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气与养生长寿
健康的奥秘!生命离不开“元气”,养生就是要养元气

健康的奥秘!生命离不开“元气”,养生就是要养元气何谓元气?元气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元气是生命的根本。
元气源自先天,主宰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
若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元气根本不存在。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医,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些瞧不上中医,甚至污蔑中医的人因为站在形而下的角度,因此,就会把中医看成迷信。
这些人过于执着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生命的精神属性。
生命不全是物质的,当然,机体首先必需是物质的,但生命还包括精神魂魄,这是形而上层次的。
因此说,生命是形神兼备的,形体是精神魂魄的载体,而精神魂魄又是形体的生命表现。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元气。
但不少人不理解元气,也不知道如何固守元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妄耗元气的行为。
由此,我在微博里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元气,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养好元气,让自己更健康。
一、有没有元气存在?《黄帝内经》开篇即讲“上古天真”,何谓天真?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老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
比如,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
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是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
中医重视元气,认为元气是健康的根本。
中医重视元气。
有人反问:元气是气态物质吗?化学式是什么?由哪些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里有吗?——科学不是万能的,信仰、宗教、情感、思维、艺术等都不是科学。
有些人盲目相信科学,把生命只看成物质,而不懂气化,戴着“科学”的有色眼镜,挥舞着“科学”的大棒,何其愚昧!养生或大病康复一定要重视保养元气,元气不损则健康有保障。
有人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元气,元气是唯心主义的产物。
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承认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等中医概念的合理性了。
比如他们相信肿瘤切掉了,就是真正治好了,而不知道手术伤损元气,危害极大。
或问:何谓元精?肾者水脏也。
中医讲的人体之气与生命健康的关系

中医讲的人体之气与生命健康的关系
人之所以能够活着,因为有正气,正气就是元气,它包括肾中的精气,脾胃的中气,还有肺中的宗气。
精气是父母给我们的,决定着我们的寿命长短,也就是说精气
越足,命活得越长,它就像是树根一样。
肾中有真火,是肾中的真阳,是先天父母所给,这个火慢慢地蒸腾气化,维持着脏腑的正常功能。
所以,这个精气可不能随便地耗伤。
如果肾精不足了,就是树根伤了,还会引起各种大病、重病、危病。
因此治病千万要重视肾,要顾护肾中的精气。
因为这个缘故,中医把肾叫做先天之本。
往往肾气足了,重病才可能恢复。
否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中气是由中焦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化生的,经络脉管中的气血
即来源于中气。
中气是后天我们生存的根本,因此也叫后天之本。
人能活着,气血津液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则离不开中焦的气化功能。
中气需要阳气来鼓动,阳气充足是中气充足的先决条件。
今人喜欢饮冷,先耗伤了中阳,以致百病丛生。
因此,治疗大病,勿忘扶助中阳。
宗气是由肺所呼吸的天气与脾胃所运化的中气合而化生的。
宗气位置居高,司呼吸以及全身的气血运行。
宗气把人体与天联系起来,而中气把人体与地联系起来。
人居天地间,得天地之气而生
存。
天气变动产生节气,易导致疾病发生,宗气顺应自然,可保人体顺利地度过节气变化。
元气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长短,如何判断元气是否充足?

元气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长短,如何判断元气是否充足?元气,大家并不陌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武打片中,某人被打伤了,就会说已经大伤元气了,还有某些人做完手术,尤其是开胸、开腹等手术后,都说是大伤元气,需要调养。
还有些人看起来精神状态总是很好,人们就说他“元气满满”,但是,如果让大家用语言把它解释出来,就有些难了,那到底什么是元气呢?来看看:什么是元气?元气是人体“气”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气”,难道人体中还有很多种“气”,是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包括元气、卫气、宗气、清气等。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由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化生而来,并得到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相结合的一种气。
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想要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的元气很大程度上受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依靠脾胃运化的影响。
因此,古代很多的医家都认为:脾胃之气既可以伤元气,而且如果元气不足,诸病丛生。
这就说明脾胃伤,而元气衰,元气衰减,就不能抵抗外邪入侵,而导致疾病。
元气既可以起到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还可以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当人体元气充足的时候,则精神充沛,脏腑功能也强健,若元气虚弱,脏腑功能也低下。
那如何判断元气是否充足?(一)精神萎靡、面部无华当元气不足时,人的精神状态是很差的,一般表现为疲乏无力,说话声音小,总犯困,面色无华,头发枯黄、稀疏、没光泽,眼睛浑浊,如果元气充足的话,就会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说话声大,头发光亮,眼睛透亮。
(二)脾“气”差,食欲低下人体元气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后天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如果长期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有问题,那么有营养的东西就不能传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没有能量和营养的滋润,身体的元气就会大大降低,出现消化能力差,食欲不佳,经常的胃肠不适等。
如果一直是一种“吃嘛嘛香”的状态,那说明元气较足。
(三)情绪低落、急躁不安、胡思乱想当伤了精之后,心火冲上,人体会表现得心烦气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说梦话,思淫、做事一直感觉力不从心。
养生有道之益寿延年

养生有道之益寿延年带病养生也能长寿有些顽疾如糖尿病、高血压、骨关节炎等,可能很难治愈甚至无法治愈,于是带病生存便成为一种事实。
就当前医疗能力来说,有些病治不好并不奇怪,即使是再过若干年,科学进步能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也会有治不好的病。
因此,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关系成为正确对待疾病所必须。
带病生存者也就有望达到“维持平衡、延缓发展或是保持现状”之目标。
心态平和,遵医服药,定时查体,适当锻炼,注意保养和戒掉某些禁忌,对大多数带病生存者来说都能享有正常人的生活。
我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作过两次乳腺癌切除手术,可以说是个带病生存的长期患者。
因为我能面对事实,注意养生加之又小有爱好,虽已年近八旬,但活得还是有滋有味。
好友李姐30年来一直靠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年过七旬仍活得蛮有精气神。
这说明带病养生同样能享有人生的快乐,也能享有高寿。
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会因客观变化而做出积极反应。
对带病生存者说来,就是抗病和免疫能力的增强。
乐观的心态和科学的生活安排,都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疾病缠身的患者,应正视这一科学道理,以利健康状况好转和生命绵延。
(摘自《老年时报》文/赵文锦)健身防老五法乳腺摩擦用左右手分别在乳腺摩擦36次为一回,共十回。
乳腺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如平时能经常摩擦则能延缓肌肤衰老。
肾区摩擦先将双手摩擦发热,然后再用双手摩擦左右肾区(腰区凹陷处)36次。
经常摩擦能清除腰痛,延缓衰老。
睾丸摩擦用手轻扶阴囊,轻轻摩擦睾丸,双手交替,左右各行81次。
经常进行此法,可调整性腺功能,延缓衰老。
甲状腺摩擦先将双手摩擦生热,然后用右手摩擦喉部左侧腺体,用左手摩擦右侧的腺体,左右各36次。
经常摩擦甲状腺,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使毛发、指甲、皮肤光泽,增强活力。
脑下垂体刺激法以双手覆盖双耳,手指置于脑后高骨处,食指向上弹打36次。
经常进行此法,可以增强记忆力,使感觉敏锐,提高智能,延缓衰老。
两种步行法提高肺功能老年人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加之肺和支气管组织常会出现病理性变化,肺功能也会逐年降低。
元气存亡论

养生家的理论说:“普天下的人都可以不死亡。
”这话是虚妄的。
为什么呢?人的一生自从出生哺乳以来,开始是孩提,之后是长大,之后是强壮,一天盛一天,为什么四十岁以后,饮食供养和从前一样,人却一天天的走向衰弱?有的人说:“这是由于嗜好欲念伤害他的缘故。
”那么断绝嗜好欲念便可以不死亡吗?有的人说:“这是由于劳动伤害他的缘故。
’’那么戒除劳动便可以不死亡吗?有的人说:“这是由于思虑扰乱他的缘故。
”那么屏弃思虑便可以不死亡吗?果真能够做到断绝嗜欲,戒除劳动,屏弃思虑,能避免疾病早死是有的,而他由衰老到昏耄,由昏耄到死亡,依然如此。
何况四十岁以前也不曾没有嗜欲、劳苦、思虑,然而却一天天地生长;四十岁以后,即使没有嗜欲、劳苦、思虑,然而却一天天地消减。
这里边的缘故是什么呢。
人们活着的时候,回视夏天昆虫的短命而后笑,认为这种动物的从生到死,何等短暂啊!却不知我们人类其实像这种动物一样罢了。
当他坐胎的时候已经有—定的寿数了。
所说—定的寿数,就是禀受的元气。
看它看不见,求它求不到,它附在气血里边,主宰气血之前。
它在人成形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气数。
好比把木柴放到火上,开始燃烧的时候火苗还小,渐渐的时间久了火焰就猛烈起来,木柴烧完了,火焰便熄灭了。
它的燃烧有时间长短的不同,是因为木柴的质地有坚硬和松软的不同。
所以一生没有疾病的人,等到自身的元气自然消耗完了便死亡,这就是所说的享尽天年。
至于有疾病的人,如果元气没有受伤,即使病重也不会死亡,如果元气受伤,即使病轻也会死亡。
然而其中又有分别:有的是先损伤了元气然后生病的,这是不可以治疗的;有的是因为生病损伤了元气的,这是不可不预防的;也有由于错误治疗而损伤到元气的,也有元气虽然受伤却不严重,还可以保全的。
它的等第不是一种。
因此诊断疾病判断病人死活的医生,不是看疾病是轻是重,而是看元气是存是亡,就百分之百地没有差错了。
至于所说的元气,寄托在什么地方?五脏都有五脏的真精,这些是元气的分支。
元气:决定生命的长度

元气:决定生命的长度作者:张坤来源:《健身气功》2016年第06期一个人要想长寿,关键的就是要把你的元气养好。
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液)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元气在人体各种“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
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
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气本质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
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气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足的,而随着形体的不断发展,元气,一方面供应着身体生长的需要,同时,不断的人体活动也是耗散元气的途径,而到了最后生命将终之时,人体内的元气终于耗尽,身死如灯灭。
所以说元气的多少,关系着生命的长短,生死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断的修炼,不断的累积,长生可期矣。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中的元气时刻处于“失”的状态,有的人是属于递减,这属于生命的常状,有生就有灭,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有的人未老先衰,元气“失”的太快了,竟到了“虚”的程度,这时就要注意了。
中医认为,人的元气来源于肾,属于先天之气,是父母给的,又经过后天不断补充、滋养的这样一种气,是一种功能的状态。
造成气虚体质有两个原因:一个先天不足,一个后天失养,那么后天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过度劳累最伤元气。
保养元气 抗衰延年

保养元气抗衰延年解兆鼎【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1页(P41)【作者】解兆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
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
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
《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中医认为“治病求本”,疾病的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保元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养生亦如是,要想实现长久健康,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补充元气的养生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
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各个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
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遗传,为人体健康之根本、生命的原动力。
人出生后,又得到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培育,这一点也格外重要,如此才能保持元气不断化生和旺盛。
即使是先天之气禀赋不足之人,若后天饮食调养合理,仍可有所弥补,使元气逐渐充足。
对于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霜雨雪,也经受了各种慢性病的折磨,可以说都伤了元气。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过好金色晚年生活,就要补充元气,调和气血,治已病,防未病,平安快乐每一天。
我把自己养生保健的心得归纳为“三心、三笑、三要、三通”。
三心三心指自信心、自尊心和平常心。
有了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年人就会意志坚定、做事认真,还要有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做基础,才能在养生方面取得成果。
而平常心可以让人与世无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更有利于健康。
三笑一笑口常开,保持心情开朗,见人微笑,言谈先笑,处世多笑,则健康常在。
二笑对人生,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不愁,微笑着面对,尤其是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更应该笑对人生。
养生养气,养好五脏之气才长寿

养生养气,养好五脏之气才长寿中医养生学认为构成和维持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是气,所以气不足,就容易生病,当没了最后的“这口气”人也就死了。
人体的气具体指的是五脏之气,即心气、脾气、肝气、肺气、肾气。
要想长寿,这五气就不能失和,如若失和,疾病就来了。
那么这五气该怎么养了?下面就具体说说•心气心气维持着心脏功能的正常,让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心气虚时,人会出现心慌、乏力、自汗等症状。
有冠心病、肺心病的患者,心气虚还可能导致胸口憋闷、气喘和咳嗽。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
每天方便时可随时点揉1分钟。
脾气脾气负责运化水谷、运化水湿。
只有脾气健运,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
脾气不足,容易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
可按压5-10分钟,以酸胀、发热为宜。
肝气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甲状腺、乳腺、子宫、卵巢是肝经循行的区域,若长期肝气不舒,就会在这一条线的器官上出问题。
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感觉情绪冲动时可以按压此穴,3分钟左右即可,有酸胀感为宜。
肺气肺之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
肺气不足会引起咳嗽、皮肤病、发烧、水肿、便秘、小便不利等症状,有些人弱不禁风,容易感冒,就是肺气不足。
云门穴:两手叉腰直立,胸廓上部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形凹窝正中处即是本穴。
3个或者4个手指聚拢敲打两边云门穴。
肾气肾气指的是肾脏的功能活动,肾气不足时,会出现腰膝酸软、颈背部酸痛、头发干枯发白、黑眼圈等;老人家肾气不足的时候容易精神萎靡,老是睡不醒。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秦伯未.秦伯未 医 学 名 著 全 书 [M].北 京:中 医 古 籍 出 版 社 ,2003:246. (收 稿 日 期 :2011-07-04;修 回 日 期 :2011-08-30) [编 辑 :李 巍 ]
元气亏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滋养不利 而致元气的生化充养不足 。 [1] “百病皆生于气,正 以 气 之 为 用 ,无 所 不 至 ,一 有 不 调 ,则 无 所 不 病 ”(《景 岳 全书·诸气》)。元 气 亏 虚 是 百 病 之 源,耗 损 元 气 必 将折寿。元气的盛 衰 虽 与 先 天 禀 赋 有 直 接 关 系,但 后 天 的 饮 食 、劳 作 、疾 病 等 也 可 以 改 变 元 气 的 强 弱 。
《素 问 · 上 古 天 真 论 》云 “今 时 之 人 不 然 也 ,以 酒
为 浆 ,以 妄 为 常 ,醉 以 入 房 ,以 欲 竭 其 精 ,以 耗 散 其 真 … … 故 半 百 而 衰 也 。”人 们 年 到 半 百 而 衰 ,究 其 原 由 , 理 当 责 之 后 天 失 养 ,元 气 受 损 。 张 景 岳 亦 持 此 见 ,认 为 中 年 应 修 理 根 基 ,提 出 元 气 为 生 命 之 大 宝 ,强 调 元 阴元阳并养,认 为 除 天 灾 人 祸 等 客 观 原 因 外,乃 是 “唯 人 自 憎 ”(《中 兴 论 》)。 既 然 是 “所 伤 由 人 ”,则 “挽 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中兴论》)[3]。元气 乃 人 身 根 本 ,且 在 体 内 不 能 永 存 。 人 至 中 年 ,元 气 则 由 鼎 盛 而 渐 衰 ,因 而 对 之 更 当 惜 之 再 惜 ,而 非 整 日 仍 沉 溺 于 酒 、色 、财 、气 、功 名 之 中 ,令 元 气 早 衰 。
Hale Waihona Puke 2012 年 第 8 期楯”,因此,人的寿命 和 衰 老 进 程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取 决 于父母遗 传 基 础,这 也 就 是 张 景 岳 所 说 的 “肥 瘦 在 母,寿 夭 在 父”。 若 先 天 不 足,肾 气 虚 衰,抗 病、抗 老 能力减弱,则易衰老。《素 问 · 金 匮 真 言 论》云:“夫 精者,生之本也。”即 是 说 禀 受 于 父 母 的 生 殖 之 精 与 生俱来,是构成胚胎 发 育 的 原 始 物 质,所 以 称 “肾 为 先天之本”[2],故 古 人 极 为 重 视 惜 元 存 精。 又 如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 四 十,而 阴 气 自 半 也,起 居衰矣,…… 是 以 圣 人 为 无 为 之 事,乐 恬 惔 之 能,从 欲 快 志 于 虚 无 之 守 ,故 寿 命 无 穷 ,与 天 地 终 。 此 圣 人 之 治 身 也 ”。
淡 渗 厚 肠 :代 表 药 :茯 苓 、猪 苓 、泽 泻 、薏 苡 仁 、车 前子、滑石等。“淡 能 渗 泄”,这 类 药 物 性 平 或 微 寒, 味甘淡,具有通利 水 道,渗 泄 水 湿 之 功,主 治 三 焦 水 道失司,水津不归 正 化,留 于 肠 腑 所 致 之 泄 泻,可 见 肠 鸣 漉 漉 ,胃 中 振 水 声 ,头 眩 ,口 不 渴 或 渴 不 欲 饮 ,苔 白滑或黄腻,脉 弦 滑。 代 表 方:《明 医 指 掌》四 苓 散, 《伤 寒 直 格 》六 一 散 等 。
元气 是 较 为 普 及 的 中 医 概 念,“脉 有 根 本,人 有 元气”(《难经》),老 百 姓 大 病 久 病 之 后 往 往 有 “元 气
大伤”的感慨。元气 与 人 体 健 康 和 疾 病 的 关 系 毋 庸 置疑。 2 元 气 与 长 寿
“元气流行者寿,元 气 滞 者 夭”(《医 学 入 门 · 诸 气门》)。历 代 医 家 十 分 重 视 元 气 与 寿 命 的 密 切 关 系 ,对 元 气 的 功 能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发 挥 ,认 为 元 气 的 盛 衰变 化 与 机 体 生、长、壮、老、已 的 生 命 规 律 息 息 相 关 ,并 在 养 生 保 健 、延 缓 衰 老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中 强 调 保 养元气的重要性。 2.1 惜 元 益 寿 ——— 元 气 充 沛 则 寿 强
中医药历来十 分 重 视 衰 老 及 老 年 病 的 防 治,尤 其重视元气的功能与长寿的关系。培元固本和养生 长寿对老年医学研究和中医药延缓衰老理论的实践 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元 气 的 概 念 、内 涵
中 医 概 念 的 元 气 又 名 原 气 、真 气 ,是 人 体 最 基 本 最 重 要 的 气 ,是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和 原 动 力 , 由肾中精 气 所 化 生,又 赖 于 后 天 水 谷 精 气 的 培 育。 元气为诸气之首,全 身 各 脏 腑 的 生 理 活 动 都 是 在 元 气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其功能有促进人体生长发 育 与 生 殖 ,温 煦 和 激 发 脏 腑 、经 络 等 组 织 器 官 的 生 理 功能,为人体防御、向愈之基等 。 [1]
* 通 讯 作 者 :gl-1978@126.com,(027)68890088
[摘 要] 元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人的健康与长寿、疾病与死亡 都 与 元 气 关 系 密 切。 从 元 气 的 功 能 与 养 生 长 寿 的 关 系进行系统地阐述并提出培元固本是养生长寿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 ] 元 气 ;养 生 长 寿 ;培 元 固 本
医家 们 将 养 老 祛 病 的 经 验 归 纳 成 延 年 良 箴,指 导人们要顺应季节气候而调护元气。人到中年其气 已 衰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气 衰 的 程 度 越 来 越 重 ,人 的 衰 老现象就越来越显著。孙思邈善于保养真元之气, 认为“善 摄 生 者,常 少 思、少 念、少 欲、少 事、少 语、少 笑 、少 愁 、少 乐 、少 喜 、少 怒 、少 好 、少 恶 行 。 此 十 二 少 者 ,养 性 之 都 契 也 ”(《备 急 千 金 要 方 · 养 性 》)。 刘 完 素注重气、精的保 养,尤 其 重 视 元 气,在 养 生 方 法 上 推 崇 养 气 和 调 气 。 龚 廷 贤 则 提 出 “惜 元 气 ”的 三 字 箴 言,指出元气与衰老 的 关 系,他 在 《寿 世 保 元 · 衰 老 论》一节 中 指 出:“夫 二 五 之 精,妙 合 而 凝。 两 肾 之 间 ,白 膜 之 内 ,一 点 动 气 大 如 箸 头 ,鼓 舞 变 化 ,开 合 遍 身,熏蒸 三 焦,腐 化 水 谷,外 御 六 淫,内 当 万 应,所 虑 昼 夜 无 停 ,八 面 受 攻 ,由 是 神 随 物 化 ,气 逐 神 消 ,营 卫 告 衰 ,七 窍 反 常 … … 。”认 为 “肾 间 动 气 ”为 先 天 之 本 , 性命之根,对维持 人 体 正 常 生 长、发 育,抵 御 外 邪 发 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一 旦 过 度 消 耗 或 感 受 各 种 病 邪,就 会 导 致 肾 中 元 气 虚 衰,气 血 亏 损,进 而 出 现 衰老。
综上 所 述 可 以 看 出,药 物 的 四 气 五 味 及 归 经 决 定 了 药 物 的 功 效 是 非 单 一 性 的 ,如 辛 温 之 品 ,可 具 有 温 燥 、祛 湿 、散 寒 、温 阳 的 功 效 ,多 用 于 泄 泻 中 偏 于 寒 湿者;苦 寒 之 药,可 具 有 苦 燥、坚 阴、清 热 的 功 效,多 用于泄泻之有湿热 者;而 寒 热 错 杂 则 苦 寒 与 辛 温 并
中 医 杂 志 2012 年 4 月 第 53 卷 第 8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Vol.53,No.8
· 715 ·
具有温助脾胃阳 气、散 寒 之 效,主 治 中 阳 不 足,腐 熟 无权,不能受气取 汁,精 华 不 能 输 化,水 谷 合 污 而 下 迫 肠 腑 而 作 之 泄 泻 ,兼 见 腹 部 隐 痛 ,进 食 生 冷 则 泄 泻 加重,舌 淡、苔 白,脉 细 弱。 代 表 方:《伤 寒 论 》理 中 丸 ,《重 订 严 氏 济 生 方 》实 脾 散 等 。
试论元气与养生长寿
王 平 郭 岚*
(湖 北 中 医 药 大 学 老 年 医 学 研 究 所 ,武 汉 市 洪 山 区 黄 家 湖 西 路 1 号 ,430065)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博 士 点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0094230110001);湖 北 省 卫 生 厅 项 目 (NX2011-7)
因此,元气充 沛 才 能 使 营 卫 周 流,神 力 不 竭,与 天地 同 寿。 同 时 顺 应 四 时、以 保 天 和,起 居 有 常、不 妄作劳,虚 邪 贼 风、避 之 有 时,方 能 保 护 人 的 精、气、 神 。 这 些 丰 富 的 养 生 经 验 ,对 于 避 免 早 衰 、防 治 老 年 疾病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的现实意义。 2.2 损 元 折 寿 ——— 元 气 亏 虚 则 寿 夭
投。及其归 经 所 决 定 的 对 多 脏 腑 作 用 而 有 多 重 功 效,在不同证型 上 使 用 同 一 药 物。 在 临 床 上 腹 泻 几 乎不存在单一证 型,往 往 寒 热、虚 实 并 存,选 药 时 则 不拘一格,如淡渗 与 燥 湿 同 用、淡 渗 与 补 肾 同 施;燥 湿与健脾并举、燥 湿 与 温 中 并 投;温 中 与 补 肾 相 配、 温 中 与 健 脾 相 伍 ;固 涩 与 补 肾 共 施 、固 涩 与 温 中 并 用 等等,不 一 而 足。 临 床 辨 证 时,应 四 诊 详 参,详 查 证 候 的 寒 热 虚 实 、常 变 微 著 ,脏 腑 的 虚 实 主 次 ,即 “必 先 五 胜 ”。 遣 方 用 药 时 ,应 结 合 以 上 两 点 ,详 加 斟 酌 ,灵 活 运 用 ,方 能 达 到 “厚 肠 ”的 目 的 。 参考文献
万 全 《养 生 四 要 》,开 卷 即 “八 益 ”、“七 损 ”、“补 肾 利 窍 ”为 先 。 《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也 指 出 “能 知 七 损八益,则 二 者 可 调,不 知 用 此,则 早 衰 之 节 也。”人 们如果能够懂得七 损 八 益 的 养 生 之 道,则 人 体 的 阴 阳 就 可 以 调 摄 ,反 之 则 会 发 生 早 衰 现 象 而 缩 短 寿 命 。 又 如 《素 问 · 灵 兰 秘 典 论 》云 :“心 者 ,君 主 之 官 ,神 明 出 焉 。 凡 怒 忿 悲 思 恐 惧 ,皆 损 元 气 。”倘 若 七 情 紊 乱 , 则会引起脏腑阴阳 气 血 失 调,从 而 导 致 疾 病 的 发 生 乃至影响寿命。李杲 以 此 理 论 为 基 础 强 调 “不 暴 喜 怒以 颐 神 志”,“凡 怒、忿、悲、思、恐 惧 皆 损 元 气。 夫 阴火之炽盛,由 心 生 凝 滞,七 情 不 安 故 也”。 再 如 东 晋 著 名 医 家 葛 洪 养 生 的 原 则 是 不 伤 不 损 ,他 在 《抱 朴 子内篇》中列举出 10 余 项 伤 损 元 气 之 事,包 括 用 脑 过 度 、体 力 消 耗 过 度 、情 绪 调 节 失 常 、过 喜 过 悲 、生 活 无 规 律 、饮 食 不 节 、性 生 活 不 和 谐 等 等 。 2.3 保 元 增 寿 ——— 培 元 固 本 则 长 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