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描写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2019年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2019年中考语文作文指导及优秀作文写作文有六字箴言: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引人入胜。

为内容和中心服务,不宜拖沓。

应简洁、利落。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充实、丰富的内容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刚健,比喻文章的结尾应表现力强注意五点,就可得高分1首尾呼应,扣题得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而使文章相互脱节,给人以残缺感。

2留有空白,令人回味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余音袅袅,三日不散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

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人天相隔,骨肉永离。

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4总结题意,深化中心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5抒情言志,打动人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学好这七法打造完美凤头1悬疑法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定的疑问,引起读者好奇,使人想进一步了解事情如何发展,吸引读者的目光。

一般用在故事、小说或是描写事件的文章,用悬疑的方法来作为事件的开端,使文章一开头便引人入胜,引起别人阅读的兴趣。

2破题法又叫做“开门见山法”或“直起法”,也就是在文章第一段直接说明题意,点破题目的意思,或是揭露文章的中心思想,让读者一目了然,开门见山。

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紧扣题目,直指题心,直接说出题目的意思,把中心思想写出来,会让文章一开头如万马奔腾,气势十足,使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3引述法在文章的开头引述古人的名言佳句,或是中外谚语、俗语、诗歌,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增加说服力,引起读者共鸣。

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1、 写生活的小细节。要写父母,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怀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在里头了。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 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请摆脱陈旧的套数,要明白,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人怎么变化了。
1、 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
2、 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如《我的辅导员》就限定了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有的在材料中要求写你身边的人;有的材料要求写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人的不同表现;有的题目是《爸爸变了》就要求你写以前和现在爸爸的不同样貌。
中考满分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一事一人
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就好像,我们摄影的时候,镜头慢慢推进,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 (2)多事一人
1、 通常我们以写的人为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让人了解你是在写人,在题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饰语,把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写入,如《可爱的老爸》;或者把我对一个人的情感写入《难忘的他》,这里面“我”基本上是不对人物进行议论的。

2019中考命题作文指导4篇

2019中考命题作文指导4篇

2019中考命题作文指导4篇快临近中考了,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在最后剩下的冲刺时间里把复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再有作文的复习更是重头戏,那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2019中考命题作文指导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欢迎阅读参考!2019中考命题作文指导(一):作文命题日趋生活化出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许淑君指出,纵观近五年来的中考作文,体现着稳中有变的规律,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中考作文,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命题的规律和写作的主题。

近年来,青海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以半命题和话题作文居多,基本采用二选一的形式。

在内容上,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接地气,贴近生活实际。

例如:2017年西宁市中考作文题目,一是以“发现”为话题,这类题目不设障碍,生活中处处有发现,学生可以写的东西非常多,比如《我发现了妈妈的白发》《我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在许淑君看来,“发现_____”学生们选取的角度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多主题充分发挥写作空间,这类话题作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离题、偏题,只要突出“发现”这一主题就可以。

半命题作文以“走进______”为题,其中,所补的内容,题目都会给出一定的提示语,这类作文关键在于高明补题、精心构思。

在主题上,离不开“情”“理”二字。

在许淑君老师看来,中考作文的主题无非两个字,一个是“情”字,一个是“理”字,情如友情、乡情、亲情、恋情、爱国情、对专业的衷情……还有一个“理”字,这个理就太多了,譬如做人的理、处事之理……表达方式上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另外,中考作文淡化了文体的限制,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选择。

许淑君认为,无论什么文体,中心都是统帅,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绝对不能游离中心,二者是统一的关系。

平时要注重积累素材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学生都能读懂,这样的命题让学生有话说,容易写,学生比较容易适应。

在许淑君看来,要写好中考作文,功夫在平时。

学生们最好是从初一开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

2019河南中考作文写作指导_写作方法

2019河南中考作文写作指导_写作方法

2019河南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徐冰--今年的河南中招作文题目延续了传统的“二选一”模式,形势稳定,难易适中。

第一题不出意料,半命题作文,“-------让我出彩”,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了学生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的机会,此题好写,但写好不易,拿高分不易。

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出彩”的定位与解读,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难忘、精彩等题目十分常见,稍有不慎就会拿这些素材来“新瓶装旧酒”,也就恰恰落入了选材的窠臼。

横线上可以补充具体的行为如:读书、运动、书法等,也可以补充抽象的品质,如:坚持、宽容、善良等,补充的内容决定了立意的高下,能够看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如果出彩的仅仅是展示特长、收获奖项,就难免格调不高,如果能关注精神成长,结合时代旋律,放眼社会发展,立意将更高一筹。

同时,越是人人都有话可说的题目,越是不容易出彩拿高分。

想要在众多作文中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就一定要“出彩”——或者立意高远、或者情真意切,或者构思巧妙,或者语言鲜活。

相对于第一题,第二题材料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为对材料寓意的理解容易偏差,寓意把握不准容易写出跑题作文。

时钟与指南针的争论关键在于对自身价值的理解,一个需要变化,一个需要坚守。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何理解“价值”和“坚守”显得尤为重要,此题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富于针对性和启发性。

材料本身的障碍不大,首先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从故事中解读出价值、坚守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输出,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和创作,大部分学生面对材料作文常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困境。

关于“坚守”,考生们接触过的素材并不少,黄大年、南仁东坚守初心,以身许国,是对理想的坚守;焦裕禄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是对清廉的坚守;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素是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要避免事例堆砌,陷入空谈。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坚持阅读,注重语言训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看、多听、多想、多写,熟练成自然,才能养成规范表达、生动表达的习惯,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立意、流畅表达。

2019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开头和结尾

2019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开头和结尾

2019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开头和结尾一、开门见山法(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很多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记一次乒乓球赛》的开头,交代了时间的人物、起因和时间。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美好生活的剪影》的开头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3)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一篇题目是《记一堂生物课》的作文开头是这样的:“上课铃声响了,大家都走进了生物实验室。

”二、非开门见山法这里所说的“非开门见山法”,并非无“门”,而是使用写作技法(如议论、描写、抒情、引用等)、修辞方法(如设问、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设置悬念等)把“门”装饰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进而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主题,更引人入胜。

如:(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

”渲染了哀牢山中长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

例文《逝去的岁月》、《分房》开头使用的是这种方法。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过,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2019中考语文满分作文写作技巧

2019中考语文满分作文写作技巧

2019中考语文满分作文写作技巧看到别的考生中考作文拿满分是不是很羡慕,其实中考语文作文想要拿到满分并不是难事,只要考生做到以下六点,中考网相信你也可以中考语文作文拿满分。

写好一种体裁写记叙文,就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遵循两个原则1、真实才能动情。

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2、妙语才能煽情。

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做好三字要求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

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执行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本文是关于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一):要留下一点空白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在写作时拿不准的就是不知道不该写什么,惟恐不尽、惟恐不明,结果文章冗长累赘,一览无余。

难怪读后索然寡味。

怎样才能使文章留下令人回味的余韵呢?讲究一点空白的艺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在这方面,中外电影艺术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

曾获日本东京电影节大奖的我国影片《老井》就有一处空白的妙笔。

如果依照原小说,影片的结尾应是表现老井村人得水后喝水的喜悦。

可该片导演认为,这样的结尾太直太露,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力度。

于是,他把结尾处处理成让一块记载着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石碑充满银幕。

编导通过这块石碑省去了对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具体叙述,但观众却从这块石碑中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生存努力。

一块石碑使艺术的悲壮美和历史的厚重感融为一体。

据日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说,他们真正感受到震动的就是结尾这块石碑。

还有些空白,它留给读者的并不是一种结局或一个结论,它是多维的,这样的空白其意蕴又较之前述更深了一层。

法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就属于这样的空白。

小说围绕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描写了主人公玛蒂尔德追求享受所导致的不幸遭遇。

作者在写她为了赔偿朋友的一条钻石项链,债台高筑,历尽15年的艰辛,终于还清了债务后,接着于结尾处点明原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便戛然而终。

今后玛蒂尔德是庆幸假项链使自己克服了爱慕虚荣从而更加勤俭朴素,还是用百倍的疯狂去报复生活对她的嘲弄?这些,作者都略而不谈留下空白,让读者的想象去驰骋,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悠然不尽的美感。

其实,文章的空白又岂止在结尾,凡是可写可不写或读者可想而知的都在空白之列,有时不写可能比写更有魅力,正所谓此时无“字”胜有“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即是由此而来。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 5 篇快临近中考了,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在最后剩下的冲刺时间里把复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再有作文的复习更是重头戏,那2019 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2019 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欢迎阅读参考!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在写作时拿不准的就是不知道不该写什么,惟恐不尽、惟恐不明,结果文章冗长累赘,一览无余。

难怪读后索然寡味。

怎样才能使文章留下令人回味的余韵呢?讲究一点空白的艺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在这方面,中外电影艺术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

曾获日本东京电影节大奖的我国影片《老井》就有一处空白的妙笔。

如果依照原小说,影片的结尾应是表现老井村人得水后喝水的喜悦。

可该片导演认为,这样的结尾太直太露,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力度。

于是,他把结尾处处理成让一块记载着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石碑充满银幕。

编导通过这块石碑省去了对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具体叙述,但观众却从这块石碑中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生存努力。

一块石碑使艺术的悲壮美和历史的厚重感融为一体。

据日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说,他们真正感受到震动的就是结尾这块石碑。

还有些空白,它留给读者的并不是一种结局或一个结论,它是多维的,这样的空白其意蕴又较之前述更深了一层。

法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就属于这样的空白。

小说围绕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描写了主人公玛蒂尔德追求享受所导致的不幸遭遇。

作者在写她为了赔偿朋友的一条钻石项链,债台高筑,历尽15 年的艰辛,终于还清了债务后,接着于结尾处点明原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便戛然而终。

今后玛蒂尔德是庆幸假项链使自己克服了爱慕虚荣从而更加勤俭朴素,还是用百倍的疯狂去报复生活对她的嘲弄?这些,作者都略而不谈留下空白,让读者的想象去驰骋,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悠然不尽的美感。

其实,文章的空白又岂止在结尾,凡是可写可不写或读者可想而知的都在空白之列,有时不写可能比写更有魅力,正所谓此时无“字”胜有“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即是由此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描写
描写是一般叙述文体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手段。

那么,什么是描写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作人物描写静动态描写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描写的内容。

一、细描与白描
1.细描。

细描是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进行浓笔涂抹,细描是文章的血肉。

可以说,没有精湛的细描,就不会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文章的真实感。

大文豪鲁迅说过,描写人物最好写他的眼睛。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情景就采用了细描。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正是这个细描,写出了父亲的艰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先前买酒时,付钱时得意洋洋地排出九文大钱,而到后来却摸。

这些细描,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而又迂腐穷酸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2.白描。

白描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比如,《孔乙己》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这里
未加任何夸张、渲染,可是一个饱受欺凌的旧知识份子孔乙己的形象却鲜活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二、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常用的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通常用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种衬托,描写出罗敷无与伦比的惊人之美,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