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计算公式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计算公式)一、编制分配数列(次数分布表)统计整理公式a)组距=上限-下限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二、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xfx f (常用)fx x f(x 代表各组标志值,f 代表各组单位数,ff 代表各组的比重)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mx mx (x 代表各组标志值,m 代表各组标志总量)三、变异系数比较稳定性、均衡性、平均指标代表性(通常用标准差系数V x 来比较)公式: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四、总体参数区间估计(总体平均数区间估计、总体成数区间估计)具体步骤:①计算样本指标x 、;p③由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F t 推算概率度t⑤估计总体参数区间范围x x x X x ;p pp P p 抽样估计公式1.平均误差:重复抽样:n x np p p )1(不重复抽样:)1(2Nn n x2.抽样极限误差xx t 3.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2x t n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1(p p p t n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222t N Ntn x 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公式1.相关系数2222)()(y y n x x n y x xy n2.配合回归方程y=a+bx22)(x x ny x xy nb xb y a 3.估计标准误:22n xy b y a y s y 五、指数分析计算指数分析公式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1)数量指标指数0001p q p q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01p q -00p q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0111p q p q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附答案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B )A.数量特征和客观规律B.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C.数量关系和认识客体D.数量关系和研究方法2、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调查并加以综合研究的方法是 ( A )A.大量观察法B.综合指标法C.统计分组法D.归纳推断法3、某地区组织一次物资普查,要求1月5日至1月3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B )A.调查时间B.调查时限C.标准时间D.标准时点4、对企业职工按性别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工资水平分组,这种分组是 ( B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平行分组D.再分组5、某企业1995年完成利润100万元,1996年计划比1995年增长5%,实际完成110万元,1996年超额完成计划 ( B )A. 104.76%B. 4.76%C. 110%D. 10%6、某地区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分别为1200元和1900元,标准差分别为80元和170元,人均收入的变异程度 ( A )A. 城市大B. 农村大C. 一样大D. 不可比7、交替标志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 ( B)A. 0 ≤σ≤1B. 0 ≤σ≤0.5C. 0 ≤σ≤0.25D. 0.25 ≤σ≤0.58、在一定抽样平均误差的条件下,扩大极限误差 ( B )A.可以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B.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C.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程度D.推断的可靠程度不变9、某地区组织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查,已知职工家庭平均每月每人生活费收入的标准差为12元,要求抽样调查的可靠程度为95.45%, 极限误差为1元,在简单重复抽样条件下,应抽选 ( A )A. 576户B. 144户C. 100户D. 288户10、相关系数的正负号决定于 ( D )A. x 的标准差的正负号B. y 的标准差的正负号C.协方差的正负号D. x 和 y 的相关程度11、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标准差为10,因变量的标准差为16,相关系数为0.9,则回归系数为 ( A )A. 1.44B. 0.56C. 0.16D. 14.412、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 A )A.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C.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D. 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13、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因素变动分析的主要特点是 ( C )A. 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都必须使用同度量因素B. 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都可不使用同度量因素C. 相对数分析可不使用同度量因素,绝对数分析则一定要使用同度量因素D. 相对数分析必须使用同度量因素,绝对数分析则可以不使用同度量因素14、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 C )A. 100%B. 120%C. 400%D. 1200%15、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归纳、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D )A .大量观察法 C. 统计分组法C .综合指标法 D. 模型推断法16、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形成 ( C )A .复合分组 B. 层叠分组C .平行分组体系 D. 复合分组体系 17、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 A )A.一项数值B.二项数值C.三项数值D.四项数值18、两个相关变量呈同方向变动,则其相关系数 ( B )A. r <0B. r >0C.0=rD.1=r19、根据抽样的资料 (3%抽样),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重抽样误差 ( B )A. 一年级较大B. 二年级较大C. 相同D. 无法得出结论20、如果已知两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某种产品的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要计算平均单位成本的变动,应采用 ( C )A.综合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D.可变构成指数21、把各个时期的资金利税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这样形成的数列是 ( B )A.变量数列B.绝对数时间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D.平均数时间数列22、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 C )A.平均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23、对某市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其调查对象是 ( C )A.每台设备B.各工业企业全部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D.部分工业企业的设备24、研究某县乡镇企业生产工人状况,某乡镇企业的生产工人数是 ( B )A.数量指标B.数量标志C.数量标志值D.变量值25、 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期限是指 ( A )A.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B.搜集资料的时间C.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D.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26、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是指( B )A.统计总体中的各单位是不相同的B.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C.对应于统计总体的指标名称各不相同D.总体中各单位有多个不同的统计标志27、标准差系数抽象了( B )A.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B.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C.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D.标志变异程度的影响28、若z代表单位成本,q代表产量,则公式Σz1q1-Σz0q1经济意义为 ( C )A.反映产量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的增减额B.反映产量变化的绝对额C.反映单位成本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的增减额D.反映单位成本变化的绝对额29、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误差范围扩大一倍时,抽样单位数( C )A.扩大一倍B.减少一倍C.只有原来的1/4D.只有原来的1/230、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是( A )A.同质性B.社会性C.大量性D.变异性31、若销售量指数下降,销售价格持平,则销售额指数必然( A )A.下降B.上升C.不变D.不确定32、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 D )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33、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B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34、每一吨铸铁成本(元)依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 = 56 + 8 x ,这意味着( C )A.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D.如果废品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35、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指的是 ( A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绝大的比重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36、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A. 全面调查B. 抽样调查C. 典型调查D. 重点调查37、某工人月工资600元,“工资”是 ( D )A. 品质标志B. 变量值C. 指标D. 变量38、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 D )A. 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B. 组数的多少不同C. 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D. 选择分组标志的数量多少不同39、某厂计划规定工人出勤率达到98%,实际只达到95%,则工人出勤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C )A. 3%B. 103.16%C.96.94%D. 40%40、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 B )A. 总是小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B. 总是大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C. 总是等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二、多选选择题1、下面哪些是连续型数量标志 ( ABDE )A.住房面积B.商店的商品销售额C.高校的大学生人数D.人口的出生率E.工业增长速度2、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 ABDE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C.某企业职工第四季度人均产值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E.某地区近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3、下面哪几项是质量指标( BC )A.商品流转额B.平均亩产量C.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D.人口密度E.工人出勤率4、常见的抽样组织形式有 ( BCD )A.重复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类型抽样D.整群抽样E.不重复抽样5、统计研究运用的各种专门的方法,包括: ( ABCDE )A.大量观查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统计模型法E.归纳推断法6、下面时期指标有( BCDE )A.耕地面积B.播种面积C.扩大的耕地面积D.新建的住宅面积E.国民生产总值7、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有 ( ABCD )A.组距B.组数C.组限D.变量值E.总体单位数8、统计总体的特征是 ( BDE )A.科学性B.实用性C.大量性D.同质性E.变异性9、属于调查资料准确性检查对象的误差有 ( ABCD )A.计量误差B.记录误差C.计算误差D.抄录误差E.抽样误差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包括 ( ABC )A.标题B.横行和纵栏C.数字资料D.主词E.宾词11、典型调查是 ( BCDE )A.一次性调查B.专门组织的调查C.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D.调查单位有意识选取的调查E.可用采访法取得资料的调查12、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 ACDE )A.月末商品库存额B.劳动生产率C.历年产值增加额D.年末固定资金额E.某市人口净增加数13、重复抽样的特点是 ( ADE )A.各次抽选互不影响B.各次抽选相互影响C.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逐渐减少D.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始终不变E.各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在各次抽选中相等14、对比两个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数列标志值的离散程度应采用( BD )A.平均数B.平均差C.全距系数D.均方差E.标准差系数15、对连续型变量分组成 ( BCD )A.要用单项式分组B.要用组距式分组C.组限必须重叠D.组距必须是相等的E.首末两组必须采用开口组限16、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长 ( BC )A.百分之百B.0.1倍C.十分之一D.一倍E.百分之一17、平均数指数 ( D )A.是由两个平均数对比形成的指数B.是个体指数的简单平均数C.是按平均形式计算的总指数D.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E.其计算特点是:先平均,再对比18、对离散变量值分组( BCD )A.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B.也可采用组距式分组C.相邻组的组限不应重叠,但要相互衔接D.各组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等E.要按"上限不在组内"原则处理与上限相同的变量值19、平均指标 ( BC )A.是代表总体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B.是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度量C.是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度量D.只能根据同质总体计算E.可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20、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 ( ABCDE )A.普查B.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D.重点调查E.典型调查三、判断题1、数量指标和数量标志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而质量指标和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统计学总复习

《统计学原理》总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主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表称为(A )。
A、简单表B、分组表C、复合表D、时间表2、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是(D )。
A、无名数B、有名数C、复名数D、无名数和有名数3、某种商品的年末库存额是(D )。
A、时期指标和实物指标B、时点指标和实物指标C、时期指标和价值指标D、时点指标和价值指标4、影响简单算数平均数大小的因素是(B )。
A、变量的大小B、变量值的大小C、变量个数的多少D、权数的大小5、平均增长量等于(B )。
A、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时间数列项数B、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时间数列项数减1C、平均发展速度乘期初水平D、平均增长速度乘期初水平6、定基增长速度等于(A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C、环比发展速度之和D、环比增长速度之和7、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B )。
A、抽象的量B、具体的量C、连续不断的量D、可直接相加的量8、某小组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0分、68分、75分和85分。
这四个数字是(C )。
A、标志B、指标C、标志值D、变量9、统计调查对象指的是(B )。
A、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单位B、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C、需要调查的各项指标及数据D、负责向上级提交调查内容的单位10、平均数反映总体分布的(A )。
A、集中趋势B、离中趋势C、长期趋势D、基本趋势11、统计总体最基本的特征是(B )。
A、数量性B、同质性C、综合性D、差异性12、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B )。
A、资料是否齐全B、调查单位是否全部C、调查时间是否连续D、调查项目是否齐全13、调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工业企业是(D )。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4、调查工业企业设备情况时,工业企业是(C )。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5、区分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C )。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B、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C、采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D、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16、主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称为(B )。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和计算题汇总统计学原理单选题1 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工业企业每一台来安装设备 )。
2 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比较相对指标 )。
3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必须是重叠的 )。
4 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组织形式是( 简单随机抽样 )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单位数增加一半,则抽样平均误差( 缩小为原来的81.6% )。
6 下列哪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高( 平均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 )。
60 销售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可根据不同潜在顾客的需求和购买动机,及时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解答顾客的疑问,满足顾客的需要,这体现了人员销售( 灵活性 )的特点。
61销售人员可以选择那些具有较大购买可能的顾客进行拜访,并可事先对潜在顾客作一番研究,拟定具体的销售方案,因而销售的成功率较高,无效劳动较少,这体现了人员销售(选择性 )的特点。
62)销售人员从寻找顾客开始,到接触、磋商,最后达成交易,独立承担了整个销售阶段的任务,这体现了人员销售( 完整性 )的特点。
63 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可以使买卖双方超越纯粹的商品货币关系,建立起一种友谊协作关系,这种亲密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销售工作的开展,这体现了人员销售( 长远性 )的特点。
64 一个销售人员每次亲自与一个现实顾客或潜在顾客谈话,进行一对一的销售活动,这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进行接触的( 单个销售人员对单个顾客 )方式。
65 一个销售人员面对一个采购小组,向他们推荐一种或几种产品,这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进行接触的( 单个销售员对一组客户 )方式。
66)销售小组通常由企业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他们面对一个采购委员会推荐产品,这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进行接触的(销售小组对一组顾客 )方式。
67销售人员会同本企业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以业务洽谈会的形式向买主销售产品,这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进行接触的( 销售会议 )方式。
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

常 常 住 人 人 口 口
住本地(乡、镇、街道),户口在本地; 住本地(乡、镇、街道),户口在本地; 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住本地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住本地,户口待定; 理论 计量 指标解释 指标解释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 ….
专门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
• 调查问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 设计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 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 工具。 • 调查问卷一般由 封面信 、 指导语 和 问题 与答案、编码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章 数据整理和描述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数据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 及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按照某一个或几个标志 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三、六种常用的相对指标(掌握)
比较相对指标
• 概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 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也可以叫比较相对数。 • 作用:同一类事物由于所处的空间条件不一样, 发展状况也不同,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 就需要将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同类事物对比。
比较 某地区或单位某一指标 数值 标数值 相对数 另一地区或单位同类指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某种农作物产量与耕作深度的关系 按耕作深度分组(厘米) 耕种地块数 平均亩产量(千克) 10-12 12-14 14-16 16-18 18-20 13 23 29 24 4 250 270 300 330 380
三、统计分组的类型
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 品质标志分组:也称属性分组
• (一) 确定调查目的 (why) • (二)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who)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1.什么是统计学(4)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什么是描述统计学(7)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统计图表等形式显示出来,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
3.什么是统计指数(114)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一种对比性指标。
4.定序尺度的含义(14)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5.定距尺度的含义(15)定距尺度又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的间隔进行的一种测度。
6.什么是数据分组(39)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照选定的某个或几个标志,将被研究的总体数据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7.时点序列和时期序列的区别(86)(1)含义:时期序列是由一系列时期指标值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动的总量或绝对水平。
时点序列是由一序列时点指标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或水平。
(2)特征:时期序列的特征有: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的变量值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每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对应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期越长,变量值越大,反之越小;各变量值一般通过连续登记方法获得。
时点序列的特征有:各个变量值不具有可加性,各变量值相加无实际经济意义;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变量值一般通过一次性登记获得。
8.GDP与GNP的关系,即区别和联系(218)(1)联系:GDP与GNP是计算社会产品和服务最终产值的两个有密切关系的指标,两者的核算内容相同且可以相互推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用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进行调整后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即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简答题1、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在学习指导:P7。
解答要点:统计标志就是总体中各单位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如产量、职工数等,标志表现就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产量标志,标志值为50件、70件等)201 2.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在学习指导:P7。
解答要点: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分,产品的品牌等。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
如职工的工资水平、工龄、企业的职工数、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3、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在学习指导:P12。
解答要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与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4、举例说明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在学习指导:P13。
解答要点:调查对象就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由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单位也就就是总体单位,它就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填报单位也就是也就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就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谁调查?由谁来提供所需资料?例如:)5、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您认为这种调查方式就是重点调查还就是典型调查?为什么?(在学习指导:P17。
解答要点:该调查属于重点调查而非典型调查。
这两者虽然都就是非全面调查,但重点调查在选择对象上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案例中就就是“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在总量指标中却占有绝大比重,典型调查在对调查单位的选择上具有主观性,对总量指标所占的比重并没有要求,只就是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出来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6、什么就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在学习指导:P27。
解答要点:统计分布就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又称为分配数列。
它的两个要素就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与各组所占的单位数)7、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在学习指导:P23-P24。
解答要点:对于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动幅度小,就可以一个变量值对应一组,用单项式分组,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很大,变量值的个数很多,就把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变量值按其大小确定所归并的区间,用组距式分组。
对于连续型变量,全部采用组距式分组)8、简述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在学习指导:P35-P36。
解答要点: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两者都属于不同总体指标进行对比的类型,但比较相对指标就是不同总体的同类指标相比,而强度相对指标就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的总量指标的对比)。
9、简述平均指标的就是意义与作用。
(在学习指导:P39。
解答要点:平均指标的意义就是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它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2它就是一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10、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在学习指导:P52。
解答要点:抽样推断就是在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总体某一现象的数量性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判断。
抽样推断具有如下特点:它就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就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它就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的)。
11、什么就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学习指导:P54。
解答要点:抽样误差就是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与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的方法;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12、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时期的要求。
(在学习指导:P78-P79。
解答要点: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就是数量指标,同度量因素就是与之相联系的另一质量指标。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就是: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
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就是质量指标,同度量因素就是与之相联系的另一数量指标。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就是: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报告期)13、动态数列的基本构成与编制原则就是什么?(在学习指导:P88,解答要点:动态数列又称时间数列,它就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因此,动态数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就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动态数列编制的原则就是:时间长短要统一;总体范围要统一;计算方法要统一;经济含义要统一)。
14、简述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区别。
(在学习指导:P88,解答要点:时期数列就是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时点数列就是指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
它们的区别就是:时期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却不具有这个特点;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但时点数列不能相加;时期数列各个指标值大小与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但时点数列没有这种关系。
)计算分析练习题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组并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3)根据整理表计算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开放组距式分组 (3)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40/)95*485*1275*1565*655*3(fxf X 77(分)(4)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两个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试指出哪个企业的的总平均单位成本高。
解:甲企业总平均单位成本为x =∑∑XM M =(126000+96000+95900)/(126000/105+96000/120+95900/137)=31790/2700=117、74(元/件)乙企业总平均单位成本为x =∑xf /∑f =(700*105+900*120+1100*137)/(700+900+1100)=332200//2700=123、04(元/件)所以,2010年总成本单位成本较高。
3.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0件,标准差为6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并比较甲、乙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X =∑∑FXF =287 标准差F FX X ∑∑-=)(σ=100/833100=91、3V 甲==Xσ66/360=0、19% V 乙==Xσ91、3/287=0、32% V 甲小于V 乙所以,甲更有代表性4.对一批成品按重复抽样方法抽选100件,其中废品4件,当概率为95、45%(z =2)时,可否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6%?解:这批成品的平均正品率为0、96,废品率为0、04,重复抽样平均误差为μp=np p )1(-=10004.0*96.0=0、02,绝对误差为∆p =z μp =2*0、02=0、04概率为95、45%时,抽样废品率范围为(4%-4、%,4%+4、%)即(0,8%),也就就是废品率不超过8%。
不能认为这批产品废品率不超过6%,所以不能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6%?5.某企业生产一种新的电子元件,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5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6000小时,标准差310小时,试在95、45%(Z=2)概率保证下,估计这种新电子元件平均寿命区间。
解:抽样平均误差μx=nσ=310/150=310/12、25=25、3 估计这种新电子元件平均寿命区间。
:(6000-2*25、3,6000+2*25、3),即在95、45%(Z=2)概率保证下,估计这种新电子元件平均寿命区间为(5949,6051)小时6、研究某种新式时装的销路,在市场上随机对50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有340名喜欢该新式时装,要求以95、45%(Z=2)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市成年人喜欢该新式时装的比率区间。
解:这批新式时装抽样喜欢率为340/500=0、68,不喜欢率为0、32,抽样平均误差为μp=np p )1(-=50032.0*68..0=0、02,绝对误差为∆p =z μp =2*0、02=0、04概率为95、45%时,抽样喜欢率为(68%-4、%,68%+4、%)即(64%,72%),也就就是以95、45%(Z=2)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市成年人喜欢该新式时装的比率区间为64%至72%7.检查5位同学统计学原理的学习时间与成绩分数如下表所示: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并说明两变量相关的方向与程度。
(2)建立学习成绩倚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
解:(1)(1)⎢⎣⎡∑-⎥⎦⎤⎢⎣⎡∑--=∑∑∑∑∑])()(2222y y x x n n yx xy n γ=(5*2740-40*310)/[][]31021700*540370*522--=1300/1760=0、74,说明两者的关系为正相关,呈密切相关关系。
(2)解,设学习成绩为Y,成绩时间为X,学习成绩倚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a+bx其中b=()∑∑∑∑∑--xx n y x xy n 22=1300/(1850-1600)=1300/250=5、2a=y -b x =310/5-5、2*40/5=62-41、6=20、4y=a+bx=20、4+5、2X8、某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要求:(1)计算两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2) 计算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解(1) 两种产品产量总指数=∑q p 1/∑qp 00%13532000/4300020*150010*20020*200010*300==++=产量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q p 1-∑q p 0=43000-32000=11000(2)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p q 11/∑p q 01=(12*300+21*2000+)/(10*300+20*2000)=45600/43000=1、06=106%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p q 11-∑pq 01=45600-43000=2600(元)9.某集团公司销售的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提高幅度资料如下:试计算:(1)销售额指数及销售额的绝对增加值; (2)销售量指数及由销售量变动而增加的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