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孤独与愤怒的文字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是他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聊斋志异是他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
(4)难句翻译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地的城墙,(顶上是)呈 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 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 姿态各不相同 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问题讨论
1、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感知、想象 山市蜃景。 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 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 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 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么? 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
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 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邑八景之一也” 。 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 。 2、思考问题 ⑴山市蜃景由生成到小时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 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做复述。 ⑵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 ,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 的特点。
选择:
下列句子朗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渺,不可计其/层次矣
检查预习
1、注音
蜃(shèn )景 禹( yŭ ) 禅(chán )院 高垣(yuán ) 连亘( gèn ) 逾(yú)时 奂(huàn)山 ng) 青冥(mí 甍(méng) 睥( pì)睨( nì ) 窗扉(fēi ) 倏(shū)忽

论蒲松龄之“孤愤”

论蒲松龄之“孤愤”

论蒲松龄之“孤愤”摘要作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创作了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聊斋志异》而其“孤愤”的主要创作心态也越来越多的为学者所研究。

生不逢时,贫困潦倒,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之下,他以遗世独立的姿态观察着周围的生存环境,封建官吏对劳苦大众的压迫,朋友对其创作的不理解,家庭生活的长期贫困,屡试不第的种种绝望,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社会格格不入,在文字狱与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只有通过将自己的“孤愤”之情寄托到《聊斋志异》中并通过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及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聊斋志异》AbstractAs a "Chinese king of the short story" Pu Songling created by the world widely famous 《Liaozhaizhiyi》the mai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creation mentality "indigna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scholars. The poor, long life in the Born Under A Bad Sign, under feudal oppression, he watch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independent the attitude of the toiling masses, the oppression of feudal officials, friends do not understand of its creation, the long-term poor family life, not the first try all sorts of despair,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with such social misfits, under high pressure the inquisition and the rulers, he only through his "indignant feelings" to "sustenance Strange Tales from《Liaozhaizhiyi》, 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typical imag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o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study the creation of Pu Songling and the spiritual worldKeywords: Pu Songling ;indignant feelings ;《Liaozhaizhiyi》引言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受正统的封建思想教育。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第一篇: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少林出也。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

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

生微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画皮》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意甚乐其幽杳。

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

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

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

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

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

”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

诘之,自言:“秦人。

” 语甚朴诚。

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

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妇曰:“ 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

”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

”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

假借狐鬼抒“孤愤”

假借狐鬼抒“孤愤”

假借狐鬼抒“孤愤”假借狐鬼抒“孤愤”——《聊斋》的思想内涵雷群明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以某种方式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着时代。

蒲松龄的《聊斋》也不例外。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而与以前多数历史阶段的大变动不同的是,清代是一个以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特殊时代,这在向来只习惯于接受本民族的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又会生出许多特别的感情来。

他晚年自题画像谓“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可见他对清朝统治者是不满的。

蒲松龄诞生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北面日益强大的满族统治者正睥睨中原,沿海的“海贼”、“倭寇”也频繁骚扰,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伏彼起,越烧越旺。

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声势浩大,作者的家乡也先后发生了白莲教、谢迁、于七等小规模起义。

熹宗时(1621—1627)有童谣云:“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极形象地描绘出了明末统治者坐在“火山口”之上的岌岌可危的处境。

蒲松龄诞生这年,正值山东大旱,受灾的百姓被饥饿所迫,到了吃死人肉充饥的地步。

这种种严重的天灾人祸,对蒲松龄不能不发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后来的《聊斋》创作中也有所反映。

清王朝建立以后,同历代统治阶级一样,也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以图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它逐个收拾完残余的农民武装和反叛的地方势力后,也不忘笼络人心。

开科举选录人才,就是它的“文治”手段之一。

但与此同时,它并没有忘记思想的钳制,大兴“文字狱”就是它留给历史的独特记录。

在蒲松龄的一生中,著名的文字狱案就有七起:顺治九年(1652)程可则的试策案,康熙元年(1662)金人瑞的哭庙案,康熙二年庄廷珑的《明史》案,康熙六年沈天南诗集案,康熙七年即墨黄培案,康熙二十六年朱方旦密书案,康熙五十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清王朝对文字狱的处分是残酷无情的,哪怕是大名人,也照样格杀勿论,而且肆意株连。

像《明史》案,“主犯”庄廷珑死后被“戮尸”,还株连杀死70多人,充军者更不计其数。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摘要: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只是指怀才不遇。

他在潦倒落拓的大半生之中费尽心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从反面显露了自己的“孤愤”。

从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创作心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潜意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要求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否则便会形成神经症状,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非常好的渠道。

在创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虚伪面目和身份表达被压抑的愿望。

蒲松龄作为那个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科举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

虽然有才华有天赋,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救世济民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蒲松龄的大半生一直漂泊在外,寄人篱下, 财不足以养家, 才又不被认可。

这种外部环境的压抑和内心的苦闷情绪折磨着蒲松龄,使蒲松龄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倾吐欲望,但是蒲松龄本身性格比较朴实,完全不是慷慨激昂之士,所以,创作《聊斋志异》让他能够很好地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得以宣泄,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朱缃在对蒲松龄作出评论的时候曾经说过“《聊斋志异》其实和屈原以及司马迁的著作一样都寄托了自己的一种心态”。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在《祭父文》中也这样描述过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从蒲箬的这句话来看,也是肯定了其父亲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孤愤的心理是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心理。

而蒲松龄自己也在他的《聊斋自志》中这样写道:“集腋为裘,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 亦足悲矣!”这里可以说明确地概括出了他在创作中的孤愤心理,通过创作宣泄心中的压抑和苦闷。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里也提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鬼神世界来反应人类社会,并对现实中的黑暗进行批判与揭露,从而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

《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自志-注释及译文

《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自志-注释及译文

聊斋自志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气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气自鸣天簇气不择好音叱有由然矣气松落落秋萤之火,魁魅争光气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气才非千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气闻则命笔,遂以成编气久之,四方同人气又以邮筒相寄气因而物以好聚气所积益夥气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气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气遗飞逸兴,狂固难辞气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气展如之人气得毋向我胡卢耶妇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气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气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气【注释】CD披萝带荔,三间氏感而为骚:意为披萝带荔的山鬼类的民间传闻引起了屈原的诗兴。

披萝带荔,《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薛荔兮带女萝。

“写山鬼以薛荔为衣,以女萝为带。

薛荔,也叫木莲;女萝,一名松罗,两者均指香草。

三闾氏,指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27),名平,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出身贵族,曾做过三间大夫,掌楚王族昭、屈、景三姓之事。

感,感触,有所感而发。

骚,指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楚辞”。

@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意为李贺对于牛鬼蛇神那样的荒诞不经的事情却纳入诗歌,嗜吟成癖。

牛鬼蛇神,指虚荒诞幻的不经之事。

唐杜牧《李长吉歌诗序》论其诗云:"鲸咕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长爪郎,指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中期诗人。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

”@天赖:自然界的音响。

《庄子·齐物论》:"汝闻人赖而未闻地赖,汝闻地赖而未闻天簇夫。

”这里借指发自胸腿的诗作。

@好音:好听的声音。

《诗·鲁颂·洋水》:“食我桑跳,怀我好音。

”这里以之指世俗所崇尚的“正声”、“善言”。

@有由然:有一定的原委。

以上举屈原、李贺为例,说明描写鬼神的虚荒诞幻之作,有着久远的传统和理由。

@松落落秋萤之火,魁魅争光:意谓自己孤寂失意,犹如一点微弱的萤火,而冥冥之中,精怪鬼物却争此微光。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种梨》翻译有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

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价钱很贵。

有个道士,戴着破道士帽,穿着破烂道袍,在车前伸手向乡下人乞讨。

乡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

乡下人生气了,大声地辱骂起来。

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贫道只讨你一个,对你来说没多大损失,为什么还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观看的人劝乡下人拿一个不好的梨给老道士,打发他走算了,乡下人坚决不肯。

路旁店铺里的一个伙计,见他们吵得不成样子,就拿出钱买了一个梨,给了道士。

道士拜谢,然后对着众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东西。

我有好梨,请大家品尝。

”有人问:“你既然有梨,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道士说:“我是需要这个梨核做种子。

”于是捧着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里,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铁铲,在地上挖了个几寸深的坑,然后放进梨核,盖上土,向旁边的人要点热水浇灌。

有好事的人便到路边店铺中提来一壶滚开的水,道士接过开水浇进了坑里。

大家都瞪着眼看着,见一棵嫩芽儿冒了出来,并渐渐长大,一会儿就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转眼间开花、结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

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子,分给围观的人吃,一会儿功夫就吃光了。

然后,道士就用铁铲砍树,叮叮当当地砍了好长时间方才砍断。

道士把满带枝叶的梨树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了。

一开始,道士做戏法时,那个乡下人也杂在人群中,伸着脖子瞪着眼看,竟忘记了自己的营生。

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来去看顾他车上的梨,却已经一个也没有了。

他这才恍然大悟,道士刚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细细一看,一根车把没有了,碴口是新砍断的。

乡下人心里非常气愤,急忙去追赶道士。

转过一个墙角,见砍断的车把扔在墙角下,这才知道道士刚才砍的那棵梨树,就是他的车把,而道士却已经不知去向了。

满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异史氏评论:“乡人烦闷昏庸的样子,憨状可掬,十分痴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

我每每见到乡中富人,至亲好友向他乞米求助,就表现出一副气愤的样子,就计较说:'(这)是好几天的物资开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赏析:隐藏在孤独与愤怒后的是自由
研究《聊斋志异》的人都说聊斋乃孤愤之书,读《聊斋志异》的多数人说聊斋故事精彩,孤独愤怒不假,但我更认为孤愤不仅仅是书中所流露出的,而是聊斋先生为什么写这部奇书的终极缘由,最重要的,蒲松龄要寻求的,是他心里所梦想的乌托邦——自由。

初读《聊斋志异》还是十一二岁的时候,说是古小说,其实是一个小册子罢了,文字也是白话。

因为外祖母家是淄川罗村镇,与蒲松龄故居——洪山镇,也就是隔了几十里,柳泉文化在当地也是家喻户晓,所以大多数人家有一本或古文或白话版本的《聊斋》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是简化的白话版本,但记得那时候母亲是不支持看的,甚至编造出了“少不看聊斋”的话给我。

但是还是忍不住偷偷晚上在被窝看,其中才子配佳人的绝唱、人与非人的友情、善恶分明的故事,是彻底地吸引了我。

所以在一年里,去了蒲松龄故居三次,站到里面的湖边,常常想象读过的故事是否就是发生在这里。

那时读《聊斋》只是稀奇里面的故事罢了,但是现在拿着古文的《聊斋》再去细细读时,却是别有的滋味。

一个个故事要讲述的,是聊斋先生平生无法言语的孤独,无法挥泄的愤怒,更是对自由自主的诉求与梦想。

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秀才后,虽有文名却再也屡试不中。

即使对科举心存不满,难为是草民一介,无法言表。

跟他一样的人有很多,坚持到七八十岁的也不在少数,自己对科举怀疑、不满,却找不到另一个敢于跟他一起言说的人,皆是埋头读书考试,他是孤独的;七十几岁才得岁贡生,几十年努力无果而终,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体质,他是愤怒的。

而愤怒和孤独的深层原因便是——他没有自由的他,换言之,他没有自由发展、驰骋的空间,没有想说就说的自由的环境。

在当时朝政之下,蒲松龄是不敢直接写出心里的话的,所以,人生一段南方之游的所见所闻,自小搜集的鬼怪故事,便成了他言说孤独、挥泄愤怒、梦想自由的武器——我认为这才是聊斋志异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所以,《聊斋志异》整篇是孤独与愤怒的文字。

当然,隐藏在孤愤背后的,是那些蒲松龄心中遥不可及的——自由。

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老舍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青凤》、《画皮》、《董生》、《陆判》等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被翻拍成了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拿具体作品来讲,《促织》请天子关心民命,《席方平》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红玉》请侠客义士济困扶贫。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蒲松龄唯有此法来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一块髀肉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

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弟忠信”与“礼义廉耻”。

蒲松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借写地狱里的考官,而对尘世的考官进行辛辣的讽刺。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翰林进士,大摇大摆的样子最终却闹出许多悲剧性的笑话。

《叶生》之中的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最终竟成冤魂,只能借好友之子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之中,作者通过对知识分子近乎变态的心理描写,告知世人科举制度的可怕。

这其中,对当朝科举之怒,也便挥泄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会孤愤?便是有一种无形的禁锢束缚着他。

书中的主人公们——那些花妖狐媚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聪明美丽,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德才取人,爱得忠贞,经历祸患至死不渝。

她们来去自由,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情深,她们在没有自由恋
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爱情。

但我认为,这些说是反应蒲松龄反对封建婚姻,倡导自由自主,但是从更深层讲,不如说是自由,自由地发展、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由地言他欲言,才是他想要的现实。

看聊斋看的不仅仅是故事,说聊斋不能单单说他是孤愤之书,隐藏在孤独与愤怒后的更沉重的,是自由。

参考资料:《新读写》《聊斋背后的寂寞——读<聊斋志异>》作者:钱晨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