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汇总

合集下载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教材必背知识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P81)2、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P82)3、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P83)4、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P84)5、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P85)6、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性状的变异。

(P86)7、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P87)8、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P99)9、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P100)10、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P102)1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P114)1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P115)1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P116)1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P116)1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P118)16、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P119)17、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小专题 生物的变异 育种和进化

小专题 生物的变异 育种和进化

小专题: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生物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并不断进化,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生物的变异。

本文将从生物的变异、育种以及进化的角度,探讨生物的变异过程、育种方法、以及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指基因或表现型在某个方面的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是突变、基因重组、表观遗传变异等。

生物变异可能对生物的适应性带来影响。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发生某种改变的现象。

突变通常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序列的改变。

突变通常是由于错误的DNA复制或紫外光线等因素引起的。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某些基因之间的DNA分子被切断,然后重新组合并在新的位置上,以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

基因重组是性状和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表观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变异是指可以被转移的基因信息,而不影响基因的DNA序列。

这些变异通常是由环境或化学因素引起的,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育种育种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改良某类生物的品质、性状和遗传特征的过程。

育种有许多不同的目的,如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性或适应性等等。

基础育种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基础育种方法。

•选择法:通过选择干扰性较小的个体或个体后代的方法,逐步改进性状。

•杂交法:将不同生物种或品种之间的杂交,产生比亲本具有更佳性状或更强适应能力的后代。

•暴发种群法:使种群增加到一个很大的数量,以增加新的遗传变异的机会。

•药剂诱变法:使用化学或放射性物质诱导更多的突变发生。

聚合育种方法聚合育种方法(如基因编辑)允许精确地改变特定基因或DNA序列,以实现更快速或更精确的育种目标。

例如,基因工程可以用来生产抗病或高产量的作物品种。

进化进化是指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里适应环境的逐步变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进化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突变等。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某些生物比其他生物更容易在特定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这些生物可以将其适应特定环境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8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倒位【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2.(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3.(2018全国Ⅰ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4.(2018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

高中生物变异、育种及进化的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变异、育种及进化的知识点汇总

一、生物的变异(1)生物变异的类型(2)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适用范围生物种类所有生物自然状态下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生物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交叉互换、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原因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过程出现差错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内外因素影响使染色体结构出现异常,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4)染色体组和基因组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其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含有等位基因。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该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所含有的一组染色体可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⑤不同种的生物,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大小是不同的。

基因组:一般的定义是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对二倍体生物而言,基因组计划则为测定单倍体细胞中全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其基因组包括一个染色体组的常染色体加上两条性染色体。

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其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相同。

(5)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多倍体由合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属于单倍体还是三倍体,要依据其来源进行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则为三倍体。

二、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1)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2)关于育种方案的选取①单一性状类型:生物的优良性状是由某对基因控制的单一性状,其呈现方式、育种方式、原理及举例列表如下:②两个或多个性状类型:两个或多个性状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首先要实现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组,再选育出人们所需要的品种,这可以从不同的水平上加以分析:a.个体水平上: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实现控制不同优良性状基因的重组。

必修2 第3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必修2  第3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必修2 第3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考点一基因突变1.(2013广东理综,16分)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

一对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分析发现,患儿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点突变(C→T)。

用PCR扩增包含该位点的一段DNA片段l,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一种限制酶酶切为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m和s;但正常序列的扩增片段不能被该酶酶切,如图(a)。

目前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并接受了产前基因诊断。

家庭成员及胎儿的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带型示意图见图(b)。

(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

)(1)在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上,PCR扩增与体内DNA复制不同,前者通过________解开双链,后者通过________解开双链。

(2)据图分析,胎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基因用A、a表示)。

患儿患病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________过程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患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在另一种贫血症的一位患者β链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突变导致β链第102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苏氨酸。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证明该突变位点就是这种贫血症的致病位点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的分子基础、减数分裂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1)获得DNA单链,在PCR技术中用90℃以上的高温使氢键断裂,在体内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则需要解旋酶的作用。

(2)电泳结果分析可知,母亲基因型为AA,父亲基因型是Aa,患儿基因型是aa,胎儿的基因型是Aa。

故患儿患病的原因可能是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高考生物 变异、育种和进化基础知识归纳

高考生物 变异、育种和进化基础知识归纳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变异、育种和进化知识点1:生物的变异1、分类:(1)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遗传物质改变,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遗传下去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2)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具有相对性,其相对性由环境决定。

2、基因突变:(重点)(1)概念:(必修2P8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理解:①基因突变的类型:CTT CATa、碱基替换: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GAA GTAb、移码突变:碱基对增添或缺失②基因突变是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只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序列。

(基因突变的实质为碱基序列的改变,光学显微镜一般看不见。

)③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可以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即产生了新的基因。

(等位基因由突变造成的,但基因突变不一定就能形成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a、基因突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1、形态改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例如:果蝇红眼突变为白眼♥2、生化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例如:苯丙酮尿症♥3、致死突变:导致个体活力下降,甚至死亡,例如:玉米白化病b、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1、隐性突变:例如:AA→Aa 此时性状不变♥2、密码的简并性♥3、不直接编码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

(如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内含子部位)(2)特点:①普遍性和随机性:可发生于一切细胞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常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即DNA复制期。

②低频性:频率低,但突变数目不一定少。

③利害性:大多数有害,少数有利。

④不定向性和可逆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3)原因及意义:①原因:a、诱发产生(诱发突变):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高中生物 必修2-3 变异、育种和进化 - 学生

高中生物 必修2-3 变异、育种和进化 - 学生

必修2:变异、育种和进化 31、基因重组:进行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类型:型、型。

意义:是的来源之一,对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的和而引起的改变原因:因素、因素、因素。

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的、基因突变是发生的、的、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的、多数是的(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是否适应)。

意义:是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是生物进化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可以或不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的,基因突变是(可以或不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的。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或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相同或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

由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

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

4、多倍体育种方法:或处理,(原理:秋水仙素处理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的形成,导致不能移向细胞两级,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培育新品种;诱导三倍体,生产无子果实如)5、诱变育种原理:。

优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例:黑农五号;诱导青霉素菌株,提高青霉素的产量等。

6、单倍体育种原理:采用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的种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代性状(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注意: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不管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在生命的舞台上,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是生物演化的关键环节。

它们不断地重塑着生物世界的面貌,让生命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多样性。

生物的变异是生命演化的驱动力。

它指的是生物体的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对生物体的表型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生物体的外观、生理特征或者行为模式。

变异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但它们为生物演化的可能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是由于变异的存在,生物才能在自然选择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物种的演化和多样性的增加。

育种是人工干预下的生物变异和选择过程。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育种者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这种人为的选择和繁殖过程可以加速优良性状的传播,提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通过育种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抗病、抗旱、产量高的农作物,为人类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进化是生物在长时间尺度上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形式到复杂的动植物,都是进化的产物。

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物种因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得以生存下来,而另一些则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是生命演化的核心过程。

它们共同塑造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让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对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也为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在生命的舞台上,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是生物演化的关键环节。

它们不断地重塑着生物世界的面貌,让生命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多样性。

生物的变异是生命演化的驱动力。

它指的是生物体的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对生物体的表型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生物体的外观、生理特征或者行为模式。

变异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但它们为生物演化的可能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最可能产生的变异是()A.环境改变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解析: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故C正确。

答案:C2.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它发病率比较高B.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C.每个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基因是不断变化的D.在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解析:B错误,只增加一个碱基对有可能会导致突变位点后所有氨基酸都改变;C错误,在生长过程中,基因本身不改变,改变的只是基因的表达状态;D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答案:A3.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纯合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A.根据杂种优势原理,从子一代中即可选出B.从子三代中选出,因为子三代才出现纯合子C.隐性品种可从子二代中选出,经隔离选育后,显性品种从子三代中选出D.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解析:根据所需,若新品种为隐性纯合子,则在F2中即可找到,若新品种为显性个体,在F2中即可出现该性状的个体,但不一定为纯合子,经隔离选育后在F3中才能确定是否为纯合子。

答案:C4.(2016·武昌联考)人的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下列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数目改变而引起的是() A.21三体综合征B.白化病C.猫叫综合征D.红绿色盲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多了1条21号染色体导致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故A正确。

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故B错误。

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故C错误。

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故D错误。

答案:A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B.产前诊断能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C.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倍增解析: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是基因内部的变化,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秋水仙素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A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B.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抗虫粮食作物,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运载体DNAD.若转入甘蔗中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生产出来的甘蔗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解析:基因工程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在基因工程的实验操作中一定要注意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来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若转基因甘蔗中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仍可能存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性问题。

答案:B7.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

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

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

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解析:由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玉米杂交,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可知,玉米非糯对糯性为显性,非甜粒对甜粒为显性,且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组成如图1。

在偶然发现的一个杂交组合中,由某一F1植株自交后代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可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其F1的基因组成如图2。

故A选项较为合理,而B、C、D选项均不能对该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A8.(2016·承德模拟)蚕豆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图为蚕豆病遗传系谱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自然人群中,该病以男性患者居多B.Ⅰ-1、Ⅱ-4、Ⅲ-6的表现型相同,但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Ⅱ-3和Ⅱ-4再生一个女孩,患蚕豆病的概率是1/2D.Ⅲ-6与一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 解析:由于蚕豆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人群中该病患者以男性居多,A正确;Ⅰ-1和Ⅲ-6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而Ⅱ-4一定为杂合子,B正确;Ⅱ-3和Ⅱ-4的女儿不可能患蚕豆病,故所生女孩患蚕豆病的概率为0,C错误;Ⅲ-6与一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2×1/4=7/8,D正确。

答案:C9.(2016·信阳模拟)下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卷叶(B)对直叶(b)为显性,红花(C)对白花(c)为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配子死亡,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C.由图判断图乙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解析:乙植株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甲植株能产生AbC、ABc、abC、aBc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但乙植株产生的配子有AbC、Aac、BbC、aBc,因Aac和BbC分别缺失一种基因而导致配子死亡,因此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C、aBc,A错误;通过测交甲植株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子代,而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子代,B正确;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BbCc,C错误;甲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占9/16,而乙植株自交后代中有1/4AAbbCC、1/2AaBbCc、1/4aaBBcc,高茎卷叶植株占1/2,D错误。

答案:B10.(2016·南昌模拟)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材料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诱导使害虫抗药性增加解析:种群中由于突变的存在,使种群中有许多变异类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A项正确;施用农药后,通过生存斗争使种群的数量下降,故B项正确;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淘汰抗药性弱的个体,剩下抗药性强的个体并不断积累,使种群的数量增多,故C 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2分)11.(13分)(2016·杭州模拟)遗传性胰腺炎是一种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家族患遗传性胰腺炎和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遗传系谱图。

(1)如果遗传性胰腺炎致病基因用A表示,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Ⅲ-1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Ⅲ-2与Ⅲ-3婚配后,准备生育后代。

①如果胎儿是男孩,则他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进一步确定此男孩携带哪种致病基因,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

②Ⅲ-3产前检查时,对从羊水分离到胎儿脱落的细胞进行系列分析,确定胎儿的基因型为aaX b X b Y。

胎儿性染色体多了一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Ⅲ-1与Ⅲ-4婚配,建议他们生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Ⅲ-1表现正常,因此基因型为aaX B Y。

(2)①由于Ⅲ-2患有遗传性胰腺炎,其母亲正常,故其基因型为AaX B Y,Ⅲ-3表现型正常,由于其外祖父患有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因此其母亲一定是携带者,故Ⅲ-3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或者aaX B X b,概率各为1/2,若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患有遗传性胰腺炎的概率为1/2,患有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概率为1/2×1/2=1/4,因此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1/2×1/4=1/8;欲进一步确定基因型,对于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采取基因诊断的方法。

②由于胎儿的基因型为aaX b X b Y,而其父亲的基因型为AaX B Y,其母亲的基因型只能为aaX B X b,因此多出的染色体只能来自其母亲,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携带b基因的X染色体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造成的。

(3)由于Ⅲ-1基因型为aaX B Y,Ⅲ-4基因型为1/2aaX B X B或者1/2aaX B X b,建议他们生女孩,因为生女孩不患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答案:(1)aaX B Y(2)①1/8基因诊断②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携带b基因的X染色体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3)女孩生女孩不患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或患病的几率非常低12.(12分)科学家乘坐“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下潜至近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进行科考时,惊奇地发现有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