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课件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 要分析。
【答题思路与步骤】①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对比。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上阕中以端午佳 节“碧艾香蒲处处忙”以及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繁忙 喜庆氛围与自己“空惆怅”进行对比;下阕中以端午节 大家只知道欢庆佳节却“谁复吊沅湘”和作者“《离骚》 读罢总堪伤”进行对比。
现实。
3、答题步骤:
•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 什么。
8
答题示例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③此手法的效果或者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
15
巩固练习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 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 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 的画面,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来表现“思家” 的。(题目已经说明情感)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
9
巩固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PPT课件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PPT课件
第32页/共3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3页/共33页
第5页/共33页
3、表现手法:
赋、比、兴、象征、铺陈、衬托、 想象、联想、托物言志、照应等。
第6页/共33页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 层深入、照应、伏笔铺垫 ……
第7页/共33页
5、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 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 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 忧民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 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3、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26页/共33页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 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第2页/共33页
用典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 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 佛狸、廉颇。
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 《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 蕴。
第4页/共33页
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 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 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 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 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专题(复习) PPT课件 图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专题(复习) PPT课件 图文
•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 (
08【全国卷Ⅰ】12 、阅读……(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
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
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的心绪。
21
炼字型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 指定诗中一个字
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
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
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
并分析理由。
22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
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
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8
方法
分析全诗情感
•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 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提问方式
寻找型
提问方式: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为一字千金,你认为 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是那个字。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30
寻找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高考古诗词歌鉴赏题型及相应答题模式p总结ptPPT课件

高考古诗词歌鉴赏题型及相应答题模式p总结pt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做题步骤
1.抓意象,串文意,
理情感,明章法
2.第二步:细审题,找角度
3.第三步:定思路,全要点,
选准句式,抓住得分点,详略得当
20.11.2020
1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2.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4.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5.第五种模式:炼字型 6.第六种模式:把握诗歌情感型
20.11.2020
10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例见书第166面《雨后池上》和《从军行
二》
20.11.2020
11
鉴赏其表达技巧
表 达 技 巧
20.11.2020
一、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三、修辞方法
12
(I)--表达方式
表 记叙、议论、说明
达 方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因事缘情、咏史抒怀
20.11.2020
16
三、表现手法(详见创新)
虚实结合
写 作 技 巧
20.11.2020
烘托、衬托、对比 用典 联想和想象
象征、托物言志
开篇点题、层层深入、先景后
情、先总后分、过渡、铺垫、
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17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20.11.2020
18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5.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语文课件PPT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语文课件PPT
高考 诗歌鉴赏
解题方略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级)
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 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 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 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 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
意境
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 “神”
思想内容
思想感情
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
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表达技巧(Ⅰ)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赋、比、兴(创作方法) 表现手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表达技巧(Ⅱ)
典故
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语言
关键词句的理解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 键词句。考题有两种形式:
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
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考查形式: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PPT演示课件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PPT演示课件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 析这首诗。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 示例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ppt课件[1].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ppt课件[1].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步骤一)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 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步骤二)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 不遇的惆怅之情。 (步骤三)
10:56
25
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三大类。
10:56
9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 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 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 物诗;用典抒情,如“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借古讽今,一般是咏史诗;叙事抒 情,如《兵车行》。
10:56
10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描写手法常考的主要有:(1)衬托(烘托),分正衬 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反衬又有动静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 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 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 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 裙”。(3)渲染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 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5)欲扬故 抑。(6)细节描写。(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 以对方写自己)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
效果?
10:56
8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3.省略成分。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了省略现象, 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如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 藉近黄昏。”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真题展现(2019.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 (共46张)
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 等。
2.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 技巧等。
3.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 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不得超过50个字。)
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 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2、 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70字左右)(综合评 价)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 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 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 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二、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语言、表达技巧) 答:首句写寒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 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 “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思想内容) 答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 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阴冷的色彩常和悲伤、忧郁等有关。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选取红色的霜叶,传达出怎 样的感情? 秋天热烈的景象与勃勃生机,表 达了作者爱秋颂秋之情。
3、关注意象的动静 动景常表达欢快热闹,
静景常和孤寂或淡泊宁静的 情感有关。《山居秋瞑》
3、关注意象的虚实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诗中所写两次“巴山夜雨”都是眼前实 景吗?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先写眼前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 用未来的乐衬托现在的苦,又想象今夜的 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余韵无穷,精品!
表达技巧(1)
1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
三、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答: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综合评价)
答: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 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 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 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 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一、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描绘出 了什么样的景色。(句子理解)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 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 月和人更加接近。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 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新妇见公 婆前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含蓄地写出自 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高洁品质
(二)比喻性意象
被豆 用和 来豆 比萁 喻在 什诗 么中 ?
相 煎 何 太 急 ?
本 是 同 根 生 ,
豆 在 釜 中 泣 。
煮 豆 燃 豆 萁 ,
七 步 诗
(三)烘托性意象
借鹧鸪叫声烘托抗金壮志 难酬的苦闷.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借鹧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别恨离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 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 建。(诗歌体裁)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 点做简明解说。
四、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读上面的诗,说说“独”字的妙处所在(炼字) 诗题“独坐”,一“独”字为全诗的抒情 和描写定下了基调,但首句却用一“众”字开 头,然后从众到“尽”,第二句再转出“孤” 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心头上无 限孤单寂寞的思潮。最后鸟飞云散,以山比人, 仿佛“山”也孤独,与作者同病相怜,共处寂 寞之境。这样不仅把敬亭山写活了,也鲜明地 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独” 运。
论、说明
2表现手法:虚实、抑扬、联想、想象、 衬 托、比兴、象征、用典、对比、照应、托物 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排比、借代、设问、反问、互文
表达技巧(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抒情手段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表达技巧(3)

典故
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四)组合性意象
以上三例均对单一意象而言, 更多的诗歌是组合多个意象来表 达感情。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 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千山、飞鸟、万径、行人、孤舟、寒江、 大雪等,这些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的苦 闷和孤独,显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
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 “神”
作用:
深化意境 意境优美 耐人寻味
深化主旨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表达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达技巧, 如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有( )的作用。
(变题:“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写景、叙事 · 2、中间两联重在 ,首尾两联都间接写出了 作者对 隐逸 生活的向往。 (变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谢亭送别
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方法: 1、 关注意象本身特质 2、 关注意象的色形 3、 关注意象的动静
4、 关注意象的虚实
1、 关注意象本身特质
松、竹、梅、兰、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石——郑板桥 —苏轼
松、竹、梅、兰、菊 ——高洁品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离别
柳 兰舟 长亭
2、关注意象的色形
浓烈的色彩常和欢快的感情有关,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 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 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 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 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 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不可倒置。
意象
(一)象征性意象
—用具体景物象征某种特殊意义。
梅花
上联“红叶青山”颜色亮丽有诗意, 因此诗人的感情是欢快的,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
语言
这首诗语言具有( ) 的特点,比如文中的 ( )。
平淡、质朴、洗炼(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奔放 清幽 悲壮 慷慨 直率清新 委婉 绚丽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
含蓄 富有哲理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 ),营 造了(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情感。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高考 诗歌鉴赏 解题方略
泗阳致远中学 王晓秋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级)
古诗词鉴赏备考复习要特别注意: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 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 情感,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 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 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 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 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 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 山村图景。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反衬 同工之妙。 都是 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