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意思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的新视域解读“历史”概念

从马克思的新视域解读“历史”概念

从马克思的新视域解读“历史”概念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及的“历史”概念。

以德国当时喧嚣的理论界为背景,来讨论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历史”概念的特殊意义。

从马克思对历史规定的四要素出发理解“历史”。

从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中的活动、与历史的关系来理解“历史”概念。

最后通过论述地域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来深入理解“历史”概念。

关键词:历史;四个要素;现实的个人;世界历史性在1845年到1846年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在建构“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新唯物主义第一次经典地在该书中被系统的进行了阐述。

该书主要是针对当时喧嚣的德国理论界,对其哲学现象进行批判。

在新世界观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该书给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思想史定位。

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我们对马克思提及的“历史”概念追问的不够透彻的情况下,也许“历史”概念被我们肤浅的理解了。

马克思的“历史”难道就直指社会历史领域吗?或者说是简单的自然唯物主义吗?在我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语境进行深度思考后,我们便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具有其哲学本体性。

不是简单的指社会历史领域,具有哲学总体性新视域的特点。

那么“历史”概念是在怎样的理论背景中被提出,是在什么样的视域下被解读就成为了我们破解“历史”概念的关键。

一:新视域的产生1845年4月之后的德国思想理论界堪称“热闹非凡”。

在1844年底,施蒂納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发现,并且认为纯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演变成世界上所有的关系。

由于时间的紧凑,《神圣家族》一书没来得及对其进行批判。

转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于是批判施蒂纳的错误理论便被短暂搁置。

就在马克思钻研政治经学的这个时期,即1845年6月到10月,德国思想界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

“1845年6月,赫斯发表了《晚近的哲学家》。

在该书中批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本质在经济现实领域中产生了异化。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所构成的。

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指出它们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唯心主义倾向。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思想和意识决定的,而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形态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靠采集、狩猎和渔捞等简单的方式来维持生活,生产力较低,因此其社会形态也是原始的、简单的。

当人类开始采用农耕生产的方式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争夺,进而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这种基础上,创造出私有制,社会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

直到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生产关系更加复杂化,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商品交换的普遍和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

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引导人类向更为美好的共产主义前进。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基础决定的,这种基础通过不断发展变革又将产生新的超越原有的基础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等等。

总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一,它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引导着对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不断的反思和变革。

正确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马克思的视角解读“历史”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历史”概念的解读

从马克思的视角解读“历史”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历史”概念的解读

覃小妮 : 从马克思的视角解读“ 历史” 概念
类满足 自 身需要 时所 引起 的新 的需要和社会 关 系 三者是我们理 解“ 史” 这 历 概念 的三个 方面; 马克 思的历史观 始终是 以物 质 资料 的生产为基础的 , 们也 应该从 历史与现实个人的 关系方 面来理 解“ 而我 历史” 最后 , 着 界生产和 交往的扩大 ,历 史” ; 随 世 “
[ 中图分类号 】A 1 8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是历史唯物主义诞 生的标 志 , 在 《 德意志意识 形态 》 , 中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探 讨 占着 主要 的地
位, 历史唯物 主义 的基本原理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第一 章 中第一次得到 了初 次详 尽地 论述。马 克思在 论述 历史 唯物 主义中“ 历史 ” 的概念 时 , 现实 的前提 出发 , 实际 活动 的 从 从 个人出发来阐明“ 历史 ” 。笔者在 本文 中以现实 的前提 出发
第三, 基于以上两 种在历 史过 程 中形 成 的事 实 , 马克 思
认 为在历史 发展 的过 程中还存 在着第三 种关系 , 这个 一开始
就 纳入历史 发展过程 中的第三种 关系 就是 : 每 日都在 重新 “
生 产 自己生 活的人们 开始生 产另 外一 些人 , 即增 殖 , 就是 这 夫 妻之问的关系 , 父母 和子女 之 问的关系 , 也就 是家庭 ”3。 【 J
这个 家庭在 开始时是 唯一 的社会 关系 , 是需要 注意的 是 , 但
人 们的需要在增 长过 程中会产生新 的社 会关系 , 而人 口的增 多又会产生新 的需 要 的时 候 , 家庭 便 会演 变成 为从 属 的关 系。那 么我们在考 察和 研究 家庭 的时候 就应该 根据现 有的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学背景。

在这本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全面的历史解释方法。

唯物史观主张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推动和发展的,它反对形式主义、抽象主义等对历史的简单解释。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人类的活动和实践,尤其是在生产中的实践所构成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需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人类必须通过在生产中的实践,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这种生产过程不仅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还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产关系上的地位,如劳动者、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力量对比,人们的利益和目标也不同。

这种差异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向前发展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将不断被解决,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最后,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从阶级斗争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了最重大的推动。

作为不同阶级的代表,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不断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阶级斗争经常出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中,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常常依赖于人们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总之,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将社会历史发展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由于人类实践的推动和改变,历史无法停滞不前。

唯物史观不能仅仅看待社会物质结构的变革,还应考虑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法律规范等方面。

只有了解所有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才能更深入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张伟伟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4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把世界历史看作精神或意识的产物,超越黑格尔式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阐释了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科学认知。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对后世尤其对我国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它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认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4-0067-07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首次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提出来的,但是它却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是中国为了实现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而提出的一种交往理念,它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契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德国哲学家,系统地阐述了其新哲学的基本观点,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认知。

今年恰逢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著作,领悟其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深切地表达了我们对于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于其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

在这重要的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作为历史出发点,把基本的历史活动分为四个要素加以考察,还深入到社会存在领域,以社会的视角、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意识,阐释了历史中的生产与交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这一自身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历史活动实践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 [2]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新历史观所作的精辟概括,也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创立。

再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

再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

再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内容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

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人的发展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全球化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存在之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各民族国家随着交往和联系的普遍扩大,打破自身局限,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拓展而逐步获得解放的历史过程,是“人”从民族地域性的解放走向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过程,它开启于资本主义,最终指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即唯物史观的精心提炼和经典表述,是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指导原则。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走出了历史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的困境。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1](p89)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进行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客观基础是生产力、交往形式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水平。

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的实践论是很好理解的,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马克思逐步地探寻到了“世界历史”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唯物史观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分析和观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角度对其进行浅谈,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意义。

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革命的产生。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不是依赖于偶然性或个人意志的。

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则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古代罗马、中世纪欧洲等历史时期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指出,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阶级矛盾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认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决定的,而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则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
1.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时,不妨把历史理解为,这里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

狭义的“历史”:单单研究人类历史。

手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费尔马哈及青年黑格尔进行彻底清算,正是当费尔巴哈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他陷入了唯心主义。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2.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说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

3.人类历史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

(1)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的历史。

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指一定社会所遇到的一定的现实前提或基础。

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历史时,那就是在说,这个事是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的,一当它存在它就被规定,同它又是别的事物的出发点和根据,规定着别的事物。

其实,历史不是作为“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首先向我们呈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前提与基础,历史作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本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

(2)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生产
力的发展史。

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包含着另一方面,即社会关系的生产。

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可以被看作由生产力决定的人类社会关系(物质联系)形式的变迁史。

(3)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的历史。

马克思把人作为历史的主体,认为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人自身在历史中生成,历史也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人自己的现实规定性也被生产和创造出来了,人的存在形式和规定性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作为“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解读陈剑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我以为,这是马克思对于“历史”概念的较为直接的规定。

这一规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同各个世代相关,所谓“世代”当然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不断显现、人类的不断的蕃衍;二是指世代的依次交替,表明历史是一种历时性的事物,与时间相关。

马克思认为,历史绝不是幻想的结果,也不是哲学家头脑中的观念或精神的显现,从认识上看,历史是可以经验可以感知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依据经验而得到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前提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依据经验所作出的“设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实际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了“历史”概念的含义。

首先,马、恩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区分人类历史与自然的标志:“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自然与人类历史的分界线。

其次,马、恩还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任何历史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起源、基础和前提条件。

再次,马、恩指出,历史活动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这里,马、恩用生活的现实活动的观点揭示了历史主体的本质特征:人的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人们的现实生活、现实活动规定了他们的存在,进而可以说,历史就是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

而且,这种生活过程是可以用经验的方法加以确定的,这是因为,现实的人们的生活是直观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

马、恩指出:坚持这一观点,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僵死材料的堆积,也不再是想像主体的想像的活动,从而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历史,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特征。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论点,可以概括出马、恩在其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本质的看法:即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的总和,这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

马、恩还指出:历史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

1.一般意义:“过去事实的记载;过去的事实;沿革,来历;发展过程;学科”,同现在的“历史”。

转义:历史环境等。

2.把历史放在或没有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的情况。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但是,这样的历史在德国是写不出来的。

”P24
3.观念的历史,德国历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有其他的民族和所有真实的事件都被遗忘了”,唯心主义历史观。

——“批判和批判者创造了历史。

”“如果我们的理论家一旦着手探讨真正的历史主题,例如18世纪的历史,那么他们也只能提供观念的历史,这种历史是和构成这些观念的基础的事实和实际过程脱离的。

”P36
4.真实存在的,现实。

——“他们不承认其他民族的事件是历史的。

”P37
5.区域性的交往形式。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P42
6.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意识发展的过程。

——“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葡萄皮那个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人以后来的意识。

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P67
7.内容,逻辑发展。

——“唯一者的全部历史是围绕着儿童、青年和成人这三个阶段兜圈子的……”P121
8.哲学史,精神史。

——“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

”P121
9.神学的历史,宗教史。

——“既然他们相信以往的全部历史是神学的历史,那么变历史为怪影的历史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P161(怪影:157-159,即观念)
10.施蒂纳造的历史,施蒂纳将哲学史变成抽象观念的推演。

包括三个简单的范畴,即儿
童(黑人、古代人)、青年(蒙古人、近代人)和成人(高加索人、我——完善的基督教徒)。

——“八个历史的反思”。

P164-170
11.思想,纯粹思想。

——“神圣的战士现在已征服了历史,把历史化为思想、纯思想、
仅仅是思想的思想。

”P198
12.施蒂纳虚构的共产主义的历史。

——“关于施蒂纳四个共产主义的历史虚构。

”P231-237
13.内容、观念。

——“‘唯一的’历史告诉我们,圣麦克斯把历史变成观念,然后把利己
主义者变为违背这些观念的罪人,他把一切利己主义者的自我实现变为违背这些观念的罪人,例如把特权者的权力变为违背平等观念的罪过,变为专制的罪过。

”P282 14.抽象地、孤立地看待历史的方法。

——“桑乔运用同位语有两种方法……历史的方法,
他用这种方法进行联系以及把各种时代扯在一起,同时他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词。

”P308
15.人类文明。

——“在这个阶段上,自燃三界、地质和历史的一切发展阶段的差异都消
失的无影无踪了。

”P538
16.“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

——“第二卷绝大部分历史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