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凉血解毒疗疮论白薇

合集下载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什么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什么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白薇概述白薇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百合科植物。

它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湿地、河边和山谷等地区。

白薇状似草本植物,具有许多药用价值。

在中医传统中,白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白薇的功能主治。

白薇的功效•清热解毒: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降低人体内的炎症反应。

它可以帮助治疗感冒、发热和急性咽喉炎等症状。

同时,白薇还可以缓解肺炎、支气管炎和慢性咽喉炎等疾病。

•利尿通淋:白薇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减轻水肿症状。

白薇还可以治疗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频等疾病。

•消肿止痛:白薇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能够缓解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和疼痛。

它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疾病时尤为有效。

•安神助眠:白薇被认为具有安神助眠的效果,能够缓解焦虑、失眠和多梦等症状。

它可以促进人体的神经系统放松,提高睡眠质量。

•调节内分泌:白薇对女性月经不调和更年期综合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平衡雌激素水平,缓解潮热、失眠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提高免疫力:白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于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有积极的作用。

它还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组织的再生。

白薇的主治病症1.上呼吸道感染:白薇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咳嗽和喉咙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肺炎和支气管炎:白薇具有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和慢性咽喉炎等病症。

3.尿路感染:白薇有利尿作用,对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频等疾病有治疗效果。

4.风湿性关节炎:白薇可以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肿胀和疼痛,缓解病症。

5.失眠和多梦:白薇可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和焦虑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6.更年期综合症:白薇对于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有调节作用,缓解潮热、失眠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7.免疫功能低下:白薇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

如何使用白薇•内服:一般来说,白薇可以作为中药材煎汤内服。

中药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薇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白薇,学名白薇叶,属于杜鹃花科植物白薇属,是我国的传统草药之一。

白薇叶为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止痛、利尿等方面。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一、化痰止咳白薇具有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

它能够缓解喉咙痒、喘息、声音嘶哑等症状,对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有着良好的效果。

此外,白薇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二、清热解毒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体内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白薇对于各种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疮疖疔疮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三、凉血止血白薇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疾病,如鼻出血、便血、崩漏等。

它能够凉血止血,对于血热引起的出血症状有着良好的疗效。

四、消肿解毒白薇可以消肿解毒。

它对于皮肤肿痛、疥癣湿疹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白薇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五、利尿消肿白薇还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水肿情况。

对于急慢性肾炎、浮肿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六、止痛镇静白薇具有一定的镇静止痛作用。

它可以缓解胃肠疼痛、神经性头痛等症状,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七、清除体内湿热白薇对于体内湿热引起的病症,如肛门湿疹、尿路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清热利湿,缓解相关症状。

此外,白薇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病症,如风湿病、痔疮、口疮等。

它们的疗效与白薇的功效作用有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的作用。

总之,白薇是一种具有较多功效与作用的传统中药材。

它能够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解毒、利尿消肿、止痛镇静、清除体内湿热等。

对于咳嗽、疮疖疔疮、出血疾病、肾炎等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当然,在使用白薇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法和剂量,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作用1. 白薇的简介白薇,学名Polygonum bistorta,又名赤茺蔚、赤茺蓊、茺蔚、赤茺草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白薇属蓼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薇的茎直立,具有扭曲的节间,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小而密集,具有红色花被片。

白薇分布广泛,常见于山地草地、林缘以及湿地等地方。

2. 白薇的功能主治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白薇有以下功效和主治作用:•清热解毒: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疮、咽炎等疾病。

•止血散症:白薇含有丰富的鞣质成分,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咯血、便血等疾病。

•利湿通淋:白薇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尿路感染、浮肿等症状。

•抗菌消炎:白薇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疮疖等疾病。

•缓解腹痛:白薇具有舒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痛、痛经等病症。

3. 白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一般以白薇根茎入药,可以制成饮片、粉末、药酒等形式,或用于煎剂、外敷等。

具体用法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使用白薇时应遵循药物使用剂量和使用周期,不应过量使用。

4. 白薇的药物相互作用目前尚无明确的白薇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

但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中药类、西药类或保健食品类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5. 白薇的研究进展•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白薇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抗氧化研究:白薇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少自由基的损伤,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

•抗炎研究:研究表明,白薇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对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 白薇的贮藏方法•干燥贮藏:将白薇晒干后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可延长保存期限。

白薇的作用与功效

白薇的作用与功效

白薇的作用与功效白薇,学名齿缘杂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毛茛科。

白薇生长在日本、朝鲜、中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

它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等。

白薇的药用部分为根及根茎。

白薇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是白薇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由于其丰富的药用成分,白薇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并且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也显示出了其潜力。

首先,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白薇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薇根茎的提取物经过研究发现具有抗菌、抗病毒的活性,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抑制感染、解毒的效果。

其次,白薇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医认为,白薇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白薇的根茎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舒筋散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另外,白薇中的生物碱等成分也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

因此,使用白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消肿。

此外,白薇还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研究表明,白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可以促进伤口表皮细胞的再生和愈合。

白薇中的多糖也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加速机体对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除了上述功效之外,白薇还具有多种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白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

此外,白薇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预防肿瘤的发生以及延缓衰老。

在临床应用方面,白薇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

首先,白薇可以作为中药使用,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喉痹、疮疡肿痛等疾病。

其次,白薇还可以用于外用,治疗慢性溃疡、烫伤、疖肿等疾病。

此外,白薇还可以作为保健品使用,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白薇简介白薇(Scientific name: 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 Franch)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根茎呈鳞茎状,叶子互生,花单生,果实成熟后近黑色。

白薇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中国的湿润山地,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白薇的功能主治白薇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解毒: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痈肿疮疡等症状。

它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有助于疮疡的愈合。

2.化痰止咳:白薇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痰湿阻滞引起的咳嗽。

它能够化痰平喘、止咳化痰,对于咳嗽、咳痰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活血化瘀:白薇可以活血化瘀,有助于瘀血的消散。

它通络活血,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对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清心安神:白薇还具有清心安神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心慌、健忘、失眠等症状。

它能够安神宁心,对于心脏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抗肿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白薇的使用方法白薇多用于药用,常见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煎汤饮用:将白薇切片后,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可以制成白薇煎汤饮用。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的症状。

2.泡水饮用:将白薇切片后,放入适量的开水中泡制,饮用泡制水。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清心安神的症状,可以起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3.外用敷贴:将白薇切片后,放在患处,用纱布进行固定,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

这种方法适合于皮肤炎症、疮疡等症状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白薇是一种药材,使用时应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进行用药,并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

白薇的副作用和禁忌尽管白薇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和禁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白薇的功效与作用白薇,又称白鲸、白芷、白素、白草,是一种天然草本植物,属于伞形科薇属。

白薇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山间溪边、河滨湿地和沼泽地带,也可见于东北及中南部地区。

白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用途广泛,有祛风散寒、止痛镇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一、祛风散寒白薇具有较强的祛风散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另外,白薇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通过祛风散寒,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肿胀等症状。

二、止痛镇痛白薇具有一定的止痛镇痛作用,可以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

白薇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芳香酮类、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够减轻疼痛、舒缓肌肉、改善血液循环。

因此,白薇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腰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活血化瘀白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的气血运行。

白薇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增强血管的弹性、改善微循环,对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瘀血性痛经、瘀血性瘢痕等。

四、清热解毒白薇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中暑、痢疾、热淋涩痛等症状。

白薇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清热解毒、消炎抗菌,对于热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白薇具有祛风散寒、止痛镇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

白薇无论是作为中药材,还是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白薇作为中药材,可以制成汤剂、胶囊、丸剂等形式进行内服,也可以制成膏药、贴敷剂等形式进行外用。

此外,白薇还可以进行加工提取,制成白薇精油、白薇酊剂、白薇片等产品。

在保健品领域,白薇可以制成白薇口服液、白薇胶囊等产品,作为辅助药物用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生理机能等。

在化妆品领域,白薇可以制成洁面乳、面膜、爽肤水等产品,用于清洁皮肤、淡化色斑、改善肤色等。

正因为白薇具有如此多样的功效与作用,所以也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白薇的资源较为有限且分布较为局限,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加工基地。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中药白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白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炎症,如口腔溃疡、咽喉痛、牙痛等。

•消肿止痛:白薇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因肿痛引起的不适,如乳房胀痛、淋巴结炎。

•利尿通淋:白薇能够促进体内水分代谢,增加尿量,有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对于尿路感染、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改善胃肠功能:白薇可以增加胃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对于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用量通常情况下,白薇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下是一般的用量建议:•白薇饮剂:将白薇研末,每次6克〜12克,加入适量的热水冲泡,可分2〜3次服用。

•白薇药丸:研末的白薇制成药丸,每次30粒〜60粒,可分2〜3次服用。

•白薇口服液: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每次口服20毫升〜40毫升,可分2〜3次服用。

在使用白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儿童和孕妇忌用白薇。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药物对其身体的影响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孕妇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白薇。

2.对于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减小白薇的用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药。

3.严禁长期大量使用白薇。

大剂量使用白薇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皮疹等,因此不能超过医嘱的用量和使用时间。

4.在使用白薇期间,需要注意是否出现药物过敏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白薇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淋、改善胃肠功能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白薇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用量和用药方式。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

中药“清虚热药”——白嶶

中药“清虚热药”——白嶶

中药“清虚热药”——白嶶本品为萝摩科植物白嶶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产于安徽、河北、辽宁。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切段。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根细长、心实、色淡黄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咸,寒。

归胃、肝、肾经。

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二、歌括歌诀:白薇苦咸寒,归经胃肾肝。

通淋利小便,凉血清热烦。

疗疮解温毒,阴虚邪外感。

骨蒸劳热除,虚热咳肿满。

善治蛇咬伤,产后血虚安。

三、临床应用1.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温邪伤营发热本品苦咸性寒,善入血分,有退虚热、凉血清热之功。

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配伍生地黄、知母、地骨皮等滋阴清虚热之品。

治疗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常与当归、人参等补益气血之品同用。

治疗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耗伤阴液,见夜热早凉者,常与生地黄、玄参、青蒿等同用。

2.热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利尿通淋。

治疗热淋、血淋,常与滑石、车前子、木通等利尿通淋之品配伍。

3.痈痘肿毒,蛇虫咬伤,咽喉肿痛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疗疮之功,内服或外用均可。

治疗热毒疮痈,可单用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内服。

治疗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常与山豆根、射干、连翘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同用。

4.阴虚外感本品能清泄肺热而透邪,清退虚热而护阴,治疗阴虚外感,发热咽干,口渴心烦,常与玉竹、薄荷、淡豆豉等配伍,如加减葳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挥发油、强心苷,挥发油中主要为白薇素,强心苷中主要为甾体多糖苷。

本品还含有糖类及脂肪酸类成分。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炎、解热、利尿等作用;水提取物有祛痰、平喘作用;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白薇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白薇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减慢心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凉血解毒疗疮论白薇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又名:山白薇、巴子根、东北薇、白马尾、白马薇、拉瓜瓢、龙胆白薇、老虎瓢根、婆婆针线包。

原植物白薇又名薇草、三百根、牛角风、羊奶子、老君须、苦胆草、羊角细辛、直立白薇、荞麦细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蔓生白薇又名蔓白薇、半蔓白薇、变色白前,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本品药材性状:白薇根茎粗短,类圆柱形,有结节,多弯曲,长约1.5~3~5cm,直径约0.5~2cm。

上面有圆形的茎痕,直径0.2~0.8cm,有的具茎基,直径在0.5cm以上,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长10~25cm,直径0.1~0.2cm,有时弯曲或卷曲,形如马尾,表面棕黄色,有细纵皱。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气微,味微苦。

蔓生白薇根茎较细,长2~6cm,直径0.4~0.8cm。

残存的茎基也较细,直径约0.5cm以下。

根多弯曲。

本品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中医临床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祛痰,平喘等作用。

白薇苷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变慢。

本品还可抑制肺炎球菌。

白薇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平。

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本草图经》曰:“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

茎、叶俱青,颇类柳叶。

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

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

三月三日采根,阴干用。

今云八月采。


白薇根含直立白薇苷A,B,C,D,E,F、白前苷C,H;另有白前苷元和直立白薇新苷A,B,C,D。

蔓生白薇根含蔓生白薇苷A,B,C,D,E、蔓生白薇新苷和白前苷H。

各地所用药材白薇品种较为复杂。

地区之间有将白薇与白前颠倒使用的情况。

白前与白薇,自古就有混淆错用的情况,而现时商品情况则更为复杂。

多数地区所用的为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茎。

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等地用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作白薇。

吉林、辽宁、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又以同科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作白薇使用。

另有一些不同科的植物的根及根茎或全草在一些省区混充白薇使用,均应注意鉴别。

白前与白薇虽同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但二者生态习性、药性功效、外观性状均不相同。

白前生于近水的砂碛洲渚之上,而白薇则生于山野;白前为镇咳祛痰药,白薇为清热凉血药。

区别白前、白薇的商品名称与术语,应以“鹅管白前”(指根茎中空如鹅管)、“龙胆白薇”(指根部丛生如龙胆);“软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实白薇”;“水白前”(指白前生于水边)、“山白薇”(指白薇生于山地)的称谓为正反之误。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合掌消,又名土胆草、合掌消、肿三消、硬皮草;根形似白薇,但簇生情况不及白薇繁密;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安徽、江西等省;黑龙江和江西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药用;(2)紫花合掌消,又名甜胆草;干燥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长1~5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上面可见数个圆形凹陷的茎痕及凸起的茎芽,下面及两侧簇生许多细根,质硬不易折断,根长圆柱形,长5~25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小,棕黄色,气微,有羊膻气,味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外用于疔疮肿毒;黑龙江泰来和辽宁曾以其根作白薇药用,湖北销售的白薇主要为此种,湖南、江西部分地区也有销售;
(3)潮风草,根形似白薇,惟细瘦而繁密;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根清热利尿,功效类似于白薇;河北称其为白薇,吉林有以其根作白薇药用;(4)蔓剪草,根形似白薇;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根用于跌打损伤,疥疮;湖南和浙江部分混称其为白薇;(5)山白前,又名山白薇,分布于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6)群虎草,又名白龙须、蛇辣子、搜山虎、丽江白薇,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根及根茎清热凉血,消炎止痛,安胎,补气;云南、西藏有地区以此作白薇药用;(7)竹灵消,又名白薇、川白薇、牛角风、白龙须、老君须、大羊角瓢;干燥根茎粗短,多分枝,略呈块状,长1.5~3cm,直径5~10mm,上方可见密集的茎痕或残留茎基,节间极短,有的残留有茎,茎上具交互对生的叶痕,下端密生须根,根细长圆柱形,多弯曲,长10~15cm,直径0.7~1.5cm,表面黄棕色,稍有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中央有细小的黄色小木心,气微,味淡;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四川;四川省销售的白薇主要为此种;(8)芫花叶白前,安徽、江西及陕西部分地区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9)毛白薇,根形似白薇,细长但较疏;分布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称其为白薇,苏州地区和湖北襄阳、黄岗地区有以此作白薇入药;(10)青洋参,又名大耳白薇,分布于湖南、
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全株有毒;(11)徐长卿,河南、陕西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陕西使用药材直立白薇中常混有徐长卿;(12)柳叶白前,河南、安徽、江苏常州、江西上饶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江苏及江西用全草;(13)太行白薇,根部形态似潮风草根;分布于山西太行山、小西天及运城雪花山等地;运城及河南辉县、济源等地山区群众称其为白薇;(14)催吐白薇,又名催吐白前,分布于台湾、四川、云南。

(15)多花娃儿藤(萝藦科),又名七层楼、土细辛、双飞蝴蝶,分布于华东及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根用于小儿惊风,白喉,咳嗽谈喘,月经不调,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江苏个别地区以及安徽霍县混称其为白薇;(16)卵叶娃儿藤,分布于江西、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云南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17)云南娃儿藤,又名白薇、白龙须、娃儿藤、水辣子根、老妈妈针线包;干燥根茎横生或斜生,呈结节状,长2~6mm,直径约5mm,上方有茎痕成簇排列,并有残茎基,茎痕直径2~3mm,下面簇生马尾状细长圆柱形根,长15~20cm,直径1~2mm,表面黄白色、土黄色或黄棕色,多顺直,时而显波状弯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中有一小黄色木心;分布于贵州、云南,根称小白薇,用于跌打损伤,风
湿骨痛,肝炎,胃溃疡,虚劳,恶性疟疾;云南以气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
(18)石刁柏(百合科),又名小百部,分布于新疆,各地多有栽培;河北曾有以其根部充白薇药用;(19)南玉带,药材形态与“白前”项下龙须菜基本一致,惟质地较软;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有以其根部充白薇;(20)长蕊万寿竹,又名万寿竹、牛尾参、竹凌霄;干燥根茎横走,曲折呈结节状,上方可见圆盘状的茎痕或残留茎基,具有明显的环节,残存棕褐色鳞片,须根丛生,状如马尾,细长圆柱形,多弯曲,长6~20cm,直径1~2.5m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纵皱纹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中央有淡黄色小木心,气弱,味淡而甚黏;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根用于肺痨咳嗽,食欲不振,胸腹胀满,筋骨疼痛,腰腿痛,外用于烧、烫伤,骨折;四川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入药;(21)万寿竹,又名石竹根、白毛七、白龙须、竹叶参、竹根七;药材性状与长蕊万寿竹相似,惟根较粗壮;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福建、台湾;四川、贵州有以其根及根茎充白薇药用;(22)宝铎草,药材性状与长蕊万寿竹极相似;分布于华北、中南及辽宁、吉林等地;四川有地区以其根部充白薇入药;(23)毛大丁草(菊科),又名兔耳风,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广东、广西等地;两广地区以其全
草误作白薇药用;(24)兔儿伞,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等地;吉林、辽宁的个别地区以其地下部分混称白薇;(25)银兰(兰科),分布于陕西、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北、贵州、四川、西藏,全草用于高热不退,口干,小便不利,咳嗽痰喘,感冒,骨折,软组织扭伤;湖北部分地区以其根部混充白薇药用;(26)野鸢尾(鸢尾科),又名白射干,江苏有以其根及根茎充白薇药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