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控制测量是测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测绘成果的基础,也是测绘成果的保证。

而控制点选址踏勘则是控制测量的前提,只有选好了控制点的位置,才能进行后续的控制测量工作。

因此,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选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控制点选址踏勘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选址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文、交通等情况。

其次,需要对选址区域进行初步的勘测,确定选址区域的范围和大致位置。

最后,需要制定选址方案,确定选址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选址的原则和方法。

二、选址的原则和方法选址的原则和方法是选址工作的核心。

选址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选址应符合测绘成果的要求,能够满足测绘精度和精度要求。

2.选址应考虑到选址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交通等情况,以及选址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选址应考虑到选址点的数量和分布,以及选址点的互相独立性和互相补充性。

选址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选址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选址的类型和数量。

2.根据选址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交通等情况,确定选址点的位置和分布。

3.根据选址点的数量和分布,确定选址点的互相独立性和互相补充性。

三、选址的实施方法选址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选址人员应按照选址方案进行选址,选址时应注意选址点的位置和分布,以及选址点的互相独立性和互相补充性。

2.选址人员应对选址点进行标记,标记应清晰明了,以便后续的控制测量工作。

3.选址人员应对选址点进行记录,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选址点的位置、高程、地貌、植被、水文、交通等情况。

四、选址后的工作选址后,需要对选址点进行检查和评估,确定选址点的质量和可行性。

如果发现选址点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同时,还需要对选址点进行保护和管理,以确保选址点的完好无损。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是测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

选址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选址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选址后需要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对选址点进行保护和管理。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为了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必须进行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的第一步是选址踏勘,选址踏勘的目的是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为后续的控制测量提供基础数据。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选址踏勘的原则
1.控制点应尽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工程区域。

2.控制点应尽量选在地势平缓、无遮挡、易于观测的地方。

3.控制点应尽量选在地质条件稳定、不易变形的地方。

4.控制点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施工方便的地方。

5.控制点应尽量选在无污染、无噪声干扰的地方。

三、选址踏勘的步骤
1.确定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

2.进行现场踏勘,对选址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控制点的具体位置。

3.对控制点进行编号,并记录控制点的坐标、高程、地面标志等信息。

4.绘制选址踏勘图,标注控制点的位置和编号。

四、选址踏勘的注意事项
1.选址踏勘应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雨雪等恶劣天气对选址造成影响。

2.选址踏勘应在白天进行,避免夜间光线不足对选址造成影响。

3.选址踏勘应在地形图、航空照片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避免遗漏重要地点。

4.选址踏勘应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五、总结
选址踏勘是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选址踏勘的质量直接影响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选址踏勘作业,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希望广大工程测量人员认真学习本作业指导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选址踏勘作业,为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保驾护航。

隧1控制测量施工作业指导书(中铁上海局)

隧1控制测量施工作业指导书(中铁上海局)

隧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隧道工程测量作业。

2.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2.1.1阅读设计图纸,复核隧道中心里程、标高及结构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1.2计算主线及轮廓线坐标,并由各分部技术负责人独立校核签字。

计算人与复核人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坐标计算和复核。

2.1.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2.1.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2.2 外业技术准备2.2.1 根据规范要求,对设计单位交接的控制网点进行现场检查其安全性及稳固性,并对CPI、CPII及高程控制网点成果进行复测确认,复测成果及时上报监理及业主单位进行复核审批。

2.1.2 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2.1.3 配置足够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仪器设备精度必须满足隧道工程施工测量及监控量测精度要求,保证仪器设备经过国家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2.1.4 隧道工程开工前,应根据相关测量规范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工作需要,在CPI、CPII及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同级扩展加密测量工作,建立洞外测量控制网。

2.1.5施工图纸资料及线路设计参数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检查计算,准备实施测量工作。

3 技术要求3.1 内业资料要求3.1.1 首先必须对图纸会审,理解设计意图,对线性要素、中桩坐标复核,对全线标高根据图纸提供的要素进行复核,作好会审记录,对错误或疑问及时联系设计院明确。

3.1.2 加强对图纸的管理,对于设计变更部分,在原图用红笔标注,通知所有测量人员,图纸应标明有效或无效。

3.1.3 测量内业计算资料必须做到两人独立计算复核,必要时经过第三者计算复核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复核。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工程的精度和质量。

控制点选址踏勘是控制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位置来建立控制点,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准确的基准。

本文将针对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的作业指导进行详细阐述。

二、踏勘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测量任务:在进行控制点选址踏勘前,必须明确测量任务的性质和要求。

根据任务的不同,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精度要求,以便为选址踏勘提供准确的目标。

2.熟悉测区地形:在进行选址踏勘前,应对测区地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地形的起伏、平整度以及可能存在的障碍物,以便选址踏勘时能够选择合适的位置。

3.制定踏勘计划:根据测区地形和测量任务的要求,制定踏勘计划,确定踏勘的具体时间、路线和方法,以确保踏勘的高效进行。

三、选址踏勘的具体步骤1.确定选址范围: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确定选址的范围。

在选址范围内进行踏勘,以便确定合适的位置来建立控制点。

2.查找基准点:在选址范围内,首先要查找已经存在的基准点,如已建立的测量点、地理标志物等。

这些基准点可以作为控制点的参考,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基准。

3.确定可行范围:根据已有基准点和测量任务的要求,确定可行的选址范围。

这个范围应该是在已有基准点附近,并且能够满足测量任务的精度要求。

4.查找候选点:在可行范围内,查找候选点并进行初步评估。

候选点应具备以下特点:地势平整、无遮挡物、易于测量等。

通过初步评估,筛选出适合建立控制点的候选点。

5.实地踏勘:对筛选出的候选点进行实地踏勘,验证其适用性。

在实地踏勘时,应注意候选点的地形特点、可达性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测量。

6.选址确定:根据实地踏勘的结果,确定最终的选址。

选址应考虑测量的需求、地形条件、可达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确保选址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踏勘中的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选址踏勘时,要时刻注意安全。

在踏勘过程中,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并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状况,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适用于常规工程项目平面、高程首级控制测量。

1.2精密工程测量、轨道交通、变形监测等有特定用途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相应规范先进行技术设计,后施测。

1.3委托项目有详细技术要求的,应依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技术设计。

2.技术引用文件GB/T182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2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CH/T2007-2001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GB/T1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CH/T1022-2010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1-2010高程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3.术语与定义3.1卫星定位测量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也被称为GPS静态定位。

3.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测量控制网。

3.3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简称时段。

3.4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5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6异步观测环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7水准路线同级水准网中两相邻结点间的水准测线。

3.8区段水准路线中两相邻基本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

3.9测段两相邻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

4.基本规定4.1控制测量分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

4.2平面控制测量,根据测区条件与精度要求,可采取卫星定位控制测量或导线测量。

4.3测区通视条件差,卫星观测条件满足规范要求的,采用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网;测区通视条件满足要求,卫星观测条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可采用导线测量方式施测。

4.4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与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4.5精度等级划分采用《工程测量规范》(GB20026-2007)标准。

平面控制网: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与一、二级,导线;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与一、二、三级;高程控制测量依次为二、三、四、五等。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工程项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控制点选址踏勘是控制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控制点位置,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1. 任务目标本次控制点选址踏勘的任务目标是确定合适的控制点位置,以满足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

2. 踏勘前准备(1)熟悉测区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水系等情况。

(2)收集现有地理控制点的信息,包括坐标、高程、标志物等。

(3)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

3. 踏勘过程(1)确定踏勘路线,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合理安排踏勘路线,确保踏勘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2)仔细观察踏勘路线上的地理特征和地貌情况,寻找可能适合设置控制点的地点。

(3)在确定的地点进行实地勘查,包括测量地点的地理坐标、高程以及周围环境的特征。

(4)记录踏勘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地点的坐标、高程、周围环境的特征等。

4. 选址原则(1)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地势平坦、视线开阔的地点,避免有遮挡物的地方。

(2)选择地理环境稳定的地点,避免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3)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选择离工作区域较近的地点,以提高测量的效率。

(4)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合理安排控制点的布设密度,保证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5. 踏勘结果的处理(1)整理踏勘过程中记录的关键信息,包括地点的坐标、高程、周围环境的特征等。

(2)对踏勘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确定最终的控制点位置。

(3)编制控制点选址踏勘报告,详细记录踏勘过程和结果,包括地点的坐标、高程、周围环境的特征等。

三、总结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是工程测量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工程项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铁CP3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高铁CP3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15
(3)水准点间的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较差限差为±。
1 技术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2)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 设[2006]158号); (3)《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
(铁建设[2009]20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运专线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铁
2.4 高程基准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5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1)精测网复测成果 利用设计院提供的合福铁路(闽赣段)精测网复测成果及技术总结 等资料。 (2)沉降资料 利用沉降评估单位提供的沉降评估验收资料。
3 精测网加密 3.1 一般规定
加密测量采用的方法、使用的仪器和精度应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 所采用仪器应经过检定,并在有效检定期内。
式中:△Xij=(Xj –Xi)复 –(Xj –Xi)原 △Yij=(Yj –Yi)复 –(Yj –Yi)原 △Zij=(Zj –Zi)复 –(Zj –Zi)原 s---相邻点间的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 △Xij,△Yij— 相邻点i与j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
△Zij— 相邻点i与j间Z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 (m)。
.1.3 精测网全面复测
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
CPⅢ建网前应对精测网
(CPI、CPⅡ及二等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并采用复测合格的精测网
(CPI、CPⅡ及二等高程控制网)成果进行CPⅢ轨道控制网测设。
(1)采用GPS复测CPⅠ、CPⅡ控制点时,复测与原测成果较差应满
足表1.2-1、表1.2-2的规定。
N——导线环(段)的个数; 注: mD为仪器标称精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后续工程的施工质量。

而在进行控制测量时,选址踏勘是首要的步骤之一。

选址踏勘的目的是确定控制点的位置,为后续的测量作业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作业。

二、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的重要性1. 作为控制测量的基础,控制点的选址踏勘对后续测量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正确的控制点选址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3. 控制点选址踏勘还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测量难点,并提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的步骤1. 获取地形图和工程设计图纸,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2. 根据地形和设计要求,在地图上确定候选控制点的大致位置。

3. 踏勘选址,实地勘察候选控制点的可行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 根据实地踏勘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控制点位置,并做出标示。

5. 制定相应的控制点选址踏勘报告,包括选址原因、选址依据、实地踏勘情况等。

四、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的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地踏勘时,要保证安全。

注意检查工具和设备的完好性,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2.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选址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 在选址踏勘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不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设施。

4. 对于选址踏勘中发现的问题或难点,要及时记录并与团队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是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是测量工作的基础。

通过踏勘选址,我们可以确定最佳的控制点位置,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准确的基准。

在进行选址踏勘时,准确性和可行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与团队的密切合作和及时沟通也是选址踏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回顾本文详细介绍了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的重要性、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选址踏勘,我们可以确定合适的控制点位置,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一)施工控制测量工艺流程图(二)施工控制测量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施工控制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围是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高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和控制点加密。

使用本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GB50308-2008);《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城市测量规》(CJJ8-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TB10101-99);《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等规程规。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1)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

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2)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围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3)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3准备相应的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GB50308-2008);《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城市测量规》(CJJ8-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TB10101-99);《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等规程规。

2.现场踏勘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容:2.1原有的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2.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规模、来源、用途、测区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说明已有资料的作业单位、施测年代、采用的技术依据和选用的基准;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出利用的可能性。

3.1.4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采用的平面基准、等级划分以及各网点或导线点的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联测方案;初步确定的觇标高度与类型、标石的类型与埋设要求;观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

3.1.5高程控制:说明采用的高程基准及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连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3.1.6业计算:外业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定的起算数据及其评价,选用的计算数学模型,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3.2控制测量技术设计过程如下:3.2.1已有控制网成果的精度分析,必要时实测部分角度和边长,掌握起算数据的精度情况。

3.2.2根据控制网的用途、工程规模、类型及建筑布置、精度要求来确定控制网的等级;根据测区地形、起算点情况及使用的仪器设备来确定控制网的类型。

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线路。

3.3控制网图上设计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网方案,利用测区地形地物特点在图上设计出一个图形结构强的网。

图上设计步骤:(1)利用工程整体平面布置图展绘已有控制测量网点。

(2)按照保证精度,方便施工和测量的原则布设施工控制测量网点。

(3)判断和检查点间通视情况。

(4)估算控制网的精度。

(5)拟定水准联测路线。

3.4控制网优化设计先提出多种布网方案,导线网、边角组合网以及测哪些边、测哪些角等,根据网形和各点近似坐标,利用计算程序进行精度估算,优选出点位中误差最小,相对点位中误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观测工作量最小的方案。

3.5根据对测区情况的调查和图上设计的结果,写出文字说明,整理各种数据、图表,并拟定作业计划。

4.检校仪器按规要求在控制测量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

二、埋建测量标志1.选点选点是把图上设计的点位落实到实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边角网点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

视线要避开障碍物。

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点要考虑到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

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要便于放样。

2.建标2.1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点可埋设地面标石或地面标志。

2.2埋设地面标石是将灌制好的嵌有金属中心标志的标石浇筑埋设于地面,其过程是:挖基坑,坑底要整平夯实,再填砂石捣固,浇底层混凝土树标石并浇筑混凝土。

在基岩层上或坚硬的混凝土路面上,可以直接钻孔,将刻有中心标志的胀锚螺栓打入孔。

三、角度观测1.观测注意事项1.1角度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观测应在成象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象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1.2观测前应凉置仪器30分钟,让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后才能开始观测。

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日光直接照射;1.3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紧;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精确照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1.4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

当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1.5观测必须按规要求进行,观测成果应做到记录真实,字迹工整,注记明确,观测要求及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规定。

1.6观测完后,应立即检查记录,计算各项观测误差是否在限差围,确认全部符合规定限差方可离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与重测。

1.7用电子手簿记录时,软件必须是经过鉴定且经总工程师批准使用的。

2.角度观测前准备工作(1)资料准备:观测计划、人员分工、作业技术规。

(2)观测设备:全站仪、连接螺丝、脚架(3)照准设备:觇牌、基座、脚架(4)通讯及交通工具:对讲机、车辆。

(5)辅助工具:小钢尺、温度计、气压表、计算器、测伞。

(6)记录工具:记录本、电子手簿、笔等。

3.一个测站上观测工作顺序3.1安置全站仪(1)先将脚架安放在测站上,使脚架头大致水平,脚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中心;把仪器固定在脚架上,移动脚架的两个脚,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大致重合;(2)通过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松开仪器连接螺丝,移动仪器,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精确重合,拧紧连接螺丝。

(3)用仪器脚螺旋精确整平仪器:先将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这两个脚螺旋使水泡居中;再使长水准管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方向,调整第三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以上对中、整平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直到精确对中,且旋转照准部在各个方向上,长水准管气泡居中。

3.2根据观测方案,利用技术设计或选点略图寻找并识别各观测目标;3.3量取仪器高度、觇标高度(注意量取的位置)、温度、气压。

3.4观测角度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步骤如下:(1)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第一方向);(2)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数两次;(3)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1方向,读数两次。

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观测2、3、4……N方向,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以上观测为上半测回。

(4)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数。

(5)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N……3、2、1观测至零方向。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当方向数小于四个时,可不闭合至零方向。

3.5记录检查,如有需要重测(或补测)的,应马上重(补)测。

重测注意事项如下:(1)重测一般应在基本测回(即规定的全部测回)完成以后,对全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取舍,并尽可能分析出影响质量的原因后再进行。

切忌不加分析,片面地、盲目地追求观测成果的表面上合格,以致最后得不到良好的结果。

(2)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以及其它原因未测完的测回,都可以立即重测,并不算重测的测回数。

(3)一测回中2C互差超限或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超限时,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与原测回相同)。

因测回互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2C值最大和最小的测回。

(4)一测回中超限的方向数大于测站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5)若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则应重测整个测回。

(6)在一个测站上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测站上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全部测回。

(7)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都要汇总于记簿中,每一测回只取一份合格成果。

3.6通知镜站,仪器装箱,清点物品,搬站。

4. 业4.1检查记录:水平角观测原始记录除记录员现场100%检查外,业必须由第二检查者100%检查。

4.2测站平差:(1)计算每个方向各个测回的方向值的平差值,即各测回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2)计算一测回观测方向中误差:u =±1.25[|V|]n m(m-1)(3)计算测站平差值中误差:M=±u m四、距离测量1. 测距注意事项(1)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 以上,以减小折光影响。

(2)测线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窗等)和较宽水面上空。

(3)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应离开高压线5m 以外。

(4)测距时避免背景部分有反光物体。

(5)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观测,雾、雨、雪天气不宜观测。

(6)避免爆晒、淋湿仪器,严禁照准头对向太阳。

(7)测站、镜站不准离人;手机、对讲机应远离测线使用。

(8)同时测量干湿温度、气压。

(9)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位置一定要正确。

仪器高是标面至测距仪示高点的高度;棱镜高是标面与棱镜中心(镜框上有标志线)的高度,不是测垂直角(或天顶距)照准的觇牌标志线的高度。

2.边长改算(1)检查外业记录,摘抄计算数据。

(2)气象改正:不同厂家的仪器因波长不同而气象改正公式略有不同,计算时应注意查阅仪器说明书。

如DI2002测距仪气象改正系数为:K=281.8- 0.29065P 1+T 273.16(ppm) (3)加常数、乘常数改正:经过气象、加、乘常数改正后斜距为:S =S 测(1+K 气+R 乘)+C 加(4)倾斜改正:用天顶距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 D =S ·sin(α-f), α是天顶距;用立角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D =S ·cos(β+f), β是立角;f=S ·ρ″·1-K 2R;f 是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系数;ρ″=206265;K 是大气垂直折光系数;R 是地球曲率半径;用高差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D=S 2-h 2(5)投影改正: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投影,一般是投影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