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现代化-FAO

合集下载

FAO网站研究

FAO网站研究



专题展现 FAO 工作重点
Med
i
a
(媒体)
News
(新闻)
Med
i
a
(媒体)
主要内容
关于成员国的相关信息,并按照国家英文
名称首字母排序提供各成员国相关新闻、出
展现方式
字母列表
版物、数据等内容
提 供 成 员 国 国 家 简 称、 全 称、 标 准 国 家
代码
近期重大媒体新闻报道
字母列表
World Agriculture
(续)
频道
Re
s
our
c
e
s
(资源)
栏目
子栏目
主要内容
展现方式
Da
t
a
(数据)
How wewo
rk
(我们如何工作)
介绍首 席 统 计 师 办 公 室 的 职 责 与 内 设 机
构,具体链接至 “关于 FAO”
文字
I
n
t
e
r
a
c
t
i
ves
t
o
r
i
e
s
(交互故事集)
文字、图片、视频
机构图
文字、立体定位图
包括 FAO 大会、FAO 理事会、计划委 员
会、财政委员 会、 章 程 及 法 律 事 务 委 员 会、
Gove
r
n
i
ngBod
i
e
s
(领导机构)

农业 委 员 会、 商 品 问 题 委 员 会、 渔 业 委 员
会、林业委员会、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区
文字
域会议,此外还有法定机构、领导机构成员

世界粮食日的由来历

世界粮食日的由来历
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在该组织各成员国举行相关活动,以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5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1946年的“第一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5-1939年的70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90%)为对象,按“每天平均摄取热量低于2250卡界定营养不良,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人口的大约半数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52年的“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总的营养水平比战前降低,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区均未达到基准水平。1963年的“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以1957-1959年的8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77年的第四次世界粮食调查统计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数据,调查范围扩大到162个国家。结论是全世界有4.55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4都属于这个范围,尤其是儿童和妇女的营养不良更加严重。从世界性粮食情况恶化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警告。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我国与OECD、FAO、美国、欧盟及澳大利亚登记农药残留试验数据比较

我国与OECD、FAO、美国、欧盟及澳大利亚登记农药残留试验数据比较

农药登记残留试验技术培训班,2009年5月19-21日,南昌我国与OECD、FAO、美国、欧盟及澳大利亚登记农药残留试验数据要求比较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乔雄梧残留试验数据是按照风险分析原理制定农药残留最大残留限量(MRL)的三个基本依据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毒理学数据[危害认定和危害特征描述]和膳食摄入数据[膳食暴露评估参数之一]),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因为多数发达国家要求农药登记的同时制定相应农产品(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因此残留试验数据也是农药登记必不可少的数据之一。

规范农药残留试验(Supervised residue trials)的设计是根据农药登记过程中获得的农药使用良好农业生产规范(GAP)进行的试验,它在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or no more pesticide is used than necessary to be effective)指导下,基于最差情景(worst case),即临界GAP(critical GAP,cGAP)条件下:l包括所有实际农药应用条件范围;l符合农药登记时批准的[标签]使用方式(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l按照管理部门要求提供适当数量的试验;l获得可能的最高残留水平、推荐残留中值(STMR)和最高残留量(HR)。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根据当时FAO 推荐的规范残留试验要求,制定了我国的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又在2004年以部颁标准(NY/T 788-2004)的形式根据国际规范农药残留试验要求对原有试验准则进行了修改,使我国的残留试验要求达到或接近国际及发达国家要求,为下一步按照GLP要求进行残留试验,打下了基础。

但是,因为我国残留试验一直没有按照GLP 要求进行管理,也因为我国在这方面国际参与较少,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进行的3000多项登记残留试验数据未被国际标准制定机构(CAC )采用,使得国际标准与我国农产品(食品)中残留状况背离更大,影响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分析与国际接轨。

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FAO

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FAO

PC 87/4 b) 2002年3月为了节约起见,本文件印数有限。

谨请各位代表及观察员携带文件与会,如无绝对必要,望勿索取。

W/Y6150/C C计划委员会目录页次执行概要 1 I. 引言 3 内容 3PC 87/4 b) ii在家畜卫生领域与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3 粮农组织在家畜卫生方面的作用 4 评价的范围和方法 5 范围 5 方法 5 II. 家畜卫生工作回顾 6 正常计划结构 6 正常计划资源7 实地项目7 技术合作计划7 非技术合作计划9 III. 实施成就和结果9 跨界动植物病害紧急预防系统9 计划成就9 实地活动13 家畜卫生的其它领域16 寄生虫病16 兽医服务18 实地项目19 IV. 效果与影响20 V. 结论与建议21 导言21 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21 其它计划领域22 昆虫传播疾病的环境管理22 寄生虫综合控制与抗药性23 与其它机构的协调23 实地活动23 附件1 25 外部审查专家组的报告25PC 87/4 b) iii专家组的结论25 建议25附件2 27管理层的意见(农业部)27缩写语29执行概要i) 畜牧业的重要性与其它农业领域相比与日俱增。

对于发展中世界来讲,畜牧业特别重要,因为它为世界上农村贫困人口的70%的生计作出了贡献。

可持续畜牧生产取决于保持动物健康,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要特别关注地方性和传入的动物疾病问题。

粮农组织愈来愈将家畜卫生工作作为减贫、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广泛目标的组成部分,并一直在家畜卫生工作中发挥着既定完美的作用。

自从1994年以来,粮农组织在继续进行防治寄生虫病,特别是锥虫病的同时,通过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EMPRES) ,已将跨界动物疾病置于优先领域。

ii) 2001年首次对粮农组织的家畜卫生活动进行了评价。

目前的评价重点是1995年至2001年间,在计划2.1.3 ( 畜牧 )项下家畜卫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并特别关注技术合作计划(TCP) 资助的国家一级工作的开展情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

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FAO

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FAO
按国家列出的2010年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0–10 10–30 30–50 50–70 70–100
森林砍伐速度出现减缓迹象,但仍高得惊人 在有些国家,森林砍伐(主要将热带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出现下降迹象,但在另一
些国家,速度仍很高。过去十年中,每年有大约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转作其他用途或因自 然原因消失,而20世纪90年代则每年为大约1600万公顷。在上世纪90年代森林净损失率最 高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损失率已明显降低,而在澳大利亚,自2000年以来严重的干旱和 森林火灾致使森林损失情况恶化。
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支出通常超过所征得的税收
平均而言,森林总税收大约为每公顷4.5美元,从非洲每公顷不足1美元到欧洲每公顷略高于6美 元。林业的公共开支平均在每公顷7.5美元左右。亚洲的平均开支最大(每公顷超过20美元)。与此 相反,在南美洲和大洋洲每公顷的平均开支不足1美元。
1990-2005年木材采伐价值 (10亿美元) 40 35 30 25 20
15
1990 2000 2005
10
5
0 非洲 亚洲
欧洲 北美和 大洋洲 南美洲
中美洲
8
非木材林产品的价值仍然被低估
据报告,2005年非木材林产品的采伐价值约为185亿 美元。其中食品所占比例最大。非木材林产品在许多国 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相关信息依然缺失,而且 很少能了解生计用途的真正价值。因此,报告的统计 数据可能只包括已采伐的非木材林产品总价值的很小 一部分。
大规模植树使全球森林面积净损失明显减少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植树造林和森林的自然扩展已使全球森林面积的净损失大大减少。
2000-2010年期间森林面积的净变化估计为每年–520万公顷(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面积),低于 1990-2000年期间每年–830万公顷的数字。 3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政府共同编制的合作框架。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文件描述了未来五年中国政府(由农业部代表)与FAO之间的战略合作领域。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是在经过与大量利益相关者广泛讨论磋商后的结果,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联合国在华机构、在华的中国发展伙伴、粮农组织在罗马总部和曼谷区域代表处的技术部门。

本框架签署双方对在框架制定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各个部门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提出了粮农组织将要帮助中国的一些重点领域与相关活动,以协助中国实现其国家政策目标,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农村脱贫、食品安全与质量、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与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以及粮农组织中国《国家中期优先重点框架(2009-2013)》进行了衔接,同时也与《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计划(2011-2015)》、千年发展目标,以及与粮农组织全球战略目标(具体体现在联农组织战略框架、2010-2015年中期规划、2010-2011年工作计划和预算)保持了一致。

在《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中,粮农组织对中国政府、公民社会和广大民众所给予的帮助,包括项目进展、资金承诺兑现,都可以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提倡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清楚地阐明了FAO对受援国各项干预活动的战略领域、结果、产出和测度指标。

该框架凸显了粮农组织作为联合国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领域的主导国际机构的地位.同时,也致力于在联合国系统内提高粮农组织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描绘了在未来五年FAO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一个简单而又明确的蓝图,可以指导资源筹集并成功推动相关合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赞印度尼西亚在FLEGT许可制度方面的成功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赞印度尼西亚在FLEGT许可制度方面的成功
制 家居 绿 色 生 态 链 发 展 高 峰 论 坛 ” 将
于2 0 1 7年 3月 1 4日至 1 6日在广州举行。
论 坛 由 中 国木 材 与 木 制 品 流 通 协 会 板 材 分 会 承
印度术材 5 l i  ̄ l k 简讯
办 ,以 “ 创享未来、渠道整合与绿色生态链融通”为
主题 ,共 同探寻 供 给侧 改 革 给木 材与 水 制 品产 业带 来
的新机遇 , 共同推动木业战略 陛新兴产业 与绿色发展。 据 中国木材与木制 品流通协 会板材分会有关 负 责人 介绍 ,近年来 ,受原料 、环保 、物流 、同质化 竞争 等诸 多因素影响 ,我 国的人造 板产业面临发展 困境 。人造 板 的主要下游 产业 链 —— 定制家 居行
托其 他 机 构 或大 学 调 研 本地 和 外地 的木 材 供 应 能力 。 在 印度 东北 部 的 几 个 邦 ,只 允 许在 工 业 区 内
开展 木材加工 。
对 于 完全依 赖 进 口原木 从 事 生产 的制 材 厂,
示 了欢 迎。F AO说 ,印度尼 西 亚是第 一个 已经成
功 地 达 到 了 欧盟 木 材 条 例 所 有 要 求 的 国家 ,为 杜 绝 非 法 采 伐和 促 进 合法 木材 贸 易 做 出 了 贡 献 。 F L E GT证 书 为 进 口到 欧 盟 的 木 材 打 开 了 一・ 条
S L C将确定这些工厂如果使 用国产原木是否还 能维
持 ,以 及 是 否 可 以通 过 搬 迁 使 这 些 工 广 得 到 保 护 。 ( 修 木 )
业 却以每年 3 0 % ̄ 5 0 % 的 增 长 率 快 速 增 长 。 如 何 融
过各邦的林业管理部 门办理 。 现在政府要 求每 个邦都要成立一个邦级的委员 会( S L C ) 负责 新法 规的 落实 。这 些 S L C至少 每三 个 月要开一次会 。S L C的成员中要包括一位 由本邦 的制材业者协会推选 出的木材工业代表 。 政府 要求 S L C每 5年 要对 每个 制材厂 的原 木 原料 来源做 ~次评估 ,以决 定这座 制材 厂是否应当 继 续在 原地 生产 ,或者是否应 当迁移 到原木原料供 应 条件 更好的地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 86/INF/3 2001年9月为了节约起见,本文件印数有限。

谨请各位代表及观察员携带文件与会,如无绝对必要,望勿索取。

Y1692/Ch. C计划委员会第八十六届会议2001年9月17-21日,罗马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现代化委员会在上届会议上获悉,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FAOSTAT)工作系统的管理以及粮农组织收集的数据的质量保持方面越来越困难。

主席要求向委员会本届会议提供进一步的情况。

附在后面的讨论文件《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现代化》是不久之后将提交新设立的世界农业信息中心委员会的一份文件的依据,即将提交的文件将根据粮农组织的战略目标E1即一个综合信息资源库,为粮农组织所有客户提供现有可靠统计资料、信息和知识,综合考虑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的需要。

今后的步骤可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拟议的取代系统的需要和基本设计。

从而将能够编制详细费用估计数。

该项工作完成之后,世界农业信息中心委员会将审议所提出的建议,并就可能的行动方针向总干事提供咨询意见。

要求计划委员会对提出的问题表示意见以便有助于适当处理提出的问题。

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现代化讨论文件2001年8月+++++概要本讨论文件处理关于取代过时及经常发生故障的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工作系统的紧急需要。

需要现代化来确保通过世界农业信息中心继续提供本组织的统计数据。

此外,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工作系统的一个主要职能是,对于粮农组织成员国提供的数据的连续质量不足所需的缺少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和估计。

在处理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现代化的同时,还将借此机会加强工作系统的职能。

这反过来将使粮农组织内部的数据提供者能够改进输入世界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的质量、范围和一致性。

预计这一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对需要进行全面分析。

+++++引言1.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FAOSTAT)工作系统是有助于世界农业信息中心的最重要系统之一,通过该系统可以查阅粮农组织收集的关于农业、渔业和林业的基本统计时间序列资料。

2.今天的FAOSTAT:90年代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粮农组织丰富的世界农业统计数据的认识。

粮农组织网站的访问次数从1999年8月的219 639(点击5 435 963次)增至2001年7月的652 935(点击17 734 772次)。

同样,FAOSTAT传播系统统计数据网页的访问次数也出现类似情况,仅在2001年7月进入数据库162 281次(点击次数),下载19 256 541份记录。

这表明对可比较的国家间统计资料的需求逐渐增长。

3.粮农组织网页的所有访问(包括“点击”和“下载”)的四分之一左右估计是为了检索统计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多年来“查阅FAOSTAT传播系统”的次数不断增加,每10-15个月增长一倍,这清楚地表明了下面粮农组织的两项主要规范活动产生了全球性重大影响:保持统计数据库及收集和传播信息。

4.此外,粮农组织的统计产品在科学界及通讯/传媒界均众所周知,受到高度重视。

“Online FAOSTAT”有大约140份订单(这能够进行用户的成批数据提供或下载),在每次发行时还可销售350-400个FAOSTAT光盘。

(此外还有粮农组织的年鉴,供分发及销售,这些年鉴直接利用数据库的数据。

)这表明统计数据对于本组织及其成员极为重要。

5.FAOSTAT的由来:在80年代后期,粮农组织决定,作为世界农业信息中心发展工作的一部分,对其若干系统进行合并及现代化以改进粮农组织收集的统计数据的质量。

这些系统都在从事相同的编制、处理和检验时间系列数据的工作,用于产生其他数据及作为高级经济分析的投入。

这一庞大的新系统称为FAOSTAT,即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

6.该系统于1990年至1992年之间实施。

在1992年该系统开始时,主要满足统计司以及渔业和林业部的数据处理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系统得到了扩大,合并了这些部及其他部的其他较小的工作系统。

7.设计主要系统即‘工作系统’时,征求了大量用户的意见,以便既包括当时使用的系统的功能,又包括新合并系统的增加的功能。

发展该系统时使用了当时(即90年代初)达到行业标准的工具和现有软件包,并使用一种客户-服务站结构以便在数据库服务站与用户台式个人电脑之间共享数据处理。

最初发展该系统时使用FAOSTAT数据库,后来改用Oracle数据库(现在Oracle数据库成为本组织的标准共用数据库)。

软件是采用编程语言C++开发的,并对用户界面和主要系统采用软件包以便能够在不同运作系统应用。

现有工作系统的问题8.FAOSTAT使用了大约有十年。

现在有三个重大技术问题影响该工作系统。

在过去几年情况逐渐变得更为严重。

9.固有稳定性:在设计工作系统时,用户担心粮农组织内部当地工作网的稳定性低。

因此,FAOSTAT工作系统的设计方法是为了主要依赖用户当地个人电脑的记忆和储存能力,而不是依赖获得数据及在网络上进行处理。

然而,现在认识到个人电脑环境有一些固有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影响应用速度,还影响正常应用。

这个问题不断困扰着经常使用该系统的人们。

FAOSTAT工作系统经常发生的系统崩溃妨碍了用户的工作,造成生产率损失及错误的可能性增加。

10.作出设计一个主要依赖当地个人电脑的系统的决定,可能无意识地引入本来努力避免的一些不稳定性。

这当然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设计特点,因为本组织的内部网络逐渐更加稳定和可靠。

11.虽然FAOSTAT的发展小组努力解决稳定性问题(根据用户多年来的报告),但并非所有这些纠正工作能够作到或者能够解决问题(由于资金有限)。

虽然报告的这些困难中有一些可视为最初设计基础上的增加,但其他困难完全是由于系统错误,用户需要修理。

用户逐渐找到绕过这些问题的工作方法。

但从长远看来,这种在系统内处理稳定性问题的临时办法显然不能有效利用本组织的资源。

12.执行系统:FAOSTAT工作系统以老的软件包和编译程序版本为基础,它们可能不再适合本组织标准执行系统的最新版本(Windows2000和WindowsXP)。

这可能使粮农组织的电脑环境变得复杂,从而增加成本。

13.系统框架及未得到支持的软件:FAOSTAT最初的系统框架是根据1990年确定的需要设计的。

用户要求的一些新特征根本不适合FAOSTAT工作系统的原始框架,将需要对应用方法进行重大改变以便适合这些新特征。

同时,FAOSTAT 使用的主要成品软件包早已过时,实际上,开发这些软件包的供应商不再支持FAOSTAT使用的版本。

14.由于“成本效益”方面的原因,这些软件包尚未得到更新,因为采用新版本的利益并未超过执行更新所需的时间和努力的利益。

这不仅仅是一个用新版本代替老版本的问题。

而是编程方法需要作重大修改,以便适合新版本。

FAOSTAT 使用的、也早已过时的C++程序编制的情况也如此,这影响系统发挥作用的稳定性和种类。

15.据估计,更新目前使用的软件和程序编制版本即使可以,费用可能超过开发一个新的工作系统的一半费用,而FAOSTAT框架并未现代化并且没有满足用户的新要求。

数据质量问题16.即使没有上述关于技术上对FAOSTAT进行审查的必要性,光是数据质量方面的一些问题也有理由审查FAOSTAT工作系统。

17.例如,深入分析显示,全世界大约有30个国家缺少五年甚至十年的相关统计资料。

世界作物产量数有一半以上是根据官方数据提供的(大约55%)。

但从数据单元来看,不足一半由官方提供(48%左右)(图1)。

18.关于农业贸易,60%以上的贸易值为官方数字,大约有60%的数据单元包含官方数据(图2)。

因此,尚有大量数据由工作系统估计,其中某些数据是通过相当复杂的(贸易)矩阵计算得出的。

19.分析表明,各国报告商品统计资料方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图3和图4的“未报告单元”数和这些单元所代表的“未报告的量”表明了这种趋势。

图3表明了作物的这种趋势,而图4则提供了畜牧数据,表明牲畜数量及畜产品的官方数据百分比。

20.总之,重要统计资料往往不全面。

畜牧产量、一些主粮产品的产量(非洲国家的块根和块茎)、农业投入物和价格方面的资料情况尤其如此。

此外,在不是通过调查表收集数据的一些主要领域如农业投资等领域缺乏数据。

21.在没有官方或半官方数据的情况下,需要粮农组织的估计数来弥补不足以便提供全球/区域估计数。

因此本组织的FAOSTAT工作数据系统用于进行估计、内推及外推,采用现有各种算法。

需要采用各种编辑程序核实这种计算值的一致性及合理性,这些编辑程序是采用现在已过时的程序和编程语言编制的。

22.即使提高成员国数据供应质量的努力(非常紧急)取得了成功,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有不足。

因此粮农组织将需要继续努力弥补这些不足。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需要建立一个健全及功能先进的工作系统数据库。

改进工作系统的机会23.农业数据系列及其衍生产品工作组由来自经济及社会部、农业部、可持续发展部、渔业部和林业部以及图书馆及文献系统司和信息系统及技术司的成员组成,该工作组审议了他们的要求,并认为现有系统已经过时及不适宜。

24.下面是公共用户认为系统职能应加强的主要领域。

它们分成(a)系统职能和(b)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a) 系统职能25.新的分析手段:向用户提供新的硬件,使它们能够使用功率更大的计量经济工具及有关软件包以满足其预报和模拟需要。

此外,贸易矩阵需求(按产地和目的地列出贸易流量)以及成员国的数据传送需要(向粮农组织传送)均增长。

26.出版功能:传播活动也因现行工作系统的结构而受到影响。

采用新的工作系统之后,将能满足数据库的高质量产品需求,包括出版物及(drill down)国家元数据采用XML格式。

27.内推/外推:内推/外推是现行工作系统所缺少的另一项必要内容。

许多国家不能提供全面时间系列,而在报告官方统计数据方面总的出现略有下降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弥补数据功能即根据适当运算方法对缺少的数据进行估计,特别重要。

还需要有灵活性以便利用进行主要调查但并非每年调查的特别有用的数据(这特别适用于农村用水统计系统数据库所拥有的用水统计资料)。

28.质量保证:FAOSTAT工作系统需要改进功能,特别是在编辑和一致性检查领域-目前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普遍采用这种手段。

此外,以电子形式收到的数据量日益增加,因此用户需要采用方便灵活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输入工作系统,从而使他们能够编辑及证实这些数据。

同时还需要实时编辑计划和一致性检查以增加数据输入的效益及提高数据质量。

如果提供必要软件技术的话,用户有关于如何扩大该系统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其改进数据质量目标的许多建议。

将需要根据该系统的数据输入功能及证实计划对所有这些建议进行修改,这些计划将扩大工作系统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