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者境界
佛教的四个境界

境界: 1. 声闻小乘境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
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四果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
华言入流。
又名预流。
即初果也。
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
预入圣道法流。
故名入流。
(三界者。
欲界。
色界。
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
华言一来。
即第二果也。
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
断前六品尽。
后三品犹在。
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
故名一来。
(思惑者。
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
心起贪受。
迷惑不了也。
九品得。
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
华言不来。
即第三果也。
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
更不来欲界受生。
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
华言无学。
即第四果也。
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
四智已圆。
已出三界。
已证涅盘。
无法可学。
(四智睹。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也。
梵语涅盘。
华言灭度。
)2 .缘觉中乘境也称辟支佛、独觉。
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是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
圣人的十大境界

圣人的十大境界圣人的十大境界圣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修养高深、德行卓越、智慧深邃的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视圣人为人类的楷模,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
在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文化中,人们总结出了圣人的十大境界,这些境界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之道,深受人们的推崇。
一、仁爱境界“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也是圣人的重要境界。
圣人视众生如子,怜惜万物,善待他人,行善积德,不伤害别人,心怀慈悲,共同感恩天地万物,将仁爱奉为至高无上的义务。
二、无为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理念,也是圣人的重要境界。
无为而治,即自然而然的事务管理方式。
圣人不自作多情,不被外界干扰,与自然保持一致,放下内心的执着与贪欲,让事情自然发生,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平和境界“和而不同,道常无名”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圣人的主要境界。
圣人常保平和之心,任何事情不过多褒贬,心无旁骛地生活于世上,不与他人争锋,保持一颗平静、豁达的心态。
四、成就境界“功德无量天地昭彰”是佛家的重要理念。
圣人不仅提高自己的境界,更致力于造福社会和世人。
圣人愿意为众人所需奉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能力,创造出更好的社会生活,让社会和谐发展。
五、智慧境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圣人的特质。
圣人谙熟古今,洞悉人事,对世界的深层次的规律把握到极致,能够正确选择并静观事物,领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内心的智慧。
六、真诚境界“真诚待人,不做欺诈”是圣人应有的品质,正直诚实是圣人处世的准则。
圣人喜欢用心去感受生活,保持内心的纯真和本相不变,对人处事不做作,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实真诚的人生价值。
七、谦虚境界“悦怀不舒,悫然自闲”是圣人的境界。
圣人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对人生有着一种能欣能悲,欣然接受生活中的成与败,尽心尽力,不达目的不罢休,顺应万物自然的本质。
八、自由境界“神出鬼没,犹若无事,不拘束于世俗的规则“就像圣人的生命状态一样。
圣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于世上,不受社会和个人的限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自由安逸,自我享受。
悟道之人的六个境界

悟道之人的六个境界悟道,是人类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最高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会经历六个不同的境界,每个境界都代表着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以这六个境界为标题,探讨每个境界的内涵和特点。
一、初识之境初识之境是修行者踏入悟道之路的起点。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还非常肤浅,只是对于一些基本的道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开始怀疑现实的表象,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这个境界的修行者常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但也正是这种迷茫,激发了他们继续向前的动力。
二、探索之境探索之境是修行者在初识之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主动寻求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他们阅读各种哲学、宗教和科学的著作,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这个境界的修行者常常会感到兴奋和好奇,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驱使着他们不断前行。
三、领悟之境领悟之境是修行者在探索之境的基础上,逐渐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和真理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从表面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细枝末节中看到大道理。
他们通过思考和体验,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秩序。
这个境界的修行者常常会感到豁然开朗和心境宁静,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超越之境超越之境是修行者在领悟之境的基础上,超越了个人的局限,融入了更广阔的宇宙之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意识到自己与宇宙的联系和共生。
他们超越了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个境界的修行者常常会感到无我和融入的境界,他们与宇宙合而为一。
五、觉醒之境觉醒之境是修行者在超越之境的基础上,彻底觉醒和领悟真理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欲望和执着的困扰,达到了心灵的彻底解脱。
他们看透了生死的轮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悟到了宇宙的本质和真理。
这个境界的修行者常常会感到无尽的喜悦和智慧,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智者和启示者。
六、回归之境回归之境是修行者在觉醒之境的基础上,回归到尘世中,为他人带来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
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三细相】[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
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
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
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
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相】﹝出起信论﹞六粗谓由业转现三细而生,故名六粗。
(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三相,以其微细,故名三细也。
)[一、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
(境界相,即三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
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名相续相。
[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是名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
(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
已上四相,皆论起惑。
)[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
谓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业系苦相。
【三细六粗】《大乘起信论》用语。
三细与六粗之合称。
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可知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
兹分别略释如次︰(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
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考述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考述藏传佛教是藏族地区主要信仰的宗教之一,自从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和信仰风格。
关于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是藏传佛教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文将就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进行考述。
藏传佛教的十六尊者,又称为十六阿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前,藏族地区已经存在着自身的宗教信仰和神祇,而佛教的传入为这一地区的宗教信仰带来了全新的影响和发展。
十六尊者是佛教中对达到解脱和成佛境界的高级弟子的称呼,他们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在藏传佛教中,十六尊者的地位和形象一直被推崇和传承。
在藏传佛教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十六尊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和确认。
在这一时期,对十六尊者的神圣性和崇高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崇。
在佛经和经藏中,十六尊者的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播,对信徒的信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些文献资料也记录了早期藏传佛教中关于十六尊者的崇拜和信仰活动,这些都表明了早期藏传佛教对十六尊者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极为重视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演变。
在一些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区,一些新的宗教观念和信仰形式对于十六尊者的地位和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对十六尊者的神格化和崇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差异。
一些新的宗教理念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十六尊者的地位产生了新的影响和诠释。
在当代,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和形象在信徒心中依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一些重要的宗教庆典和活动中,对十六尊者的祈福和供养依然是藏传佛教信徒的一个重要宗教活动和仪式。
在一些宗教寺庙和场所,也可以看到对十六尊者的雕塑和绘画,这些都表明了在当代藏传佛教中,对十六尊者的地位和形象仍然受到了尊崇和传承。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历史、地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十六尊者的地位和形象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当代依然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尊崇。
自然境界举例

自然境界举例自然境界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川、水域、森林、草原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举例说明自然境界。
1. 藏北草原藏北草原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境内有广阔的草地、高山和湖泊。
这里的景色壮观,空气清新,还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奔跑的野马、羚羊、牦牛等野生动物,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与美丽。
2. 天葬台天葬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上,是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葬仪。
这里的景色雄奇壮观,有积雪覆盖的山峰和荒芜的高原,令人感受到自然界的荒凉与辽阔。
3. 洱海洱海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湖水碧绿清澈,被誉为“南中国第一湖”。
周围群山环抱,景色优美,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如白族三塔、丽江古城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 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境内,是全球著名的瀑布之一。
它高达77.8米,又称“黄果树大瀑布”。
瀑布水势猛烈,声若轰雷,形成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5.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湖北省,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谷。
这里山岩陡峭,悬崖峭壁,有千姿百态的瀑布和漩涡,景色十分壮观。
三峡还富有文化遗产,有许多历史古迹和传统建筑,如宝顶山石窟、张飞庙等。
6. 张家界风景区张家界风景区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境内,是一个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有奇峰林立,如千里相随、仙女散花等,还有令人惊叹的峡谷和瀑布,形成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自然画卷。
张家界风景区还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
以上就是几个典型的自然境界的举例,每个自然境界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和领略自然之美。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藏人是指居住在我国西藏地区的人群,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
在藏人中,藏传佛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00-500字)藏传佛教源自印度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土宗教相融合。
藏传佛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为目标。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藏传佛教成为藏人信仰的核心和灵魂,对藏人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实践(300-500字)藏传佛教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信仰实践。
其中,重要的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因果律”。
藏人通过持念佛号、听经、诵经、念佛品等方式来修行,以此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藏传佛教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慈悲、善良、宽容和无私的品质。
信众们会定期到寺庙朝拜,参与佛事活动,并且还会进行朝圣,到达圣地进一步寻找智慧和解脱。
三、佛教在藏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300-500字)在藏人的生活中,佛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为藏人提供了生活信念和思想指导,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善待他人,这与藏人的传统文化和族群精神相契合。
佛教还为藏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使他们能够通过信仰得到内心的慰藉和坚定。
此外,佛教也在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藏人的生活提供了实际帮助和支持。
四、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300-500字)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体系,包括寺庙、僧侣和教育机构等。
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很多藏人会朝拜寺庙,参与佛教法会,这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同时,僧侣作为精神领袖和学者,对于传承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 了收藏市场的文化价值 ,而且还不
能 有 附 庸风 雅 、标榜 身 价 的 倾 向。 所 以收 藏 家需 要 提 高 的是 参 与 的素 质 与 理 性 ,而不 是过 度 热 情 地 瞎 收藏 ,瞎
收 藏还不 如 去行善 。
样不但将收来的真迹挂满整个平台,还能把从
世 界 各地 收 回的藏 品公 之于 众 ,产 生它应 有 的
因此,企业家做收藏 ,要有一个稳重的
心态, 而不 是盲 目攀 比 , 去迎 合这 个榜 那个榜 。 只 有踏踏 实实地 了解 清楚 文化 内涵 ,那 么 ,他
收藏 的意义就远不止于此。 画
18 0
长风堂是由天地集 团主办的一家民营博
物 馆 , 被认 为是 中国民 间最大 的 书画收 藏馆 。 也 这 是杨 休 与其 他三 位企 业家 合 资开设 的 ,杨休 占 7 % 股份 。现 在 ,长风 堂已经 收藏 了 5 0 0 00 多件藏 品,大 多数 是杨 休 的私人 收藏 ,其 中不
继 长 风 堂 之 后 ,杨 休 的文 化 产 业不 断延
“ 中国收藏圈里还弥漫着浓重的投资和
投机 味 道 ,真 正 因为热 爱 艺 术 而 收藏 的 藏 家并 不 多 ,只 买贵 的不 买对 的人
也太 多 了。 ”
伸扩展 从对画家、画作进行运作,开办画廊、
拍 卖公 司 等平 台 ,延伸 到 出版 、刊物 乃至 影视 文 化领 域 ,这 算是 一个 系统 工程 ,也 是一 个谋
蜿芥 境界
刘益谦 : 收藏要讲究普 世精 神
对于 中国内地 收藏家 缺席排 行
榜 ,不 少业 内人 士都认 为原 因很 复杂 。 比如 ,“ 由于 特 殊 的历 史 原 因 ,中 国 内地 的艺 术 品收 藏 经 历 了一 个 真空 年 代 ,很 多 割 断的 东 西 需要 时 间 来慢 慢 修复 。 ” 在 新 理 益 集 团 董 事 长 刘 益 谦 看
来, 其实, 西方并不完全 了解 中国市场, 他们大多只是通过他们所熟悉的途径
来 观察 中 国藏 家 的收 藏 活 动 ,这 并不 全 面 ,而 且 中 国 的收 藏 家主 要 以 收藏
乏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的珍 品。“ 这些东西,
我 自 己喜 欢 , 大家 看 了也 高兴 。 杨休说 ,开 让 ” “
以置信 的重 要。 我觉 得 ,一种 艺术 品收 藏能 够 成 为时 尚 ,并渐 次在企 业界 流 行起 来 ,比的 不
是谁的贵谁的多 ,而是有文化内涵 ,这样比才
能 看 出是 谁 的艺 术 品更有 水准 ,谁 更有 鉴赏 眼
光,谁拥有的艺术品更有品位。 南京天地集 ”
团董事 长 杨休 说。
价值。 ”
所 以说 ,当我们用一种普世的精
神 去看 待 收 藏 的话 ,如 果 某 一 类艺 术
品在某个阶段或许有价格严重背离价
值 的现 象 ,此 时 艺术 品 的稀 缺性 是 决 定 价 值 的 关键 ,当充 裕 的 资 金追 逐 稀
缺 的东 西 ,价 格 自然 会不 断创 出新 高 。
Cu t r 事文 { l e董 化 生活 u
- -
▲ ■
杨休 。 i 收 藏是产业 不是玩攀 比
“ 这个榜单其实对我意义不大 ,毕竟那是 他们自己的事情 ,而且他们也不见得真正了解
中国艺 术 品市场 。 不过 至少说 明中 国的艺术 市 场 正在 呈现 出指 数 型的 增长 ,并且 正在 变得 难
博物馆一方面是我的个人爱好 。也是天地集团
在文 化产 业 的尝试 。我 建 博物 馆一 是要 和有 共 同 爱好 的朋友 一起 分 享其 中的 乐趣 ,再 则它也
国内藏 品为主,大多又不愿意公开自
己的藏 品。不 过 ,还是 应该 看到 差距 。
是我们集团的财富储备。这些字画的价值和中 国财富的增长是成正比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真 正 的 收 藏 家 有 如 真 正 的 艺 术 家 ,有 着 自 己的 取 向 与趣 味 。不 仅 瞄
篇布局。 “ 我认为,现在很多画廊销售的作品,区 域性太强,而很多画家也 比较年轻 ,很难有很 大的起色,因此 ,我准备在北京、上海、香港
三地 分 别开 设长风 堂 画廊 ,形 成一 个 网络。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