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意义

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意义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灾后重建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受灾地区进行修复和改善,以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居住环境。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工作,更是对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灾害发生后,人们的住房、食品、水源等基本生存条件往往受到严重影响。
通过灾后重建,可以修复受损的住房,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确保人们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同时,重建还可以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等,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其次,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和不便,重建工作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例如,在重建过程中可以规划建设公园、绿地等休闲娱乐设施,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此外,重建还可以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更美好的自然环境。
再次,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灾害给受灾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重建工作可以带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重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这将刺激就业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重建还可以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可以增强人们的抗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灾后重建,可以加强对灾害的预防和防范,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例如,在重建过程中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改善防洪设施,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等。
这将有助于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灾后重建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强人们的抗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地震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防震减灾措施

地震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防震减灾措施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巨大。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各方面。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人员伤亡: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现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地震发生时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员因此丧生。
2.财产损失:地震造成建筑物、桥梁、道路等设施的损坏,导致巨额财产损失。
有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也可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这是无法估量的文化损失。
3.社会经济影响:地震发生后,一些产业可能因为设施损坏而无法正常运转,导致经济活动受到影响。
由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震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4.生活设施中断:地震可能导致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设施中断,造成人民日常生活困难。
交通受阻、通信中断等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防震减灾措施**1.建筑设计和抗震设施: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地震影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例如,利用减震支座、剪力墙等技术,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震动程度。
2.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疏散通道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前往避难场所避险。
城市规划中应考虑设置避难场所,提供安全的疏散指引。
3.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让人们有时间采取保护措施和逃生准备。
同时,做好地震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受灾情况,指导救援和重建工作。
4.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在地震发生后,要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救治伤员、疏散群众、抢救财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后重建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确保受灾地区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影响:1. 建筑物破坏与重建:地震发生时,震动力量会导致建筑物倒塌或受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这涉及到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各个领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2. 生产中断与经济损失:地震可能导致工厂、企业和农田等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活动被迫中断,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失业问题。
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地震区域的产业来说,影响更为显著。
3. 贸易中断与供应链问题:地震可能造成交通中断、港口关闭等问题,阻碍货物的流通和贸易活动。
这会对地震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区产生连锁反应,对国内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恢复与发展:经济恢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时,地震也可能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社会影响:1. 人员伤亡与失踪: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动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崩塌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对社会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心理压力。
2. 社会秩序与稳定:地震发生后,社会秩序可能受到冲击,出现抢劫、抢救、混乱等情况,给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特别是在灾后的紧急救援和重建阶段,社会秩序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3. 心理影响:地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焦虑、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受灾者不仅需要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应对心理上的困扰。
4. 教育和文化受损:地震可能导致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和文化设施的破坏,影响人们的学习和文化生活。
灾后重建中,需要重建教育设施,以保障人们的受教育权益。
三、环境影响:1. 生态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震可能破坏当地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
这对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土壤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地震会导致土壤的破坏和污染,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地震后的灾后重建:重塑家园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常常给受灾地区的居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困顿。
地震过后,重建家园成为了当务之急。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重塑家园,让受灾地区的人们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一、灾后评估与规划地震发生后,首先需要进行灾后评估工作,了解灾情和受灾程度,确定重建的方向和重点。
评估结果将为灾后重建的规划提供依据。
规划要考虑到地震对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重建计划。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改善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等,以降低地震灾害对未来的影响。
二、住房重建与安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灾后重建的重点之一是住房的重建与安置。
政府应该加大对受灾地区住房重建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协助居民重建房屋。
在住房安置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临时安置点、安置小区等。
政府还可以提供贷款或补贴,帮助受灾居民购买或修缮房屋。
三、基础设施重建地震常常会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如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电力系统等。
重建基础设施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该优先修复和重建交通运输设施,以恢复交通的畅通,便于物资和救援物资的运送。
同时,加强对供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的修复和改善,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四、经济重建与产业恢复地震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常常造成严重打击,许多企业停工、破产,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
因此,经济重建和产业恢复也是重要的任务。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和补贴,帮助企业重新开展生产,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鼓励投资,引进新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五、社会保障与心理疏导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和社会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
政府应该加强对受灾居民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和勇气。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
六、环境恢复与生态保护地震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源受损等。
地震灾害后重建方案

地震灾害后重建方案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每一次地震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然而,地震之后的重建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才能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就地震灾害后的重建方案进行探讨。
一、灾后评估地震发生后,首先要进行灾后评估工作。
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确定地震灾害造成的具体破坏情况,确定重建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只有对灾情有准确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的重建工作。
二、基础设施修复在灾后重建中,基础设施的修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包括水电供应、交通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恢复是保障受灾地区正常运转的关键。
必须优先确保基础设施恢复到位,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
三、房屋重建受灾地区的房屋往往会遭受破坏严重,因此房屋重建也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重建房屋时,应注重抗震能力和安全性,采用科学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确保居民住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公共设施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和房屋重建外,重建方案中还需要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建设。
如学校、医院、警察局等公共设施的恢复是恢复社区功能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必须根据实际需求,有序规划公共设施的建设顺序和范围。
五、生态环境修复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仅局限在人类建筑上,还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重建方案中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措施,逐步修复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六、社会心理援助除了物质重建外,对灾区居民的心理援助也是十分重要的。
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灾区居民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后的重建方案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才能让受灾地区早日恢复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能共同努力,为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灾区重建更加顺利和成功。
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可预测且具有破坏性。
地震的发生常常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住房和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往往造成房屋和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
房屋倒塌和损毁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的情况。
此外,道路、桥梁、电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也会被破坏,导致交通阻塞、电力中断和供水问题等。
这些状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地震的防范和建设工作。
在建房时要合理选址和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保证其在地震发生后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二、人员伤亡和心理影响地震发生时常常伴随着人员伤亡。
地震造成的倒塌建筑物、掉落物体以及地质灾害如滑坡等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受伤人员需要及时的医疗救护,而丧生的人员则给亲友带来无尽的悲痛。
此外,地震也给幸存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地震中目睹死亡和破坏的场景,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
因此,社会应当加强对地震幸存者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三、经济影响地震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地震造成的破坏会导致大量财产损失,包括个人住房、商业设施以及农田等。
这些损失将给个人、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在经济层面上,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地震灾区的经济恢复和重建。
财政资源的投入、灾后重建计划的制定、补偿和救济金的发放等都是必要的步骤。
同时,应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地震保险,减少个人和企业的经济风险。
四、教育和社会服务地震对教育系统和社会服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可能被破坏,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接受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尽快提供临时学校和教育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持续学习。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医疗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
灾害影响评估与灾后恢复重建

国际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与做法
制定重建规划
在灾后恢复重建前,制定详细的重建规划,明确 重建目标和优先级。
多方参与协作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完 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重视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重建工作,充分反映居民的需求和 意愿,提高重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03
灾后恢复重建的实施与 管理
灾后恢复重建的组织与协调
组织架构
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资源、 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与整合。
外部支援
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源,加强与相关机构的 合作,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基于灾害影响评估的结果,可以制定 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规 划,确保重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灾后恢复重建对灾害影响评估的反馈与完善
1 2 3
验证评估结果
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可以验证灾害影响评估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为评估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实 践经验。
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可以积累更多的灾害 应对经验,为今后的灾害影响评估提供参考和借 鉴。
感谢您的观看
灾害影响评估与灾后 恢复重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目录
• 灾害影响评估 • 灾后恢复重建的策略与规划 • 灾后恢复重建的实施与管理 后恢复重建的国际
经验与借鉴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灾害影响评估
灾害影响评估的定义与目的
04
灾害影响评估与灾后恢 复重建的关系与挑战
灾害影响评估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作用
地震灾害情况报告

地震灾害情况报告[地震灾害情况报告]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情况,并对其影响和相关救援工作进行分析。
1. 灾害背景最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源地位于某国某省,震级达到X级。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2. 灾害影响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大量建筑物倒塌,人们失去了家园。
此外,地震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导致了更多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交通设施、电力系统和通信网络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了交通中断和物资供应紧张。
3. 救援工作当地政府立即启动了紧急救援工作。
政府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到达灾区。
救援队伍通过技术手段,迅速搜救被埋压的人员,并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同时,临时住所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也被提供给受灾人员。
此外,国际社会也伸出了援手。
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受灾地区提供了援助,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
志愿者组织和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救援和恢复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4. 灾后重建地震灾害结束后,灾区必须进行重建工作。
政府需要重新建设住房、学校和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
此外,灾区还需要重建经济和恢复社会秩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并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
5. 防灾意识与准备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了我们应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6. 结论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通过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灾区逐渐恢复重建。
然而,我们仍需持续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字数:4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业:2009级环境科学学号:200904044030姓名:袁增摘要:本篇报告主要从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对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重建一、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1地貌条件中国陆地地貌的骨架第一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
在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其过渡带,深切河谷地带,相对高度巨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
2地质条件中国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性复杂、地震频繁。
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由5大地台、18个不同时期的褶皱系和燕山地槽褶皱带。
在这些构造体系内部,褶皱强烈,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146条深大断裂。
这些断裂不仅强烈破坏其分布带内的岩体完整性,还常常成为地震发震的震源。
3水源条件地质灾害的形成一般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与大气降水密切最为密切,其次为冰雪融水,溃决水,地下水相对较少。
a大气降水在中国降水最大的特点,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并高度集中。
多雨年降水量可为少雨年降水量的数倍,在年内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中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形成中心小而强度大的局地暴雨。
高度集中的降水和多局地暴雨十分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
b冰雪融水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极高山和高山终年积雪,而且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这些固态水在适宜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时,便成为孕育乃至激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水源。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森林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大型工程建设任意排弃废石、废渣,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
这些人类经济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二、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由主灾种引起,以其他灾种形式造成的灾害,称为主灾种的次生灾害。
地震除能造成巨大的直接灾害外,还能造成多种次生灾害。
这些地震的次生灾害也能借助地震之力,造成巨大的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海啸、火灾、水灾、瘟疫和地质灾害等。
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强烈地震发生时在高强度的地震力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6大类型的灾害。
实际上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前面介绍的地质灾害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形成条件上直接加上了地震力的巨大作用,因而具有地震元素。
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
据专家推测,震后地质灾害可能要持续30年。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频繁,具有危害广、周期长的特点,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持续的破坏。
据典型区初步调查,在四川盆地北部山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崩塌滑坡,在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地震中心区,地表崩塌滑坡产生的剥离面积高达15%以上,并在各级河流中形成了多达34个不同规模的滑坡堰塞坝。
三:地震对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造成灾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大量损毁。
在这方面,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队先后途经都江堰市、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平武县、江油市和北川县等县市。
考察行程总计达2000公里左右。
考察地区主要集中在岷江上游, 有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包括各类世界遗产, 以及众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a 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对河流形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资料表明, 每次地震之后对河道形态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造, 而且容易形成堰塞湖, 由于堰塞湖的形成, 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
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15级大地震, 形成叠溪、大桥、银瓶崖三大“堰塞湖”, 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 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2)对水环境状况的影响:对于地震发生的区域而言, 由于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可能破坏河床与河岸带植被, 影响水流量及流速, 改变水环境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 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区域水质。
地震过后, 大规模损毁的建筑物以及畜禽尸体腐烂后的残体在降水的淋漓作用下进入水体, 还有地震后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等, 其残留物也随降水进入水体, 以及地震后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置, 也可能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水体中, 这些因素会潜在的改变水环境的状况。
此外, 地震还会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 由于地震前yi 引力的变化, 往往会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位循环的混乱, 进而造成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 会改变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自然环境特性, 其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会发生改变, 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该区域水体的适应性, 有些会产生放射性元素, 当人类接触这种水资源,就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15级地震, 在震区东边的镇原县( IX裂度区) , 地震后就出现水体为黑色, 并引起疾病的现象, 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 据《蒙新五省行程记》中称:“武威、古浪南山地震烈”, “南山报地水涌出, 皆作黑色, 兼有硫磺。
饥民无食, 被气熏毙者甚多” ; 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后地下水中Cl3 - 、SO2 -4离子含量显著升高。
在台湾集集地震后, 河流中电导率以及NH+4 , Mg2 + , SO2 -4 , NO-3 等含量显著增加, 而F、K和Ca等含量显著减少; 而在冰岛2002年发生的5118级地震后2~9d, 地表水中B、Ca、K、Na、S、Cl和SO2 -4 等离子含量迅速增加了12%~19% , 但Na /Ca、δ18O含量急剧减少。
b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由于地震发生后, 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 使得灾区的森林植被和草地生态系统受到比较大的破坏, 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及生境斑块面积减少, 使得某些动植物的生境丧失, 这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 地震前都江堰地区的大熊猫潜在生境面积为41856hm2 , 地震共造成该地区9053hm2 大熊猫生境丧失, 占全部生境总面积的21.63% 。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地震前都江堰地区的大熊猫生境斑块数量为327, 而地震后的大熊猫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到2519, 是地震前的717倍。
在四川汶川地震后, 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的平均生境斑块面积也由地震前的128hm2 减少到地震后的13.02hm2。
由于地震之后, 有些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 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以及人畜粪便等进入环境, 这些物质污染了水体及土壤, 使得水体和土壤自然特性发生变化,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c 对生态农业的影响:(1)直接减少农田面积:地震后植被遭到破坏, 山体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 使得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 使得山体下面的耕地被冲击下来的泥石、沙砾所覆盖, 或耕地的被冲走, 耕地的土壤特性发生变化, 肥力与可耕作性下降, 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遭到破坏。
四川汶川地震后, 以汶川县和北川县为例, 农田破坏面积分别为28815hm2 和281616hm2 , 分别占本县耕地面积的12185%和5145%, 人居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2)对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由于地震发生的时候, 使土壤依附的岩体结构发生变化, 地表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的现象,使土壤的特性发生变化, 可能出现沙石混杂, 以及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强烈地震的时候, 地下深层喷出物可能是有毒的重金属, 由于有些地区的某些元素成土母质的背景值本身就偏高, 这样会使地震后该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比如在“5·12”四川汶川地震后, 在什邡市师古镇思源村19 组采集了一个地下喷出物样品,经检测, 重金属镉含量严重超标, 标准值为0.3mg/kg, 实测为0.97mg/kg (pH值7.5) , 超标3.2倍, 说明其对土壤环境有较严重的污染。
这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进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3)有毒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地震发生之后消毒剂、灭菌剂等化学试剂使用量较大, 由于使用过后没有对残留物及时清除, 使得残留物在雨水的冲击下进入水体和土壤, 还有地震后很多化工企业的有毒物质发生泄漏, 没有得到及时处置, 可能会污染附近的土壤及农田灌溉水,由于地震后生活垃圾没有及时处理, 这也会污染土壤环境, 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使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d 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为例)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区,该区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上、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沿横断山脉东缘、由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500公里宽约70公里的地震断裂带。
灾害发生在北纬30度带独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区,灾区是岷江,沱江,嘉陵江的发源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验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十分突出,生态保护价值巨大。
以林业为例,本次灾害损毁林地48. 59 万公顷,据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林业系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30亿元人民币,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四、灾后重建地震灾后的环境影响识别图灾区生态环境重建,是以改善灾区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严格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通过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技术措施,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最佳组合,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1 总体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积极转变观念,将地震危机化解为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机遇,完成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灾后生态环境重建规划,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中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从地震灾区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重点区域(汶—理—茂生态脆弱区和成—德—绵经济开发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使灾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