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PPT课件

合集下载

屈原PPT课件

屈原PPT课件
屈原PPT课件
2024/1/25
1
目 录
2024/1/25
• 屈原生平及时代背景 • 屈原主要作品概述 • 屈原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 屈原思想内涵解读 •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当代价值体现:传承和弘扬屈原精神
2
01
屈原生平及时代背景
2024/1/25
3
屈原出生与成长经历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 (今湖北宜昌)
佞小人。
2024/1/25
历史典故象征
屈原还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来象征现 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如用夏桀、 商纣等暴君来象征当时楚国的统治 者。
神话传说象征
屈原在诗歌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 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通过神 话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来象征现实 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13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词汇丰富
屈原的诗歌词汇丰富,他 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 词等,使得诗歌的语言生 动形象。
早年曾任楚怀王左徒 、三闾大夫,管理内 政外交事务
2024/1/25
贵族家庭,从小受到 良好教育
4
楚国政治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为大国之一
政治斗争激烈,贵族间争权夺利
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
2024/1/25
5
屈原与楚怀王关系
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参与国家大政 方针的制定
最终被流放至沅、湘流域,投江自尽
2024/1/25
强烈的情感
屈原的诗歌情感真挚、深 沉,他通过直抒胸臆的方 式,表达了对国家、对人 民的深厚感情。
独特的个性
屈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 性特征,他敢于挑战传统 ,勇于创新,展现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象征手法运用
自然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盘 古 画 像
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为:“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 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 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 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 貌,神仙人也。”
2、宗教化事例二——嫦娥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 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汉画像砖后羿射日图
后羿射日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 日。”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 枯。”
“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故留其一日也。”
夸 父 追 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
林。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内在意蕴
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
二、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 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 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 幻内容。
1、历史化事例一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 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 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 年乎?”……孔子曰:“……生而 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屈原》PPT课文课件

《屈原》PPT课文课件
实际上,独白中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纵贯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 若鲜明的个性、炽热的感情,是郭沬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 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鼓舞了 全民族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语言品析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文章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靳尚与 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主要写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 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 殿中”到“把这包含着一切 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主要写了屈原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他 的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 一烧毁了吧!”到结束)
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 共鸣。
语言品析
呼告
反复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 炸了吧!爆炸了吧!
表达了主人公对风、雷、电摧毁黑暗、阴惨的社会的渴望。
语言品析
反复
3、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 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俄顷:很短的时间。 驰骋:奔驰。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浮动、
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秽:不干净的东西。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②象征性: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了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志节不灭】



第一部分小结:反复抒发自己对美政理想 的坚定信念,对君王的怨恨,对群小的愤 怒。满腹委屈,一腔牢骚。 以香草象征人格之高洁,以美人象征对政 治理想的忠贞不渝。
第二部分:幻想世界



1、和姐姐女嬃的对话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2、飞天堂,寻天帝,不遇
朝发轫(rè n)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xuá n) 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徜徉)。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yà )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被楚怀王疏远

《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 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3
第二节 神 话(2学时)
▪ 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 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 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它的意蕴。
▪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 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 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 的形象性、生动性。
12
▪ 二.《春秋》
▪ 1.《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 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 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
11
▪ 2.《尚书》的文学价值:
▪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 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 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 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 的基础。
▪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 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
▪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 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 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 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 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 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精讲

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精讲

• (3)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楚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 作用。 • A、《诗经》的影响 • 《橘颂》、《天问》篇基本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加以 重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 的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 还是从接近口语的虚词之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发展都有 启发和推动意义。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 龙· 辨骚》)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正 是屈原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 化之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而 “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 一、屈原生平、思想与创作情况 1、生平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 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 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屈 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 地,乃以“屈”为氏。屈原一生经历了 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 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 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 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 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 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 •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 (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 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 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 民。’”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刘向在《新序》说:“秦患之,使张仪 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 属,……共谮(zen4)屈原。”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此后,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楚 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 秦王相会,都没有被采纳。 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 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 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而死。
能。 屈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 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 文学巨制。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与思想
(一)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根据《离骚》推定屈原出 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 是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楚辞》的编纂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编辑成集,命名为《楚辞》。成为我国第一 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 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三、屈原的作品
(一)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
有关屈原作品真伪,历来争议较大。在 楚辞的研究史上,除了《离骚》、《天 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 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 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 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 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 在中原儒家思想如出一辙。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二)楚国巫文化对审美风气的 影响
《汉书·地理志下》将楚国的文化概括为 “信巫鬼,重淫祀”。 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
三、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战国晚期楚国 的政治形势)
楚国在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 家,诸侯国家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 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外部欺于秦国 ,丧师割地 。 (二)内部政治黑暗,奸佞专权,排斥贤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 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 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新 论·言体论》)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怀王也是“隆祭祀,事鬼神”(《汉 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 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 特别是在南方土著居民聚居之地更是巫 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 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楚辞”的含义及《楚辞》的编 纂
(一) “楚辞”的含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的伟大诗 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主要运用 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 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 大的一致性 。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广袤 疆域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 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南方部落集团。 羋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 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 于“楚蛮”之地。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 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 多相同之处。 特别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 的一致性。楚国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 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 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 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 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 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 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 等美学特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现在看来,《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 《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 后世之典故,显然出自汉人之手;《卜居》、 《渔父》是后人为追述屈原事迹而作。基本 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 此外,《九章》中部分诗篇,如《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也 曾遭到质疑。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 还是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更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除了在郢都任职外,有两次飘零在外的 经历。 第 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 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 《九章·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次是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湘水 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二、“楚辞”的含义及《楚辞》的编纂 三、屈原的作品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使得在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 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屈原 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相关的。
屈原第二次飘零在外的行踪行踪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屈原思想 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这 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 统文化精神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 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 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 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 悲剧性的一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上官大夫靳(jin4)尚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 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 于是“怒而疏屈平”。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褚斌杰《楚辞要论》认为“上官大夫” 应顿开读,“上官”、“靳尚”为两个 人。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亦说:“明是两 人”。 此争议至今未成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