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

合集下载

脑出血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出血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出血的康复评定内容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康复评定是评估患者康复程度和制定康复计划的重要步骤。

下面将介绍脑出血的康复评定内容。

一、神经系统评定1. 神经系统功能:评估患者的感觉、运动、平衡和协调功能。

包括对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评估,以及肌力、肌张力、反射和运动协调的评估。

2. 意识状态评定: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度、意识水平和定向力。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

3. 语言功能评定:评估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言语流畅度、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评估。

二、身体功能评定1. 活动能力评定: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自理能力、行走能力、上下楼梯能力等。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度测量量表。

2. 平衡和步态评定: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态功能,包括站立平衡、行走平衡和步态协调的评估。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贝尔、伯根和坎宁汉三项评定。

三、认知和情绪评定1. 认知功能评定: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执行功能。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2. 情绪评定: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包括抑郁、焦虑和情绪波动等。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贝克焦虑量表。

四、社会功能评定1. 社会参与评定:评估患者的社交活动参与程度,包括与他人的交流、社交活动的参与和社会角色的扮演等。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社会参与量表和社会角色评定量表。

2. 生活质量评定: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评估。

常用的评定工具有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和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

脑出血的康复评定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身体功能、认知和情绪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康复状况,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出血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积极配合和坚持努力。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和智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于脑瘫患者,康复评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评估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了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射、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神经系统评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二、肌肉骨骼系统评估肌肉骨骼系统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骨骼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

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关节僵硬等情况。

通过肌肉骨骼系统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肌肉骨骼状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三、日常生活评估日常生活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了饮食、穿衣、洗漱、如厕等方面。

对于脑瘫患者来说,日常生活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况。

通过日常生活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四、言语和认知评估言语和认知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言语和认知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语言不流畅、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

通过言语和认知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脑瘫患者的康复评定内容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日常生活评估和言语和认知评估等方面,这些评估内容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

同时,康复评定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康复措施,早期干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长期跟踪管理等都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理论、实训)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理论、实训)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康复功能评定学》功能评定是康复治疗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是制订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

只有通过全面的、系统的和详尽记录的康复评定,才有可能确定病人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评定可提供有关的信息,以资对治疗过程进行比较和评估。

病人、治疗师和医生可藉此清楚的了解到病情是在好转、恶化还是维持原状。

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治疗、对是否应改变或停止治疗作出合理的决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康复评定的基本概念及最常用的康复评定及目前临床上通用的一些评估量表。

为进入后期康复治疗学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康复功能评定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融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采用幻灯片、录相、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理论教学:讲授式教学法LBL、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验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案例导向型教学法CBL、模拟教学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康复实验设备。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第2版),王玉龙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②参考书目:《康复功能评定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郭铁成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康复功能评定学实训指导》,张秀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③教学网站:,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理论课实验课Ⅳ、正文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一、教学要求掌握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熟悉康复评定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5-康复评定学教案-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

5-康复评定学教案-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
(一)调正反应(Righting Reactions)
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调正反应相互作用,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 ~ 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它们的组合动作使得儿童能够翻身、起坐、手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
(一)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二)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1)
(三)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2)
(四)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Supine)
1.拥抱反射(Moro Reflex)
2.抬躯反射(Landau Reflex)
3.保护性伸展反应(Parachute Reaction)
四、大脑皮质水平
这些反应是由于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相互之间有效作用的结果。平衡反应的成熟标志着运动发育进入人类等两足动物阶段,它们在肌力正常时出现并提供身体对重心变化的适应,出生后6 个月平衡反应开始出现。任何水平上的阳性反射都提示下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出现运动活动的可能性。
5 min
5 min
5 min
5 min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幻灯
相关学科知识
解剖、生理学基础
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演示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复习与提问]
1、上下肢长度的测量方法。
2、上下肢围度的测量方法。
[新授课]
反射的意义
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的适宜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

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

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标题: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引言概述: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是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神经系统功能。

本文将介绍一般检查及神经反射检查的评分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检查方法的应用。

一、一般检查评分标准1.1 体温:正常体温范围在36.1°C至37.2°C之间,超出此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发热或低体温的情况。

1.2 心率: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在60至100次/分钟,心率过快或过慢可能表明存在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问题。

1.3 呼吸频率:成年人的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至20次,异常的呼吸频率可能表明存在呼吸系统问题或其他疾病。

二、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2.1 肱二头肌腱反射:用橡皮槌轻轻敲击肱二头肌腱,观察患者的肘关节是否有正常的反射动作。

2.2 膝腱反射:用橡皮槌敲击膝腱,观察患者的下肢是否有正常的反射动作。

2.3 踝反射:用橡皮槌敲击踝部的腓骨神经,观察患者的足部是否有正常的反射动作。

三、常见异常反射的评估3.1 克氏征:在敲击膝腱时,腓骨神经受损可能导致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2 巴宾斯基征:在刮擦足底时,正常情况下大脚趾应向上弯曲,反射动作减弱或消失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问题。

3.3 罗氏征:在敲击膝腱时,腓骨神经受损可能导致膝腱反射过度,表现为膝关节的异常弯曲。

四、神经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4.1 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反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4.2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观察神经反射的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4.3 指导治疗方案:根据神经反射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五、注意事项5.1 检查环境:进行神经反射检查时,应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

5.2 检查工具:使用专业的橡皮槌进行神经反射检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六章反射评定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六章反射评定

(五)跟腱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 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患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 跟腱,正常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跖屈。
临床意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S1~2脊髓节段病损。
(六)阵挛
在深反射亢进时,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 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
(一)吸吮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将嘴微张,用压舌板或叩诊锤的柄从上唇、 口角处轻触。
临床意义:引起两嘴紧张地进行吃奶的动作为阳性,提示 额叶、两侧大脑广泛障碍。
(二)努嘴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放松,用手指或叩诊锤轻叩上唇中央。
临床意义:引起口轮匝肌的收缩而呈努嘴样为阳性,提示 两侧锥体系受损。
(三)霍夫曼征(Hoffmann征)
思考题
1.简述一个完整反射弧的构成部分。 2.简述深、浅反射的组成及检查方法。 3.反射检查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实践训练
患者男,36岁,突发性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发音困 难23天。患者晨起上厕所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随即意 识减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时无抽搐。 被急送当地就诊,测血压170/90mmHg,行头颅CT检查示: 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约60mL。急诊在局 麻下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脱水、降压 及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给予针 灸、拔罐等治疗,效果欠佳。现患者右侧肢体不能活动、 言语不清,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临床意义:阳性表现同巴彬斯基征。
(九)Gonda征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将手置于足外侧两 趾背面,然后向跖面按压数秒后松开。
临床意义:阳性表现同巴彬斯基征。
四、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 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常 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康复评定技术》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

《康复评定技术》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

5.胸部畸形 (1)扁平胸 (2)圆柱胸 (3)鸡胸 (4)漏斗胸 (5)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 8.膝过伸 9.膝屈曲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7.扁平足 8.高弓足
脊柱侧弯悬垂测量法
异常足弓
(三)前面观 1.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7.胫骨内旋 8.拇外翻 9.爪形趾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 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手长度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 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 间隙距离。
大腿长度测量
3.小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小腿长度测量
4.足长 测量体位:踝关节呈中立位。 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
足长度测量
(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2.前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下肢异常姿势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 (二)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 (三)继发性功能障碍 (四)诱发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惊吓反射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维持终生
二、脑干水平反射
• 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态性姿势反射(状态反射) 。改变全身肌张力。 • 整合性反射。
• 出生后到第4-6个月内阳性反射为正常 ,之 后被抑制,不易表现。 • 可观察到肌张力变化对姿势的影响。
(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视频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出生后4-6个月
(六)阳性支持反射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出生后6个月
(七)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 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肢体所产生 的不随意运动反应。刻板的张力性活动,该活动 使一肢体对另一肢体的姿势产生影响。
出生-3个月,阳性反应持续到8-9岁。脑卒中后 偏瘫患者处于痉挛早期也可出现。
(二)伸肌伸展反射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三)交叉伸展反射①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四)交叉伸展反射②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五)莫勒反射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4个月
(六)抓握反射
视频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屈曲,出生后9个月
躯干翻正反应 (一)调整反应 头部迷路翻正反应 视觉翻正反应
(二)保护性伸展反应
(一)翻正反应 1. 颈部调整反应
阳性反应在出生后6个月内存在为正常,出生1个 月仍为阴性为发育反射迟缓。
2. 躯干调整反应
阳性反应在出生后6-18个月内存在为正常,出生6个 月前仍为阴性为发育反射迟缓。
3. 头部迷路调整反应①
联合反应
诱发方法
抵抗健侧肩关节上抬或肘 关节屈曲
患侧肢体应反应
患侧上肢屈肌联带运动 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患侧抓握反射(对称性) 相同的运动 患侧下肢伸展(非对称性) 患侧下肢屈曲(非对称性) 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 增加
上肢
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 健侧紧握拳
对侧性联 合反应
健侧髋关节抗阻力内收或 外展
指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身体所发生的 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 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出现时间: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终生存在。
四、大脑水平反射
• 主要表现在机体平衡能力上,对前庭、视觉及 触觉刺激信息进行整合。
• 出生后第6个月开始出现,维持终生 • 动态平衡的形成促进翻身、爬行、蹲、跪 、站立及行走。
(一)仰卧位平衡反应
(二)俯卧位平衡反应
(三)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
(四)坐位平衡反应
(五)跪位平衡反应
(六)迈步反应
(七)足背屈平衡反应
患者合作,肢体放松。
采用标准姿势及刺激部位、速度 及强度。
观察动作的反应,肌张力变化需 触诊。 多次反射检查。 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 反射发育评定记录表 • 脊髓和脑干水平反射评分标准
下肢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
同侧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三、中脑水平反射
• 临床上将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称为“反 应”,它特指婴幼儿时期出现并终生存在的较 高水平的反射。这些反射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翻正反应→翻身、坐起、爬行
中脑水平的反应包括:
颈部翻正反应
(二)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①
视频
出现时间: 出生后4-6个月 消失时间:出生后8-12个月
(三)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②
出现时间: 出生后4-6个月 消失时间:出生后8-12个月
(四)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被动屈曲关节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出生后4-6个月
(五)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出生后4-6个月
向一侧倾斜,阳性反应在出生后2-6个月出现为正常, 维持终生。
3. 头部迷路调整反应②
3. 头部迷路调整反应③
4. 视觉调整反应①
向一侧倾斜,阳性反应在出生后第2个月开始出现为正常, 维持终生。6-8个月仍为阴性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4. 视觉调整反应②
4. 视觉调整反应③
(二)保护性伸展反应
脊髓水平 脑干水平
中脑水平
大脑皮质水平
检查注意事项
一、脊髓水平(原始)反射
• 脊髓反射是运动反射,它可协调肢体肌肉 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 • 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射为正常,在这之后 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一)屈肌收缩反射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
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
三、反射的分类及评定目的
按生理功能分类 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
射。
按感受器分类 外感受器反射、内感受器反射。 按反射的发育分类 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 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按刺激部位分类 浅反射、深反射。
判断中枢神经系 统的发育状况
为制订康复 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判断中枢神经系 统的损害状况
学习目标
• 掌握反射发育的基本概念、各中枢水平反 射的检查方法的体位、刺激方法、反应表 现及正常存在的时间。 • 熟悉反射发育的特点。 • 了解反射发育评定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反射产生的结 构基础
反射发育的过 程和基本特点
反射的分类及 评定目的
一、反射产生的结构基础
• 反射(reflex):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 的反应。 •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感受器、传人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二、反射发育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 运动发育性反射和反应(developmental reflexes and reaction):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的后期、 婴儿出生时以及生后两年内会陆续出现脊髓水平 、脑干水平、中脑水平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运动 反射,其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
出生-2个月
出生后第4-6个月
出生后第4-12个月
脊髓水平
脑干水平
中脑 大脑水平
生后第4~12个月出现且终生存在 中脑及反射活动时动作行为产生的前提 时间性
出生即有且终生存在 出生即有且短期存在 出生以后形成且短期存在 出生以后形成且长期存在
损害发生的标志
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