相关。

且兰国,战国时与夜郎国齐名的小方国,战国末被楚灭之为楚邑。

秦汉之际因之。

始载于《史记·西南夷传》: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健为发南夷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贵州在宋以前是支离破碎的,被众多小政权肢解,那时,根本没有贵州二字。

宋朝开宝七年,“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罗氏家族统治贵州大部分地区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影响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罗殿国和罗氏鬼国几乎贯穿贵州的整过历史。

一、前言贵州一词最早见于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时,其辖地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大宋朝廷。

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于是“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而在宋以前,贵州是支离破碎的,被众多小政权肢解,各自为阵。

而这些小政权或属于羁縻性质、或各自独立。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夷,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著名的有牂牁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

战国后期,夜郎取代牂牁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

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

元代,贵州行政建置渐归统一。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

从此,贵州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贵州简称“黔”。

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贵州的历史均与“黔”字相关,固而称“黔”。

本文均可单独阐述罗甸国或罗氏鬼国,而在题目前冠以贵州一词,其原因是:因贵州历史比较复杂,小国众多,但罗甸国或罗氏鬼国几乎贯穿贵州的整过历史。

罗氏家族统治贵州大部分地区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影响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正因为这两个政权的相互关系,把贵州的历史引向扑朔迷离,为后来学者研究贵州历史带来极大不便。

吾以为,只要理清楚贵州历史上几大家族统治的历史。

就不难理顺贵州历史。

而“罗甸国”与“罗氏鬼国”两国之间的历史、事件,族属(支系)混淆不清,给后人造成迷惑,也是在理清之列。

因而,笔者仅以自己掌握的一点史料,提出自己浅显的观点,以供众多学者共同研讨。

二、罗殿国与罗氏鬼国的起源(一)、罗殿国称谓的起源罗氏部族,最早游于旄牛徼外,为昆明夷。

按《西南彝志·六祖的起源》记载,从始祖希母遮传至三十一世驾慕俄。

驾俄慕(汉名祝明),居堂琅山,伐木通道治生,久而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曰罗邑,号其山曰罗邑山。

土语称邑曰业,称山曰白,故又曰罗业白主。

祝明娶三妻生六子,长子孟雅苦,居乌,为武系祖先,次子孟雅怯,居乍为乍系祖先。

武、乍二系住云南西南一带。

三子孟雅赛居泸,为糯系祖先,四子为孟雅卧,居协,为恒系祖先。

糯、恒二系住凉山及川南一带。

五子慕克克,居濮,为布系祖先,六子慕济济,居闽,为默系祖先。

布、默二系住滇东、黔西一带。

这就是彝族六祖的起源。

这里只阐述与贵州有关的默系慕济济。

其族宗法,父子连名,子名之上,冠以父名。

慕济济,慕为父名,济济为子名。

慕济济生子名虎讹曰火,连父名曰济火或济济火。

济火深目长身,肤黧齿白,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夷民拥戴,因居闽(今云南东川),称闽君。

济火生活的时代在东汉末年。

依汉制,西南诸部族,郡县下有邑,邑的首领或称君,或称长,统谓邑侯君长。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越巂、永昌、益州、牂牁四郡大姓叛乱,丞相诸葛亮南征,济火献粮通道,助擒益州、牂牁叛首孟获(罗氏第二支系怯之孙),事竣,诸葛亮表封济火为罗殿(一做甸)国王,世长其土。

这便是罗殿国名称之始。

(二)、罗氏鬼国称谓的起源当初,蜀汉诸葛亮死后,牂牁界中普里(既今普定)僚人反,后主令济火讨平,使兼领其地,并知道他年岁已老,特赐镂银鸠杖表彰。

济火将普里地让与其伯父克之子堂兄柏墨。

柏墨从濮迁居普里为长,成一宗主,既普里播勒支。

这样,慕克克、慕济济这一母所生的两兄弟,第二代分三支,既慕克克支的墨柏从濮迁普里的普里播勒支和墨柏留其别子著仍居濮的濮支和慕济济支的济火闽支。

这三个支系,闽支时弱时强,逐渐强大,世系完整,凡八十五世。

墨柏留其别子仍居濮的濮支仍能保持,成乌撒部,凡六十二世。

墨柏普里支,长子下传,其后日益衰弱,以至无迹可寻,复为闽的分支所代。

济火闽支一直居住在云南东川,直到第十九世易翁者,时为齐、梁时期,有三子,长子阿台出走东南,占据顺帅格地,既今天的兴义;次子阿轮向东南外侵略,占领阿外格地,既今天的盘县;幼子阿纳承袭父统,既第二十世。

者阿纳向东北扩张,止于夷水,既今鸭池河,拥有今水城、大方、黔西,成为日后水西罗氏鬼国的开端。

五代萧梁时期,台城变乱,地方多被大姓爨瓒占据,爨氏遥降于北周,为宁州刺史,史称爨蛮。

爨瓒死后,二子分东爨、西爨。

西爨在云南。

济火闽支的阿台、阿轮向东南外侵后,所部服属于东爨。

由于阿台、阿轮族人多穿黑衣,时人谓之乌蛮,又为东爨所统,所以,又称东爨乌蛮。

阿台、阿轮部自称暴蛮部,另外还有六部乌蛮,总为七部。

暴蛮部以阿台为代表,北周授封为树帅大将,以羁縻之。

时乌蛮七部除暴蛮部势力强大外,还有其嫡系阿纳卢鹿部势力更盛,势力向西南发展,和暴蛮部连成一片,互为犄角。

成为乌蛮七部中势力最强的势力。

隋朝后,东爨衰竭,暴蛮部消灭它,取代其统治地位。

暴蛮部俗尚恶鬼,正祭祀者为鬼主,部落为大鬼主,百家推一小鬼主。

暴蛮部则为大鬼主。

暴蛮部自称罗国,暴蛮长则称罗王,其意应为罗国罗王出自于济火,是济火后代,而非北面嫡系的罗殿国、罗殿王而有所区别。

济火支在五代时就有三个独立的政权部落:既罗殿国、阿台、阿轮部的暴蛮部建立的罗国、阿纳的卢鹿部。

形成一个北面是罗殿国,东面是卢鹿部,西面是暴蛮部罗国的品字型结构罗氏大族国。

五代末期,济火直系第四十五世纳志主色向东南入侵矩州(今贵阳),逐走首领谢氏,堕墙毁垣,呼名黑羊箐,自号石人部落。

纳志主色令子若藏驻石人山镇守矩州,自己退回本土。

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698年),若藏献方物归顺。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若藏命儿子普贵以矩州向朝廷请求归顺。

宋王朝任命普贵为矩州刺史。

因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但,在任命书上仍写“矩州刺史”。

宋仁宗(1023——1032)时,第五十一世阿阔额枼请求复建姚州,宋刺号姚州刺史,并铸印予之。

额枼死,子额枼沮区袭,沮区死,沮区则额袭。

则额认为,南面的普里大宗已绝统,自窃号罗氏鬼国,自此,始有罗氏鬼国。

从此,卢鹿部便以罗氏鬼国自居。

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公元1224)年间,罗氏第五十九世额归普色入主贵州,始划水东、水西地界。

罗氏领水西,宋氏领水东,以鸭池河为界,河西面为水西,河东面为水东。

罗氏领地有:姚州、郝(今大方)、犍(今黔西)、绿(今毕节)五羁縻州,统彝族四十八部。

因此,又称水西罗氏鬼国。

三、罗殿国与罗氏鬼国的族属关系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族属关系,看似复杂,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支系与支系之间的关系交叉,代替或取代而已。

唯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各个朝代家族的变迁、发展与兴衰和各个朝代的称谓混淆,给人迷惑之感。

其实,罗殿国和罗氏鬼国只是彝族六祖分支后,布、默两个大宗的关系。

其中,默系的发展壮大以及默系各个支系的发展演化是其主要主体。

布、默两个大宗是祝明娶三妻生六子的第三个妻子堵所生,即彝族六祖的第五支和第六支。

而两个大宗有交叉之处是济火将普里地让给堂兄柏墨,柏墨子成为普里大宗,后发展缓慢,最后不见踪迹,到五代齐、梁时,被默的阿台、阿轮乌蛮部所代替。

到宋仁宗时,第五十三世沮区则额以普里大宗已绝统,自窃号建罗氏鬼国而替代普里大宗。

也即把普里纳入罗氏势力范围。

布、默两个大宗的分支,布系分乌撒部和播勒部(普里支)。

默系先为罗殿国,后弱又逐渐强大为闽君,后为卢鹿部。

同时期,其支系又发展为暴蛮部,暴蛮部后吞并东爨乌蛮,为乌蛮七部之首,建罗国,称罗王,为大鬼主。

两大宗族,布系乌撒支有很好的发展,下传六十二世。

默系卢鹿部下传八十五世,世系分明,成树大不到之势,统治水西凡一千四百七十四年。

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每一个事件的演绎,都发生在济火支系里。

罗殿国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到唐以前,这一时期的罗殿国有兴有衰,其支系的发展代替了罗殿国,到五代齐、梁时罗殿国几乎名存实亡。

到了唐代,阿纳一系弱小到依附南诏,只能维持现状。

第二个阶段是唐初,暴蛮部遥附。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以其地遥置西平州,为羁縻州。

太宗贞观八(635年)年,改为羁縻盘州领三县,州治附唐县(今兴义),盘水县(今盘县东北盘江南岸)、平夷县(今云南平彝,东部伸入贵州)。

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暴蛮部鬼主上表请求归附,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27年),鬼主阿珮内附。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暴蛮部别帅为罗殿王,治罗(今贞丰东南),许世袭。

继而,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因有池在山巅(今兴仁境),故亦称滇,随后因与昆明的滇相混淆,改称普宁郡王,到五代,又讹为普露静王。

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为今贞丰。

普宁郡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为今普安。

此时的罗殿王是暴蛮部别帅,而并非暴蛮部嫡系支系,或者是其他更远的支系。

因其领地都不在大宗范围,因此,唐代的罗殿王国并非三国时的罗殿王国,不过,由于族属分支,借用最初光荣封号罢了。

综上所述,罗殿国从三国时期的兴盛到唐朝时期的衰弱乃至旁落到由更远的支系替代发展,前后应该说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后者族属遥远甚至是其他姓氏。

前后两个罗殿国不属于一个部族,既是:唐后的罗殿国远离了罗氏部族而成为另外一个部族的兴起。

四、罗殿国与罗氏鬼国所辖疆域三国时,罗殿国的活动范围一直在闽,既今云南东川,十九世后,势力发展到今天的兴义、盘县。

二十世者阿纳向东北扩张,止于夷水,既今鸭池河,拥有今水城、大方、黔西。

这些范围是唐以前罗殿国所辖疆域。

唐以后的疆域是今天的贞丰和兴仁。

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为今贞丰。

普宁郡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为今普安。

辖地为今天的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兴义等。

但是,罗氏鬼国兴起后,它的地域和前罗殿国连成一片,成为统治水西,包含贵州在内的广袤疆土。

其辖地为今:大方、黔西、毕节、水城、安顺、贵阳东南一部份,鬼主本土在大方,贵阳为直辖。

五、结束语罗殿国和罗氏鬼国以后各有发展,到了明朝初期,行政区名更改很大,明政府不在沿用元朝的蒙古地名和行政机构,也不在使用罗殿国、罗氏鬼国等谓称,原鬼主赐姓安氏,其辖地改为贵州宣慰司,赐安氏为贵州宣慰使,官衔相当于当朝从三品(只有名分,没有岁绿),坐镇贵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