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即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株展现出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与供应失衡,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探讨,包括耐药性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耐药性的成因1.1 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变异所致。

在细菌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抗生素的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

1.2 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于人类和动物,并且经常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滥用,使得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逐渐进化出耐药性。

1.3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交换耐药基因,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性。

这种基因转移不受细菌种属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增加治疗难度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从而增加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

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抗生素,甚至需要使用更强效、更毒性的抗菌药物。

2.2 增加医疗费用对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2.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耐药细菌不受常规抗生素的控制,有可能引发疫情或大规模爆发,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耐药性的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指南来开具抗生素处方,不给患者滥用或误用的机会。

同时,患者也要正确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延长或减少用药时间。

3.2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与报告体系,可以更早地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细菌耐药性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并促进预防与治理。

1.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背景1.1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等方式,在暴露于抗生素等药物后仍能存活并繁殖,并最终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效果。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在抗菌感染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1.2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危害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统疾病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的扩大,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2.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2.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农业以及个体都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压力下,从而诱发耐药突变;滥用则很容易使得人体内部菌群失去平衡,为耐药菌株提供沃土。

2.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都是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的抗生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境中细菌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到人类和动物中。

3. 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的知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和社区互动等手段,提高公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紧迫感,并激发个体参与。

3.2 研发新型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持续增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寻找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作用机制的新靶点。

3.3 多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推动防控工作。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细菌出现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对于我们正确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一、耐药性的定义和成因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能力,即在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细菌依然能够存活并增殖。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1. 细菌的自然突变:细菌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突变体,其中可能有一部分突变体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药性。

2.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未按医生建议使用、过量使用、频繁切换使用等,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3. 抗生素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广泛应用:农业和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促进生长和预防疾病,会导致环境和食品链中的细菌接触到抗生素,从而产生耐药性。

4. 抗生素的误用和滥用:一些人通过非法渠道购买抗生素,进行自行治疗或预防,或将抗生素作为增肥剂使用,这些都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

二、耐药性的危害抗生素的耐药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难度增加: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致病菌感染会变得难以治愈,需要使用更强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这些强效的抗生素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风险。

2. 增加医疗费用:由于耐药细菌的出现,治疗细菌感染所需的药物费用大幅增加。

此外,耐药性还会导致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频繁的复诊,进一步增加了医疗费用。

3. 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耐药细菌之间的传播以及跨国界传播,使得治疗细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公共卫生风险。

4. 生态系统破坏:抗生素耐药性不仅影响人体和动物,还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滥用和排放,会导致环境中的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是指对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微生物。

这些细菌可以抵抗抗菌药物的作用,导致感染变得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原因
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过度使用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逐渐产
生抗药性。

2. 培养不合理:如果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不正确或不完整,细菌
会逐渐适应抗生素并产生抗药性。

3. 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基因转移传递抗药性基因,导
致新的耐药性细菌产生。

耐药性细菌的危害
耐药性细菌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造成严重威胁,具体表现为:
1. 治疗困难:耐药性细菌使得一些常规使用的抗生素失去了效果,导致感染难以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2. 传播性强:耐药性细菌具有良好的传播性,可以通过人与人
之间的接触迅速传播,造成疫情爆发。

3. 增加医疗成本: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更昂贵、毒性更大的抗生素,会增加患者和整个医疗系统的经济负担。

预防和控制耐药性细菌的措施
为了防止和控制耐药性细菌的蔓延,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加强感染控制: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传播。

3. 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公众对于耐药性细菌的认知和理解,推广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促进合理用药。

以上是关于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及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及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及对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抗生素是最基本而又最普遍的药物之一。

然而发现了这种生物学作用的药物虽然治愈了许多人的疾病,但其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抗生素耐药性。

本文将讨论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1.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对抗细菌感染,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渐渐下降,大量细菌已经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1 不合理用药抗生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量、疗程和方式。

如果患者不按医嘱使用,可能会产生酸败作用,导致耐药性加强。

如果使用过度,细菌将逐渐产生耐药性,形成重要的抗生素耐药性。

1.2 细菌的自我保护传统意义上,我们通常认为抗生素的目的是有效对抗细菌感染。

然而,实际上抗生素本质上是诱导细菌死亡的过程,细菌会对这种损伤做出反应,像自身保护一样,从而产生一系列耐药性的基因型。

1.3 药物的结构与细菌的异质状态某些细菌所处的状态独特,特别是在一些生态系统中,如耐盐海细菌、腐生细菌等。

其特殊结构使得抗生素到达目标细菌毒理学量很少,很难发挥作用。

1.4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动物饲料中的广泛使用是另一个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原因。

一旦经常使用抗生素,生态系统就会变得充满了抗生素,使得细菌更容易发展出抗生素耐药性。

2. 抗生素耐药性带来的问题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为临床医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除去对个体病人以及人类健康的威胁外,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抗生素耐药性影响了细菌感染的治疗,降低了治疗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出现药物无法治疗的情况。

患者可能面临越来越高昂的医疗成本,因为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多的药物和更复杂的疗程。

此外,在治疗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时,会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

3. 应对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细菌和病毒的抗性和耐药性

细菌和病毒的抗性和耐药性

细菌和病毒的抗性和耐药性我们身体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包括许多有益的细菌和病毒。

然而,一些微生物却会对人类产生致命的影响,例如导致感冒和流感的病毒,以及引发结核病和肺炎等疾病的细菌。

为了抵御这些微生物的入侵,我们通常会依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抗性和耐药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细菌的抗性和耐药性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人体内的细菌数量通常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细菌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多。

例如,当我们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者伤口暴露在外面时,细菌就有可能进入我们的身体并滋生繁殖。

这时,抗生素就成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量不断增加,细菌也逐渐形成了抗性。

抗性是指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可以抵抗其杀菌作用的一种能力。

这通常是因为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发生了自然突变,导致其具有了对抗生素的免疫能力。

具有抗性的细菌与普通细菌相比,更难以治疗,并且需要更高剂量或更强效的抗生素。

同时,抗性细菌也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加剧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目前,已经有超过70%的细菌品种存在着抗性问题。

这对于医疗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会增加治疗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恶化或流行病的发生。

二、病毒的抗性和耐药性病毒是一类非常小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它们通常是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的,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疾病,例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与细菌不同的是,病毒本身是没有活性的。

因此,抗生素无法对病毒产生杀菌作用,也不能治疗病毒感染。

相反,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被称为抗病毒药物,它们通常是通过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来发挥作用。

然而,就像细菌一样,一些病毒也会逐渐发展出抗性和耐药性。

这通常是因为在病毒繁殖的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并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异体。

这些变异体可以避免被抗病毒药物所识别,从而继续在宿主体内繁殖和传播。

病毒的抗性和耐药性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预防措施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这种现象将导致人类无法控制感染,使得我们回到了几十年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

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趋势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应对这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一.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抗生素是一种针对细菌的药物,它通过节点细胞壁的合成、蛋白质合成的过程、DNA 合成和细胞膜的稳定来抑制繁殖,从而消灭细菌。

这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功能取决于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然而,一些菌株已经具有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就是抗药性,导致抗生素不能有效地杀死病原体。

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宿主菌株自身产生的,也可以是细菌经过基因突变或横向基因转移(横向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通过细菌外膜的毒素、转移 DNA 和慢性感染者、抗生素蛋白等方法相互影响)而获得的。

应该注意,并非每一种细菌都容易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相反,只有少数的耐药细菌会积累和传播导致大规模传染,但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

二. 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措施1.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是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它是指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未遵循药物用量或用药时间的建议。

当一个人通过超量用药或提前停药使自己成为多重耐药菌时,其他人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

为了避免继发病或并发症,我们必须遵循医生的医嘱并按照规定用药。

2. 预防感染的发生预防感染的发生可以减少人体接触细菌的机会。

这种预防措施可以通过正确和规范的手卫生行为来实现。

用肥皂和水洗手,使用干净的设备和工具,以及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等。

3. 加强监管防止抗生素在家禽、牲畜和鱼类生产中的过度使用,以及在药品批发和零售阶段的非法销售和分发对于预防和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至关重要。

必须加强监管和约束,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并保持抗生素的高效性。

4. 推广新型抗生素目前,许多新的抗生素已经推广和开发出来,这表明了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和全球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成因与控制

抗生素耐药性的成因与控制

抗生素耐药性的成因与控制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抗生素耐药性是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强,导致药品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其影响不仅仅是个体治疗效果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它会加剧细菌的繁殖和传播,导致传染病疫情的暴发,从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抗生素耐药性形成的原因复杂,其中包括细菌自身的进化、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等多种因素。

因此,控制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细菌自身的进化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代谢和细胞分裂等机制,以达到杀菌和抗菌效果。

然而,由于细菌具有高速繁殖和遗传变异的特点,细菌很容易通过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获得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这种抵抗能力可以通过细菌的传染和繁殖不断传递和积累,从而形成多种复杂的抗药菌群体。

二、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包括细菌的抗药基因在大量使用后在细菌群体中获得了某种优势,进而便于产生抗药菌群体。

目前,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尤其是抗菌药物的非处方使用、不规范使用和高浓度使用,都会导致耐药细菌的快速繁殖。

三、不洁卫生和患病条件另外,不洁卫生和患病条件不良也是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因素之一。

不洁卫生可导致菌群交叉和感染风险升高,而患病条件不好容易使细菌在感染人体时表现出更强的繁殖力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细菌的耐药性。

四、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从病人、医生、医疗机构、政府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控制。

1、从病人方面控制病人应当遵医嘱取药和治疗,不乱自用或交叉使用药物,人们当感到病情不适时需及早看病,避免疾病恶化,导致感染必须用抗生素才能控制。

2、从医生方面控制医生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指南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多个方面,以科学的方法开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做到“少用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抗生素的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1.1 定义及发展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

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

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

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系数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存在差异,使得这类抗生素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而对真核细胞的影响极小。

这类抗生素只要结合在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例如在链霉素结合于30S核糖体的晶体结构中(无mRNA和tRNA分子),链霉素可通过氢键和盐桥与16SRNA结合,此外,链霉素还可直接作用于蛋白质S12,S12的K45残基可与链酶胍形成两个氢键。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对于保持抗菌性十分重要。

2.2 糖肽类抗生素2.2.1 定义及结构特征糖肽类抗生素[3]即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性并具有七肽结构的一类抗生素,对主要病原菌如:凝固酶阳性或阴性葡萄球菌、各组链球菌、肠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等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活性。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万古霉素以来,已经有数十个糖肽类抗生素从拟无枝酸菌和链霉菌中分离得到。

糖肽类抗生素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具有一个高度修饰的线性七肽,其中的5个氨基酸是共同的,另外两个氨基酸有别,并根据这2个氨基酸的不同将糖肽类抗生素分成4种类型:(1)万古霉素型;(2)利托菌素型;(3)阿伏帕星型;(4)synmonicin型。

但糖肽类抗生素的空间结构基本相似,各类糖肽类抗生素的差异在于肽链上的取代基的类型和取代位置的不同。

2.2.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糖肽类抗生素对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活性,抗菌作用与β-内酰类抗生素的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

共分为两种作用机制,第一种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肽聚糖链中的N-酰基-D-Ala4-D-Ala5中的末端D,D-二肽形成氢键。

紧密结合后,Ala5的甲基侧链紧密镶嵌在抗生素分子的空穴中;D-Ala4-D-Ala5的酰胺基被糖肽复合物隔绝,从而阻挡了转肽酶的识别,就抑制了有功能的肽聚糖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转糖苷作用和转肽作用的最后一步,从而就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

第二种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转葡基酶。

抗生素直接与转葡基酶发生交互作用阻断转葡基反应来阻断肽聚糖的合成。

2.3MLS类抗生素2.3.1结构特征MLS[4](大环内酯类-林可类-链阳性菌素类)是一大类抗生素的统称,包括十四、十五和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

顾名思义,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很大的环结构,架构较为复杂,这类抗生素之间的化学结构差异甚大。

2.3.2抗生素作用机制虽然各类MLS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差异性很大,但是其抗菌机制非常相似。

它们的抗菌谱较窄,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和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球菌有效。

一般认为MLS和氯霉素等抗生素为第Ⅰ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原理是具有阻断50S中肽酰转移酶活性的功能,使得P位上的肽酰tRNA不能与A位上的氨基酰tRNA结合形成肽键。

但是链阳性菌素对50S核糖体有特殊的作用机制:链阳性菌素A通过阻断肽链延长的开始,且仅能结合在50S中不含氨基酰tRNA的A位和P位;而链阳性菌素B是通过阻断肽链的延长,能够在任何步骤与核糖体结合其抗菌作用。

因此链阳性菌素A和B的混合物就是通过这种双重代谢阻断来达到抗菌作用的。

3耐药性的作用机制3.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主要机制[5]有三种:(1)细菌产生一种或者多种有关的钝化酶来修饰进入胞内的活性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2)作用靶位核糖体或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3)细胞膜的渗透性下降和细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下降。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是通过细菌产生的酰基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对进入胞内的活性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对链酶素的抗性是由于链霉素的作用靶位是16SrRNA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或是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S16的某些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所致。

最近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耐药菌含有多重耐药机制,其中最多的有6种耐药机制(即含有多种钝化酶的修饰作用)。

3.2 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与肽聚糖前体的末端二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的。

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由于耐药菌能产生一种分子结构不同于敏感菌的肽聚糖前体末端二肽,使万古霉素分子不能与之结合,使细菌能够照样合成其细胞壁。

细菌产生万古霉素耐药性[6]的更为精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vanA基因存在于被称之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Tn1546中。

这一转座子含有9个基因:其中二个编码与转座能力有关的蛋白;另外7个通常被称之为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VanA 基因簇”。

3.3 MLS类抗生素尽管MLS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与其结构特征基本无关,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包括内在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内在性耐药即为细菌的天然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影响了所有的MLS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对应于抗菌机制,细菌对其获得性耐药的机理至少也有三种:药物作用的靶位分子发生了变异;抗生素活性分子被钝化;细菌产生药物主动转运。

3.3.1细菌对红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红霉素是一类广谱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细菌只要通过三个途径影响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而抵制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影响红霉素在胞内的积累(大环内酯的外排机制);破坏红霉素的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改造或修饰红霉素在核糖体上的结合作用位点。

3.3.2细菌对林可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细菌通过钝化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酶使得抗生素分子中的3位羟基磷酸化或核苷酰化。

编码一些酶的基因linA在细菌中发现被克隆和测序,从而达到耐药的“效果”。

4研究前景由于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存在,开发新药刻不容缓。

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7]。

到目前为止,研究开发具有抗产酶耐药菌作用的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药物化学方法。

根据构效关系,在已知结构上进行各种化学修饰,而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特性,来设计开发全新的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个受到临床关注和继续发展中的研究领域,新研制出的大多数品种均具备了理想抗生素的基本条件,表现出新的特点和优点,包括抗菌谱扩大、抗菌力增强等特点。

在开发新药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微生物新药:建立新的筛选模型;扩大微生物的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来寻找;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非天然的天然”新药;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培养难培养的微生物。

参考文献[1] 姚天爵.抗细菌抗生素筛选方法的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5,16(1):1-4:41.[2]郑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26(3):101-110.[3]胡兴戎.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肠球菌的糖肽耐药机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22(3):116-121.[4]李显志,张丽.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控制策略[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445-455.[5]沈依群,赵敏,范瑾,等.氨基酸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控制耐药性的策略[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3):118-120.[6]戈梅,罗敏玉,陈代杰.细菌对MLS类和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3):282-286.[7] 李焕娄,蔡年生.我国抗生素新品种研究的主要进展与问题[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8):451-455.[8]查长森,吕建新,王震.应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策略[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3):133-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