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主动发生死亡的过程。
这一现象对正常生长发育与细胞自身调节均有着重要作用。
而抗凋亡机制是指生物体通过多种机制来保护细胞免受调控失灵和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使细胞能够顺利生存并发挥其功能。
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疾病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被称为一种主动性死亡,是机体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程序,细胞会自主地从内部切断蛋白质合成和DNA合成的过程,从而进入死亡状态。
细胞凋亡可以通过多种因素诱导发生,包括热休克、DNA损伤、细胞质萎缩、缺氧等。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发生,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信号转导途径、胸腺素及其受体、BDNF/TrkA信号途径、PI3K-Akt通路和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等。
这些信号途径在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抗凋亡机制抗凋亡机制是一组以维持细胞存活为目的的多种生物学反应和分子事件的集合。
生物体通过多种机制来保护细胞免受调控失灵和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使细胞能够顺利生存并发挥其功能。
抗凋亡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节、ATP水平的维持、热休克蛋白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细胞外基质支持和抑制剂表达的影响等。
这些机制相互协作,以保护细胞免受凋亡的侵袭。
三、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由于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作用于大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以促进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调控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临床上,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抗凋亡机制已成为多种药物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对于一些恶性肿瘤,药物治疗方案中会选用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而抗抑制凋亡机制则主要用于一些造血系统疾病和炎症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
另外,对于在新冠病毒治疗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潜在应用价值。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之一,其研究对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凋亡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细胞凋亡的介绍细胞凋亡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程序性死亡现象,是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调控方式。
细胞凋亡的发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各种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在细胞内进行复杂的协调沟通,从而使得细胞执行命运生成出“凋亡体”。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最关键的信号传导系统是凋亡受体(TNF、FAS等)系统和线粒体(mitochondrial)系统。
在凋亡受体系统中,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与其配体(TNF、FASL等)结合后,激活Caspase酶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而线粒体系统与Bcl-2蛋白家族密切相关,当线粒体膜破裂后释放出Cytochrome C等蛋白质,激活Caspase-9酶级联反应,从而催化Caspase酶级联反应,在约20分钟后,可导致凋亡形态的细胞死亡。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密切相关。
不少肿瘤细胞具有抗凋亡能力,其特点是Caspase酶级联反应缺失或被抑制。
因此,研究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理解抗凋亡机制,探讨凋亡途径的药物靶点,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癌症的治疗,有一类治疗策略就是“死亡受体仲裁的肿瘤细胞特异性杀死(Tumor-specific killing via death receptor-mediated apoptosis)”。
这种策略是基于控制凋亡途径的免疫检查点,以诱导肿瘤细胞自我毁灭。
目前已有多个TNF家族成员和FAS成员免疫调节剂在临床试验中被应用,如抗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是针对细胞凋亡进行调控的治疗手段。
四、细胞凋亡的研究热点随着科技的发展,细胞凋亡的研究不断深入。
目前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热点领域:1、细胞自噬(Autophagy)与细胞凋亡:自噬是一种可调控的细胞质垃圾清除过程,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凋亡是一种体内细胞自主死亡的过程,是机体为了保持内环境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性状。
细胞凋亡可以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途径调节和实现,其过程包括形态变化、核小体碎裂以及噬菌体形成等。
细胞凋亡在机体的很多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胚胎发育、生殖细胞分化以及免疫系统调节等。
同时,细胞凋亡也是一种控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
一些癌症细胞对细胞凋亡的控制失去了平衡,导致这些细胞在体内过度增殖、形成肿瘤。
因此,控制癌细胞的凋亡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控制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中,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内源性通路由于细胞的生理过程和受到的压力而发挥作用,主要包括线粒体相关通路、内隐凋亡途径等。
而外部刺激,例如细胞的激素变化、药物治疗等,都会影响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进程。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常具有减少细胞凋亡的特点,这是癌细胞能够在体内长期存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可以有效地治疗肿瘤。
抗凋亡机制是细胞针对环境压力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增殖、迟延细胞凋亡等。
在癌症治疗中,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
未来的肿瘤治疗策略可能会结合控制细胞凋亡和干扰抗凋亡机制,来更有效地治疗肿瘤。
通过对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在肿瘤治疗中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例如,通过特定的药物治疗激活细胞凋亡通路,来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
又例如,通过细胞免疫疗法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等。
总的来说,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还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科学家的加入,为细胞凋亡和抗凋亡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探索和解释。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摘要: 细胞凋亡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维持其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过程。
目前, 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基因调节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机制;意义引言:细胞凋亡对机体的健康发育甚为重要,在生理条件下,它作为机体正常细胞群生长与死亡相协调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清除多余的细胞、无用细胞、发育不正常细胞、有害细胞、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群的自身稳定,从而维持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
细胞凋亡过少时,机体易患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过多时,机体易患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人的艾滋病等疾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细胞凋亡发生异常的结果。
正文:1、细胞凋亡机制1.1 信号传递机制凋亡一般由细胞外的调节因素与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启动。
经活化的受体又启动胞内第二信号系统,激活核酸内切酶,引起DNA 裂解,进而引发细胞凋亡。
细胞外的调节因素包括生理活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等;非生理因素:如X 射线、紫外线、一氧化氮、毒素及化疗药物等;感染因素:如EB病毒、腺病毒及HIV病毒等。
有学者认为,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能使用或部分利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传统信号途径。
传统信号途径包括G 结合蛋白信号途径和酶蛋白信号途径,前者可以调节第二信使cAMP 和钙离子的生成,细胞内cAMP和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对细胞凋亡产生影响;后者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PTK)、Ras-MAPK或JaK-STAT等途径参与凋亡信号的传导。
但众多研究表明可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或死亡信号途径是两种死亡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和Fas 配体与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TNF受体和37? 结合以后所发生的凋亡反应。
目前对TNF和FasL与相应受体结合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及其机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 酶学机制1.2.1 caspases蛋白酶胱冬蛋白酶(caspases)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属于ICE/CED3蛋白酶家族成员,目前发现至少有14种之多,分别命名为caspases1-caspases14。
细胞凋亡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细胞凋亡实验报告篇一:实验14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检测实验14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检测20世纪60年代人们注意到细胞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死亡方式: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
细胞坏死指病理情况下细胞的意外死亡,坏死过程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细胞肿胀,核碎裂,继而溶酶体、细胞膜破坏,细胞内容物溢出,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apoptosi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花瓣或树叶凋落,意味着生命走到了尽头,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
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守自身程序的主动死亡过程。
凋亡时细胞皱缩,表面微绒毛消失,染色质凝集并呈新月形或块状靠近核膜边缘,继而核裂解,由细胞膜包裹着核碎片或其他细胞器形成小球状凋亡小体凸出于细胞表面,最后凋亡小体脱落被吞噬细胞或邻周细胞吞噬。
凋亡过程中溶酶体及细胞膜保持完整,不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时的生化变化特征是核酸内切酶被激活,染色体DnA被降解,断裂为50~300kb长的DnA片段,再进一步断裂成180~200bp整倍数的寡核苷酸片断,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梯状”电泳图谱(DnALadder)。
细胞凋亡在个体正常发育、紫稳态维持、免疫耐受形成、肿瘤监控和抵御各种外界因素干扰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凋亡细胞具有一些列不同于坏死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征,据此可以鉴别细胞的死亡形式。
细胞凋亡的机制十分复杂,一般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加以判断,同时不同类型细胞的凋亡分析方法有所不同,方法选择依赖于具体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目的(表?)。
表凋亡的检测方法(引自DL斯佩克特等,20XX)形态学观察方法:利用各种染色法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征:(1)DApI时常用的一种与DnA结合的荧光染料。
借助于DApI染色,可以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
(2)giemsa染色法可以观察到染色质固缩、趋边、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
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到内在遗传机制的触发,而主动进行的一种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有序的细胞内分子事件,包括细胞形态的改变、基因的调控以及能量的代谢等。
细胞凋亡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而且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这一概念最早由比利时学者V. Kerr于1972年提出,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到内在遗传机制的触发,而主动进行的一种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如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凝集、细胞器完整性的丧失以及细胞膜内陷或出芽等。
这些特征标志着细胞的死亡过程与细胞的自然生长和分裂过程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细胞凋亡的意义1.维持内环境稳定:细胞凋亡在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体手指和脚趾的末端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会受到程序性的死亡信号,以保证我们的手脚指尖能够保持正常的形状和功能。
同样,生殖器官中精子和卵子的死亡也是为了保证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能够正常进行。
2.清除有害细胞:当体内出现异常细胞,如癌变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时,细胞凋亡机制会对其进行识别并启动死亡程序,以清除这些有害细胞。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3.塑造胚胎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类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凋亡过程,以确保身体各部分能够正常形成。
4.防止过度生长:细胞凋亡能够防止生物体过度生长。
例如,当手指或脚趾末端受到损伤时,周围的细胞会通过凋亡机制进行自我毁灭,以防止伤口处过度生长形成赘生物。
5.参与免疫反应:细胞凋亡在免疫反应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当体内出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时,免疫系统会通过激活细胞凋亡机制来清除这些病原体及其宿主细胞。
这有助于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
6.保持组织更新:在成年阶段,人体需要不断更新和修复受损的组织。
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意义细胞凋亡,又称细胞自杀,是一种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是机体调控由于年龄、DNA损伤、病毒感染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异常细胞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在某些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病中,细胞凋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凋亡由多个信号通路调控,主要包括外部信号和内部信号两个方面。
(1)外部信号外部信号通常由细胞表面膜、毒素等引发,这些信号将会激活细胞的死亡受体,进而引起一系列信号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靶向细胞死亡受体的信号通道,该通道存在于特定细胞表面并激发内部FasL等复合物的形成,转而引起凋亡。
(2)内部信号内部信号是调控细胞凋亡的一种后续作用。
当外部环境对正常生理活动进行改变时,通常会激活细胞内部信号通路,如p53等蛋白质的致死因子。
这些通路会引起细胞内部的级联反应,如活性氧(ROS)的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促进细胞凋亡物质的释放,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
2.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1)肿瘤肿瘤发生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凋亡能够排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而在肿瘤中,这种机制常常失去了平衡,导致异常细胞的无限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当前通过调整遗传修饰或通过药物手段调节细胞凋亡通路已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2)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通常与细胞凋亡通路失调有关。
长期炎症等局部异常状态通常可以导致细胞凋亡通路的活化,从而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凋亡,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维持神经元凋亡通路的平衡对于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细胞凋亡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机制,其可以帮助机体清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形成。
然而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因此,通过调节细胞凋亡通路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健康。
细胞凋亡和生长因子的调控和机制研究

细胞凋亡和生长因子的调控和机制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高效和精准。
而细胞凋亡和生长因子作为目前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其调控和机制研究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进步。
一、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细胞凋亡,也称细胞自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是较为重要的重大生物学过程之一。
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目前还在不断研究中,主要包括外源性、内源性以及程序本身这三个方面。
外源性调控机制主要是指通过一些外在因素来刺激细胞产生凋亡反应。
常见的刺激因素包括放射线、毒素、化学药物、热休克等。
通过这些因素对细胞的刺激,能够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
内源性调控机制则是指细胞在自身内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凋亡反应。
这些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细胞DNA损伤、细胞膜受损以及无法修复的细胞器损伤等,这些因素产生的累积效应会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细胞程序本身,也就是指细胞凋亡过程中,必然存在某些分子程序在调控着细胞凋亡的进行。
例如细胞凋亡中的caspase家族以及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等,这些程序的存在是细胞凋亡能够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生长因子是一类由细胞自身产生并在体内参与调控和维持体内各种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在生物体内,生长因子不仅能够调控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分裂等功能,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刺激细胞分泌其它物质,从而影响整个生物个体的生理与形态发育。
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包括内源性调控和外源性调控。
内源性调控是指生长因子产生于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部对细胞本身进行自身的调控。
例如内源性生长因子家族分化因子(diffrention factors)、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等,这些因子促进细胞的生长、分化等功能。
外源性调控是指环境因素刺激生长因子产生,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
例如外源性生长因子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等,这些生长因子在外部环境中刺激下,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 细胞凋亡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维持其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过程。
目前, 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基因调节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机制;意义
引言:细胞凋亡对机体的健康发育甚为重要,在生理条件下,它作为机体正常细胞群生长与死亡相协调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清除多余的细胞、无用细胞、发育不正常细胞、有害细胞、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群的自身稳定,从而维持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
细胞凋亡过少时,机体易患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过多时,机体易患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人的艾滋病等疾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细胞凋亡发生异常的结果。
正文:
1、细胞凋亡机制
1.1 信号传递机制
凋亡一般由细胞外的调节因素与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启动。
经活化的受体又启动胞内第二信号系统,激活核酸内切酶,引起DNA裂解,进而引发细胞凋亡。
细胞外的调节因素包括生理活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及表皮生长因子等;非生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一氧化氮、毒素及化疗药物等;感染因素:如EB病毒、腺病毒及HIV病毒等。
有学者认为,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能使用或部分利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传统信号途径。
传统信号途径包括G 结合蛋白信号途径和酶蛋白信号途径,前者可以调节第二信使cAMP和钙离子的生成,细胞内cAMP和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对细胞凋亡产生影响;后者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PTK)、Ras-MAPK或JaK-STAT等途径参与凋亡信号的传导。
但众多研究表明可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或死亡信号途径是两种死亡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和Fas配体与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TNF受体和37? 结合以后所发生的凋亡反应。
目前对TNF和FasL与相应受体结合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及其机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 酶学机制
1.2.1 caspases蛋白酶
胱冬蛋白酶(caspases)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属于ICE/CED3蛋白酶家族成员,目前发现至少有14种之多,分别命名为caspases1-caspases14。
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它是通过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核酸内切酶来实现的。
也有人认为凋亡并不总是引起caspases的释放,而caspases的释放也并不总是引起凋亡,很可能还与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有关.。
蛋白酶前体可在天冬氨酸位点上被切断成3部分,H2N端是抑制区域被移去,另一端COOH端断裂成一大一小亚单位称为死亡区域,二大二小亚单位结合成活化酶,可以作用于下游效应caspases,这种级联反应的进行有赖于caspases的调节蛋白、辅助因子、反馈
关系和阈限等控制。
当凋亡外界信号只作用于前体caspases,前体可活化蛋白酶激发因子,激发因子可以活化蛋白酶效应因子,然后作用于底物蛋白,其作用包括以下3个方面:凋亡信号传导级联反应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如核层蛋白和凝胶蛋白等,使蛋白分解引起凋亡;对蛋白酶的调节功能,如灭活细胞凋亡的抑制剂作用、激活下游的核酸内切酶等。
总的来说,在蛋白酶级联切割过程中,caspases-3处于核心位置,不同的蛋白酶分别切割其酶原,使其激活,活化的caspases-3 又进一步切割不同的底物,最终使细胞走向凋亡。
1.2.2 核酸内切酶
核酸内切酶是凋亡的最终执行者,各种凋亡刺激因素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最后激活核酸内切酶,引起 DNA裂解为180-200bp及其整倍数的片段,在凝胶电泳中显示为“DNA梯形带”。
目前所知核酸内切酶至少有4种以上包括核酸内切酶-1、核酸内切酶-2、DUC18和NUC1等。
核酸内切酶经caspases-3激活后,对核小体进行消化切割并产生特征性的“DNA梯形带”,有人认为在凋亡过程中只有一种核酸内切酶参与切割,如核酸切内酶-1家族中的核酸内切酶gamma,有人根据DNA片段有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两种,提出可能有不同的核酸内切酶参与,如核酸内切酶-1 和核酸内切酶-2。
其它参与凋亡过程的蛋白酶还包括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由泛素介导的蛋白酶反应等。
1.3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3.1 线粒体促凋亡机制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是动物细胞生成ATP的主要地点。
有学者认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处于中心地位,并认为Bcl-2家族是增殖和凋亡信号的中心调节剂。
凋亡信号需经线粒体放大,线粒体再释放CytoC凋亡诱导因子、核酸内切酶G、Smac/DIABLO和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激活caspases 级联反应,最终引起凋亡,线粒体改变引起细胞死亡已知有三种机制: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和ATP 产生的破坏;"释放促凋亡因子,如AIF/Cytoc等;改变细胞氧化还原潜能。
死亡类型(凋亡和坏死)不同决定于线粒体的改变。
例如,当激发因子如钙离子、神经酰胺刺激线粒体,结果有两种:一是渗透性不平衡使线粒体肿胀、外膜破裂、电化学梯度破坏和ATP减少使细胞坏死;二是线粒体外膜透性增加,释放CytoC,激发caspases蛋白溶解酶,产生细胞凋亡。
1.3.2 AIF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AIF位于线粒体膜间隙,有研究表明,AIF可以作为非caspases依赖性细胞死亡效应剂,在凋亡信号的作用下,线粒体释放AIF。
AIF 属于旧黄素蛋白类,分子量为57ku,它能与FAD 稳定结合,显示NAD(p)H氧化酶活性。
在死亡信号作用下,AIF发生转移,通过胞浆到达细胞核,和DNA结合,引起非caspases 依赖性染色质浓缩。
也有人认为AIF很可能是caspases 中的一种。
在很多层面上,AIF和caspases配体之间都有交叉,在凋亡早期,当caspases活性发生时,例如在CD95引起细胞凋亡时,caspases-8被激活后出现AIF的释放。
同样,在鬼臼乙叉甙诱导凋亡时caspases-8的活化处于线粒体膜电位的上游,也处于AIF的上游。
活化的caspases和caspases 激活蛋白可以引起AIF从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