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精讲(大学语文_古代文学_屈原_楚辞)分析
《湘夫人》屈原原文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原文及赏析湘夫人》屈原原文及赏析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1]。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
登白薠[3]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4]中,罾[5]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6],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7]。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8]。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9],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10]蕙櫋[11]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12]。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13]。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14]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男]: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1)帝子:天帝的儿女,指湘夫人。
(2)渚:水边的浅滩。
(3)眇眇:向远看的样子。
(4)愁予:使我发愁。
-----------------------------------------------------------------------------嫋嫋(5)兮秋风,洞庭波(6)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5)嫋嫋:微风吹拂的样子。
(6)波:活用为动词,翻起波浪。
-----------------------------------------------------------------------------登白薠(fán)(7)兮骋望(8),与佳期(9)兮夕张(10)。
踩着白薠啊向远处盼望,相约黄昏啊把罗帐施张。
(7)薠:草名,多生在秋季沼泽地。
(8)骋望:纵目远望。
(9)佳期:1,指男女的约会。
2,与佳人约会。
(10)张:张设(罗帐)。
-----------------------------------------------------------------------------鸟何萃(11)兮苹(pín)(12)中?罾zēng(13)何为兮木上?鸟儿啊为何聚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在树枝上?(11)萃:聚集。
湘夫人屈原赏析

湘夫人屈原赏析《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
“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
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
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
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
接着与湘夫人一样。
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美好的期待——屈原《湘夫人》赏析

美好的期待——屈原《湘夫人》赏析美好的期待——屈原《湘夫人》赏析川雪《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的姊妹篇,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传说中的帝尧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
舜死于苍梧,葬子九嶷山,二妃闻之,投湘水而死。
当地人民建祠纪念她们。
“二湘”就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
《湘夫人》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气,由男巫扮湘君,载歌载舞,抒发久迎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表现了男神湘君对女神湘夫人的情爱思念。
也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全诗可分三节。
“帝子降兮北渚”至“蛟何为兮水裔”为第一节,写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
诗一开始,写湘君伫立岸边,遥想湘夫人降临在北边水滩的情景。
可是只见秋风徐至,洞庭波动,落叶飘零,凉风袭人,不见湘夫人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愁思无限。
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带有愁意的意境,有力地衬托了湘君心情的惆怅。
久候岸边不果,湘君便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坡极目远望,在心里默默的告知远方的佳人:你我约会在今晚,我已布置好一切,盼望你如期前来。
可是只见眼前流水潺潺,不见佳人的影子,心中不免更加忧伤。
诗中接着写到:林中的飞禽为何栖息在水草之中?捉鱼的网怎么张在大树上?生活在山林中的麋鹿怎么跑到庭院里?藏在深渊的蛟龙怎么到了江边?用这些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来刻画湘君对湘夫人没按期前来相会的反常行为的心理反应,恰切地表现了湘君担忧、焦虑的心情。
“朝驰余马兮江皋”到“灵之来兮如云”为第二节,写湘君为迎湘夫人前来相会所作的准备及设想她到来时的热烈场面,突出了对未来幸福的向往之情。
湘君从早到晚骑着马在江边高地上漫步,他多么想听到湘夫人的召唤,与她一同驾车同逝。
为了接待自己的心上人,湘君采集了无数的花草香木,修建了华丽的房屋,并用玉石装饰室内;他还设想湘夫人到来时,九嶷山的众多神仙会纷纷赶来迎接,就像五彩缤纷的彩云一般降临,欢迎的气氛是多么热烈啊!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湘君的想象,想象得越热烈,反衬出现实越凄清,显示出湘君的失望、忧伤之情越沉重。
屈原《湘夫人》注释、翻译,鉴赏

【赏析一】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
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
“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
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
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
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
接着与湘夫人一样。
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屈原《湘夫人》文言文简析

屈原《湘夫人》文言文简析本篇与《湘君》是姊妹篇。
《湘君》写湘水女神对男神湘君的迎候,此篇写湘水男神对女神湘夫人的追求,二者都表现了深挚的爱情,又都因爱情受挫而产生种种怨慕和忧思,存在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模式,所以在写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姜亮夫说:“《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是对唱的”,“通过对唱来表现相爱之情,这是民歌的一个特色”。
他说现在的民歌也有这种情况,“二人对唱的唱词完全相同,或者只改动一两个字”。
这里的两个姊妹篇,结尾六句诗基本相同,两篇之中相似而近同的一些情感内容,则可以两相应衬、对照、加深。
本篇的侧重点是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深望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幻景、幻象,从而更显其一往情深。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湘君在洞庭之滨迎候湘夫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于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这位湘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
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成千古佳句!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没有降临。
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在晚间幽会的'。
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情绪。
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
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湲。
朱熹说,“沅有芷兮澧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
湘夫人(实用)分析

嶷(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注音
课文阅读
• 请同学们听音频,同 时标注好字音。
• 稍后第二遍听音频, 请同学们跟读课文, 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天帝之女降落在北洲上,望眼欲穿啊使我惆 怅。秋风轻轻吹拂,洞庭泛波啊树叶落下。脚 踏白薠草啊纵目远望,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啊张 设帷帐,准备周到。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边,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上?
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
《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 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 名人”之一
举 众世 人混 皆浊 醉而 而我 我独 独清 醒, 。
路 漫 吾漫 将其 上修 下远 而兮 求, 索 。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屈 原 墓
•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 洁的感情。
•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 含蓄。
楚辞体的特点:
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 “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我把那长袖抛到江中,我把那单衣留在 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杜若,将用来 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 易得到,我姑且从容自在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为我们讲述
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的 神恋故事,是由一次 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 而引出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屈
原
屈原铜象
祠
·通读文辞,感知内容
·鉴赏字词、句 ·留心“兮”字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 (zhǐ) 澧(lǐ) 澨(shì)
屈原《湘夫人》赏析

屈原《湘夫人》赏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蓣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蕰。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网薜荔兮为帷,擗蕙楊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裸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作者简介]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他是楚王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学识丰富,具有远大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侵略。
后为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顷襄王时,更因令尹子兰之忌,被流放江南。
最后他眼见国家政事日益混乱,为秦国侵凌,迫近灭亡,悲愤抑郁,自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强烈地反映了他的进步政治理想,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像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注释]①帝子:它与后面的“公子”、“佳人”都指湘夫人。
在神话传说中湘夫人是古帝尧的女儿,所以称帝子,即后来所称的王子,公主。
渚(zhǔ):水中小洲。
②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样子。
愁予:使我忧愁。
③嫋嫋(niǎo):同“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④波:用作动词,波浪兴起。
下:落。
⑤茹(fán):草名,长于湖沼地区。
骋望:纵目远望。
⑥佳:一本作“佳人”,指湘夫人。
期:用作动词,约期相会。
张:陈设,张罗。
夕张:是说将要在晚上陈设起来。
⑦萃(cuì):聚集。
《湘夫人》原文、注释及解析

《湘夫人》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湘夫人[战国] 屈原帝子降兮北渚②,目眇眇兮愁予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④。
登白薠兮骋望⑤,与佳期兮夕张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⑦?沅有茝兮醴有兰⑧,思公子兮未敢言⑨。
荒忽兮远望⑩,观流水兮潺湲(11)。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12)?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13)。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14)。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15)。
荪壁兮紫坛(16),匊芳椒兮成堂(17)。
桂栋兮兰橑(18),辛夷楣兮药房(19)。
罔薜荔兮为帷(20);擗惠櫋兮既张(21)。
白玉兮为镇(22),疏石兰兮为芳(23)。
芷葺兮荷屋(24),缭之兮杜衡(25)。
合百草兮实庭(26),建芳馨兮庑门(27)。
九嶷缤兮并迎(28),灵之来兮如云(29)。
捐余袂兮江中(30),遗余褋兮醴浦(31)。
搴汀洲兮杜若(32),将以遗兮远者(33)。
时不可兮骤得(34),聊逍遥兮容与(35)!〔注释〕①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成的一组诗。
“湘夫人”是湘水之神。
“湘君”,旧说指舜。
相传舜南巡时,死在苍梧,她的妃子娥皇、女英,寻到洞庭湖,投湘江身死,成为湘江女神,即湘夫人。
近人大多认为湘君、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
本篇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
②帝子,指湘夫人。
相传是帝尧的女儿,故称帝子。
渚(zuu主),水中小块陆地。
③眇(miao秒)眇,远望的样子。
愁予,使我忧愁。
④袅(niao鸟)袅,微微吹动的样子。
波,作动词用,起水波。
⑤登白薠(fan烦),登上长着白薠的地方。
薠,草名。
骋望,放眼眺望。
⑥佳,一本下有人字,佳人,指湘夫人。
期,期约。
夕,黄昏。
张,陈设,布置。
⑦萃(cui粹),草木丛生貌,引申为聚集。
苹,水草名。
罾(zeng增),鱼网。
⑧沅,沅江,在今湖南西部。
茝(zhi止),白芷。
醴,醴江,在湖南澧县南。
⑨公子,贵族子女的通称,这里指湘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 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 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 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 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 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
《湘夫人》 《湘君》
《湘君》《湘夫人》
屈原行吟泽畔,虽形容枯槁而坚毅 不屈。其卒年已难以考证,或认为 自沉于白起破郢(前278)之前, 或认为因郢都破灭而“殉国难”。
屈原“美政”理想
选贤任能,修明政治 德、法兼治,富国强民 联齐抗秦,统一天下
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 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 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 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 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 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 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 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 志和尊严。
屈原的楚辞既是楚文化的结晶,又是楚文化的优 秀代表。
“楚辞”三重含义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 ,后来常在三重意 义上使用
1 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 诗歌体裁。
2 以屈原为代表,包括宋玉及部分汉代作家以楚 辞体(一种新的诗体)创作的作品。
3 汉人刘向编辑的以屈、宋辞作为主,兼及汉代 拟骚作品的诗歌总集(《楚辞》,今存最早者为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屈原 ·楚辞
《湘夫人》《湘君》
屈原其人
屈原(前340?-?),名平,字
原。原籍秭归,生于郢都。
20余岁为楚怀王重用,任左徒,参 与内政外交。不久遭谗毁,被楚怀 王疏远。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屈原谏 阻楚怀王入秦,与王子子兰等冲突 而被放逐汉北。楚怀王被拘于秦, 顷襄王立。楚怀王客死于秦后,屈 原再遭不幸,被远逐江南沅湘。
巫觋【wū xí】 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于是,《九歌》有了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 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 的活剧。
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曲折复杂:有求神不至的思 慕之情,有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与神相会的欢 快之情,有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
在神秘的宗教色彩笼罩下,《九歌》呈现出深邃、 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 术魅力。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 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 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 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 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文学小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 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 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王甚任之。
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 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 (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 伯(男)与山鬼(女)。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 神歌舞剧。《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 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它们都 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
主唱身份有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 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 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所以《九歌》的结 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
《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 《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 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 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 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 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 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 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 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 “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 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神人交感的《九歌》
十种神灵、三种类型: 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
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 的神)、东君(太阳神); ②地神──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 神)、山鬼(山神);太一”为至 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
屈原的创作
《汉书·艺文志》等称25篇。 《离骚》、《天问》(最无争议) 《九歌》(11篇)创作情况、作品性质及主题均
有较大争议。 《九章》(9篇)部分篇章(《惜诵》、《思美
人》、《惜往日》、《悲回风》)或被疑为伪作。 《招魂》(或认为屈原作;或认为宋玉作,《大
招》为屈原作) 《远游》多认为非屈原作。 《卜居》、《渔父》,多认为非屈原作。
——《史记·屈原列传》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
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 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 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 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于是发 愤著《史记》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典 范: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 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 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关于《九歌》
《九歌》本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关于“九歌” 来历,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 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 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胡适则认为 《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 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
关于楚辞
楚文化概说
由于楚民族发展较中原民族相对落后,原始“巫 风”尚未消歇,神怪思想相当浓厚。相对于北方 民族性格多受诗、礼等理性约束,楚人性格偏于 感性化。又因遭受周人歧视排斥,培养了自尊自 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以上因素下蕴育的 楚文化更多带有南方民族特色,其文化具有绚烂 瑰丽的色彩,弥漫在一片神奇想象和炽烈情感的 图腾——神话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