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古文期中复习

合集下载

专题08古诗文默写-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原卷版)

专题08古诗文默写-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原卷版)

专题08 古诗文默写1.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3)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

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4)______________,坐我西阁门。

_______________,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5)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6)《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作者浓浓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亡羊补牢,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楚策四》)(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4)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5)韩愈《晚春》一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写晚春时节花木竞发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复习要点总结】【拓展强化练习】(一)【2020南师江宁附中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6分)【甲】蝉【唐】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①垂緌:古时系冠的缨带,这里借喻蝉的口须下垂。

②流:发出。

疏桐:高大的梧桐。

③藉:凭借。

7.三四句中,“”与“”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了蝉的高洁品性。

(2分)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诗句“流响出疏桐”所表现的画面。

(2分)【答案】7.自,非【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字词理解。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蝉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以蝉自况,说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例如权势地位或者有力者的帮助),自然能声名远播”,所以一正一反即“靠自己”和“不需靠别人”对应诗中“自”“非”两字,得出答案。

8.蝉鸣声清脆响亮,不断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像悦耳的音乐,一直在树林间回荡,振奋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找到要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此处为:响、疏桐。

第二步通过语言的修饰,如修饰词和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需要加入想象和联想来完善整个画面。

此类题型强调语言的优美性,同学应多进行语言的修饰。

【乙】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9.解释加点字词。

(4分)(1)城中安.得有此兽(2)童谓吴俗相传尔耳.(3)至使余惊错欲走.(4)徐.而思之10.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总复习(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总复习(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总复习一.古诗词1.山际见来烟,。

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2.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3.峨嵋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4. ,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故园东望路漫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6.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洲西涧》)7.岐王宅里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8.苍苍竹林寺,。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9.黄梅时节家家雨,。

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10.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现在却经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文言文5、伤仲永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2.重点词语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于邑人..宾客其父环谒自是..或.以钱币乞.之..指物作诗立就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贤.于材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父异.焉父利.其然宾客..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名:(1)并自为其名(2)不能名其一处意:(1)以养父母、收族为意(2)宾客意少舒、意暇甚(3)意将隧入于:(1)贤于材人(2)受于人者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文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文理有疏密5.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今:或.以钱币乞之古:今:稍稍..宾客其父古:今:泯然众人..矣古:今:6.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七年级(下)古诗词期中复习讲义

七年级(下)古诗词期中复习讲义

七年级(下)古诗词复习讲义(赵雅琴201403)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5.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答: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的内心杂念消除净尽,“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写出了诗人的欢愉心情,。

“空”是说潭水清澈,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殆尽。

6、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向往佛门清净。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9、“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

10、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二、《登岳阳楼》杜甫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答:对偶、夸张,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衬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答:(1)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

七下古诗 文言文 复习

七下古诗 文言文 复习

七下古诗期中复习(仅供参考)班级:姓名:一、古诗竹里馆1(画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我独自一人,盘腿坐在石头上悠闲自得。

眼前是一片青翠欲滴的幽深竹林,耳边传来一阵微风吹动竹叶发出的“沙沙声”。

此景令我陶醉,我情不自禁的弹起放在腿上的古琴,手指在琴弦上飞快拨动,悦耳动听的琴声飞出很远很远,我时而吹着口哨,时而高歌长啸。

2(画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竹林是如此的僻静、深邃、幽静,没有人知道我独自一人在这里。

不经意间,我抬头仰望,一轮圆月悄然爬上空中,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己与我相伴。

3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答:①运用拟人手法②把月亮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写出诗人新颖想象③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安闲自得的心境。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里可以看出?答:全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愉悦的心境。

从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可以看出。

春夜洛城闻笛5(画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6(画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今夜想必人人都听到了那首《折杨柳》的曲子吧。

此时此情谁又能够安然入睡呢?又有谁的心中不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7赏析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答:①“暗”为“隐约、断续”之意②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隐约听到哀怨的《折柳曲》的心理。

③写出了诗人的忧伤孤独的情怀。

8赏析诗歌首句中的“满” 字有何妙处?答:①“满”“弥漫”之意②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寂静之夜,笛声随着春风弥漫洛阳城的情景。

③反映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情。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逢入京使10(画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答:孤独的诗人远涉边塞,骑马走在荒芜的驿道上,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满是一片凄凉的角色。

诗人又思念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09 诗词鉴赏(必刷真题)【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解析版)

 09 诗词鉴赏(必刷真题)【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解析版)

专题09 诗词鉴赏(一)(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园东望路漫漫”描绘出诗人西征途中向东遥望长安故园的情景。

B.第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眷念之深。

C.“马上相逢无纸笔”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D.尾句中的“报平安”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乐观。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理?【答案】1.C 2.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的故人,托他传回平安的讯息,“马上相逢”说明了彼此行色匆匆,并不是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作者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单之中寄寓着诗人思念亲人的一片深情,颇有韵味。

诗句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2022春·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古诗文复习默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古诗文复习默写

(七下)1——15课古诗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山中杂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2、《竹里馆》中写诗人活动的两句,。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

4、《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

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5、夜发清溪向三峡,。

6、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侧重表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诗句,现在却常是忧郁。

,;,。

7、写木兰从军原因的诗句:8、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9、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10、描写边塞月夜的诗句是:11、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12、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13、描写木兰经历的战争持久和战斗激烈紧张的诗句:14、描写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喜悦心情的句子:,,,,,。

15、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那一句?16、初,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17、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蒙曰:“,,!”18、钟山风雨起苍黄,。

,天翻地覆慨而慷。

19、天若有情天亦老,。

20、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21、,二月初惊见草芽。

,。

《春雪》22、此心曾与木兰舟,。

,出关书信过泷流。

,海浸城根老树秋。

,。

23、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

24、家在闽山西复西,。

如今不在莺啼处,。

家在闽山东复东,。

而今不在花红处,。

25、寂寂竟何待?。

,。

当路谁相假,。

,。

《留别王维》26、画栋朝飞南浦云,。

27、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诗》1。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三行对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

[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清,清澈,与“浊”相对。

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

通,畅通,贯通。

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古诗古文期中复习班级姓名成绩一、阅读赵师秀的《约客》回答下列问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二、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情景。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像,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

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三、阅读李白的《从军行》回答下列问题。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四、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五、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六、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七、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八、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古文阅读(一)、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

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

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

梁君怒,欲射行者。

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

②彀gòu弓:拉开弓。

③御:车夫。

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

⑤祠:祭祀。

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4分)家人发.箧视之()他日补缀.旧纸()卒.用其人()必以人祠,乃雨.()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太祖常劝以.读书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B.复奏如.初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D.梁君谓行者止.一狼得骨止.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译文:(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用原文语句填空)。

(4分)(二)阅读《黄鹤楼》一文,完成5-8题(共13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州城西南隅.()(2)上倚.河汉()(3)四闼.霞敞()(4)坐窥井邑..()(5)返憩.于此()(6)遂.以名.楼()()(7)亦荆吴形胜..之最.也()()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3)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7.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

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甲文: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文: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富人于五所园.也()②主人处处款.之()③缘.坡植牡丹、芍药()④窈然..深碧()四围灌木蒙丛..()以.实奇()卧房槛.外()奇在磊.石()10.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甲文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2分)11.甲文是从哪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你有何感受?(4分)12.两篇文章都是以为顺序来说明事物的,环境的共同特点是,从甲文的一句和乙文的可以看出。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3)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4)坐其中,颓然碧窈。

(5)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参考答案:古诗一、1.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2.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二、1.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 2.甲诗: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留别深情。

三、1.“数重围”、“残兵千骑”“独(领)” 2.“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四、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

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五、1、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六、1、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七、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八、1、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古文:(一)1.打开连结终于下雨 2.D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赵普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