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就其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发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苏联发表俄文版,1926年由前苏联发表德文版。

《费尔巴哈》章的中文单行本于1988年编译出版。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大·弗·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耶稣传》(1835-1836)开创了对宗教的哲学批判,并且使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具骷髅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1845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这部著作中,两人通过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初步论述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源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1〕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里,国家是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其地位处于市民社会之上,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应该服从于国家的安排。

国家的使命不仅在于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有“更高的精神要素,自在自为的真理要素”。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2〕作为伦理的现实存在,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倡导社会的“善”,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

应该说,黑格尔眼中的国家是一种合理的现实存在。

国家和市民社会都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表现,而国家则是绝对精神发展达到顶点的一种表现。

市民社会则被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刚步入大学的马克思。

在他的早期著作当中,特别是他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所撰写的社会评论当中,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等一系列文章,一些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表露无遗,对自由等概念的阐发和论证还遗留着黑格尔哲学的痕迹。

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虽然在马叶涛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简介]叶涛涛,。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唯物史观早期著作。

由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国家问题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并重新调整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国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就其阶级属性而言,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为了使阶级统治能够继续,国家又必须进一步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且未来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阶级被消灭了,国家也终将归于消亡。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涉及一些历史观方面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历史创造者是谁,对社会理想、信仰方面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书中的思想,对共产党人进行唯物历史观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1845年秋到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编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包括两卷,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第1卷的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下,并对以往主流哲学进行了梳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如今,我们在全党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应积极使用吸收重要思想。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是两大重要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使社会主义走得越来越科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其实,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这一思想已初步形成,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到8月,编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人的实践、创造的对象是世界,他最终把唯物主义原则与历史原则结合在一起,充分阐述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更深层次的关系,并把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工人在此状态下的生存困境及其阶级特征揭示出来,甚至对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

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2

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2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4] “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5]这些观点都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是为了彻底消灭私有制,这是过去一切社会所没有的,也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的社会变革总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代替旧的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每个人之间都是为完全消灭阶级而结成的自由联合体。

马、恩在文中使用了“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 [6]等等这样的词句来反映表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完全消灭了阶级,每个人再也不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存在,而是作为个人存在;而作为个人,他又不是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由联合的关系。

在文中是这样指出的:“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7] “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此的交往的产物。

”[8]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9]可以看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没有阶级身份上差别,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愿地加入联合体,但这种联合体是没有阶级党派之分的。

3、共产主义具有经济属性。

马、恩指出,“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在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10]他们在这里强调了,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的性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基础的,否则,它便是空想的不现实的。

这里他们把共产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批判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2 0 1 5年 1 1月
哈 尔滨 市委 党校 学报
T HE J OURNAL OF HARB I N COMMI T TEE S CHOOL OF T HE CCP
NO V . 2 01 5 No . 6 S e ia r 1 .1 0 2
第 6期 总第 1 0 2期
从 共 产主 义 思 想的理 论 来源 、 具体 内容 、 地 位作 用及 其 对现 实的 启 示等 方 面进 行梳 理和探 究 , 意在
凸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
关键 词 : 马 克思 ; 《 德 意 志意识 形 态》 ; 共 产 主 义
中图分 类号 : A 8 1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8 5 2 0 ( 2 0 1 5 ) 0 6— 0 0 2 5— 0 8 产 主义思 想 的理论来 源 。
阐明 了 自己的共产 主义 观 。
2 . 马克 思对 赫斯 共产 主 义思想 的批判
界抽象 否定 , 向贫穷 的 、 需 求 不 高 的人— —他 不 仅 没有超 越私 有 财 产 的水 平 , 甚 至 从 来 没 有 达 到 私 有 财产 的水 平— — 的 非 自然 的简 单 状 态 的 倒 退 , 恰 恰证 明对 私有 财产 的这 种 扬 弃 绝不 是 真 正 的 占 有” l l J l 8 4 , 总之 , 马克 思将这 种 共产 主义 的 本质 定 性为“ 不 过 是 想 把 自己作 为 积极 的共 同体 确 定 下


《 德 意志意识形态》 中共产 主义 思想
的 理 论 来 源
在 马克 思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的演 变 过 程 中 , 包 括 空想 共 产 主义 、 蒲鲁东 、 赫 斯 在 内 的思 想 , 都 对 马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3/201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王 培摘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社会目标和价值诉求。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出发论证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明了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描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 ;演进作者简介:王培,滨州学院讲师,博士 (邮政编码 256600)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3-0089-04《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于1845—1846年,在这篇小册子里,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对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清算。

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形态》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介绍分工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任何历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前提的。

德国哲学把宗教的统治当成前提,宣布人是“宗教的人”。

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老年黑格尔派,普遍地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1]但凡神学、宗教、政治、观念等先在的意识解决不了的地方,德国哲学家就荒谬的称其为“史前时期”,至于“史前历史”如何过渡到现实的历史,他们无法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费尔巴哈与德国人相比,进步很多,他能够看到“感性世界”,却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的理解,他并没有看到这一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大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

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

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

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

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

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

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以下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普遍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从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可能的。

”这句话指明共产主义是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的。

共产主义是一种联合的运动,只有通过几个先进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才能够实现。

否则,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私有制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这些论述从某种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以往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本质上是要消灭这种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联合体的运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个体都是抱着为了完全消灭阶级的信念而组成的自由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使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
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等词汇,目的是为了描述和反映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文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鲜活存在,同时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是一种自由联合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是这样写到:“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此的交往的产物。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没有阶级差别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他们自愿地加入联合体中,而这种联合体也是没有阶级属性和党派的区别的。

3.共产主义具有经济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这样写到,“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在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