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2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
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他爱婴宁,因为她纯洁得像露珠,美丽得像鲜花。
他(异史氏)
把他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在《婴宁》中,蒲松龄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
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效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朗目光灼灼似贼!’贵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已者,亦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
女来说是“大不检点”。
开篇起势,作者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也可以说是对婴宁的形象作
了一个鸟瞰式的勾画。
接着写王子服对婴宁的相思。
正是婴宁的美丽的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所以,此处极力渲染王子服的相思之情,一方面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蓄势”,另一方面也是对婴宁的虚写,字里行间都能让
读者感受到婴宁的存在。
这个虚写非常巧妙。
王子服按照吴生的诺言在西南山中找到婴宁后,作者对婴宁爱花、爱花、纯真的性格特点作
了多方面的刻画。
首先随着王子服观察点的变化,描写婴宁家中之花,。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一、思想内容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
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
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
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
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
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
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
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
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
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
其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其二:“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儿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贾宝玉对女儿推崇备至,然其珍爱的女儿多是未嫁之女,“无价之宝珠”应是贾府中那些未嫁的姑娘和丫头们,“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应属于“死珠”之列,而“鱼眼睛”当指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婆子们。
宝玉的这段话道出的不仅是女性容颜不断衰老的自然历程,更是女性纯洁之性灵一步步丧失的可悲过程。
《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从初始的“笑容可掬”到终尾“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的逆转故事,正是婴宁的纯洁性情不断遭世俗侵袭的渐进过程。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
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犹繁,间以修竹”,“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蓬花架满庭中。
”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
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她可说是“花痴”、“笑仙”。
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拈梅花一枝”,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王子服拾花归家,“凝思把玩,如见其人”,竟害起相思病来。
王子服初次登门,见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
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O溷无非花者。
”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非但不是“死珠”,反而更耀其光芒,显得难能可贵。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聊斋志异》的篇章《婴宁》。
详细内容包括:《婴宁》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及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婴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民间传说,引发学生对《聊斋志异》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婴宁》的故事梗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阐述其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婴宁》人物形象分析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类似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2. 内容:作者:蒲松龄故事梗概:王子服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婴宁、王子服、鬼母等艺术特色:奇幻色彩、人物性格鲜明、讽刺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婴宁》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从艺术特色角度,谈谈《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章,如《画皮》、《促织》等,进一步了解蒲松龄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婴宁》时,需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
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
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
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
她是自然的象征。
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
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
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
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
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
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
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
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
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
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
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
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
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
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
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18。
吴支托不肯赴召19。
生恚怒20,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21,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2?怀梅袖中,负气自往23,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24,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6。
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27。
蒲松龄婴宁赏析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蒲松龄
号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自称异 史氏,清代杰出文 学家,小说家。
作者生平
蒲松龄
三个第一 屡试不第
成为先生 成为贡生
满腔孤愤 终成聊斋
《聊斋志异》
花妖鬼狐 荒诞故事
写 鬼 写 妖 高 人 一 等 , 刺 贪 刺 虐 入 骨 三 分
社会现实 美好理想
积郁孤愤 抗争命运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人迹罕至 世外桃源
自然人
纷纷扰扰 人间俗世
社会人
性格总结:天真与狡黠
“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 “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连接双重性格的钥匙:悲啼
返回
艺术赏析
设置悬念,奇幻色彩 情节委曲,叙次井然 描写丰美,形象生动 语言精炼,词汇丰富
典型细节,反复渲染 富于哲理,发人深思
返回
谢谢大家!
性格特点二、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
再见王生 居所 婚后生活
梅—杏—桃
梅 的 皎 洁 杏 的 娇 媚 桃 的 娇 艳
性格特点三、呆痴如婴儿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我不惯与生人睡” “大哥欲我共寝”
性格特点四、一片孝心
女哽咽曰: “……妾本狐产……以 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 日…… ” 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由是岁值 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扫无缺。 “背他人,岂得背老母?”
构思设计
婴宁的出身
人性和狐性
鬼母的设置
从情节发展看 从主题看 鬼母与王母
婴宁的儿子
“大有母范”
返回
主题思想
爱情说 批判说 人性说 愤懑说
返回
总结
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 没有艰难困苦,没有感情波澜。 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美好的意境,奇 迹般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 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相结合,描绘 出人情美,人性美,情操美。
鬼 狐 有 性 格 , 笑 骂 成 文 章
专 集 之 最 有 名 者
赏析“我婴宁”
故事梗概 人物简介 小说线索 婴宁形象分析 艺术赏析 构思设计 主题思想 总结
故事梗概
初见婴宁 思念婴宁 重见婴宁 婚后婴宁 来历结局 作者议论
返回
人物简介
婴宁 王子服(王生) 吴生 王母 老妇人 西邻青年 小荣
返回
小说线索
王子服(明线) 婴宁(明线)
鬼母(暗线)
返回
“婴宁”二字由来和寓意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
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 也。”
——《庄子》
“婴宁”是“撄而后成”人生哲理的通俗 演绎。
性格特点一、笑口常开
“嬉不知愁” “笑处嫣然”
“室中吃吃,皆婴宁之笑声”
“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 “有何喜,刻,不受拘束, 千姿百态的笑 深层含义:天真善良,纯洁无瑕, 不受世俗污染
笑的作用:体现婴宁性格,推动 情节发展
惩罚“西人子” 社会的污浊 王母的训斥
不 复 笑 ?
笑之丧失
无时不笑 自然天性的失落
笑需有时
矢不复笑
社会礼法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