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鉴赏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创作于东汉末年。
该文是一封刘备致益州太守刘璋的表状,表达了刘备愿意出山平乱的决心,并请求刘璋接纳自己的投降。
这封表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2. 文学价值2.1 表达出己方的决心和诚意文中通过表述刘备向刘璋表达自己出山平乱的决心和诚意,表现出刘备的聪明才智和统治才能。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该文的说服力,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志。
2.2 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出师表》这篇文章中,刘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全文更富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3. 历史文化价值3.1 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出师表》是东汉末年的一封历史文献,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
这封表状体现了刘备致力于平定乱世的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
3.2 展现了刘备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刘备在这封表状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表明他有能力统一天下、平定乱世。
这种表现不仅为刘备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4. 文化传承意义4.1 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影响《出师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忠诚、孝道和正义,体现了中国人对正直和道德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2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师表》弘扬了忠诚、正义和公平,对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坚守道义、勇往直前,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和公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5. 结语总结来说,《出师表》这篇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期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最著名的十大古文出师表

最著名的十大古文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一、作品原文出师表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12开张圣听13,以光14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晓畅34军事,试用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4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2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3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4,可计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于47南阳48,苟全49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0。
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顾53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许先帝以驱驰55。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7。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
《出师表》原文及译文(诸葛亮《出师表》带翻译和鉴赏)

《出师表》原文及译文(诸葛亮《出师表》带翻译和鉴赏)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
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武侯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始皇帝知道我谨小慎微,所以万一崩了就派我去当大臣。
自从被任命后,我一直夜叹,怕嘱托不灵,以伤先帝之识。
所以,五月我过泸沽河,一片荒芜。
如今南方已定,甲胄充足。
三军授之,北方定中原,气焰尽灭,汉奸尽除,汉室复兴,仍在故都。
这位大臣因此忠于陛下和始皇帝。
至于盈亏的考虑,如果你守信,你会愿意这么做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礼器碑书法

出师表礼器碑书法欣赏
一、笔法
出师表礼器碑的笔法精湛,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
其用笔圆润、饱满,点画之间呼应紧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深厚的书法功底。
二、结构
出师表礼器碑的结构严谨,字形端庄大方。
每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但整体上又非常协调统一。
作者在书写时,注重每个字的重心、平衡和呼应关系,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三、章法
出师表礼器碑的章法布局合理,气势磅礴。
整篇作品疏密有致,行距和字距都恰到好处,使得整个作品既有行书的流畅又有楷书的稳重。
同时,作者在书写时还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和呼应,使得整篇作品浑然一体。
四、风格
出师表礼器碑的风格典雅、庄重,既有古朴之感又有时代气息。
其用笔流畅自然,线条优雅,字形端庄秀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其风格又与礼器碑的风格相得益彰,使得整篇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意境
出师表礼器碑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
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出师表礼器碑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笔法、结构、章法、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表现出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出师表》优秀PPT课件

社会影响
《出师表》在历史上具有广泛的 社会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 宝之一,被广泛传颂和传承,成
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出师表》的现代意义
文化传承
《出师表》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 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 族自豪感。
道德启示
《出师表》中表达的忠诚、爱国、忧民等思想,对于现代 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02
课文解析
《出师表》的文本解析
解析《出师表》的文本结构,包 括段落划分、句子结构等,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出师表》中的生词、难词 ,以及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扫清
阅读障碍。
解析《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如排比、对偶等,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出师表》的文学特点
分析《出师表》的文学风格, 如文笔优美、语言质朴等。
《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 的时期,各个势力之间进行了长期的 战争和争斗。
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的理想,决定发动北伐战争,并写下 了《出师表》这篇表文,以表达自己 的忠诚和决心。
蜀汉在刘备的领导下,虽然有一定的 实力和地盘,但在面对曹魏和孙吴等 势力的压力下,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 地位。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探讨《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
对比《出师表》与其他文学作 品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 野。
《出师表》的思想内涵
解析《出师表》中诸葛亮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如忠诚、感恩、担
当等。
探讨《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价值 观,如忠诚国家、报效社会等,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最新)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出师表》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出师表》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先帝①创业未半,而中道②崩殂③,今天下三分,益州⑧疲弊,此诚⑤危急存亡之秋⑥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⑦,忠志之士忘身于外⑧者⑨,盖⑩追(11)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13)开张(14)圣听(15),以光(16)先帝遗德,恢弘(17)志士之气(18),不宜妄(19)自菲薄(20),引喻失义(21),以(22)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2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24),不宜异同(25)。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6),以昭(27)陛下平明之理(2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29),此皆良实(30),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31)以(32)遗(33)陛下。
愚(34)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35)咨(36)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7),有所广益(38)。
将军向宠,性行(39)淑均(40),晓畅(41)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42)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43)。
愚以为营(44)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45)和睦,优劣(46)得所(47)。
亲(48)贤臣,远(49)小人(50),此先汉(51)所以兴隆也(5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53)所以倾颓(54⑨)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55)于桓、灵(56)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57),此悉贞良死节(58)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59),可计日而待(60)也。
臣本布衣(61),躬耕于南阳(62),苟全(63)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64)于诸侯(65)。
先帝不以臣卑鄙(66),猥(67)自枉屈(6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69),由是(70)感激(71),遂许先帝以驱驰(72)。
后值倾覆(7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4),尔来(75二十)有(76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77)寄臣以大事(78)也。
2023年最新的《出师表》原文鉴赏8篇

2023年最新的《出师表》原文鉴赏8篇前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③。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⑤。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⑦。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⑧。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⑨。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⑩。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注释①先帝:指刘备。
崩殂:古代天子死亡称崩,也称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鉴赏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