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创作与出版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三)篇章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第二章圣布鲁诺第三章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第四章卡尔·格律恩。

“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4、生产和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理性和自由,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成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强调文化认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德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德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崇尚理性和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崇尚理性和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科学才能实现人类智慧的最大限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社会公正,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应该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4.强调领袖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领袖作用,认为领袖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和出色能力,能够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文化自信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德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成果取得了广泛认可,德国人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科技创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通过对科技的投资和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强调社会公正,德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

4.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是对德国民族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更是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启示作用,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五、结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上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进步性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历史背景1.告别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2.超越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1839年《黑格尔哲学批判》。

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哲学界的情况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把自然界和人提到了首要位置。

缺陷: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了辩证法。

3.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世界观1844年《神圣家族》开始系统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二、中心内容《形态》共有两卷。

主要内容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1、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法国社会主义与德国哲学的混合物。

这一派别的成员主要是一些“萎靡和堕落”的政论家、记者和诗人,其主要代表有墨泽斯·赫斯、卡尔·格律恩、奥拖·吕宁、海尔曼·克利盖。

2、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阶级斗争,宣扬“爱”就是一切。

第二,美化小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维护德国封建统治制度。

第四,反对革命斗争,宣扬和平改良主义。

第五,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把德意志民族标榜为模范民族。

)我们所节选的第一卷第一章,就理论内容来说具有独立的价值。

这一部分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划清了“新唯物主义”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以及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进程,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任务。

三、内容释要【I】(共29自然段)(一)(1-4段)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后德国思想界的混乱和纷争,马恩要用新的立场和观点来评析这一现象。

(二)(5-9段)批判考察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从思想观念出发,把宗教观念当成束缚人的前提,鼓吹要通过从思想上、观念上对宗教的批判寻求人类解放之路。

(三)(10-29段)指出人类历史的前提,进一步说明思想、观念、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物,人的解放只有通过对旧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三、内容释要【II】(共30自然段)(一)(1-5段)指出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潮和观念体系。

它源于德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德国的认同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1.理性与知识追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
性,并将它们视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

德国在哲
学、科学、文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强调人
的智力和理性能力。

2.哲学思想和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
家们的思想影响。

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的
思想对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德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的特殊性
和独立性。

它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并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

4.国家和民族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的重要性。

在德国历史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直是重
要的主题。

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作至高无
上的,并倡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5.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
会正义。

它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并倡导
优先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一种统一的思潮,而是由多种思想流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组成的多元体系。

在德国的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需要参考历史和文化的复杂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 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 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 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 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
出发”。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否承认 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一、写作背景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 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
打击。施蒂纳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
所有物》,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
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
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
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 教养”的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1845年起,“真
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的正义者同盟
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的发展。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
判。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
展的必然产物。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
第 [Ⅰ] 部分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 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 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
三、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甘雅娟)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现实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即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的个人。

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

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

社会关系: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历史: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联系,因而表现为“历史”。

所有制:家庭中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这种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所有制就是私有制。

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消灭,历史表现为世界历史。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等级资本:这种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不是以货币计算的资本,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资本。

行会:在封建社会,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超出行会制度范围,是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动的生产部门。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工业。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

在《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所用工具:新的 需要
生产自己 生命
繁殖:生命的再 生产
家庭(最初的社会关系)
生活、生产工具的需要、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一直在历史中起作用
历史——生产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 的共同生活)。
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总 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 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这样的历史德国人写不出,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缺乏“感性确 定性”(批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表现为历史)
生产——意识
:不纯粹,受物质的“纠缠”。 :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 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 (语言和意识都是由于需要而产生)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 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关系”,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现实——人的解放
批二:从词句中“解放”一个没有被词句统治的 “人”,“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批判 青黑派的“纯思想”批判) 马恩认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同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同这些思想的支 持者作斗争)
《德》是马恩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 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分两卷: 第一卷:批判费、鲍、施的唯心史观,阐发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共产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二卷: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 的 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论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 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 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 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 事批判……”
(二)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无产阶级 1. 无产阶级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产生,且将社会引入 共产主义社会 2. 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力量 3. 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方式
无产阶级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了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人的理论变型,确定了以实践为哲学概念的人的实 践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 的“实践”本质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论述了唯物史观 的基本观点,并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谢谢大家
生产关系一定要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四、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运动和发展的
发生矛盾 原有的生产关系:桎梏 革命性变革 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的
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
• 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 和表现形式 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低级到高级:
原始共产主义 主义 奴隶制 封建制 资本主义 共产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巨大优越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

CONTENTS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
2 共产主义
生产关系
定义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特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具体表现:经济利益 物质利益 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动因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个体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生产力发展推动分工 分工促进交往 分工催发阶级矛盾 所有制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总体情况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必要前提
1. 普遍交往形成内部的生产力←市民社会(基础)
2. 能够利用这种生产力的个人←无产阶级
(一)市民社会与共产主义
(二)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
一.市民社会-基础
(一)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含义:即交往形式中的物质交往形式 市民社会本质:分工和交往的生产体系---交往形式
物质交往形式
交往形式 精神交往形式
市民社会
分工 交往
交往形式
分工
分工:共同体分工和社会分工。 马克思将分工看成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强调了分工的积极作用,突出了分工带来的生产力和交往 走向普遍性的必然趋势。 共同体分工:共同体的分工与协作对于劳动者能力全面发 展的起基础作用。 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多样性。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基本类型: 公有制为基础
私有制为基础
一、人们为了生活就需要进行生产。 生产: 社会生产 生产力(“自然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三、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 内容 社会形式 生产力是发展变化的。
市民社会-无产阶级-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普遍利益只有建立在 “世界历史性”上才能实现,这是因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是一种交往普 遍的存在,也只有市民社会才能诞生出 真正的无产阶级,这是因为在市民社会 生产过程中,每个人不能够同时进入生 产的每个环节,他们都是以特定的身份 进入交往体系的,但是市民社会也具有 生产力和交往体系的普遍性要素,继承 和运用这些要素的前提是个人能力的发 展,只有掌握着生产力总和的无产阶级 才是“全体的个人”,市民社会中诞生 的无产阶级才能将社会引向共产主义社 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