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原因浅析历经战争洗劫后的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6年,它的工业生产只相当于战前的28%。
1950年,日本的经济基本达到战前水平,但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09亿美元,只是美国的3.8%、英国的2.9%、法国的38%。
但是日本很快赶了上来,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73年上升到4170亿美元,其发展速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最快的,在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何以在短短的18年内如此迅速地发展呢?1945年10月,战后一年,日本首相币原下达了实行五大制度的改革指令,拉开了日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改革的序幕。
包括否定天皇制度、修订新宪法,农地改革,解散军阀和对军国主义分子进行整肃。
这些政策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日本原有的垄断资本和军国主义势力。
但这些改革,对于战后经济呈瘫痪状态、极度缺乏资本与物资的日本来说并不多大改善,日本的经济在1945年到1949年之间仍是“蜗牛爬行式”恢复。
到了1949年,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得以抑制通货膨胀,却又出现了货物大量的积压,工厂相继倒闭、事业增加、银根紧缩,出现“稳定恐慌”。
至1950年初,日本经济阴云密布。
正逢此时,美国对朝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第一次“军需繁荣”(第二次是指60年代的越南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增长;工农业生产指数大幅回升;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这以系列良性循环,使得日本经济走出死胡同。
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公开宣布了美国对日本的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这项条约使得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
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发展经济。
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崛起与衰败摘要:明治时期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到一战时期日本的经济膨胀,但是一战后日本快速陷入经济危机。
纪立新《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中说到:日本在近代能迅速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欧美列强扶植日本的结果。
近代日本的对外政策与欧美列强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意图相吻合,日本在世纪后期的发展使它具有充当英美等国远东扩张“急先锋”的实力,因此成为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明治初期,日本发挥他们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全国掀起学习欧美国家的热潮,明治政府官员带头访问欧美国家,去欧美国家学习,他们几乎逐一考察了欧美那些所有比日本先进的国家。
但是日本不是盲目的学习,他们根据日本本国的国情,摘取其他国家适合日本的模式。
日本政府认识到,工商是富国强兵之本,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
所以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去学习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教育体制,他们知道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必须让一般国民接受最起码的教育,同时需要培养中高级的人才。
因此,明治政府普及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让政府出资支持让本国国民进入学堂读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且明治政府着重发展了近代高等教育,创办多所大学,从欧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大学教育和出国留学快速而显著地增强了日本的技术力量,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在大力推行教育体制的同时,日本日本政府也在大力发展的本国的经济。
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在于奖励工业,大力扶植私人资本的积极性,增殖物产,实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随着日本经济的稳定,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一些投资兴办的产业开始纷纷出现,随即扩大到纺织业,矿山业以及其他的行业。
从“黑船”叩开了日本开国的大门之后,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经济远不如对中国,印度那样看重,因此给了日本很大的方便去发展本国的经济。
但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及日本经济对外的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日本的富国进程,而对外掠夺是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其中日本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被誉为“经济奇迹”。
本文将探讨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 战后经济重建二战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大部分城市被摧毁,原有的工业基础几乎毁于一旦。
然而,日本政府和人民并没有陷入绝望之中,相反,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开展了全面的经济重建工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提供财政援助和税收减免,吸引外国投资,并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同时,人民勤劳且具有高度的纪律性,积极参与到重建中,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2. 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重建的进程中,日本大力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港口、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也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日本政府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培养为了满足迅速扩张的产业需求,日本政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和技术培训,日本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这些人才成为了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为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日本企业迅速调整了经营战略,将重点放在了出口市场上。
通过出口,日本企业得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劳动力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
日本制造的产品以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而著称,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5. 政府支持和产业政策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
例如,政府加大对关键产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市场改革,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和民主转型。
这一时期,日本不仅迅速重建了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基础,还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基础几乎被彻底摧毁,各项指标严重下滑。
然而,凭借着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全民的共同奋斗,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首先,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经济规划,即制定并执行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政府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引导资源配置,鼓励生产力提升和技术创新,使得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
其次,战后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
通过与美国签署《旧金山和约》,日本得到了重要的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日本的重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日本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优势。
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失业人口需要工作,而日本的庞大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许多企业发现了机会,纷纷涌入不同行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日本重视教育和研发投入。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和研发的投入。
这不仅培养了各类人才,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民主转型除了经济崛起,日本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民主转型。
在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军国主义体制转变为民主国家。
首先,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对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美国通过审判战犯、改革教育、重新组织军队等举措,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为民主转型奠定了基础。
其次,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宪法改革。
最重要的改革是1955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日本的民主体制和法治原则。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为日本的民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的深析

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为要保证日本人民不失去长期以来的习惯,在精神上能够有所
关键字 :战后 ;日本 ;经济文化崛起 ;原因
寄托,宪法的制定是一向反对战争的和平的宪法,也从本质上
改变了日本的政治体制。也最终确立了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原
1. 引言
则,而且将这个原则放到宪法当中,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
来讲军部控制天皇,天皇受到日本宪法的保护,军部则控制了 经济开始走向了复兴之路。美国对于朝鲜的侵略战争,几乎所
整个日本。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义 有的攻击都是由日本生产的。这种特许订货的协定,对日本经
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但随着国际 济就原则的具体制度,来帮助日本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从而
政治形势的发展,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 从本质上来改善当时通货膨胀的症状,进一步的拯救日本的经
亚洲势力的扩张。所以美国感觉父亲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十分 济。美国是整个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国家,美国所派出的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的深析
王 雪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成为了战败国家,第二 个国家都会处于一个高度紧张,且高度戒备的状态,这样的条
次世界大战不仅仅给日本人民而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 件下,想要进行正常的生活生产必然困难重重。因此在二战之
100 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实现 领,实现遏制中国和苏联的目的。美国最终确定了一大国。执着于现实情况 济发展的策略,而不再是以往削弱日本的策略。于是美国的对
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美国对于日本经济文化的扶持 日政策开始出现了重新的调整。为了使得日本国民在战后迅速
研究课题日本经济崛起因素

论 文 及 幻 灯 片 制 作 设 计
参 考 资 料
那么
日本经济的崛起 我们能借鉴些什么呢
从日本经济崛起中吸取经验: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 、对内改革, 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政府进行现代化化改革 4、经济现代化 5、工业、农业:
建设港口、铁路,开发矿山,建造实验性工厂,按照美 国的模式发展农业。
6、派留学生学习外国新技术,聘请西方专家 工作
外界因素
①美国的大力扶植
1948年后,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1948年后,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一再消减直至免 年后 除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返还给日本, 除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返还给日本,并 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
3、课题小结
通过寒假的研究,小组成员能够了解 通过寒假的研究, 日本的经济发展,总结出其原因。 日本的经济发展,总结出其原因。并对以 后对世界历史、经济的学习有所作用。 后对世界历史、经济的学习有所作用。 此次活动也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 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题圆满结束。 本次课题圆满结束。
房 屋 被 炸 毁 的 全 过 程
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
1980年的日本 1980年的日本
1945年的日本 1945年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示意图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得发展是十分 迅猛的。 那么,其原因何在?
2、日本经济发展因素
①进行民主改革 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教育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城市化为废墟,工业生产停滞,经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
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如实施价格管制、配给制度等,以稳定物价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这为其经济的初步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钢铁、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日本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业从模仿起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如今已享誉全球。
教育在日本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使得日本能够迅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忠诚度,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不断追求卓越,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金融领域,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日本的银行业也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国际贸易对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样不可或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摘要:从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到二战后经济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迅速腾飞的阶段。
研究日本经济的崛起,深入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各方面的原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分析总结,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出谋划策。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民族精神国民性一、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的诞生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
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
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战败国的一穷二白到几十年后的嚣张亚洲,不得不堪称一段传奇。
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现居第三)。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
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
日、美、英、法、德5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①日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关于日本经济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4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完成的。
但相比于天时和地利,人和则显得更为重要。
日本能从一个弹丸之地,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绝对不会仅仅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关键,人的因素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所在。
一位军事家曾经对战争做过一段很经典的评论:所有的武器都有用完的时候,所有的弹药都有耗尽的时候,战争到了最后,已不是武器装备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战争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从理论上讲,二战以后,日本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并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条件,而日本人却创造了“日本奇迹”,这难道是一个偶然现象吗?绝对不是!日本人的性格和能力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确切地可以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国民性来进行分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对200年来世界舞台上的新秀日本人和德国人进行过对比研究。
他敏锐地指出:德意志统一后于欧洲任何大国,其工业革命的过程也后于任何大国,而其一旦与各大国进行工商业之竞争,其组织之严密,其保障之周备,实在胜人一筹。
潘光旦指出:与德意志之经验可比拟之国家,唯有东方之日本。
实际上日本人的表现比德意志民族更加出色,在军事和工业领域,日本比德意志起步更晚,基础更差,而今天日本的GDP,已经是德意志的两倍。
可见日本民族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凝聚力更胜一筹。
日本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搭的是末班车,但凭其国民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齐划一的战斗力,在后来的战争中不仅弥补了技术上的鸿沟,还在竞争中取得了后发优势。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国民党的军官,并亲自参加了日军的投降仪式,通过对日本人的直接考察,他断言,以日本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再次崛起是必然的。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经验,战败国如俄、德均有军队叛变产生纠纷的情,如果日本将领控制不住,全副武装的百万日军酿成事件是很容易的事情。
而据黄仁教授的回忆,这种事情竟然一件也没发生。
试想,这样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哪个民族能做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民族意志统一.决心通过经济振兴实现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152倍,这样的日本速度背后,没有一种狂热的举国一致的民族凝聚力支撑,如何可以想象?做事极端认真负责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少有外国人不被日本社会的整齐有序所感染。
街上一尘不染,人流整齐有序,公共汽车分秒不差。
日本从不停电,也不停水,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和海啸,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慌乱之态。
每个日本人都像机器人一样,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整个日本社会也像一部机器,运转精准,几乎毫厘不差。
日本人与日本造一样,精准、刻板、一丝不苟,而且不知疲倦。
说日本人做事像机器人一样认真和刻板,可以说一点也不过分。
日本餐馆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一个中国留学生取巧只洗了三遍,结果这个留学生再也找不到工作。
这还不算稀奇。
日本宾馆领班培训中国员工作保洁示范时,她把抽水马桶洗干净后,还从中舀了一杯水自己喝掉,说:“就按这个标准清洗!”外国人不管对日本人有怎样的偏见和讨厌.对日本人做事的认真和执著,是绝对说不出一个“不”字的。
因为他们常常是因为认真和执著得过度甚至于招人厌烦。
整个日本社会就像一个整齐划一的机器兵团,行动一致,进退有序。
1990年广岛亚运会,约有10万日本人参加了闭幕式,主场散场后,地上没有留下一个烟蒂,一片纸屑,一丝痰迹,人人动作规矩严整,在场的美联社记者发表评论说:像这样一个比机器还严谨的民族.真是太可怕了。
其实这不算什么。
中国的政治学家房宁教授曾经在日本亲历了一次堵车事件,那种情景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震撼:从伊豆半岛到东京的公路上,几万辆车一辆挨一辆排了一百多公里。
那个时段几乎所有的车都是回东京的.道路右侧堵成一条长龙,左侧则空出一条“无车道”,谁要是开到左侧,可以一溜烟直奔东京。
可就是没有一辆车插到空荡荡的“无车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车路上,不见一名交通警察维持秩序。
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车流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一尺一尺地往前挪,静悄悄,听不到一声鸣笛。
房宁教授不禁感叹:“他们自己竞把这绵延一百多公里的车龙化解了!如此坚忍、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这个民族不仅严谨精准,服从秩序.还是一个运转高效、不知疲倦的种群。
日本战后几十年了,经济发展水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跻身世界前茅。
但即使在富得流油的今天,东京夜里11点时,大部分的办公楼仍然亮着灯.上班族还在无偿加班,这在日本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日本民族就像一架永动机,一旦被发动起来,就会产生让全世界震惊的力量,这种力量像洪水,又像台风,具有强大的工作效能。
一个对工作和职业极端认真负责的民族,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还有什么难关不可以逾越呢?勤俭节约意识超强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超过美国人,是名副其实的财富大国。
但日本人的生活至今还是艰苦朴素的。
日本人在上班时,主要是自带盒饭顶一顿午饭,晚餐虽然选择在饭店里吃,但仍然普遍采用“定食”的方式.类似于中国的盒饭.即使是公司金领,也仅仅是多要一碟小菜、一瓶啤酒了事。
日本人极端重视积累财富,是有名的“抠门种族”。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消费纸张最多的国家.但日本人从不浪费纸张。
外国记者注意到,日本的大企业包括政府给新闻单位提供的新闻资料,基本都是双面复印的,为的是节省50%的纸张。
在日本,大部分写字楼的卫生间里都备有擦手纸,这些擦手纸虽然可以随便取用,但日本人总是先把手上的水甩干再取纸,为的是“一擦成功”。
在日本的大城市里,豪华、漂亮的写字楼和商务楼比比皆是,可是,日本政府的各部门仍然挤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旧楼里。
除了外务省和经济产业省等少数几个需要“撑门面”的部门外,其他许多部门居然是合楼办公,名日“共同厅舍”。
至于地方政府的办公场所.更是可以用破破烂烂来形容了。
日本的“公司人”的生产效率堪称世界第一,但日本的“公司人”长期居住在狭窄的寓所内,日本人称为“兔子笼”,这些寓所普遍没有客厅,卧室采用的是高低床。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日本的“公司人”。
日本人富而不骄、精打细算、绝不铺张浪费的勤俭节约意识,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总结:通过对日本国民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秀的国民精神,抛开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落后成分,从他们的民族性格中,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会些什么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扬长而避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实补充,发扬光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参考文献《日本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参照 S.库茨涅兹:《诸国民的经济增长》(日译本,西川俊作、户田康译),金刚钻社1974 年;[日]大川一司等:《长期经济统计》,东洋经济新报社197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