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样本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正文:----------------------------------------------------------------------------------------------------------------------------------------------------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依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国务院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52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汶川地震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702号)编制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部署和总体要求,为指导工业企业恢复重建,优化灾区生产力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四川(39个县市区)、甘肃(8个县)、陕西(4个县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重灾县市区(以下简称“规划区”)[1](注[1]: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

)。

本规划是规划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

一、汶川地震工业企业受灾情况与恢复重建条件分析(一)工业企业受灾情况汶川地震规划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区域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水能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区域间地质地貌差别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规划区内中,成德绵等老工业基地集聚了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能源、磷化工、特钢、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是我国西部经济较发达、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的50%左右,工业产出占全省的40%以上;部分少数民族县、牧区县、山区县和革命老区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贫困人口集中。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震灾害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

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

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洪灾对灾区的影响是巨大的,灾区土地的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面对洪灾后的灾区,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洪灾过后,灾区土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洪水会导致土地沉积物增加,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是土地利用功能的混乱。

灾区往往存在着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工业区、居住区、农田等功能混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开发利用的低效率。

最后是土地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洪灾后的灾区需要对土地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以恢复生态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土地的功能分区。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灾后重建的需求,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主要功能,如农业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城市建设区等,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要进行土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再者是进行土地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采取措施对受损的土地环境进行修补和改善,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至关重要。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才能有效解决洪灾造成的土地问题,实现对灾区的快速重建和恢复。

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对洪灾后灾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为灾区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地理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地理学

汶川地震 灾后 恢复重 建 总体规划 交 接带 , 因此 , 理学更 容 易与地 地 形地 貌 复杂 、 差悬 殊 , 山 、 地 高 高 高 渗 原 、 山 、 山 、 陵 、 原 和 盆地 中 低 丘 平 ( 开 征求 意 见 稿) 向社会 发 布 , 学 领域 的其 他 学科 进 行 交 叉 、 公 》 公 开征 求意见 ,发 动社会 公众 积 透 和融合 ,更 容易在 区域层 面上 都有 分布 。就资源 环境承 载能力 而 极 参 予 和 关 注 灾 后 恢 复 重 建 规 的综 合 集 成 工 作 中发 挥 重 要 作 言 ,龙 门 山 山前 平 原 承 载 能力 最
灾 害 损 失最 大 的一 次地 震 灾 害 。 救 灾总指 挥部 第 1 3次会 议指 出 , 建 条 例》 ,规 定 由 国务 院发 展改 革 地震 灾 害发生后 , 中央 、 党 国务 院 “ 灾后 重 建 是 一 项 长期 而 艰 巨 的 部 门会 同 国 务 院 有 关 部 门 与 地 震
国家高度 重视 灾后 恢 复重 建 发 改 委任 组 长单 位 , 国务 院有 关 由
一2 ∽ ) r ¨ ) ( 一 r
分 。四川 汶川 发 生里 氏 80级 特 的规划工 作 。 思想 认识 、 织体 部 门 与 地 震 灾 区 的省 级 人 民 政 府 . 从 组
大地震 ,造成 巨大 人员 伤亡 和财 制 保 障、 法制 保 障、 社会 公众 参 予 共 同组成 . 为规 划 工作 提 供 了强 有
对灾 区地球表 层 系统 自然 要素 和 持 续发 展研究 领域或可 持 续性科 村镇 分布 密集 . 口密 度 达到 6 0 人 0—
社 会 人 文 要素 进 行 科学 认 知 , 合 学 关系 密切 ,尤其是 在 区域可持 8 0人/m ,盆 地低 山丘 陵 区人 口 O k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 —
资源 比较 富集 ,世界 文化 自然遗产 和 自然保
护 区比较 集中 ,旅游资 源丰富 , 能 、有色金 属和非金 水
第一章
第一节
重建基础
灾区概况
属矿等 资源蕴 藏较 多。
— —
经济基 础 薄弱 ,平 原地 区工 业化程 度 相对较
高 ,高山高原地 区经 济规模较 小 ,产业结 构单一 ,贫 困 人 口集 中。
— —
持 以人为本 ,尊重 自然 ,统筹兼顾 ,科 学重建 。充 分依
靠 灾区广大干部 群众 , 弘扬 中华 民族 自力更生 、 苦奋 艰
斗 的优 秀 品质 。充分发 挥社会 主义 制 度的政治 优势 , 举 全 国之 力 ,有效 利用各种 资源 。通过 精心规划 、 心组 精
自然 灾害 频发 ,高 山高原 地 区地震 断裂带 纵
安置 受灾 群众 等方 面取 得重 大阶 段性 胜利 。
汶 川 地 震 灾 后恢 复 重 建 是一 项 十 分艰 巨的 工作 。 面对受 灾面积 广 大 、受灾人 口众 多 、自然 条件 复杂 、 基
中 国气象局 、中国银行 业监 督 管理 委 员会 、中国证券 监
督管理 委 员会 、 国保 险监 督管理 委 员会 、国家 电 力监 中
成 员单位 :陕西省 人 民政府 、 肃 省人 民政府 、 甘 教
l ‘
-- -
勇 U磊
20 0 8年 5月 l 2日 l 4时 2 分 ,汶 川发 生里 氏 8 0 8 .
育 部 、 学技 术部 、工业 和信 息化 部 、国家 民族事 务 委 科
级特 大地 震 , 数万 同胞 在灾害 中不 幸遇 难 , 数百万 家庭 失去世 代 生活 的家 园 , 十年辛 勤劳 动积 累的财 富毁于 数

512地震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度

512地震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度

*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建设项目实施方案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波及我县,给我县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各行各业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截至5月26日下午6时,全县受灾总户数达到37766户,受灾人口151184人,共造成13人死亡、1266人受伤;3010间5.5万平方米房屋倒塌,138886间271.93万平方米房屋受损;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税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城镇基础设施、乡村公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普遍受损严重,全县受灾损失累计达176413.98万元。

为了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根据省市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2008年实施恢复重建项目概况按照《*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年,全县规划实施各类灾后重建项目个,估算总投资万元。

其中;;;。

2008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抗震救灾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自救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和“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十一五” 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超前谋划,立足应急,着眼长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尽快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伟大工程,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严重波及龙门山地震带边缘地带广元市利州区。

大地震带走了我们同胞的生命,毁坏了我们的家园,对我区的水利设施也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后, 广元市利州区水利农机局成立了抗震防汛抗旱救灾应急指挥部,由局长姚文辉任指挥长。

并及时安排所有工作人员深入到了各乡镇办调查了解灾损情况。

全区水利工作者不顾地震险情,以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全区18个乡镇办,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地服务于抗震救灾第一线,为我区的水利农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确保由于地震造成水利工程损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影响,广元市利州区水利农机局在省、市水利专家的有效技术支持下, 组织水利技术人员不分昼夜,不辞辛劳,立即组织编制抗震应急抢险方案。

仅用1天时间,就编制完成了全区22座病险水库应急方案、病险水库下游人员疏散应急方案、人饮工程应急方案,为全区水利工程抗震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十分有效有力的科学凭据。

同时组建了一支由所有党员同志参加的抗震救灾突击队伍,深入各地开展查险救灾、应急抢修、恢复重建工作,临时应急修复小(二)型水库12座,集中供水站12座,有效的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的条件。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委及区人民政府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成立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电《川府办发电[2008]63号》文件精神和省水利厅下发的《汶川地震四川省水利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大纲》为依据,编制了《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根据全区地震灾后调查情况,截止5月31日,全区因地震及余震灾害受损水利工程如下:水库22座、堤防82处36.45km、乡村供水工程2504处、山坪塘2600座、池窖2525口、渠道300km、农机提灌站82座、农村机耕道268km,水土保持设施4165处涉及4.7km2、水产受灾面积3.19万亩成鱼及种鱼死亡861吨、局机关和乡镇站办公和生活用房受损12060m2办公和管理设施32台套,共计直接经济损失39591.03万元。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第一篇:背景与目标一、背景自2024年发生重大灾害以来,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制定一份完善的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制定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1. 确定灾后重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明确各方责任,确保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 分析受灾地区的现状和需求,以便科学地规划重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3. 确定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4. 制定重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第二篇:受灾地区现状及需求分析一、受灾地区现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受灾地区的现状主要包括:1. 房屋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工作;2. 许多居民因为失去了房屋和土地,导致生活无法继续,需要安置和补偿;3. 受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及时恢复。

二、需求分析受灾地区的需求主要包括:1. 住房需求:居民需要安全稳定的住房,需要制定合理的住房安置计划和补偿政策;2. 基础设施需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3. 收入来源需求:受灾地区的居民需要重新找到工作和生计来源;4.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重建和恢复。

第三篇: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一、资金来源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确定一些资金来源,具体包括:1. 政府资金:政府需要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在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中需要确定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渠道;2. 社会捐款:灾后重建通常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助,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接受社会捐款;3. 国际援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际援助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进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编制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国务院526号令)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 ]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发[ ]31号)
编制单位:
国土资源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参与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地受灾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重建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指导原则与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基本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临时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基础设施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任务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资金需求与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 (33)
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统筹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 促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 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 市、区) 。

本规划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依据。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 规划区51个县( 市、区) 土地总面积为1324.25万公顷, 其中, 农用地1201.59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7%; 建设用地43.54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3%; 未利用地79.12万公顷,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0%( 表1) 。

区内农用地以林地为主,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5.6%; 其次为牧草地和耕地, 分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4.2%和14.1%; 建设用地中以农村居民点为主,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8%。

区内西北部高原区和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 耕地和建设用地少。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区和丘陵区及河谷地区, 区内坡耕地比重大,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26.70万公顷( 400万亩) , 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14.26%。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坝和河谷地区。

区内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限制因素较多, 各类建设难度大、代价高, 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表1 51个县( 市、区) 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 公顷、 %
土地总面积
51个县( 市、区) 比例合计四川陕西甘肃13242523.1 9769712.3 1145198.0 2327612.8 100
农用地
合计 1 897.8 8808911.3 1034830.0 2172156.5 90.7 耕地1872691.8 1310971.0 196169.0 365551.8 14.1 园地191141.7 158014.6 17565.0 15562.1 1.4 林地7365764.0 5293248.0 753726.0 1318790.0 55.6 牧草地1886183.5 1527882.0 39611.0 318690.5 14.2 其它农用地700116.9 518795.8 27759.0 153562.1 5.3
建设用地
合计435396.3 363809.0 35299.0 36288.3 3.3 城镇53166.7 50446.6 1138.0 1582.1 0.4 农村居民点286583.3 234288.1 24702.0 27593.2 2.2 独立工矿26052.4 21467.4 2898.0 1687.0 0.2 其它建设用地69593.8 57606.8 6561.0 5426.0 0.5 未利用地791229.0 596992.0 75069.0 119168.0 6.0
第二节土地受灾情况
根据调查初步统计, 地震灾害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因地震及崩
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区内耕地损毁极为严重, 受损耕地面积13.74万公顷( 206万亩) , 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7.33%, 其中, 耕地灭失1.18万公顷( 17.69万亩) , 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0.63%。

建设用地受损规模大、类型多。

地震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城乡住房大量倒塌和损毁, 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 其中, 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城镇功能基本丧失。

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功能受损范围广, 一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

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地震及次生灾害使区域地貌植被发生变化,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环境承载力降低。

第三节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地震及次生灾害给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

大量耕地、建设用地受损, 有限的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加匮乏, 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次生灾害及隐患频发, 土地利用的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需求迫切; 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破坏严重, 土地生态功能修复任务艰巨。

灾区恢复重建也给改进区域土地利用带来历史机遇。

国家针对灾后重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为恢复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灵活、宽松的环境; 中央政府、各对口支援地区和社会各界对灾区恢复重建的大力支援, 为加大调整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力度、有效改进区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强大支撑; 灾后重建给破旧立新, 有效解决深层次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

面对上述形势, 应充分把握灾后重建的契机,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方针, 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 着力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 改进人地关系,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为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二章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和评价, 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类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块( 四川盆地) 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主要由都江堰-江油山前断裂系, 映秀-北川中央断裂系, 茂县-汶川后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