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中古诗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词句的理解赏析【考点】:1炼字、虚词(新题型)2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知识梳理】:鉴赏古诗文中的字词(炼字)、名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炼字可以从字意、修辞的角度着手分析。

一般赏析的句子都有以下特点:情感积极向上,具有警示激励作用;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巧用修辞,意蕴深刻;融情(理)于景,情思幽深;用词精练传神等等。

名句赏析考察最多的角度是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其次还有写景、句式、哲理等。

【炼字】答题思路:1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如果该字(词)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要点明;2 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进行分析;3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意为······,(在这里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地思想感情。

易失分点:①使用的修辞手法没有点明;②分析时表达的内容、情感、意境等空洞,泛泛而谈,应侧重于要求的字词来分析。

【句子理解与赏析】答题思路:1 判断该句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若有,要先点明此修辞或表现手法。

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设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融情于景、用典、铺垫、衬托等等,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该修辞或表现手法;2 结合全诗或文本指出该句的作用,表达的情感等。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情感、哲理等)。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春寒(指冬天刚过,春天刚刚来临时的余寒。

此时北方多霜、雪,南方多雨。

)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①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②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③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④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

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

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

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

叫人担心害怕!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简析】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借海棠写自己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 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词释】①甘露僧舍:甘露寺。

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

壑:山谷,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1] 【鉴赏】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复习要点总结】【拓展强化练习】(一)【2020南师江宁附中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6分)【甲】蝉【唐】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①垂緌:古时系冠的缨带,这里借喻蝉的口须下垂。

②流:发出。

疏桐:高大的梧桐。

③藉:凭借。

7.三四句中,“”与“”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了蝉的高洁品性。

(2分)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诗句“流响出疏桐”所表现的画面。

(2分)【答案】7.自,非【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字词理解。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蝉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以蝉自况,说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例如权势地位或者有力者的帮助),自然能声名远播”,所以一正一反即“靠自己”和“不需靠别人”对应诗中“自”“非”两字,得出答案。

8.蝉鸣声清脆响亮,不断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像悦耳的音乐,一直在树林间回荡,振奋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找到要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此处为:响、疏桐。

第二步通过语言的修饰,如修饰词和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需要加入想象和联想来完善整个画面。

此类题型强调语言的优美性,同学应多进行语言的修饰。

【乙】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9.解释加点字词。

(4分)(1)城中安.得有此兽(2)童谓吴俗相传尔耳.(3)至使余惊错欲走.(4)徐.而思之10.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七年级语文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的古诗文,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山中杂诗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南朝梁) 吴均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赏析】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有一副写人的对联这样写道:“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猜猜看,这副对联是在写谁?对,就是诗圣杜甫,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所以并不陌生。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欣赏杜甫的《望岳》。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原文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注释《望岳》: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泰山。

夫:语气词,无实意。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五、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六、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望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

这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约客》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约客》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约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与朋友相约,朋友却久不至的情况呢?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有一位诗人就遇到这种情况,他还把等待的心情写成了一首诗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吧!二、目标1、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

2、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四、注释《约客》:选自《清苑斋集》。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蛙声。

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五、诗意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灯花。

六、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前二句对仗工整(对偶),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泊秦淮》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泊秦淮》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泊秦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原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四、注释《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诗意迷蒙的月色轻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六、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期中古诗古文赏析(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

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练习巩固】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