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与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1)
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发展的关系研究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拯救了无数生命,使人类在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占据了优势。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耐药性的发展不仅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功能、干扰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核酸代谢等。
当抗生素进入人体后,它们会针对细菌的特定靶点发挥作用,从而抑制或杀死细菌。
然而,细菌并非束手就擒,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抗生素的压力,从而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治疗中,部分医生可能会在没有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的剂量不足、疗程不够。
这种不规范的使用方式无法彻底清除病原菌,反而给细菌提供了适应和变异的机会。
例如,对于一些普通感冒等病毒性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有些患者会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不合理用药,这就增加了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在农业和畜牧业中,抗生素也被广泛用于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
大量的抗生素被添加到饲料中,使得动物体内的细菌长期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中,从而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此外,这些耐药菌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性问题。
患者自行用药也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人在出现轻微感染时,会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而不遵循医嘱。
他们可能会随意增减药量、更换药物品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这些行为都极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耐药性的发展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
过去一些容易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如今可能因为耐药菌的出现而变得棘手。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药结核病等,治疗这些疾病往往需要使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甚至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也降低了治疗效果和治愈率。
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抗生素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然而,由于不适当的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
抗生素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医学治疗的格局。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抗生素几乎能够完全消除细菌感染,这使得人们对细菌感染的恐惧大大降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逐渐进化出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就是细菌耐药性的本质。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能够抵御抗生素的杀伤作用,继续存活并繁殖。
这是由细菌的遗传变异和水平基因传递所导致的。
当细菌感染个体被抗生素治疗时,一些个体细菌可能已经具备了某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细菌,从而使整个菌群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
当抗生素被不适当地使用或滥用时,细菌耐药性问题就会愈加严重。
例如,当个体因感冒或者流感而服用抗生素时,这显然是不必要的。
此外,未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过量使用抗生素或过早停药也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
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对于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需要综合而全面的策略。
首先,医学界和决策者需要采取措施,推动正确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认识。
这包括教育医生和患者关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按照医嘱使用、遵守疗程等。
其次,需要投资研发新型抗生素。
由于细菌能够迅速适应已有的抗生素,寻找新型抗生素对于应对细菌耐药性至关重要。
此外,推动药店的合理化经营,限制非法销售抗生素也是必要的。
此外,大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行动中。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确使用抗生素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此外,增强个人和公众的卫生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常洗手、咳嗽时使用纸巾遮挡口鼻等。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
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都难以解决。
微生物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微生物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微生物耐药性的形成和影响微生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导致这些药物无法发挥预期效果。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
在理解微生物耐药性的形成和影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1. 高频率的抗生素使用:人们对于感染疾病的认知改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导致了抗生素应用的普及化。
然而,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暴露在药物长期作用下,从而可能引发微生物对药物的适应性变异。
2. 抗菌剂选择压力: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不断变异和适应环境的细菌群体。
当暴露于不同类别、种类和浓度的抗菌剂时,只有适应性强的细菌才能存活下来并传播。
3. 基因转移和突变:基因可以通过水平转移,在不同细菌之间迅速传播。
此外,突变也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耐药性形成机制,通过突变可以导致细菌产生靶点改变,从而逃避抗生素的攻击。
微生物耐药性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一旦细菌感染失去响应,我们将无法控制和治疗一系列传染病,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缓微生物耐药性发展势头、保护公共卫生健康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所在:1. 防止过度使用:许多感染疾病并不真正需要抗生素干预。
通过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并仅为真正需要用药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式,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选择适当的抗菌剂:根据细菌对特定抗菌剂产生耐受性或敏感性,选择恰当类型和剂量的药物有助于防止耐药性进一步扩散。
3. 合理的疗程:按照医嘱进行规定时长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提前停药或不完整地完成生物治疗可能导致微生物顺利适应药物环境,导致耐药株的产生和传播。
4.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知:公众应该意识到抗生素并不是治愈所有感染的万能药物。
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于感染疾病及其合理处理方式的认知,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细菌耐药性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是细菌对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的另外一种主要的作用机制。这 里所指的靶位主要包括抗生素与之结合发挥作 用的细菌核糖体和被抗生素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抑制的某些酶 类或有关的蛋白等,这些酶和蛋白通常被称之 为靶酶或靶蛋白 。
已经研究清楚: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1in-bondingproteins, PBPs)、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50S核糖体,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以及克林 霉素的作用靶位为30S核糖体、利福霉素类的作 用靶位为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喹诺酮类的 作用靶位为DNA螺旋酶,磺胺类的作用靶位为二 氢叶酸(dihydropteroate)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为细胞壁五肽末端的D—丙 氨酰—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这些作用靶位结 构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下图 可以清楚的显示不同药物的作用靶位。
l一抑制细胞壁合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等;2一DNA促旋酶抑制剂:喹诺酮类; 3 一RNA聚合酶抑制剂:利福平; 4—5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 可霉素类; 5—3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四环类、大观霉素、氨基糖苷类; 6一tRNA 合成抑制剂:Mupirocin; 7一氯霉素酰基转移酶; 8一抑制细胞膜合成:多粘菌素类; 9一细胞周质空间: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10—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 THFA:四氢叶酸;DHFA:二氢叶酸。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与β内酰胺酶一样,很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细菌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多种不 同性质的钝化酶。但与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不同,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作用机制是对这些抗菌药 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因进行 修饰,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 低。这些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氨 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或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氨 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等。
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生耐药。
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最广和最重要的抗感染药 物。在抗生素发 现与使用早期 ,临床上 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几 乎都能通过合理应用抗 生素治愈 。但这种局面正由于细菌耐药菌的 现而迅速改变 。近年 来, 随着各类新型的抗生素面市 和医药技术的成熟 , 抗生素在预防各 种感染性疾病 中的使用 日益广泛,已成为我 国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 的药物之一。据报道 , 目 前我 国最低的医院抗生素使用率约为 3 0 %, 基层医院可高达 5 0 %以上 , 且存 在认为抗生素越贵越有效 、 见效越快 越好 、 多用无 害、 不按 医嘱服药等认知 、 使用误 区 t 。由此导致的抗 生 素不合 理应用尤其是滥用使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性增强 ,在严重 感染使用抗生素效果差 , 加剧了细菌耐药性产生与耐药菌株播散 , 造 成现代疾病谱 的改变 , 医院内感染率增加等问题突出。 近期一种耐药 性超级 细菌 ( N D M 一 1 ) 在英美 、 印度 等国家 现 , 研 究者发现 , 这类细 菌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 的耐药性 ,其中包括产 E S B L s 大肠 埃 细菌 、 多重耐 药铜绿 假单细胞 菌 ( M D R — P A ) 、 多重 耐药结 核杆菌 ( M D R — T B ) 、 泛耐药肺炎杆菌 、 泛耐药绿脓杆菌等常见细菌 。
摘要 : 随着 医 药事 业 的 发展 , 临床 不合 理 使 用 、 滥 用抗 生 素 的 现 象 日渐 普 遍 , 给 抗 感 染 治 疗 带 来 更 大 的 困难 。 如 何 控 制 细 菌耐 药性 发 展 与 抗 生 素 的合 理 使 用是 3前 " - 医院 传 染 科 医师 亟 需 思考 与解 决 的 一 项 重 要课 题 。本 文就 抗 生 素 使 用 和 细 菌 耐 药性 监 测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题 、 临床 常 用 抗 生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防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防控随着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抗菌耐药性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能够持久有效地使用,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防止抗菌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耐药性的防控方法。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因耐药菌感染所导致的死亡和治疗成本。
2.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滥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过度或错误地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这种滥用行为包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自行购买抗菌药物、过早停药、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等。
为了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
3. 严守医疗机构的规范使用准则医疗机构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主要场所,严守医疗机构的规范使用准则对于减少抗菌耐药性的产生至关重要。
医生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同时,医生还需要向患者充分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4. 强化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强化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工作,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
此外,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也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二、抗菌耐药性的防控方法1. 改进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通过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研发投入,可以提高药物的抗菌活性,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同时,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2. 加强抗菌耐药性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获取抗菌耐药性的相关信息,为制定有效的抗菌耐药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3. 提高公众对抗菌耐药性的认识通过媒体、学校等途径,加强抗菌耐药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菌耐药性的认识和理解。
抗生素耐药性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耐药性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以至于抗生素无法对其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功效和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正确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一、了解抗生素的作用与适用范围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了解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
抗生素可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因此正确的抗生素选择至关重要。
以青霉素为例,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杆菌感染,而对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较差。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耐药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在患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应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包括剂量和用药时长。
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或停止使用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和加重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病原菌完全消除。
三、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几种情况为滥用抗生素的典型表现:1. 自行使用抗生素:未经医生诊断和处方,擅自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用药选择和剂量,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2. 非细菌感染时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如感冒、流感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增加耐药性。
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未经明确医学指示,在手术前或感染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这样做可能会削弱人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四、加强个人卫生和预防感染正确的个人卫生和预防感染措施有助于减少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1. 频繁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接触病人后、接触动物后和使用洗手间后。
洗手有助于防止细菌传播和感染。
2. 避免接触污染源:避免接触致病细菌或病毒的环境,如污水、垃圾和动物粪便。
遏制细菌耐药与合理使用抗菌药新进展-201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7-遏制细菌耐药与
合理使用抗菌药新进展
(一)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1、替加环素不能治疗()引起的疾病
A、大肠杆菌
B、肺炎克雷伯氏菌
C、铜绿假单胞菌[正确答案]
D、嗜水气单胞菌
E、克氏枸橼酸杆菌
2、()是唯一口服给药的培南类药物
A、亚胺培南
B、美罗培南
C、法罗培南[正确答案]
D、帕尼培南
E、厄他培南
3、法罗培南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符合()
A、一房室模型[正确答案]
B、二房室模型
C、三房室模型
D、非房室模型
E、统计矩原理
4、磺胺类抗生素抗菌的作用原理是()
A、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B、影响叶酸的合成[正确答案]
C、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D、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E、影响RNA的合成
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通常作为 预防病原菌清除和确定及选择抗生素的最好方 法。
❖ 通过PK/PD参数来调整处方以达到最大临床 治疗效果和降低耐药株的出现和发展。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 药代学:药物吸收、分布及清除,决定血 药浓度和组织浓度的时间
1 概述 2 细菌耐药性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4 细菌耐药性监测在抗感染治
疗中的意义 5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个体责任和社会义务
❖ 肩负着治疗患者的责任一个体责任 ❖ 还负有尽可能维持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社会责
任一社会义务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
❖最好疗效 ❖最小副作用 ❖避免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的发展
尽管抗生素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感染的
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 蔓延也已严重威胁破坏着人类抗感染治疗 的效果。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 从2004年7月1日起,所有抗生素类药物包 括口服用抗生素将作为处方药进行规范管 理。这一规定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遏制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 的积极作用。同时,临床医生如何正确、 合理使用抗生素处方也将面临新的课题。
细菌耐药性变异
❖在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耐药变异降低了 抗生素的有效性。
❖人类一个世纪仅可繁衍5代,而细菌一年至 少为10万代,因此其每繁殖一代都存在变 异机会。
耐药基因
耐药基因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胞内基因组(质粒) ▪ 耐药基因可编码灭活酶来水解抗生素,如ß-内酰
胺酶 ▪ 改变抗生素结合靶位,如甲基化酶使S核糖体的结
滥用抗生素
❖医生开具的抗生素处方往往是针对病毒性 感染
❖用广谱高效的抗生素治疗轻微感染 ❖术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在世界很多地区被广
泛用于农业、畜牧业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关注抗生素使用和耐药菌株的变化特 点
❖ 细菌产生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治疗由其引起的感染将困难重重 ❖ 医院内感染特别是发生在ICU病房的感染,由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低
▪ 药效学:血药浓度与药物治疗作用及毒副 作用的关系
▪ 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与药代学/药效学两者 关系
药动学与药效学
方案
时间 浓度
组织 体液
感染 部位
药理 毒理
抗菌 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抗菌活性参数
MIC:最小抑菌浓度 MIC50
药物在体内有效治疗浓度应是MIC的2-4倍 MIC: 最小杀菌浓度:药物对病原体杀灭能力、
下,增加了耐药菌株出现和传播的可能性
❖ 近年社区获得性感染中耐药菌株的增加,健康人群面临耐药菌株感染 的危险
❖ 门诊抗生素使用种类的多样化,影响社区获得性感染菌耐药谱型的变 化
❖ 遏制社区获得性感染耐药菌株的蔓延,保证很多新抗生素能够保存至 将来使用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 限制新抗生素的使用,要求医生和公众共同关注,提高对抗生素使用 寿命的忧患意识,共同保护抗生素资源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急性感染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如72小时 后临床疗效不明显时,应多方查找原因, 确属选药不当,应考虑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易发生过敏反应,也会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对多数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至体温 正常,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2-3天。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等)
不表明杀菌时间
MIC90
抗菌活性参数
▪ T/MIC:血药浓度>MIC的持续时间(time above the MIC%)
需根据病情而定。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尽量避免用抗菌药物作诊断性治疗。
—易导致细菌耐药 —在目前细菌耐药 广泛存在条件下,达到试探性诊断目的的几率很小。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严格遵守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证。
—滥用预防抗菌药物可造成细菌耐药, 二重感染,毒性或过敏反应增加,费用增 加,并给人以假安全感。
合理的抗生素处方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 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1 概述 2 细菌耐药性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4 细菌耐药性监测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意义 5 抗菌素分类及特点
在抗感染药物中,抗生素约占90%,其他 抗真菌药、搞寄生虫药和抗病毒药不足 10%,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相当重 要的。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仍然是人类健 康的主要威胁。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的统计资料,感染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 数的第二位,而在全球因感染死亡人数中, 发展中国家几乎占到了二分之一。
抗生素使用的矛盾性
❖ 抗菌作用与细菌耐药性出现的矛盾 ❖ 现在使用和将来使用之间的矛盾
抗生素资源的有限性
❖细菌很容易获得耐药 ❖细菌一旦获得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将很难恢
复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 ❖抗生素就像地球上的石油、矿产资源一样
可归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1 概述 2 细菌耐药性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4 细菌耐药性监测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意义 5 抗菌素分类及特点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是一对孪生兄弟,早 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1929年,他就用青 霉素粗提取物来分纯流感嗜血杆菌,其意 义在于用抗生素抑制敏感菌繁殖生长。
❖在1939年,弗莱明报道了肺炎链球菌对磺 胺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其中对磺胺非敏感 称作为‘速生型’的肺炎链球菌,也许就 是现在的耐药菌株。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用早分离出病原菌(细菌,真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等),并做药敏试验,作为选用有效 抗菌药物的依据。
❖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时,一般暂不用抗菌药物 治疗。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发热原因不明者暂不给与抗菌药物 治疗,以免影响病原菌的检出而延 误治疗。
—若病情严重且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或不能排除 者,可依据临床经验及当地细菌耐药流行情况, 选用广谱抗生素,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
构发生改变 ▪ 膜转运蛋白发生变异阴止抗生素进入菌体内 ▪ 编码主动排除泵系统,将刚进入的抗生素排除菌体,
防止抗生素与靶位结合
细菌如何获得耐药基因
❖随机变异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开始这 些突变造成的药性并不稳定,随后将会稳 定遗传给子代,这可称作垂直进化。
❖水平进化。这一过程可通过相邻细菌的耐 药基因物质的交换进行。有3种形式可进行 这种水平进化,包括转导、转化和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