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听《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一年级《咏华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咏华山》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我能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双绿线中的11个字,认识2个偏旁。
我能利用上下文或通过查字典、上网等方法或途径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优美的书写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我能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为古诗配画。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我通过朗读联系上文,找到文中与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并借助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诗的意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我能利用资源(如:图片、文字等)了解华山及寇准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搜集资料。
华山:寇准:利用“加、减、换、编儿歌、猜字谜等方法记忆,比一比看谁记得生字多。
2、预习要求:一读、二圈、三标、四问。
我会读——为汉字注音。
(你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字读音吗?请在该字的下面点上“·”。
)①()()()()咏沿艰难()()()()顶禁吟诵()()()赞宋寇②()()()()华间与齐()()()称代岁我会写——识记字形。
华:间:与:齐:称:(偏旁:)代:岁:(偏旁:)、请根据课文中读音给生字组词。
(注意“华、间、称”在文中的读音!)huà( )华huá( )我会用:汉字开花。
华间与齐称代岁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初读课文。
①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②我知道文中的“小孩儿”是()代的(),吟诵《咏华山》时,他才()岁。
③我会吟诵《咏华山》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④我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请教:精读课文。
①引导学习:我理解“艰难”、“情不自禁”的意思我能说出对华山的印象。
②小组合作学习: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我能找到与文中对应的诗句。
文诗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随笔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手段把学会上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时我采用看看、读读、想想、画画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多做讲解,而是借助插图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通过指导朗读来体会。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掌握诗句的意思,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简笔画,通过图画的描绘,帮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以图为主,使小学生容易看懂,也较好地让学生根据图画辅助之背诵。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诵,学生的兴趣很浓,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背诵。
第1页共1页。
听《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听《咏华山》堂教学有感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作者:刘颖听《咏华山》有感星期二上午第二节,我有幸看了一段录像资料,是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的教学实况,看了之后,感触颇深,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教师朗读很有味,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一句,“远远近近”这个表示山多的词学生老是读不好,老师适时的示范,让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读得比较到位,进步很明显,老师适时表扬,更激发了学生读好书的兴趣。
我想,他之所以能把书读得这么入味,之前一定花了很多的功夫熟悉教材,将文读了很多遍,就像大海,表面看似乎波澜不惊,海底深处却是汹涌澎湃。
老师读书看似轻轻松松,殊不知背后凝结了多少努力的汗水!(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文题目)2、不忘时时处处灌输读书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
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的基础上读好文。
这节上,老师多次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如:“华山真高啊!”一句,华山究竟有多高?学生并不知道。
这时,老师适当地介绍,华山有两千多米高,再与同学现在所处的体育馆作比较,“体育馆高不高?”“高!”“而华山却有10个体育馆那么高!”这样一比较,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他们就能较容易地体会华山的高,从面读好“华山真高啊!”这句话。
当学生一句话读得比较好时,老师这样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一定是带着想象读书的,真不错!其他小朋友也要像他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
”时时处处不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和学生一起画图来理解文,体会华山的高,进而读好文。
如:老师画远山,让学生指一指近处的山该画在哪儿呢?太阳该画哪儿呢?白云呢?山腰在哪里呢?画一朵白云行吗?为什么呢?……通过和学生一起画图,再现文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并读好文,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3、堂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
《咏华山》教案设计

《咏华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华山》。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华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咏华山》。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景象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咏华山》全文、图片、相关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华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华山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华山的第一印象。
(3)教师简介华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华山》。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3. 理解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华山的高、险、奇等。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
4. 欣赏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表达手法。
(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华山之巅,感受其雄伟壮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强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复述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咏华山》。
(2)写一篇关于华山的小作文,可以是描绘华山的景色,也可以是表达对华山之美的感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咏华山》教学反思《咏华山》教学反思1课时目标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过渡:看,这就是华山。
(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自由读。
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
(师行间巡视)(2)生找句子。
讨论:(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咏华山》语文教案

《咏华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咏华山》,了解华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咏华山》诗歌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华山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咏华山》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杜甫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诗歌意境,感受华山的壮丽景色。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将诗歌中的景象与实际景观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咏华山》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咏华山》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查阅一些关于华山的相关资料,对华山有一定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华山的图片或者播放华山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华山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咏华山》诗歌做好铺垫。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华山》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华山美景的感受和想象。
5.2 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作业可以包括写一篇关于华山的想象作文,或者选择其他诗人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进行鉴赏。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教师可以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咏华山》诗歌。
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五篇范例)第一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咏华山》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彭艳萍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咏华山》。
3.情感目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
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
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
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3.教学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
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
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咏华山课文教学反思

咏华山课文教学反思引言咏华山是一首描写华山壮丽景色的经典诗歌,它既展示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也展示了人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将咏华山作为文学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咏华山课文教学进行反思,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够,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诗歌的内容,缺乏对于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 教学方法不当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讲解的方式来介绍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的 passivity,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理解。
我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己思考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 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咏华山虽然是一首经典的名篇,但学生在欣赏时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他们对华山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多,这也难以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感情。
我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考核压力过大由于学生要应对各科目的考试压力,他们更加注重记忆诗歌的内容,而忽略了对于诗歌的理解。
学生普遍感到诗歌是“无用功”,不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我应该鼓励学生享受诗歌的美,将其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
改进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策略:1.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在课堂上,我应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解、讨论、分组合作等。
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我也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后进行讨论和写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我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可以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听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听《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看了一段录像资料,是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的教学实况,看了之后,感触颇深,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1、教师朗读很有味,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一句,远远近近这个表示山多的词学生老是读不好,老师适时的示范,让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读得比较到位,进步很明显,老师适时表扬,更激发了学生读好书的兴趣。
我想,他之所以能把书读得这么入味,之前一定花了很多的功夫熟悉教材,将课文读了很多遍,就像大海,表面看似乎波澜不惊,海底深处却是汹涌澎湃。
老师读书看似轻轻松松,殊不知背后凝结了多少努力的汗水!
2、不忘时时处处灌输读书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
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好课文。
这节课上,老师多次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如:华山真高啊!一句,华山究竟有多高?学生并不知道。
这时,老师适当地介绍,华山有两千多米高,再与同学现在所处的体育馆作比较,体育馆高不高?高!而华山却有150个体育馆那么高!这样一比较,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他们就能较容易地体会华山的高,从面读好华山真高啊!这句话。
当学生一句话读得比较好时,老师这样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一定是带着想象读书的,真不错!其他小朋友也要像他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
时时处处不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和学生一起画图来理解课文,体会华山的高,进而读好课文。
如:老师画远山,让学生指一指近处的山该画在哪儿呢?太阳该画哪儿呢?白云呢?山腰在哪里呢?画一朵白云行吗?为什么呢?通过和学生一起画图,再现课文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并读好课文,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3、课堂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
学生每答对一次问题,读好一句话,老师都不忘及时评价:你真聪明!进步可真大!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在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了。
4、注重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讲完生字后,老师请学生拿出习字本,这时,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写,而是先摆姿势,看谁的姿势正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灵活的应变机智,更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确定教法、学法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挖掘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何充当好引导都的角色,轻松地驾驶课堂,这将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